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緬懷緬甸地震后的古跡

田雨

一、前 言 2024年12月30日旅游老撾、緬甸返回北京。2025年3月15日分別完成了老撾、緬甸二個國家旅游概述性美篇,發(fā)布在“悠然觀世界、分享所見精彩”平臺上。<div> 主要寺廟的后續(xù)游記在醞釀中,還沒有寫出。</div> <h5>緬甸仰光大金塔</h5> <h5>緬甸市民</h5> 2025年3月28日緬甸發(fā)生7.9級地震,震中為實皆市、曼德勒市。<div> 萬塔之國的緬甸,怎樣呢?成為了我的關(guān)注。</div> <h5>緬甸和尚買菜</h5> <h5>上學的孩子</h5> <h5>仰光最早的城市中心的蘇雷塔</h5> 緬甸受災最嚴重的城市、實皆、曼德勒均是古跡、寺廟最集中的城市,曼德勒曾經(jīng)是緬甸雍笈牙王朝(1857年)的首都,屬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地。<div> 緬甸最大城市仰光震感強烈。</div><div> 泰國全國有二十多人在地震中死亡。中國云南西雙版納、德宏、昆明、麗江、保山、大理等地震感強烈。</div> <h5>地震毀害的寺廟</h5> 截至2025年4月11日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新聞信息,地震在全國造成3689人死亡、5020人受傷,有139人失蹤。 <h5>倒塌的房屋</h5> <h5>空地避難的老百姓</h5> <h5>2024年我們的緬甸導游及他的家</h5> 據(jù)說,緬甸地震不止一次毀掉人們的生活、老百姓心守的佛塔、寺廟。<div> 緬甸為什么頻發(fā)這樣的地震呢,它也成了我關(guān)心的題目。</div> <h5>曼德勒市一角</h5> <h5>曼德勒山寺廟之一</h5> <h5>曼德勒山(238米)看伊洛瓦底江</h5> <h1><b><i>二、地震頻發(fā)的原因</i></b></h1> <div> 緬甸地理位置處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結(jié)合部位、即板塊碰撞的邊界上。</div><div> 印度板塊以每年約5厘米的速度向歐亞板塊下插、擠壓,使緬甸所在的構(gòu)造結(jié)區(qū)域地殼變形,斷層活動頻繁。</div><div> 當應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巖石層無法承受擠壓應力時,斷裂釋放能量,發(fā)生斷裂、錯動、走位,從而引發(fā)地震。<br></div> <h5>印度板塊以每年約5厘米的速度向歐亞板塊下插</h5> 緬甸全境90%的陸地都坐落在印度洋板塊向歐亞大陸俯沖形成的"死亡斜坡"(俯沖帶)上。 <h5>實皆斷裂帶因二個板塊碰撞,每年以18-23毫米的位移持續(xù)擠壓、移動。緬甸大部分陸地坐落在俯沖形成的"死亡斜坡"(俯沖帶)上</h5> 此次震中的實皆省、曼德勒省恰好位于印度板塊往歐亞板塊前沖的前鋒位置、實皆斷裂帶上。<div> 實皆斷裂帶是二個板塊碰撞的主要地段,每年以18-23毫米的位移持續(xù)擠壓、移動。</div><div> 據(jù)說,這種地質(zhì)運動的能量,相當于地下引爆多顆廣島原子彈。</div> <h5>右圖實皆斷裂曼德勒衛(wèi)星影像圖 左圖曼德勒地震后建筑輪廓瞬間模糊</h5> 實皆斷裂是印度板塊和巽他板塊之間的大陸右旋走滑斷裂。<h3> 實皆斷裂將安達曼海離散型板塊邊界與喜馬拉雅逆沖前緣大陸碰撞帶銜接部位,構(gòu)造帶長約1200多公里。</h3> <h5>安達曼海離散型板塊邊界與喜馬拉雅逆沖前緣大陸碰撞帶銜接部位,構(gòu)造帶(地質(zhì)術(shù)語)長約1200多公里</h5> <h5>內(nèi)比都(首都)地震瞬間</h5> 實皆斷裂帶從緬甸北部至南馬達班灣,影像上圖看約500公里。<div> 斷裂帶途經(jīng)曼德勒、阿馬拉布拉、茵瓦、實皆等地區(qū)。</div><div> 經(jīng)過的首都內(nèi)比都、曼德勒市、東吁和勃固等市都是人口稠密城市。</div><div> 目前研判地震破裂方向,大概率往泰國方向。</div> <h5>曼德勒地震</h5> 衛(wèi)星影像顯示,曼德勒市中心30%的建筑在地震波中像多米諾骨牌般接連倒塌。 <h5>曼德勒地震發(fā)生時</h5> 目擊者說,“第一波震動后,很多建筑已經(jīng)歪歪扭扭,6.4 級的余震直接把它們‘推倒’了?!? <h5>地震后公路</h5> <h1><b><i>三、所知地震損壞的寺廟</i></b></h1> 2025年4月3日緬甸文保專家U aye lwin說,這次地震,曼德勒、因瓦地區(qū)80-70%寺廟、文物,九百多座古建筑受到損壞。 <h1><b><i>1、曼德勒馬哈穆尼寺</i></b></h1> <h1><b><i>1)地震前的馬哈穆尼寺</i></b></h1> 據(jù)馬哈穆尼寺管理委員會消息,地震導致70%建筑損毀。<br>佛塔入口處坍塌造成5人遇難,主要是第二次余震時造成的。<br> <h5>馬哈穆尼寺-緬甸佛寺中的瑰寶</h5> <h3> 馬哈穆尼寺是緬甸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曼德勒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筑。</h3> <h5>以精美著稱</h5> 馬哈穆尼寺始建于1784年,歷經(jīng)多次重建,尤其是在1884年被燒毀后,于20世紀重建為現(xiàn)今的模樣。 <h5>多樣精致的佛塔隨眼可見</h5> 寺廟內(nèi)供奉著一尊高約4米的青銅佛像,據(jù)傳由佛祖親自開光,被視為佛祖真身,在緬甸享有極高的神圣地位。 <h5>青銅佛像,被視為佛祖真身,緬甸享有極高地位(貼金箔貼出鼓包)</h5> 寺廟內(nèi)的青銅佛像由男性信徒逐年貼附,全身覆蓋金箔,最厚處16厘米,稱其為世界上最奢華的佛像之一。<br> <h5>女性只能在佛像前跪拜</h5> 寺廟規(guī)定,只能男性信徒進入內(nèi)殿為佛像貼金箔,女性信徒只能在外部參拜。 <h5>游學的和尚</h5> <h5>信眾</h5> 每天清晨4點舉行為佛像洗臉的儀式,有大量佛教徒參與。<br>? 參與的信徒以鮮花和澆水的方式表達虔誠。澆水的人需要根據(jù)自己的生肖選擇對應的佛像澆水。 <h5>孩子洗面儀式</h5> 寺廟雄偉壯麗,廊柱鑲嵌有翡翠,緬甸人民的信仰展現(xiàn)出其虔誠的慷慨。 <h5>鼓樓</h5> <h1><b><i>2)地震中的馬哈穆尼寺</i></b></h1> 寺廟70%建筑損毀,馬哈穆尼金身佛像頂部華蓋發(fā)生傾斜,本體未受損壞。<br> 佛塔未倒塌,但是有大量裂縫。 <h5>2024年12月拍攝</h5> <h5>2025年3月地震的大金塔前</h5> <h5>從廢墟中搶救出三尊玉佛</h5> 當?shù)匚谋H藛T4月2日從廢墟中搶救出三尊玉佛。<div> 多次擦拭清潔,玉佛光澤重現(xiàn),主體看起來并未受損,但鏨刻的黃金袈裟上布滿了黑色的污垢。</div> <h1><b><i>2、曼德勒皇宮</i></b></h1> <h1><b><i>1)地震前的皇宮</i></b></h1> 曼德勒皇宮位于古城中心,城墻環(huán)繞的古城外,護城河寬闊。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皇宮所占古城的面積非常小,古城內(nèi)其他的部分多是深綠色的樹林。這一帶屬于風景區(qū),環(huán)境優(yōu)美。<br> 寬闊的護城河,水平如鏡,倒影婆娑,在橋上可以遠眺 曼德勒山,各種色彩的寺院高塔在綠色中隱現(xiàn),很美的視覺。 <h5>曼德勒皇宮外墻</h5> <h5>皇宮內(nèi)部</h5> 曼德勒在老一輩華人口中的名字是瓦城,曼德勒皇宮的屋頂是中國琉璃瓦,瓦城名字由此而來。<div> 皇宮毀于二戰(zhàn),目前只修復了二分之一。</div> <h5>1895年毀于英軍的火炮之下</h5> 皇宮歷史不久遠,緬甸最后一個貢榜王朝的敏東王于1857年(清咸豐七年)遷都曼德勒所建。<br> 貢榜王朝那時很興盛,東征西討,統(tǒng)一 了緬甸 ,征服暹羅,把清朝討伐軍也打得七零八落。<br> 錫袍王時期,敗于英軍的火炮之下,1895年滅亡,皇宮淪為英國的駐軍之地。 <h5>現(xiàn)在修復,感覺缺少精雕細琢</h5> 皇宮是紅瓦紅木墻,建筑以紅色為主,金色鑲邊,耀眼奪目。<br> 東門進去,沿著步道可見金色的廊柱,正中是國王敏東王和王后的雕像,背景墻金燦燦,雕飾精美。 <h5>塔樓(報道已經(jīng)倒塌)</h5> 再往里走,視野開闊起來,宮殿和居室有89座,墻面和屋頂是紅色的。<br> 金黃色的檐飾,類似 中國古建的歇山頂,多是重檐。<br> 主殿五重檐層疊,很氣派,緬式建筑風格。<br> 園內(nèi)有一座高30米的瞭望塔,可看到皇宮全景,高低錯落的紅屋頂連成一片,周邊是濃郁的蔥翠,非常漂亮,很壯觀。 <h5>瞭望塔(報道已經(jīng)倒塌)</h5> 緬甸古城的曼德勒大皇宮,現(xiàn)在看到的它,已經(jīng)不是古跡了,二戰(zhàn)被毀壞殆盡,90年代重建,僅復現(xiàn)了曼德勒故宮風貌。<br> 它沒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h5>皇宮城墻(基本坍塌)</h5> <h1><b><i>2)地震后的皇宮</i></b></h1> 據(jù)目擊者說,皇宮外墻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圈圍墻分段坍塌,警衛(wèi)雕塔也不停折斷。 <h5>裂縫布滿</h5> <h5>坍塌的城墻</h5> 皇宮內(nèi)有的宮殿坍塌,有的倒塌角度向左,有的向右。一般人此時不讓進入皇宮,許多真實畫面目前沒有更多看到。 <h5>坍塌的敵樓</h5> <h5>座塌了</h5> 中國發(fā)布的衛(wèi)星云圖,皇宮坍塌的情況相當嚴重。 <h5>曼德勒皇宮地震前后衛(wèi)星圖像對比</h5> <h1><i><b>3、曼德勒省與實皆省的連接橋梁—阿瓦大橋</b></i></h1> <h1><b><i>1)地震前的阿瓦大橋</i></b></h1> 阿瓦大橋建于1934年英國殖民時期,主橋全長超過百米,跨過伊洛瓦底江。原為公鐵兩用橋,現(xiàn)在只通火車。<div> 阿瓦大橋二戰(zhàn)期間被日軍破壞。1954年重建。橋身采用16跨簡支結(jié)構(gòu)設(shè)計。<br></div> <h5>2024年12月拍攝的阿瓦大橋</h5> 阿瓦大橋是曼德勒市與實皆市的連接橋梁。它承載著緬甸中部重要的交通功能。 <h5>近處是阿瓦大橋、遠處是中國建的伊洛瓦底江(2024.12拍攝)</h5> <h1><b><i>2)地震后的阿瓦大橋</i></b></h1> 地震后阿瓦大橋三節(jié)橋體直接掉入江底,好在當時無火車通過。 <h5>地震后的阿瓦大橋</h5> <h5>阿瓦大橋地震前后衛(wèi)星影像</h5> <h1><i><b>3)中國修建的伊洛瓦底江大橋</b></i></h1> 與阿瓦大橋相隔600多米的伊洛瓦底江大橋,地震后完好無損。<div> 伊洛瓦底江大橋讓震中地區(qū)成了交通生命線。</div> <h5>地震后的伊洛瓦底江大橋-中國建(伊洛瓦底江源于中國獨龍江)</h5> 伊洛瓦底江大橋是中國中工國際工程公司于2002年招標中標的工程。<br> 伊洛瓦底江大橋正橋長1126米,最大跨度為224米。該橋為中承式剛性拱柔性梁結(jié)構(gòu),設(shè)有4車道,2008年通車。 <h5>伊洛瓦底江大橋上軍事檢查站</h5> <h5>伊洛瓦底江落日</h5> <h1><b><i>4、地震后曼德勒的臥佛寺</i></b></h1> 地震后的臥佛,手臂已經(jīng)垮塌,露出磚土,周圍的圍墻已經(jīng)坍塌,房頂板掉了不少,只剩幾根鐵柱支撐。 <h5>地震后這尊悠然悠哉<u></u></h5> <h5>房屋手臂已經(jīng)損壞</h5> <h5>這尊損壞嚴重</h5> <h1><b><i>5、因瓦古城</i></b></h1> 因瓦古城位于緬甸曼德勒市區(qū)以南35公里處,是緬甸曼德勒最古老的城池之一,曾是著名的因瓦王朝的古都。 <h5>因瓦古城</h5> <h5>這里是古代的因瓦古城</h5> 因瓦古城始建于公元1284年,因瓦古城從14世紀到19世紀多次被選為緬甸王國的首都,也多次被廢棄。 <h5>這里曾經(jīng)是因瓦古城的城中心</h5> 歷史記載,緬甸的蒲甘王朝為元朝忽必烈所滅,緬甸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結(jié)束。<div> 蒲甘王朝滅亡后,孟族在南部建立勃固王朝,禪族在北部建立因瓦王朝,雙方紛爭不斷。</div> <h5>據(jù)說這里曾經(jīng)是王宮(1830年的地震變成2024年的面貌,2025的地震據(jù)說成了堆碎磚石)</h5> 公元1555年,因瓦王朝被東吁王朝所滅。<div> 明末,永歷皇帝南逃至曼德勒,被緬王囚禁在因瓦古城,不久被送回云南,死于吳三桂手下?。</div> <h5>曾經(jīng)的因瓦王國</h5> <h5>曾經(jīng)的因瓦古城</h5> 因瓦古城曾是緬甸四朝古都,是貢榜王朝的代表。<br> 城中保存最為完好、規(guī)模最大的寺廟是馬哈昂美寺。<div> 馬哈昂美寺曾在19世紀30年代(1830年)的地震中損毀,30多年后重建。是貢榜王朝19世紀建筑的代表之作.<br></div> <h5>因瓦古城馬哈昂美寺</h5> 馬哈昂美寺的磚砌浮雕,以幾何紋樣與佛教符號構(gòu)成視覺韻律,將粗獷材料轉(zhuǎn)化為精妙藝術(shù)。 <h5>磚砌浮雕將粗獷材料轉(zhuǎn)化為精妙藝術(shù)</h5> 此次地震,200 年歷史的馬哈昂美寺出現(xiàn)大面積坍塌,寺廟上原有的精美雕花已經(jīng)蕩然無存。<div> 層層疊疊的陽臺在余震中坍塌,金色佛塔的尖頂砸落在庭院里</div> <h5>精致的磚砌浮雕</h5> <h5>金色佛塔的尖頂砸落在庭院里</h5> <h5>層層疊疊的陽臺在余震中坍塌</h5> <h5>因瓦古城馬哈昂美寺</h5> <h1><b><i>6、其 它 寺 廟</i></b></h1> <h1><b><i>蒲甘古城</i></b></h1> 蒲甘位于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東岸,是緬甸歷史最悠久的古都,也是緬甸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h5>蒲甘古城</h5> 蒲甘城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緬甸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即建都于此。<br> <h5>佛塔林-蒲甘最壯美的景觀</h5> 佛塔林立是蒲甘最壯美的景觀,據(jù)傳最多時曾達40多萬座,被譽為“萬塔之城”,現(xiàn)仍存有兩千多座。 <h5>蒲甘佛塔特征是暗紅色</h5> 1279年,元滅中國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云南地區(qū)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后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h5>蒲甘地震</h5> <h5>蒲甘地震</h5> <h5>蒲甘地震</h5> <h1><b><i>阿難陀寺</i></b></h1> 約1080年間,蒲甘王朝當時的國王江喜佗禮敬來緬甸的印度僧人,他們向江喜佗談及印度阿難陀寺之建構(gòu)、佛跡、老百姓崇敬之盛況。 <h5>蒲甘風光</h5> 江喜佗國王遂令仿建此寺,復命名為“阿難陀寺”。<div> 1090年,寺院竣工,國王江喜佗親乘白馬,領(lǐng)僧眾士民行開光典禮。</div><div> 以六村土地及人眾財物獻于阿難陀寺。</div><div> 使此寺聲名傳播遐邇,成為緬甸佛徒舉行佛事的重要宗教場所。<br></div> <h5>阿難陀寺平面布局-希臘十字式(地震已經(jīng)讓其面目全非)</h5> 阿難陀寺的建筑設(shè)計獨具匠心,平面布局采用希臘十字式,四周的大柱廊環(huán)繞著中心的方形空間。這個方形空間的中心立著一個巨大的實心磚柱,它支撐著一個魔方??_式的屋頂,為整個建筑增添了濃厚的宗教氛圍。<br> <h5>塔尖成蠶蛹狀</h5> 阿難陀寺的外部殿頂設(shè)計同樣別具一格,由一系列逐漸縮小的平臺組成,最上面是尖圓塔,屋頂平臺的四角上還建有中心圓塔的小型復制物,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h5>阿難陀寺背光面霉菌發(fā)育</h5> 寺廟內(nèi)部,兩圈狹窄的同心回廊讓信徒們能夠環(huán)繞9米高的四座大佛像進行巡禮祭拜。這些佛像分別坐落在中心磚柱的四面壁龕里,顯得莊嚴而神圣。 <h5>入口</h5> 寺院為封閉式建筑,以磚石為廓,將寺內(nèi)所有通道柱石及壁龕全部遮覆其中,緬甸人稱之為“石窟”。<div> 寺院通道中有佛龕八十余所,供奉著姿態(tài)各異的大小石刻佛像。</div><div> 在西面通道盡處,有二尊石刻雕像跪于佛像之前,一為寺廟建造者國王江喜佗,另一為國師阿羅漢。</div> <h5>通道柱石</h5> 寺外有石雕壁畫一千五百幅,主要敘述釋迦佛生前的各種行事,每幅壁畫均附有解釋其內(nèi)容的巴利文或得楞文之銘文。壁畫中各色人種形貌逼肖,雕刻精工,與寺內(nèi)石刻佛像一道,表現(xiàn)出印度雕塑藝術(shù)的特點。 <h5>阿難陀寺地震前后衛(wèi)星影像對比</h5><h5>阿難陀寺佛塔,塔高168英尺,塔底座呈十字架形(希臘式),四面各有一大拱門在地震中被完全損毀</h5> <h1><b><i>瑞薩延寺</i></b></h1> 阿奴律陀是首個統(tǒng)一緬甸的國王,他統(tǒng)一緬甸各城邦部落,之后推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改革。有中國秦始皇相似一些的作用。<div> 阿奴律陀在一次回師途中經(jīng)過撣族土司部落。木邦土司把女兒蘇蒙拉公主獻給了阿奴律陀。</div><div> 因?qū)m廷內(nèi)斗,傳說蘇蒙拉具妖性,阿奴律陀將蘇蒙拉送回撣邦故里。</div> <h5>瑞薩延寺-給村莊帶來旅游</h5> 蘇蒙拉走到瑞散牙地區(qū)時,一條河擋住去路。她取下耳環(huán)向天祈禱,若天神讓她返祖地則河水消退。<div> 祈禱畢將耳環(huán)拋河,河水漸退。一群金色喜鵲將耳環(huán)從河中銜起。</div><div> 蘇蒙拉認為是神靈,命人在當?shù)匦藿ǚ鹚?,稱為瑞薩延佛塔。緬語的意思是“金色喜鵲盤旋之地”。</div><div> 瑞散牙寺旁村莊一直是網(wǎng)紅旅游村。</div> <h5>瑞薩延寺的華麗金色尖頂、塔體倒塌</h5> <h1><b><i>瑪什卡納佛塔</i></b></h1> 瑪什卡納佛塔是瑪泰帕(Nga Tet Pya)1936年塔是瑪泰帕(Thado Minbya )國王統(tǒng)治期間建造的,是緬甸著名的佛塔之一。 <h5>瑪什卡納佛塔</h5> <h5>瑪什卡納佛塔(1936年建)</h5> <h5>瑪什卡納佛塔地震前后衛(wèi)星影像-遭受毀害</h5><h5>地時間2025年3月29日,瑪什卡納佛塔被震毀<br></h5> <h1><b><i>四、結(jié) 束 語</i></b></h1> 緬甸7.9級地震中受損嚴重的寺廟瑪哈牟尼寺、馬哈昂美寺、瑞薩延寺、新瑪索耶因寺等?。 <h5>曼德勒瑪哈牟尼寺(地震受損嚴重)</h5> 文化遺產(chǎn)往往是人類跨越國界的共同財富,審視它的眼光是人類的共有的語言。<br> <h5>仰光大光寺大門</h5> 地震讓文化遺產(chǎn)消亡,不只一國的損失,是全人類共同記憶發(fā)生的斷層。<br> <h5>曼德勒皇宮</h5> <h5>曼德勒馬哈伽納揚僧院大門</h5> 文化遺產(chǎn)承載著我們共同的情感密碼、身份認同的紐帶。<div> 它們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又將走向何處。<br> 東塔曼湖是人類對美的追求、對生命的思考的一條通道。</div> <h5>文化遺產(chǎn)也是旅游項目</h5> 當烏本橋的日落倒影破碎,我們失去的不只是“打卡地”,更是人類對自然與工藝和諧共生的集體想象。<br> <h5>烏本橋(地震塌了幾段)</h5> <h5>烏本橋落日</h5> 蒲甘的佛塔群記錄了小乘佛教的傳播路徑;<div> 曼德勒皇宮的布局映射著東南亞王權(quán)的宇宙觀。<br> 每一塊磚瓦都是歷史敘事的載體,失去它們,等于丟掉文明演進的又一實證。</div> <h5>蒲甘風光</h5> 一位中國援緬古建修復的人士哀嘆,“建筑還可以修復,但壁畫和彩繪就沒辦法了”。 <h5>地震的傷痛</h5> <h5>回不去古跡</h5> 看到緬甸地震的慘狀后,我更加覺得自己的中國真是太幸運了。<br> 緬甸這次7.9級大地震,已經(jīng)讓曼德勒省、實皆省等地的300多座建筑倒塌,包括醫(yī)院、學校和一些歷史建筑。因為實皆大橋斷了,導致三條國家級公路都癱瘓,再加上緬甸有些地方一直處于武裝沖突的狀態(tài),緬甸政府根本就應付不了救援工作,只能依賴國際援助。<br> 一個國家在災難面前無能為力,國家的存亡和老百姓的生死,完全只能靠外界幫助,這種情況多么無助和可悲。 <h5>仰光大金塔樓梯</h5> 回顧2008年,我們的汶川也遭遇了強烈的地震,受災面積達到44萬平方公里,受災的人數(shù)超過4000萬。極重災區(qū)有10個縣,重災區(qū)41個縣,輕災區(qū)186個縣,地震的破壞程度情況還要嚴重。<br> 地震發(fā)生,全國19個省市立刻啟動了一省幫一重災縣的支援行動。調(diào)動了超過30萬人參與援建,百萬志愿者投入到救災工作中。 <h5>曼德勒山風光</h5> 汶川2008年5月發(fā)生的地震,到2010年9月,兩年多一點的時間,納入國家規(guī)劃的29700個重建項目中,85.2%已經(jīng)完成,總投資8613億元,完成了85.6%(約7365.9億元)。<br> 其中,重建項目幫助了540多萬戶、1200多萬城鄉(xiāng)居民解決了住房問題,20多萬失地農(nóng)民得到了安置,整個公共服務和經(jīng)濟基本恢復。 <h5>東塔曼湖燕歸</h5> 災后重建,基礎(chǔ)設(shè)施水平比預期提前了20年。<br> 這就是偉大的祖國,試問全世界,哪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哪個國家能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br> 當年美國德州遭遇極端天氣的時候,許多百姓抱怨當?shù)卣仍涣Γ轮萸笆虚L卻說,救災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事,在資本主義國家,人民得學會自救,而不能依賴政府。<br> 這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 <h5>烏本橋落日</h5> <h5>(烏本橋跨越)東塔曼湖風光</h5> 特別說明,緬甸地震圖片均系網(wǎng)絡(luò)來源。 <h1><b><i>再 見 !</i></b></h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