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盛京今日沈陽,一座滿清歷史輝煌的名城世雄視點(diǎn) <p class="ql-block">沈陽是清朝發(fā)祥地,素有“一朝發(fā)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明代天啟五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于此,皇太極建盛京城,并在此建立中國清朝,沈陽一躍為清代兩京之一的盛京皇城,開始成為東北中心城市。新中國成立后,沈陽成為中國重要的以裝備制造業(yè)為主的重工業(yè)基地,被譽(yù)為“共和國裝備部”,有“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的美譽(yù)。</p><p class="ql-block">沈陽的小河沿早市,是一種獨(dú)特的體驗(yàn)。每當(dāng)晨曦微露,這條位于萬泉街的小街巷就開始熱鬧起來。喧囂的人群、叫賣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副最接地氣的市井畫卷。沈陽的小河沿早市不僅是沈陽本地人的生活必備,更是讓外地游客感受“人間煙火氣”的最佳去處。這里的美食多到讓人眼花繚亂,不僅品種豐富,價格也非常親民。</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朝光緒元年的沈陽天主堂,又稱沈陽天主教堂、南關(guān)天主教堂,堂名為耶穌圣心堂,俗稱“洋樓”。沈陽天主堂是歐洲文藝復(fù)興時期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東北建筑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張作霖于民國三年(1914年)秋天開始動工修建這座三進(jìn)四合套院和西院北部的兩組四合院。三進(jìn)四合院是吸收奉天城清朝各王府建筑持點(diǎn),遵循張作霖家鄉(xiāng)遼南的生活習(xí)俗而建起的。</p><p class="ql-block">1920年代初建在四合院東側(cè)的青磚洋樓建筑,稱大青樓;以及于此前專為張作霖五夫人張壽懿建造的“小青樓”。這時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以奉系敗而告終,張作霖退居?xùn)|北,宣布自治,并自封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大青樓也就成為這個新政權(quán)的政治活動中心。</p><p class="ql-block">四合院西側(cè)建紅磚建筑群,這是接替了父職的張學(xué)良主建的歐風(fēng)式建筑,因亦稱“少帥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前的滿清一條街是沈陽歷史文化街,作為滿清風(fēng)格建筑透露出濃厚的歷史氣息。在這里,你不僅可以領(lǐng)略到古建筑的韻味,還能逛逛滿清一條街,挑選些古玩、特色紀(jì)念品,親手觸摸歷史的厚重,感受文化的深邃。</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是清朝初期的皇宮。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其建筑風(fēng)格融合了漢、滿、蒙等民族的建筑藝術(shù)精華,形成了獨(dú)特的建筑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清朝遷都北京后,沈陽故宮被稱為“陪都宮殿”或“留都宮殿”,成為清朝皇帝東巡時的駐蹕之所。</p><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不僅是一座建筑杰作,更是一部生動的歷史長卷。它見證了清朝的建立、發(fā)展和衰落,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傳統(tǒng)?;侍珮O在沈陽故宮登基成為清朝的第一位皇帝,開啟了清朝的輝煌時代。</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博爾濟(jì)吉特氏的合葬陵寢。</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崇德八年,至清順治八年初建完成。后經(jīng)康熙、乾隆各帝的增建和改建,最終形成獨(dú)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是盛京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王陵寢。</p><p class="ql-block">清昭陵為“前朝后寢”三進(jìn)院落的建筑格局,總體分為前導(dǎo)和陵墓兩大部分。</p><p class="ql-block">清昭陵的總體布局與單體建筑、裝飾裝修均是完整而又獨(dú)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寢文化,同時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點(diǎ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