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人的西柏坡

峰回路轉

<p class="ql-block">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為了紀念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鐵人王進喜而建,是大慶人的“西柏坡”,也是大慶耀眼的一張名片,位于油城大慶讓胡路區(qū),是我國第一座工人紀念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大慶油田考察工作時親筆題寫?zhàn)^名。</p><p class="ql-block"> 主體建筑外形為“工人”二字組合,鳥瞰呈“工”字形,側看為“人”字形,象征這是一座工人紀念館。主體建筑高度47米,正門臺階共47級,寓意鐵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歷程。建筑頂部為鉆頭造型,象征大慶油田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span style="font-size:18px;">該建筑曾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被譽為大慶市“最具標志性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鐵人紀念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009年在“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評選中,大慶鐵人紀念館《石油魂———鐵人王進喜生平業(yè)績陳列》榮獲“十大精品獎”,這一獎項被稱為“文博屆的奧斯卡獎”。在2024年度全國熱門百強紀念館評選中,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榮登榜單全國百強,排名第57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主館前面廣場平臺上,兩大片草坪間,聳立著一尊鐵人王進喜頭帶前進帽、身披羊皮襖、手持剎把的高大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  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群雕《石油魂》,雕塑中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們氣勢昂揚、豪情滿懷,以鋼鐵之軀誓為祖國獻石油,寬27米、高7米,由魯迅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 群雕兩側,是王進喜在石油大會戰(zhàn)中發(fā)出的“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錚錚誓言。</p> <p class="ql-block">  紀念館基本陳列面積4790平方米,展線長917延長米,以“愛國、創(chuàng)業(yè)、求實、奉獻——石油魂”為主題,通過展出的490余幅珍貴的歷史照片,1170余件珍貴文獻、文物等,向觀眾講述著全國勞動模范王進喜用47年短暫而光輝的生命,塑造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展覽由《不屈的童年》、《赤誠報國》、《艱苦創(chuàng)業(yè)》、《科學求實》《無悔奉獻》、《鞠躬盡瘁》、《精神永存》七部分組成,透過一件件實物、一張張照片、一幅幅字畫、一段段影像、一面面錦旗,追尋鐵人王進喜在大慶這片紅色熱土上的奮斗足跡,感悟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紀念館共享大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不屈的童年》展區(qū)</b></p><p class="ql-block">乳名 “十斤娃” 來歷</p><p class="ql-block"> 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農民家庭,<span style="font-size:18px;">按照當?shù)氐牧曀?,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籮筐放在秤上一稱正好十斤,于是就給孩子起名“十斤娃”。</span>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玉門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王進喜受盡苦難,6歲拉著父親討飯、9歲同父親出勞役、10歲給地主放牛、15歲進油礦當童工,苦難的經歷和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煉就了他剛毅堅韌、倔強不屈的性格,增強了他對光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企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進喜家世簡表</span></p> <p class="ql-block">  十斤娃從小就與石油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生計,他在石油河邊挖了坑,用樹枝把油攔住,一瓢一瓢地將石油舀到坑里,然后弄回家去換糧食,十斤娃對石油有一種特殊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鐵人穿過的羊皮襖、挖油的勺子</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駱駝“攢勁”</span></p><p class="ql-block"> 王進喜在舊玉門油礦當童工 ,不甘屈辱,常因反抗而受懲罰,師傅知道后,給他講駱駝“攢勁”的故事,告訴他要講究斗爭方法,培養(yǎng)“耐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赤誠報國》展區(qū)</b></p><p class="ql-block"> 1950年,他通過操作考核,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后不久,又擔任了鉆井隊長,他帶領貝烏5隊全力打好翻身仗,創(chuàng)出月進尺5009.3米的全國鉆井最高紀錄,1創(chuàng)年鉆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成為“鉆井闖將”,推動了全國石油鉆井事業(yè)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王進喜到新疆克拉瑪依參加石油工業(yè)部召開的現(xiàn)場會。余秋里部長、康世恩副部長把一面“鉆井衛(wèi)星”紅旗頒發(fā)給他。貝烏5隊被命名為“鋼鐵鉆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鉆井闖將”。</p> <p class="ql-block">  1959年10月王進喜被選為國慶10周年觀禮代表和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進京前組織上特意給他做了身中山裝和前進帽,國慶節(jié)這天在天安門城樓上他戴著這頂前進帽,見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他激動得睡不著,寫下了平生第一首詩:“北京見到毛主席,渾身是勁精神抖,滿懷豪情干革命,永生永世不回頭”,“前進帽”這個名字,體現(xiàn)著那個年代的精神和浪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國慶觀禮前進帽(一級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淚撒沙灘街</span></p><p class="ql-block"> 休會期間,王進喜參觀首都“十大建筑”,路過北大紅樓沙灘街時,看到行駛的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才知道國家缺油,他感到一種莫大的恥辱,這位堅強的西北漢子在街頭哭了起來,從此,這個“煤氣包”成為他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思想動力之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淚撒沙灘街油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艱苦創(chuàng)業(yè)》展區(q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艱苦創(chuàng)業(yè)”展廳無疑是整個紀念館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讓人深受觸動的地方。一進入展廳,眼前的場景便將人帶回到了一九六零年的大慶。模擬的荒原場景,狂風呼嘯,冰天雪地,鉆井設備簡陋而沉重。</span></p><p class="ql-block"> 展廳講述和展現(xiàn)了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zhàn)的一系列典型故事和"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zhàn)立功""五面紅旗"等內容。</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初,石油工業(yè)部部長余秋里點將,調玉門王進喜等隊赴松遼參加石油大會戰(zhàn)。王進喜在玉門動員大會上發(fā)言,請求盡快開赴大慶。</p> <p class="ql-block">下車三句話</p><p class="ql-block"> 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和1205鉆井隊隊員抵達濱洲鐵路線上的薩爾圖火車站。王進喜下了火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首先想到的是立刻投入鉆井工作,逢人就追著了解工作進度,他找到調度室首先問:“我們的鉆機到了沒有?我們的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最高紀錄是多少?”。</p> <p class="ql-block">人拉肩扛立轉機</p><p class="ql-block"> 4月2日從玉門運來的鉆機抵達薩爾圖火車站,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把鉆機卸下來,運到薩55井井場,僅用4天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脑?,這是王進喜和戰(zhàn)友們來到大慶后的第一個奇跡。</p> <p class="ql-block">破冰端水保開鉆</p><p class="ql-block"> 一臺鉆機每天至少要用40到50噸水,可水管線卻沒有安好,等待罐車送水大約要3天。王進喜帶領全隊職工到距井場1000米外的水泡子,把厚厚的冰砸開一個大窟窿,盆端、桶提,連鋁盔、滅火器外殼也用來裝水運水。指揮部的機關干部和附近的老鄉(xiāng)也都聞訊趕來,組成了100多人的運水長龍,經過一天一夜的奮戰(zhàn),攢滿了開鉆要用的50噸水,保證薩55井正式開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0年4月14日,1205鉆井隊到大慶打的第一口井——薩55井舉行開鉆典禮,王進喜決心打出鉆井新紀錄,早日拿下大油田。</span>通過全隊工人的共同努力,僅用5天零4小時就打出大慶石油會戰(zhàn)第一口井,創(chuàng)造了世界石油鉆井史上最快紀錄。</p> <p class="ql-block">帶傷跳泥漿池壓井噴 (最經典)</p><p class="ql-block"> 展墻上的另一張照片,則是王進喜奮不顧身壓井噴時被定格的歷史瞬間。第二口井鉆至700米淺氣層時突發(fā)井噴,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重晶粉倒入泥漿,卻因沒有攪拌機無法使水泥融合。千鈞一發(fā)之際,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制服井噴后,王進喜受傷的腿和腳被堿性泥漿燒起一個個血泡。</p> <p class="ql-block">鐵人經典語錄 </p><p class="ql-block"> 4月29日召開萬人誓師大會,然而,就在這天的早晨,王進喜右腿被滾堆的鉆桿砸傷,只對傷處簡單做了下包扎,就坐馬車去參加萬人大會。他激動地表示“要把我國石油工業(yè)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今后黨指向哪里我就干到哪里!”,“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正是在這次大會上,鐵人立下那句流傳最廣的鋼鐵承諾,“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帶傷重返打井一線</span></p> <p class="ql-block">五面紅旗</p><p class="ql-block"> 1960年7月1日,會戰(zhàn)指揮部召開慶祝建黨39周年和大會戰(zhàn)第一戰(zhàn)役總結大會,突出表彰了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他們被樹為大會戰(zhàn)的“五面紅旗”,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p> <p class="ql-block">鐵人名字的由來</p><p class="ql-block"> 來大慶后,王進喜被安排住在房東趙大娘家,但他一直吃住在井場,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整天領著工人沒有白天黑夜的干,飯做好了也不回來吃,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吶!”余秋里得知后,連聲稱贊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上,余秋里號召4萬會戰(zhàn)職工“學鐵人、做鐵人,為會戰(zhàn)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鉆桿鋪</span></p><p class="ql-block"> 鐵人王進喜身上有三件寶:“毛選”、炒面袋和羊皮襖,這件老羊皮襖已經跟他10多年了,來大慶后在寒風刺骨的日子里,就靠這件羊皮襖擋風驅寒。困了,他把鉆桿當鋪板,鉆頭當枕頭,這件老羊皮襖就是被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鐵人會戰(zhàn)穿的棉工服(一級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進喜用過的B型大鉗(一級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進喜戴過的鋁盔(一級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首車原油外運的信號旗(一級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科學求實》展區(qū)</b></p><p class="ql-block"> 講述了王進喜勇于創(chuàng)新、科學求實,取得一系列技術革新成果,推動了鉆井技術和工藝發(fā)展的事跡。</p> <p class="ql-block">  王進喜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典范,曾多次根據(jù)井下聲音判斷出鉆頭的使用情況,杜絕事故的發(fā)生,工友們贊譽他為“鉆井的醫(yī)生”“井下的壓力表”“泥漿的體溫計”。他帶領工人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整體搬家”“填滿式鉆井法”和改進游動滑車、泥漿泵等技術,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鉆井速度,站在了當時世界鉆井生產的技術前沿。</p> <p class="ql-block">  為打好高壓易噴井,王進喜帶領工人研究改進泥漿泵。王進喜敢于堅持原則,嚴格要求,對工作中的質量問題,他一個也不放過。他教育職工干工作要高標準、高質量,要經得起子孫后代的檢查。</p> <p class="ql-block">  展廳內,一輛黑色的摩托車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從玉門到大慶,這輛被稱為“小黑兔”的摩托車早已失去光澤,身上的鐵銹是鐵人“跑井”留下的印記。身披羊皮襖,背著干糧袋,懷揣筆記本,騎著“小黑兔”,穿行于各個井場,許多“老會戰(zhàn)”回憶起王鐵人,都是這樣一副形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跑井”的摩托車“小黑兔”</span></p> <p class="ql-block">識字搬山</p><p class="ql-block"> 鐵人文化程度不高,為方便開展工作,他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工作之余,他聽秦腔、看唱本、識字、學文化,還會時不時給工友們唱上一段解悶。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中,字跡也在不斷變化。他曾說,“我學會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p> <p class="ql-block">  李巨任的“巨”不會寫,就畫一把“鋸子”;“研究”不會寫就畫兩個小人講話,旁邊標注“言九”;講清楚,寫成了講清“初”……鐵人的筆記仿佛小朋友涂鴉,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他學習知識文化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  王進喜不僅僅是鋼鐵鉆工,還是熱愛生活的詩人,而且使生活充滿詩意。他的“北風當電扇,大雪做炒面,天南海北來會戰(zhàn),誓奪頭號大油田”;“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钡鹊饶捴巳丝诘脑姼?,來源于他心中最樸實的愛國家、愛崗位的階級情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無悔奉獻》展區(qū)</b></p><p class="ql-block"> 講述了鐵人王進喜功高不自驕、位高不自傲,帶領群眾白手起家建基地,一輩子甘當黨和人民"老黃牛"的崇高思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  王進喜從普通工人成長為領導干部后,始終克己奉公,居功不自傲,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對工人和家屬關懷備至。 </p> <p class="ql-block">  王進喜很少坐辦公室,試驗打直井的時候親自扶剎,把鉆頭卡住了,他親自去提鉆,在現(xiàn)場累了困了,他就把老羊皮襖脫下來和工人們擠一擠,工人們說:“我們身上有多少泥咱鐵人隊長身上就有多少泥”。</p> <p class="ql-block">  王進喜三寶——“跑井”時常帶的炒面袋,餓了他就用開水沖炒玉米面充饑。有時忘記帶炒面袋,他便會在開飯時間借故走開,寧愿挨餓,也絕不吃井隊飯菜。</p> <p class="ql-block">  王進喜到阿爾巴尼亞訪問期間,還惦記著鉆工們的困難,利用補助的一點外匯特意買了兩個“熱得快”,帶回來給職工燒開水、熬中藥。</p> <p class="ql-block">  王進喜老母親生病,是大兒子用自行車推著去的衛(wèi)生所,而他們旁邊就是組織上配給王進喜的吉普車,這輛車可以送料、送糧、拉職工看病,但家里人絕對不能用;他千方百計為職工家屬解決落戶和就業(yè)困難,自己的親戚從老家來找他給安排工作,他一個也沒給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進喜全家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鞠躬盡瘁》展區(qū)</b></p><p class="ql-block"> 介紹了王進喜在特殊時期,大義凜然堅持正義,誓死捍衛(wèi)大慶紅旗的故事,以及鐵人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歷程,展現(xiàn)了他對大慶油田的堅定守護。</p> <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24日,王進喜參加石油工業(yè)部政工會,做了題為《為石油事業(yè)艱苦奮斗一輩子》的報告,首次提出了“全國每人每年半噸油”的奮斗目標。圖為參加石油工業(yè)部政工會。</p> <p class="ql-block">鐵人“五講 ”</p><p class="ql-block"> 1966年國慶期間, 鐵人應邀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作報告,演員李光復在后臺見到鐵人,就請他簽名。鐵人就在這本《毛主席語錄》上寫下了內涵豐富、充滿哲理的“五講”。</p><p class="ql-block">講進步不要忘了黨</p><p class="ql-block">講本領不要忘了群眾</p><p class="ql-block">講成績不要忘了大多數(shù)</p><p class="ql-block">講缺點不要忘了自己</p><p class="ql-block">講現(xiàn)在不要割斷歷史</p> <p class="ql-block">  鐵人王進喜一生光明磊落、追求真理。特殊時期,他堅持為黨工作,不顧個人安危,旗幟鮮明地捍衛(wèi)大慶紅旗;油田生產形勢惡化,他忍辱負重,排除干擾,深入基層組織生產,千方百計做解放干部工作,扭轉原油“兩降一升”的被動局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系石油,心系群眾,向往未來,決心要“再干20年”。</p> <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王進喜到北京看病,在周總理的關懷下住進解放軍301醫(yī)院,確診為胃癌晚期 。</p><p class="ql-block"> “住院期間領導和同志們給我送來的錢,請交給組織……我不困難!”鞠躬盡瘁部分展出的一張記賬單,是王進喜清廉無我的真實印證。</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0月1日,王進喜抱病參加國慶觀禮,以中共中央委員身份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游行隊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國慶觀禮請柬</span></p> <p class="ql-block">  鐵人紀念館有一張珍貴的“全家?!?,那是1970年7月,王進喜的病情有所好轉,愛人王玉蘭帶著患有小兒麻痹癥的小女兒來看他,正好當兵的大兒子也來到北京。一家四口來到天安門廣場,留下了這張合影,這也是王進喜唯一一次陪家人上街。</p><p class="ql-block"> 1970年11月15日,王進喜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精神永存》展區(qū)</b></p><p class="ql-block"> 介紹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涵,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社會各界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評價,以及大慶油田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2009年,鐵人王進喜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100位感動中國人物之一,2019年被授予“最美中國人”稱號。</p> <p class="ql-block">  大慶鐵人紀念館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赤子之心,每一幅畫面都在詮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的豪情壯志。鐵人王進喜把47年的生命,奉獻給了共和國的石油血脈,用青春和熱血留下了后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鐵人精神”,如今的大慶,早已日新月異,昔日的“荒原一片”,變成鷺翔鴨肥的“綠色濕地”,“干打壘”,“地窩子”,變成了鱗次櫛比的高樓林立,以鐵人命名的地標,比比皆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鐵人精神超越時代,它不僅是石油人的信仰,更激勵著每一個奮斗者在新時代勇毅前行,</span>鐵人精神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