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百科》編者的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4年9月1日</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時光荏苒,《JS每日百科》到今天巳整三年了。非常開心有三百多萬人次的讀者與我倆一起通過美篇平臺瀏覽大千世界,開拓眼界。澳大利亞原住民有一句美麗的諺語:"我們都是這個時代,這個地方的訪客。我們只是路過。我們在這里的目的是觀察,學(xué)習(xí),成長,愛,然后我們回家?!保ā癢e are all visitors to this time, this place.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 Our purpose here is to observe, to learn, to grow, to love, and then we return home.”)。我們很辛運處在這個信息時代,讓我們即使足不出戶還能欣賞無盡的自然和人文美。無論編者,還是讀者,本質(zhì)上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東西是一樣的,只要有樂意發(fā)現(xiàn)真善美的心靈,而且愿意在愛中分享。在這個意義上說,百科就是我們?nèi)松飞弦黄鹗斋@美好事物的手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感謝大家在評論和私信中給予我們的支持和鼓勵,以及對我們身體的關(guān)心。的確,由于年齡和能力所限,百科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每天一期的安排,使得編輯上比較粗糙,內(nèi)容也較零碎。故自本期起將《JS每日百科》改版為《JS百科》,不再每天一期,而為不定期發(fā)表。力求內(nèi)容更系統(tǒng)翔實,並以期數(shù)編號,本期為1096期。期待美篇平臺的讀者繼續(xù)相伴而行,也歡迎新朋友查閱往日的《JS每日百科》。</span></p> 開啟今日百科之旅 <p class="ql-block">《JS百科》第1140期,2025年4月5日</p><p class="ql-block">時間的步伐,圣馬可鐘樓,威尼斯,意大利</p> <p class="ql-block">英文音頻</p> <p class="ql-block">The March of time, St Mark's Clock Tower, Venice, Italy
</p><p class="ql-block">Venice is famous for its canals, gondolas, and magnificent architecture, but if you really want to watch time fly by, look no further than the St. Mark's Clock Tower(Torre dell'Orologio) in today's photo. For over 500 years, this Renaissance masterpiece has stood in Piazza San Marco, its massive blue and gold clock face not only telling the time, but also tracking the movements of the moon, sun, and zodiac. It offers astronomical precision and a touch of Venetian charm to locals and visitors alike.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The clock tower is topped by Venice's symbol, a winged lion of St. Mark, but one of its most famous features is its two bronze statues, the Moors, who strike the bells every hour. The two statues, one older, one younger, symbolize the passage of time -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working together to keep Venice running on time. Their mechanical movement has fascinated onlookers for centuries, proving that even in a city built on water, time marches on. They strike the bells in a precise rhythm, as if performing a carefully choreographed drama.</p> <p class="ql-block">時間的步伐,圣馬可鐘樓,威尼斯,意大利
</p><p class="ql-block">威尼斯以其運河、貢多拉和宏偉的建筑而聞名,但如果您真的想觀看時間飛逝,今日照片中的圣馬可鐘塔(St. Mark's Clock Tower,見譯注1和譯注2)就是您的不二之選。500 多年來,這座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杰作(見譯注3)一直矗立在圣馬可廣場,巨大的藍色和金色鐘面不僅顯示時間,還追蹤月亮、太陽和黃道十二宮的運行。為當?shù)厝撕陀慰吞峁┨煳木群鸵唤z威尼斯的魅力。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時鐘樓頂部矗立著威尼斯的標志,一只帶翼的圣馬可飛獅,而最著名的特色之一是它的兩個青銅雕像——摩爾人,他們每小時都會敲鐘一次。這兩個雕像,一個年長,一個年輕,象征著時間的流逝——過去和未來共同努力讓威尼斯按時運行。幾個世紀以來,它們的機械運動一直讓旁觀者著迷,證明即使是在水上建造的城市,時間也在前進。他們以精準的節(jié)奏敲響鐘聲,仿佛在演繹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p> <p class="ql-block">(譯注1:圣馬可鐘樓(意大利文:Torre dell'Orologio)是一座文藝復(fù)興早期的建筑,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馬可廣場北側(cè)梅塞里亞(Merceria)商業(yè)區(qū)的入口處。它由一座包含時鐘的塔樓和兩側(cè)的較低建筑組成。塔樓和時鐘都可以追溯到15世紀的最后十年,盡管時鐘的機械裝置隨后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塔樓的下兩層構(gòu)成了一個巨大的拱門,通往城市的主要街道梅塞里亞街,所以,它正好將政治和宗教中心(廣場)與商業(yè)和金融中心(里亞托 )連接起來。今天,它是威尼斯市民博物館基金會管理的11個場館之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圣馬可時鐘塔的外觀和內(nèi)部設(shè)計充滿了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優(yōu)雅與精密,整體由紅磚和白色大理石構(gòu)成,呈現(xiàn)出對稱美感。以下是它的主要結(jié)構(gòu)與特點:</p> <p class="ql-block">時鐘塔建于一個兩層樓高的拱門之上,拱門寬闊,頂部裝飾著精致的雕塑和浮雕。拱門兩側(cè)是兩座小型塔樓,象征著力量與守護。穿過拱門,就會進入梅塞里亞街,這條街是威尼斯最古老的商業(yè)區(qū),連接著廣場與里亞爾托橋。自18世紀初以來,兩側(cè)的建筑物已分別作為商店和公寓出租。</p> <p class="ql-block">拱門之上即是塔樓的核心,這是一座巨大的天文鐘,鑲嵌在固定的大理石主立面正中,用羅馬數(shù)字刻有一天的24小時。鐘面直徑約3米,背景是深藍色琺瑯,上面用金色繪制了12個星座符號,代表黃道帶。鐘的中心有一個復(fù)雜的機械裝置,顯示太陽、地球和月亮的相對位置,月亮還會在軌道上旋轉(zhuǎn),呈現(xiàn)盈虧變化。帶有太陽圖像的金色指針圍繞此圓圈移動,并指示一天中的小時。在太陽指針下方的大理石圓圈內(nèi),有金色的黃道十二宮標志(這些都是原來就有的,可以追溯到1490年代),它們的旋轉(zhuǎn)速度比指針略慢,以顯示太陽在黃道帶中的位置。鐘面的中間是地球(位于中心)和月亮,月亮旋轉(zhuǎn)以顯示其相位,周圍環(huán)繞著固定位置的星星。鐘面周圍用羅馬數(shù)字(I-XII)標示小時,內(nèi)圈用阿拉伯數(shù)字(1-24)顯示威尼斯傳統(tǒng)的時間制(從日出算起),反映了當?shù)鬲毺氐挠嫊r習(xí)慣。立面四個角上藍色圓圈現(xiàn)在不使用。這不僅是一個計時工具,更是一部微型天文模型,體現(xiàn)了文藝復(fù)興時期對科學(xué)與宇宙的探索熱情。</p> <p class="ql-block">鐘面上方是一個半圓形壁龕,里面安置著圣母瑪利亞和圣嬰耶穌的彩色坐姿雕像,用鍍金打銅制成,象征宗教庇護。兩側(cè)是兩個顯示時間的藍色大面板:左側(cè)的羅馬數(shù)字是小時和右側(cè)的阿拉伯數(shù)字為分鐘(以5分鐘為間隔)。每年僅兩次,分別在主顯節(jié)(1月6日)和耶穌升天日(復(fù)活節(jié)后40天的星期四), 三位博士人物雕塑在一位拿著號角的天使雕塑的帶領(lǐng)下,從通常由這些數(shù)字占據(jù)的門口出現(xiàn),列隊繞過走廊,向圣母和孩子鞠躬,然后從另一扇門消失。</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是安置在帶有金色星星的藍色背景之前的圣馬可的帶翅膀的獅子雕像(Lion of Saint Mark),這是威尼斯的象征,栩栩如生地立在開放的書卷上,象征智慧與權(quán)威。獅子下方還有一個天使雕像,增添了靈動感。據(jù)記載,最初還有一尊跪在獅子面前的總督阿戈斯蒂諾·巴爾巴里戈 (任職1486-1501年)的雕像,但在1797年,當這座城市向拿破侖投降后,它被法國人拆除。</p> <p class="ql-block">在塔頂?shù)穆杜_上是一個小型鐘樓,中部懸掛著報時大鐘,聲音清脆而有力。塔頂以一個金色圓頂收尾,整體結(jié)構(gòu)雖不高(約48米),但比例和諧,顯得輕盈而不失莊嚴。有兩個巨大的青銅雕像,鉸接在腰部,在鐘聲上敲響小時。一個是年老的,另一個是年輕的,以表示時間的流逝,雖然據(jù)說代表牧羊人(他們穿著羊皮),他們被稱為“摩爾人”,因為是青銅鑄造,因而呈現(xiàn)出深色的銅綠。這口鐘是原創(chuàng)的,有500多年的歷史了,上面有名叫西蒙尼·坎帕納托(Simeone Campanato)的本人簽名,他于1497年在阿森納鑄造了它。</p> <p class="ql-block">另外需說明,在鐘樓的反面,拱門的上方也還有另一個巨大的鐘面,使得沿著梅塞里亞街走向廣場的人們可以看到。同樣被一個標有24小時的大理石圓圈包圍,但分為兩個系列,每個系列為12小時。標記小時的太陽指針是這一側(cè)唯一在移動的部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些特點讓時鐘塔不僅實用,還成為了一件公共藝術(shù)品,五百年來,吸引著世人駐足欣賞,仿佛時間在這一刻被藝術(shù)定格。</p> <p class="ql-block">譯注2:圣馬可鐘樓的建造歷史跨越了幾個世紀,反映了威尼斯從中世紀向文藝復(fù)興過渡的演變。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鐘樓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4世紀,當時威尼斯需要一座報時建筑來協(xié)調(diào)城市生活。1496年,威尼斯共和國決定在原有建筑基礎(chǔ)上建造一座更宏偉的鐘樓,委托建筑師毛羅·科杜西(Mauro Codussi)負責(zé)設(shè)計。科杜西是文藝復(fù)興早期的重要建筑師,他的作品融合了古典對稱美學(xué)和實用功能。建造工程于1496年正式開始,在裝飾塔樓和時鐘時不遺余力,使用了大量的群青和金箔。即使是“摩爾人”最初也是鍍金的。鐘樓部分的落成典禮在1499年2月1日舉行,標志著第一階段的完成。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時鐘的機械裝置則是由兩位鐘表匠喬瓦尼·保羅·雷尼(Gian Paolo Rainieri)和他的侄子喬瓦尼(Gian Carlo Rainieri)設(shè)計與制造。這套機械堪稱當時的工程奇跡,不僅能報時,還能通過復(fù)雜齒輪系統(tǒng)模擬天體運行。1506年,鐘面上的裝飾和雕像陸續(xù)完成,摩爾人雕像由亞歷山德羅·萊奧波爾迪(Alessandro Leopardi)打造,增添了動態(tài)藝術(shù)效果。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隨著時間推移,鐘樓曾多次遭受自然損毀。據(jù)文獻記載,1570年代,機械老化后由另一位鐘表匠重新調(diào)整,鐘面被清潔,藍色和金色恢復(fù)“如新”。17世紀和18世紀,塔樓因火災(zāi)和雷擊受損,進行了多次修復(fù)。1757年,特別對時鐘機制進行了大的修改,將機芯從對開式擒縱機構(gòu)改為擺式系統(tǒng),從而更加準確。鐘面上先前顯示行星圍繞中心地球的明顯運動的帶子被移除。鐘面周圍的大理石圓圈被標記為24小時,現(xiàn)在用一個圓圈覆蓋,顯示兩個系列12小時,摩爾人也以12小時為周期敲鐘,在正午和午夜敲響鐘聲132次。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858年,奧地利當局又對鐘樓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改建,鐘樓頂層進行了加固,木樓梯被鐵樓梯取代,時鐘裝置也進行了修復(fù)。并且添加了一項全新功能,可以比以前更準確地讀取時間。面板出現(xiàn)在鐘面上方圣母子兩側(cè)的門口。進入20世紀,機械結(jié)構(gòu)加入了電動輔助裝置,但傳統(tǒng)的手工工藝依然保留,體現(xiàn)了對歷史的尊重。1953年曾進行過一次大的維修。在鐘樓和時鐘首次完工500年后的1998年至2006年期間,又進行了最新的、廣泛的一系列維修和改建。</p> <p class="ql-block">譯注3:圣馬可鐘樓被視為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標志,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
</p><p class="ql-block">首先,在文藝復(fù)興時期,歐洲從神學(xué)中心轉(zhuǎn)向人文主義,強調(diào)對自然和科學(xué)的探索。鐘樓的天文鐘不僅報時,還展示了太陽、月亮和星座的運行,體現(xiàn)了當時對宇宙秩序的理解。這種將實用功能與科學(xué)知識結(jié)合的設(shè)計,正是文藝復(fù)興精神的體現(xiàn)。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鐘樓的對稱結(jié)構(gòu)、大理石裝飾和雕像設(shè)計受到古羅馬建筑的影響,體現(xiàn)了文藝復(fù)興對古典藝術(shù)的復(fù)興。建筑師毛羅·科杜西將哥特式建筑的垂直感與文藝復(fù)興的對稱美學(xué)融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建筑語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且,時鐘機械的精密性和摩爾人雕像的動態(tài)效果,展示了文藝復(fù)興時期手工藝與工程技術(shù)的進步。這座建筑不僅是時間的管理者,也是藝術(shù)與技術(shù)的象征,反映了威尼斯作為貿(mào)易和文化中心的繁榮。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在文藝復(fù)興時期,意大利城邦競相展示財富與文化,威尼斯也不例外。鐘樓位于商業(yè)區(qū)入口,象征著城市對時間、貿(mào)易和權(quán)力的掌控,與圣馬可廣場的其他建筑一起,構(gòu)成了威尼斯共和國的“臉面”。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站在圣馬可鐘樓拱門下,抬頭仰望藍金相間的鐘面,摩爾人正舉起錘子敲響正午的鐘聲,聲音在廣場上回蕩。圣馬可的翼獅俯視著您,身后是熙攘的商販和游客,空氣中彌漫著咖啡和海水的味道。時間仿佛在這里停滯,您一定能感受到文藝復(fù)興時期那股對知識與美的追求,早已融入了這座水城的靈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