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廟講真的 <p class="ql-block">祖廟大門</p> <p class="ql-block"> 佛山祖廟位于佛山市禪城區(qū)祖廟路21號,這座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廟宇,于1996年11月20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它被評為佛山新八景之一,如今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尋其獨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原售票口</p> <p class="ql-block"> 佛山祖廟又名“北帝廟”或“靈應祠”,供奉道教中的真武玄天上帝。其歷史可追溯至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是中原移民南遷嶺南后,將北帝信仰帶入此地的產物。經過明代洪武五年的重修,至清代初年,祖廟逐漸發(fā)展成一座體系完備、結構嚴謹且極具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筑群。占地3500平方米的祖廟建筑群,沿南北中軸線依次排列著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及慶真樓等建筑,整座廟宇以木石為主要材料,斗拱梁架皆由堅實木材榫卯而成,屋脊裝飾著精美的石灣陶塑,墻壁鑲嵌著磚雕與灰雕,殿內陳列著木雕、石雕、鐵鑄、銅鑄、錫鑄等藝術品,堪稱一座藝術殿堂。</p> <p class="ql-block">原佛山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售票大廳</p> <p class="ql-block"> 佛山祖廟原來的售票窗口現(xiàn)已關閉,取而代之的是位于祖廟北面原佛山圖書館里的售票大廳,距祖廟正門約50米。</p> <p class="ql-block">萬福臺</p> <p class="ql-block"> 建于清初順治十五年(1685年)的萬福臺,以其歇山頂、無斗拱的獨特設計,面寬三開間、進深二開間,分為前后臺,前臺三門敞開,專供演戲之用。作為廣東省乃至華南地區(qū)保存較好的古戲臺,它見證了佛山作為粵劇發(fā)祥地的輝煌歷史。</p> <p class="ql-block">靈應牌樓</p> <p class="ql-block"> 靈應牌樓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當時祖廟被敕封為靈應祠,牌樓上正面刻有“靈應”二字,背面則書“圣域”,皆以金箔裝飾。這座三樓三層式的牌樓設計嚴謹,結構精密,第一層為歇山頂,第二、三層為廡殿頂,檐柱間大量使用斗拱,飛檐疊翠,氣勢非凡。</p> <p class="ql-block">鐘鼓樓</p> <p class="ql-block"> 鐘鼓樓位于祖廟三門前的東西兩側,建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矗立于2.6米高的青磚平臺上。除了承擔“晨鐘暮鼓”的傳統(tǒng)功能外,鐘鼓樓還起到了壯麗廟貌、激勵忠義的作用,成為祖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三門前的錦香池</p> <p class="ql-block"> 錦香池開鑿于明正德年間,初為土池,后于清雍正年間改為帶石雕欄的石池。池中巨大的石刻龜蛇,象征著真武大帝的原身,仿佛隨波起伏,為祖廟增添了一份神秘與莊嚴。</p> <p class="ql-block">三門</p> <p class="ql-block"> 建于明景泰初年(1450年)的三門,是整座祖廟的門面。其面寬九開間,長達31.7米,頂部裝飾著一條高達1米多、長達30多米的手工藝陶塑人物瓦脊。檐下通欄貼金木雕花衽,整個建筑考究華麗,令人感受到壯麗與威嚴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前殿</p> <p class="ql-block"> 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采用歇山頂式建筑風格,正脊上有清光緒年間制作的雙面陶塑人物瓦脊。檐下如意斗拱層層相疊,雄偉壯觀,展現(xiàn)了古代建筑工藝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 正殿建于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同樣為歇山頂式建筑,正脊裝飾著清光緒年間添加的陶塑人物瓦脊及神仙走獸。殿周三面圍墻,南面敞開,中間設有天井。殿內供奉著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年)制作的北帝造像和石雕神案,以及清代的大型貼金夾神像,使大殿更顯威嚴肅穆。</p> <p class="ql-block">慶真樓</p> <p class="ql-block"> 慶真樓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年),樓高三層,面寬進深各三間,屋頂為歇山頂,正脊上有光緒年間后加的陶塑人物瓦脊。梁架采用抬梁式結構,檐柱為花崗巖石方柱,整座建筑古樸典雅,彰顯出濃厚的歷史氣息。</p>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廟景區(qū)全景圖</p> <p class="ql-block"> 從全景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今的祖廟景區(qū)已拓展為佛山祖廟博物館,不僅保留了祖廟古建筑群,還新增了葉問堂、碑林、黃飛鴻紀念館、珍藏閣展覽館、孔廟等建筑,成為佛山人祈福和了解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間佛山地圖</p> <p class="ql-block"> 這幅嵌于地面的巨大石刻地圖,正對著祖廟景區(qū)正門,位于雙龍壁前,生動再現(xiàn)了清乾隆年間佛山的全貌。通過這幅地圖,游客可以直觀地了解200多年前佛山的城市布局與風貌。</p> <p class="ql-block">葉問堂</p> <p class="ql-block">葉問塑像</p> <p class="ql-block"> 祖廟景區(qū)入口左側便是葉問堂,這里供奉著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的塑像。葉問(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原名葉繼問,佛山南海桑園人,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武術家。他創(chuàng)立了公開授徒的教授方式,推動了詠春拳的普及與發(fā)展,其弟子遍布社會各階層,包括將詠春拳和中國功夫推廣至全球的李小龍。</p> <p class="ql-block">黃飛鴻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黃飛鴻坐像</p> <p class="ql-block">黃飛鴻</p> <p class="ql-block"> 黃飛鴻(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黃錫祥,字達云,號飛鴻,幼名飛熊。佛山南海西樵嶺西祿舟村人。清末民國武術家、中醫(yī)外科名醫(yī)、舞獅名家,洪拳大師。黃飛鴻三歲起隨父親學武,七八歲時,開始跟隨父親闖蕩江湖,以賣藝為生。</p><p class="ql-block"> 紀念館內陳列著黃飛鴻的生平事跡。黃飛鴻自幼隨父學武,<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得洪拳名師真?zhèn)鳌?lt;/span>后在廣州開設武館,成為武術教練,在南派武術的發(fā)展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曾先后被聘為廣州三欄行武術教練、廣州水師武術教練、廣東民團總教練,<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抗日保臺戰(zhàn)爭中立下功勛。黃飛鴻還</span>在廣州開設跌打醫(yī)館“寶芝林”,為百姓扶危救急。1925年4月17日,黃飛鴻病逝于廣州。</p> <p class="ql-block">碑廊</p> <p class="ql-block"> 碑廊匯集了佛山歷代碑刻,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對佛山歷史感興趣的游客可以在此細細研讀,感受文字中的歲月滄桑。喜歡書法藝術的游客也可駐足于此,觀摩欣賞碑刻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孔圣園</p> <p class="ql-block">孔廟</p> <p class="ql-block">佛山歷代狀元榜</p> <p class="ql-block"> 孔圣園內設有供奉孔圣人塑像的孔廟,以及介紹佛山歷代文武狀元的展覽。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廣東共出了莫宣卿等九位文狀元和朱可貞等五位武狀元,其中文狀元佛山占其五,武狀元佛山占其二,充分展示了佛山自古以來文風昌盛、人才輩出的輝煌歷史。</p> <p class="ql-block">飛鴻街</p> <p class="ql-block"> 祖廟往北越過原佛山圖書館,便是飛鴻街,這里是佛山祖廟商圈最著名的美食街。街區(qū)內匯聚了佛山各地的傳統(tǒng)小食,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游覽完大佛山最負勝名的景點祖廟后,不妨漫步于此,品嘗地道的佛山美食,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沿著這條美食街區(qū)向東前行百多米,便是佛山另一著名景點——嶺南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