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西大儲站倉庫的前世今生金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庫”“外庫”“關(guān)庫”,他們習慣了這樣稱呼自己的幾處倉儲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位滿頭華發(fā)的退休領(lǐng)導、職工提到這些倉庫,不少更是懷著一份特別的情感:它們像“娘家”,是職業(yè)生涯的起點。扛麻袋、守夜值班,艱苦快樂的錘煉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世紀末,十六鋪至南碼頭一帶,商賈云集,百貨山積,落后的交通相形見絀。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計劃擱置幾年后,華界第一條近代道路開筑,翌年11月竣工。這條以石塊鋪就的道路叫外馬路,亦稱大馬路。十年后,在這一帶新淤積的江灘,又一條新的外馬路筑成,砂石路面。大馬路便改稱里馬路,1945年改名中山南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交通改善了,十六鋪以南呈現(xiàn)繁榮景象:舢板過江、沙船云集、倉庫林立,外馬路上挑夫卸貨號聲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復(fù)興東路到董家渡之間的老碼頭區(qū)域,五座百年老倉庫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它們即為“復(fù)興五庫”,由著名實業(yè)家盧作孚、虞洽卿、張謇等興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復(fù)興五庫”中的2號倉庫,即現(xiàn)今外馬路579號的復(fù)興港倉庫舊址,70年前人們稱之“大儲?!?。1918年,張謇與徐靜仁、吳奇塵、楊敦甫等集資20萬兩,籌建上海大儲堆棧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張謇為加強長江內(nèi)河航運創(chuàng)辦的物流公司?!岸褩!?,指堆存和保管物品的場地和設(shè)備,即商業(yè)倉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復(fù)興”2號庫對面,外馬路574號大儲棧倉庫舊址,曾是張謇企業(yè)的棉花倉庫,也是上海市藥材公司擁有的第一個自己的倉庫——西大儲站倉庫。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漸漸習慣了稱它“外馬路倉庫”“外庫”。長期以來,上海市場的不少中藥材就來之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幾公里長的外馬路,受保護的其他歷史建筑還真不少,它們多與倉儲運輸,與民生密切相關(guān):關(guān)橋碼頭舊址、江海南關(guān)舊址、民生倉庫舊址、合眾倉庫舊址、大達輪船公司舊址、董家渡碼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隨著鐵路運輸力的不斷強大和輪船的增多,沙船業(yè)走向蕭條,外馬路功能在上世紀下半葉起逐漸減弱。如今一處處昔日的倉庫,像不少石庫門住宅一樣被改造成市民休閑娛樂的打卡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