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尋櫻記:未綻的櫻花與永恒的芳華柚子 <p class="ql-block">喜歡櫻花,始于小時候從姐姐家書桌的玻璃下面壓著的一首周恩來小詩“櫻花紅陌上,楊柳綠池邊。燕子聲聲里,相思又一年?!币詾橹芸偫淼脑姂斒恰懊姹谑陥D破壁”之類的。這首溫情小詩的櫻花引發(fā)我好多遐想,直到住到科大這邊,每年春天我總要無數(shù)次去櫻花園,觀察櫻花從新芽到含苞直至怒放,便呼朋引伴一起賞花,一直到落英繽紛。</p><p class="ql-block">2023年高考譚誠考上了武漢大學,于是到武大看櫻花成了我的愿景。今年春天正好退休,時機成熟,終于如愿以償?shù)貋砦浯蟾耙粓雠c櫻花的浪漫約會了。</p><p class="ql-block">譚誠是我學生的孩子,早在2018年夏天,我有機會和他們?nèi)乙黄鹣娑跚貢x豫五省自駕游。當時譚誠剛上初中,坐在副駕駛,幫助爸爸導航,聊天,下車幫媽媽拿行李,照顧同行的一個不到3歲小孩。他穩(wěn)定的情緒,處事的周到,以及細心體貼,還有對歷史地理等知識的掌握都讓我印象深刻。現(xiàn)在七年過去了,他己是高大俊朗儒雅的帥小伙了。大一結(jié)束就獲得了武漢大學各種獎勵,校三好學生,校學生會優(yōu)秀干部,講演還有設(shè)計各種獲獎,拿到國家級獎學金?,F(xiàn)在正在全力保研。這次我們來武大,他從預約進校門,到安排住宿,預約湖北省博物館的門票都是他搞定的。</p> <p class="ql-block">2018年暑假攝于西安</p><p class="ql-block">2025年春天攝于武大</p> <p class="ql-block">到武漢大學,譚誠就遺憾地告訴我們,他還要當志愿者,沒有時間陪我們,且武大櫻花大部分都還沒開。但這絲毫也沒影響我心情,我按他指點的線路興致勃勃地逛武漢大學了。盡管近日連綿的陰雨讓櫻花大道上的花苞仍羞澀地蜷縮著枝頭,但這座百年學府以另一種姿態(tài)向我展開懷抱——那些鐫刻歲月的中西建筑、沉淀歷史的石板路,以及珞珈山間流淌的青春氣息,早已勝過一場盛大的花事。</p> <p class="ql-block">我們是從西門踏入校園,武漢大學西門又被稱為?弘毅門?。該門位于文理學部區(qū)域,靠近卓爾體育館,是武漢大學的主要校門之一。穿過門廊,遠處珞珈山的輪廓在薄霧中若隱若現(xiàn),仿佛一卷未完全展開的水墨畫。</p> <p class="ql-block"> 沿坡道行至鯤鵬廣場,我趁著譚誠還沒離開,跟他合了影。鯤鵬廣場聽介紹說是校友捐建后修繕。雕塑上刻有“北冥深廣 鯤翼垂天 云搏九萬 水擊三千”取自莊子的《逍遙游》。這也是武大奮勇搏擊,永遠騰飛,自強弘毅的武大精神。</p><p class="ql-block">這里本應是櫻花如云的所在,此刻卻只見零星粉白點綴枝頭。我仰頭望著那些倔強的花苞,想象三五天后這里如云似霞的美景。忽然想起周恩來筆下“櫻花紅陌上”的溫柔——或許遺憾本身,便是下一次重逢的伏筆。廣場四周的教學樓群以綠色琉璃瓦覆頂,檐角吻獸靜默守望,與遠處老圖書館的八角塔樓遙相呼應,構(gòu)成一幅中西合璧的學術(shù)圖騰。</p> <p class="ql-block">轉(zhuǎn)入櫻花大道,兩側(cè)的老齋舍如城堡般依山而建。灰白色花崗巖墻體厚重沉穩(wěn),羅馬式拱門下,百步階梯蜿蜒向上,仿佛通往某個被時光遺忘的秘境。此刻雖無繁華似錦,但老齋舍窗欞間掛滿的衣服,走廊上抱著書本匆匆走過的學子,卻讓這條“無花大道”流淌著另一種生機。</p> <p class="ql-block">行至獅子山頂,老圖書館如一座宮殿矗立眼前。歇山式屋頂?shù)谋躺鹆弑挥晁吹冒l(fā)亮,正中的八角塔樓直指蒼穹,石階上的浮雕纏枝紋歷經(jīng)百年風雨仍清晰可辨。館內(nèi)木質(zhì)樓梯吱呀作響,透過雕花玻璃窗望去,東湖的波光與珞珈山的蒼翠在遠處交織,恰如這座建筑本身——既承載著《營造法式》的古典魂靈,又跳動著現(xiàn)代學術(shù)的脈搏。</p> <p class="ql-block">登上櫻頂,行政樓的孔雀藍穹頂在陰云下更顯深邃。這座被戲稱“戴著綠帽子”的建筑,將拜占庭式圓頂與中國重檐巧妙嫁接,檐下石柱的科林斯雕花卻透露出異域風情。武大建筑從不拘泥于單一風格,就像武大設(shè)立的學科——文理交融。轉(zhuǎn)身俯瞰校園,天意外放晴了,一掃陰霾,藍天白云。操場上年輕的學子有的在奔跑跳躍,有的悠閑地坐著。紅的跑道綠的球場與周圍郁郁蔥蔥的樹木,在藍天映襯下象一幅油畫了。</p> <p class="ql-block">武大圖書館聽說可以流動或稱之為大循環(huán),因期末考試前夕學子們可以走動,可以大聲背書,魔力轉(zhuǎn)圈圈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譚誠媽媽告訴我,圖書館是譚誠最愛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這里曾經(jīng)留下王星拱校長在艱苦歲月中激勵諸君勿忘志向的身影;院士曾昭掄一同查閱過的文獻;文化大家葉圣陶與朱光潛在此處講學;諸位名流學者,在綠瓦高墻下來來往往,于近現(xiàn)代學術(shù)史上留下自己的思想足跡。今天像譚誠這樣年輕的武大學子依然于圖書館中孜孜不倦,汲取學識,在學習的道路上提燈向前。</p> <p class="ql-block">途中經(jīng)過“李達花園”,李達的雕像置身于稠密的蔥蔥郁郁的樟樹林中。譚誠的爸爸向我介紹李達是新中國首位校長。作為中共一大代表,他帶領(lǐng)武大在建國初期煥發(fā)新生,如今這里也被學子譽為“天然自習室”。</p> <p class="ql-block">在古典建筑群中,萬林藝術(shù)博物館的建筑風格獨樹一幟,融合了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元素。博物館的設(shè)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園林建筑,同時運用了大量的現(xiàn)代建筑材料和技術(shù),展現(xiàn)了中西合璧的設(shè)計理念。館內(nèi)設(shè)有多個展廳,每個展廳都有其獨特的主題和展示內(nèi)容,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藝術(shù)體驗?。我們參觀了武大藥學院的藥用植物標本展。展廳布置得典雅,讓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站在展廳頂樓,俯瞰武大:珞珈山上,古樸典雅,玲瓏秀美,中西合璧的建筑,完美杰出像一幅絕美的畫卷,鑲嵌在蔥蘢疊翠的山中,宛如回響在東湖岸邊一首優(yōu)美旋律凝化而成的永恒絕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經(jīng)過雷軍科技樓時,譚誠已結(jié)束志愿者活動跟我們會合了。據(jù)他介紹</span>武漢大學雷軍科技樓(又名“人工智能教學科研大樓”)由小米集團創(chuàng)始人、校友雷軍捐贈而建,采用回字形布局,融合武大標志性琉璃瓦風格與孔雀藍屋頂設(shè)計,外立面以豎向線條和中空低輻射玻璃幕墻為主,兼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美學。 作為人工智能領(lǐng)域的教學科研基地,雷軍科技樓旨在推動學科交叉與前沿技術(shù)研究,配備共享庭院、連廊觀景平臺等空間,促進師生交流與協(xié)作。</p> <p class="ql-block">在雷軍科技館旁邊,意外發(fā)現(xiàn)了體育館這邊盛開的櫻花。讓我想起緋紅的輕云。有妙齡少女迫不及待地在樹下擺著各種姿勢,想留下美好瞬間?;赝浯?,應該只要三五回暖天,校園應該會是花團錦簇,人潮涌動了。</p> <p class="ql-block">歸程時,我再次回頭望向珞珈山,老圖書館的塔尖刺破云層,一群白鴿正掠過櫻頂。忽然覺得,這次雖然沒有看到武大櫻花盛景,這座校園早已將最美的風景贈予了我——那是建筑與人文交織的厚重,是歷史與青春共鳴的磅礴,比花事更動人的,是學術(shù)的傳承與青春的接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