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生活——看敦煌藝術展假裝是個文人 據說是9座復制洞窟,近300幅/件臨摹壁畫、雕塑及文物真跡,展線最長、展期最久、展示復制洞窟數量最多、展品最豐富、專題內容最全的敦煌藝術大展正在北京展覽館展出。<div> 周末看看去!</div> 一直有個心結,去甘肅來個深度游,一個地級市一個地級市去轉轉、看看!那是迷一般的境地,那里有很多的故事!一直未能成行,總是個遺憾!去年就有預報,3月底“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大展在北京展覽館展出!略微撫平一下渴望的心境。 今天研究、發(fā)掘、整理和保護中國敦煌文物、文獻已經成為綜合性學科——“敦煌學”,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學理論為主,兼及敦煌史地為研究對象。涉及敦煌學理論、敦煌學史、敦煌史事、敦煌語言文字、敦煌俗文學、敦煌蒙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與中西交通、敦煌壁畫與樂舞、敦煌天文歷法等諸多方面。細說敦煌也是血淚斑斑、傷心欲絕。換個話題,今天只談古代人的生活。<div> 在“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大展中,可以一窺古代人的生活。</div> <b>農舍:</b>榆林窟第3窟,西夏(1036-1227年) <p class="ql-block"><b>天宮內的心形庭院:</b>莫高窟第443窟,盛唐(705-786年),描繪了10座庭院建筑,位于獨立的山巖峭壁之上,庭院每一座形狀都不同,包括:方形、圓形、前圓后方、前面是對稱心形后面是半圓形等等。</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其中一個庭院的特寫,該庭院形狀前面是對稱心形,后面是半圓形。</p> <p class="ql-block"><b>茅廬:</b>榆林窟第3窟,西夏(1036-1227年),下圖展示的是一座建于山中平地上的三開間草堂,有門,有窗,斗拱彎隆式頂上覆茅草。</p> <p class="ql-block"><b>附設馬廄的富豪宅院:</b>莫高窟第85窟,晚唐(848-907年)。富家宅院取對稱布局,四面由廊子圍合,院中用廊子分作前后兩進,大門、前廳、后樓位于中軸線上。宅院的左側附有牲畜廊圈,夯土圍墻,正面有烏頭門作為出入口,與近代農村大戶人家的住宅布局相似。</p> <p class="ql-block"><b>大型住宅院落:</b>莫高窟第420窟,隋(581-618年)。</p><p class="ql-block">這幅《法華經.譬喻品》畫面中的大型院落,院內分為三進,前院有堂,中院有寢,后院有室或門屋,均在中軸線上,堂的左右是廂房。前堂后寢中分別坐男女主人及仆役多人,概括地表現(xiàn)出古代宗法社會中住宅布局及使用情況。</p> <p class="ql-block"><b>宅院:</b>莫高窟第257窟,北魏(386-534年)。</p><p class="ql-block">這是源自"須摩提女緣品"故事畫中一座富豪之家的宅院,概括表現(xiàn)出宅院門、堂、寢、園的布局。一側建二層門樓;院中堂內正在接待賓客;堂側有四層望樓,樓下掛握帳,設屏風,有人臥于榻上,樓上有人憑欄禱告;城垣上設難堞,并有凸出城垣的馬面,顯示出城的防御功能。這些高墻、雉堞、望樓,與文獻中北魏時期敦煌"村塢相屬"的寫照相呼應。</p> <p class="ql-block"><b>宅院群:</b>莫高窟第296窟,北周(557-581年)</p><p class="ql-block">這是源自"善事太子本生故事"里的住宅群,布局繁簡不一,大多由門、堂、廊組合成院落。堂屋有高臺基,邊沿有欄桿,屋身兩側有厚墻單檐或重檐。這種堂屋形式,始見于北魏壁面,并延續(xù)至隋代。此圖中出現(xiàn)的是單檐兩段式歇山頂或四阿頂分別位于堂和門上。北朝時期的住宅群落圖像,以敦煌壁畫中存世數量最多。</p> <p class="ql-block"><b>墓室:</b>榆林窟第25窟,中唐(786-848年)</p><p class="ql-block">據《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記載"人命將終,自然行詣家間而死"。圖中為家人將老人送入墓室居住的情景。老人安詳地坐于墓床上,床前有壺門裝飾,墓內掛山水屏風畫。墳墓下打兩重臺基,上建墓室,墓頂前后有"十"字形裝飾。墳墓四周有矮墻圍成墓園,墓室前的矮墻向前延伸出一段,形成墓道,矮墻盡頭有墩臺,表示墓闕的意思。整座墓園體現(xiàn)了中西兩種建筑形式相融合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b>牢獄:</b>莫高窟第45窟,盛唐705~786年。圖中反映了盛唐時期敦煌官府所使用的刑具和監(jiān)獄監(jiān)禁罪犯的場景。中國古代監(jiān)獄文獻多有描述,但具體建筑形制卻難以知曉,敦煌壁畫恰能起到彌補作用。</p> <p class="ql-block"><b>馬廄與草庵:</b>莫高窟第237窟,中唐(786-848年)</p><p class="ql-block">下圖反映出唐代馬圈建筑的樣式,圍墻是夯土而成,墻內草庵是馬夫的臨時住所,以便照顧馬匹。馬圈的大門則是烏頭門,結構簡單,主要以兩根木柱及一根橫木搭配成草字頭形。突出橫梁的兩根柱頭通常作雕飾并涂成黑色,因而得名"烏頭門"。</p> <p class="ql-block"><b>經變樂舞:</b>莫高窟第159窟,中唐(786-848年)</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畫內容豐富,其中有樂舞活動出現(xiàn)的場面可稱為樂舞壁畫。敦煌壁畫中的樂舞活動大體上可分為<b>經變說法圖樂舞</b>、供養(yǎng)人樂舞、故事畫樂舞、百戲圖樂舞、出行圖樂舞、嫁娶圖樂舞、宴飲圖樂舞7類。</p><p class="ql-block"> 經變說法圖樂舞畫中有大量禮佛、娛佛的樂舞畫。</p> <p class="ql-block"><b>樂伎:</b>莫高窟第12窟,晚唐(848-907年)</p> <p class="ql-block"><b>樹下彈箏:</b>莫高窟第85窟,晚唐(848-907年)</p><p class="ql-block">音樂+美女=悠哉&愜意</p> <p class="ql-block"><b>拜塔起舞</b>:莫高窟第23窟,盛唐(705-786年)</p><p class="ql-block">春日或秋天,野炊加聚餐,其樂融融</p> <p class="ql-block"><b>民族舞</b>:莫高窟第85窟,晚唐(848-907年)</p> <p class="ql-block"><b>婚宴舞樂</b>:莫高窟第445窟,盛唐(705-786年)</p> <p class="ql-block"><b>西域民間舞蹈:</b>莫高窟第297窟,北周(557-581年)</p> <p class="ql-block"><b>冶鐵:</b>榆林窟第3窟,西夏(1036-1227年)</p><p class="ql-block">圖中豎立著高大的立柜式風箱把畫面一分為二,風箱一側一人穿小口褲子、腳蹬麻鞋,上身所披衣衫裸露著一面肩膀,坐在方石上,一只手用力拉動風箱,一只手正在給爐火中添柴。這一部分畫面應該是表現(xiàn)打鐵的前期準備工作,即正在給生鐵加熱。風箱的另一側,兩個與鼓風手裝扮差不多的年輕人面對面站著正在鍛鐵,一人用一只手拿著鉗子夾住放在鐵砧子上的鐵塊,另一手高高舉起大鐵錘正準備使勁擊打鐵塊;對面的另一人也高舉大鐵錘準備敲打鐵塊。</p><p class="ql-block"> 元代的文獻記載中已經出現(xiàn)這種風箱。我國使用木風箱鼓風進行冶煉,比歐洲早500—600年。</p> <p class="ql-block"><b>宴飲俗舞:</b>莫高窟第98窟,五代(907-960年)</p><p class="ql-block">古代人邊吃邊喝邊舞,悠哉!</p> <p class="ql-block"><b>藏舞風韻的民族舞蹈:</b>莫高窟第156窟,晚唐(848-907年)</p> <p class="ql-block"><b>雜耍:</b>莫高窟第156窟,晚唐(848-907年)</p> <p class="ql-block"><b>井中汲水</b>:莫高窟第302窟,隋代(581-618年)</p> <p class="ql-block"><b>踏碓舂米:</b>榆林窟第3窟,西夏(1036-1227年)</p><p class="ql-block">裹著頭巾,上身穿著交領短衫褲,腳穿麻鞋的農夫雙手扶著支架正在用力踏碓。巧勁的使用到了極致。</p> <p class="ql-block"><b>牛耕:</b>榆林窟第3窟,西夏(1036-1227年)</p><p class="ql-block">農夫右手扶犁,左手揚鞭,一黑一白兩頭健壯的耕牛正拉著一具直轅犁奮力向前犁地。這種牛脖子上架一木制牛鞅子,兩側系兩根繩子用來拉力的方式,至今仍然是利用牛力耕地、種田、拉車等傳統(tǒng)方式。</p> <p class="ql-block"><b>揚場:</b>莫高窟第61窟,五代(907-960年)</p><p class="ql-block">在農村時,場景如一。</p> <p class="ql-block"><b>雨中耕作:</b>莫高窟第23窟,盛唐(705-786年)</p><p class="ql-block">大場景,大寫意,浪漫的雨中耕作。</p> <p class="ql-block"><b>肉坊:</b>莫高窟第85窟,晚唐(848-907年)</p><p class="ql-block">與今天農貿市場的肉攤,能有多大區(qū)別?!桌子、大肉、狗!</p> 參觀了半天,累的腿乏腰酸,只嫌時間太快,目不暇接,歷史、宗教、建筑、藝術、舞蹈、音樂、動物......,需要了解的太大。有義務講解,也可以租個講解器,建議上午早點去,待一天!一天估計也夠嗆,只能是走馬觀花,了解個皮毛。 莫高窟,開鑿從十六國時期至元代,前后延續(xù)約1000年,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璀璨的藝術寶庫,735個洞窟,4.5萬多平方米壁畫,2400余尊彩塑,5座唐宋木構窟檐;建筑、雕塑、壁畫三者結合的立體藝術! 走出博物館,夕陽西下,車水馬龍,京城祥和。<div> 回家做計劃:今年甘肅行!<br><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