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館隨錄(9)我網(wǎng)你來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年,商朝后期叫北蒙,這一年,商代國王盤庚率眾從當(dāng)時的奄都(今山東曲阜)遷都至河南安陽,史稱“盤庚遷殷”。此處住下后,共經(jīng)歷8代12王,前后達273年。周滅殷后,曾封紂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判亂被殺,殷民遷走,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p><p class="ql-block">光緒25年(1899)秋,當(dāng)時的金石學(xué)家王懿榮(甲骨文之父)生病看中醫(yī),王懿榮敏銳地發(fā)現(xiàn)中藥材“龍骨”上刻有文字,便大量收購后溯源分析,被歷史塵埃淹埋3000年的殷墟遺址終究被發(fā)覺。自1928年董作賓寫《民國17年10月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開始發(fā)掘工作起至今仍在進行,殷墟是國內(nèi)一處發(fā)掘次數(shù)最多、時間跨度最長的文物遺址。已出土文物經(jīng)考古人分析、驗證:3000年前大邑商都城的神秘面紗被揭開,部分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和破譯,將中國可信史向前推進近千年。</p><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館位于河南安陽市西北部,地處洹河西岸,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殷墟博物館是一座承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瑰寶,這里不僅是華夏文明的璀璨明珠,更是我們了解中華古文明的窗口。此館于2024.02.26日正式開館,占地262.5畝,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展廳面積2.2萬平方米。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貴文物為首次亮相。</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館大門上端三個銅色大字“大邑商”,直接取自殷墟甲骨文字體書寫,不僅對應(yīng)了殷墟都城遺址的稱謂和身份,也突出了博物館對商文明展示的這個主題。</p> <p class="ql-block">站在殷墟博物館門前,心中充滿了對古文明的敬畏和對華夏文明的自豪。與華夏古文明合個影、留個照,不僅記錄了“大家庭”旅行團瞬間的美好,更是對3000年前商文明的致敬和紀念。</p> <p class="ql-block">跟隨解說員走進大廳,館頂吸人眼球的是:盤旋在館頂中央是一只俯瞰眾生的大鳥,通體玉白,大鳥奮力舒展雙翅尾翼。解說員講,這只鳥的形象由婦好墓出土的一件精美玉器實物演化而來。遠古人類大多數(shù)都崇拜鳥和太陽,他們認為太陽以光和熱溫暖著大地,哺育著萬物生長,是天神的居所。人類的衣食住行均來自太陽神的恩賜,對太陽神的崇拜成為天體崇拜的核心。然而大地萬物只有鳥兒能夠飛上藍天,人們便將鳥兒作為溝通天界和人間的媒介神。諸如“金鳥伏日”、“玄鳥生商”的神話故事,在這個時期流傳甚廣。</p> <p class="ql-block">一樓大廳的高墻上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個篆書白體大字,是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刻在澡盆上的箴言。它告訴人們每天除舊更新,就要持之以恒,時刻提醒自己要及時反省和不斷革新。如我們?nèi)粘Q匾u的“溫故而知新”、“快樂過好每一天”的說法如出一轍,看得出“大邑商”人的智商不比現(xiàn)代人差喲。</p> <p class="ql-block">隨解說員在博物館依次主要參觀了以下三個展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偉大的商文明展廳(二樓),展出的文物主要有青銅器、玉器、甲骨等。其中三件鎮(zhèn)館之寶均在此展廳。</b></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此館為復(fù)制品),原鼎于1939年春,河南安陽武官村民吳培文耕地時發(fā)現(xiàn),因體型巨大(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村民用40根木杠才將其抬出。時值日軍侵華,為防掠奪,村民將其藏埋,并制造贗品迷惑日軍。1946年鼎被重新挖出,運至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調(diào)往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現(xiàn)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鎮(zhèn)館之寶。</p><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鑄造于商王祖庚或祖甲時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用于祭祀其母親戊(商王武丁之妻)。鼎腹內(nèi)璧鑄有“后母戊”三字銘文,最初被郭沫若釋讀為“司母戊”,意為“祭祀母親戊”;后學(xué)界考證“司”應(yīng)釋為“后”,即“偉大的母親戊”,故2011年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但因公眾教材影響,仍習(xí)慣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傊?,它彰顯了商朝人對祖先崇拜的重視。</p><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不僅僅是一件文物,更成為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它身上,看到的不僅是精湛的鑄造工藝,還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密碼,更是中國古代文明魅力與輝煌的載體。</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謚號“辛”、“司母辛”意為“祭祀母親辛”)鼎,于1976年出土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之墓,司母辛鼎高80.1厘米,寬48厘米,重約128公斤。是商代青銅器的代表,展現(xiàn)了商代高超的鑄造技術(shù),因其完整性和銘文價值,被列為殷墟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p><p class="ql-block">婦好是武丁之妻,能文善武,深受武丁寵愛。她曾多次參與國家政事,在王室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婦好是中國第一位女將軍,率兵人數(shù)最多時達13000人,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由于連年征戰(zhàn),終因積勞成疾,先于武丁而去,為了紀念她,破例將其葬在宮殿內(nèi),并附有大量隨葬品(發(fā)掘1928件),簡直就是一個商代文物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商朝殷墟發(fā)掘的三通水管,即陶三通。是1972年出土于殷墟白家墳的商代文物。陶三通的使用,實現(xiàn)了管道90度轉(zhuǎn)彎。可以想象當(dāng)時的都城街道排水、排污、泄洪系統(tǒng)還是挺先進的,展現(xiàn)了大邑商匠人精湛的技藝。</p> <p class="ql-block">目前在殷墟已發(fā)現(xiàn)甲骨有15萬余片,能識別出來的有6000余字。2017年7月,中國文字博物館發(fā)布一條懸賞公告求認字:凡能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并經(jīng)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對存爭議甲骨文作出新的擇釋并經(jīng)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5萬元??芍^“一字千金”。期盼有實力者大顯身手、為探索“大邑商”古文明做出貢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長從何來亞長墓專題展(三樓),亞長墓于2000年12月被發(fā)掘,是殷墟繼婦好墓之后出土隨葬品數(shù)量最多(577件,包括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象牙等)的墓葬,展出文物包括亞長牛尊、亞長青銅假肢等。</b></p><p class="ql-block">這些文物展現(xiàn)了商代貴族的生活與權(quán)力象征。據(jù)專家推測,亞長是一位來自“長”姓家族的武官或?qū)④姟?lt;/p> <p class="ql-block">亞長牛尊是殷墟博物館的鎮(zhèn)寶之一,也是殷墟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尊。該尊長40厘米、高22.5厘米、腰圍52.5厘米,重7.1公斤。牛尊體態(tài)健壯,牛頭前伸,口部微張,眼、耳、鼻、角、腹、尾等特征生動逼真。牛身上布滿了龍、鳥、虎、象等形紋飾,整體造型、做工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牛腹部鑄有銘文“亞長”,表明其主人為商王朝的部落首領(lǐng)亞長,地位僅次于婦好的軍事將領(lǐng)。</p> <p class="ql-block">亞長青銅假肢,出土于殷墟亞長墓,是亞長的隨葬品,距今約3000多年。假肢長約13.2厘米、寬約6.8厘米,比成年人手掌要小。專家說是假肢,網(wǎng)友說更像”癢癢撓”,還是不是用于針炙的標本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車馬遺跡展廳(一樓),位于安陽市殷都區(qū)殷墟路殷墟遺址內(nèi),是華夏考古發(fā)現(xiàn)的畜力車的最早的實物標本之一,于1999年3月~2000年5月發(fā)掘。</b></p><p class="ql-block">這些車馬坑展現(xiàn)了商代畜力車的文明程度,反映了奴隸社會的埋葬習(xí)俗和工藝水平。這些車馬坑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馬車實物標本,展現(xiàn)了商代交通工具的先進技術(shù)。</p> <p class="ql-block">自入館至出館,解說員對每一個展區(qū)脈落清晰、通俗易懂、詼諧風(fēng)趣地講解,尤如將我們帶入3000年前殷商王朝古都,兩個小時的蹓跶參觀,耳聞目睹,感受了“大邑商”文明的輝煌,領(lǐng)悟了中華文朋的歷史淵源。本篇至此打住前,就用郭沫若老先生考察殷墟遺址后的詩句作為結(jié)束語:“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創(chuàng)始,觀此勝于讀古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