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古垣一一殘存的北京明城墻遺址屈永義 <p class="ql-block">作為京城城垣遺址,明城墻遺址與消失的元大都城遺址僅存的土堆山坡相比,是十分幸運的,現留存的城墻,雖然沒有當年的規(guī)模體量,但其風骨氣質可見一般。</p> <p class="ql-block">明城墻始建于1436年,主要是防御當時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威脅。史料記載,城墻周長達24公里、依地勢高12-14米不等、墻基寬24米,防御設施完備。主持修建城墻是一個叫阮安的明朝內待,他用磚包技術解決了夯土城墻易損問題,使墻兼具了抗毀實用與宏偉氣勢。</p> <p class="ql-block">600多年來因戰(zhàn)亂、風蝕和撤建等因素,目前殘存有2段,一段在崇文門東南角樓一線,只有1.5公里,還有一段在宣武門西大街東北角,是20世紀80年代修復的局部城墻只有200米,是原內城西垣的殘存部分。</p> <p class="ql-block">2001年政府啟動保護和修復工作,2002年主體工程竣工并對外開放。這些年來,市政府統籌資金超過1億元,主要用于城墻維修、環(huán)境整治、文化推廣及旅游開發(fā)等,收到了很好的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成為城內居民觀古垣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特別值得一提的,一個是城東南處角樓,是全國僅存的規(guī)模最大的城垣轉角角樓,通高29米,其中臺座高12米、樓體高17米,很是壯觀,是明清城防建筑的獨特例證。花10元錢從北側登上角城,從北京站出發(fā)的高鐵動車不斷向東方駛去,流動的生命與靜態(tài)的古樓形成動靜之美。還有一個是在城墻南側有12.2公頃的綠地,主要栽種了50余個品種1000多株梅花,是京城內梅花規(guī)模最大品量最多的聚集地,每到3月中下旬,觀梅賞花的游人市民人頭攢動,成為鬧市中一道獨特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資料顯示,全國有10處,包括北京、南京、西安、大理、荊州等在內的較為著名的明城墻遺址及明城墻公園,他們見證了明朝的興哀,也成為當地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