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圖書館海海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5日,正值巴金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位于上海市虹口區(qū)武進路455號的巴金圖書館正式開放。這座圖書館的前身是扆虹園,位于上海公共租界的靶子路111號,始建于清末。扆虹,意為“映在屏風上的彩虹”,寓意著文學與閱讀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1923年春天,兩位熱愛《新青年》的年輕人來到上海,開始了他們的求學生活。他們就是巴金(李堯棠)和他的三哥李堯林。兄弟倆相依為命,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1945年冬,巴金在上海永遠失去了三哥。為了紀念三哥,巴金將自己剛出生的孩子取名為“小林”,并計劃創(chuàng)辦一座“堯林圖書館”,以傳承三哥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后,巴金先生的愿望終于得以實現。扆虹園的復修和上海文學館的新建,共同構成了巴金圖書館。這個名字不僅是對巴金和李堯林兄弟的紀念,也是后人繼承和發(fā)揚前輩精神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巴金圖書館分為五個展廳,展示了巴金在上海的文學成就、編輯成就、生活世界以及他在上海的不同時期的生活。一廳是文化活動空間,展示了巴金在上海的文學成就和重要作品。二廳是文學雜志閱覽室,展現了巴金在編輯方面的成就。三廳是文化休閑空間,通過四個連通的實物造景區(qū),展示了巴金的生活世界和家庭生活。四廳是圖書閱覽室,提供了一個安靜的閱讀環(huán)境。五廳分為數字閱覽室和展覽展示空間,方便讀者進行數字化閱讀和參觀展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書館中還展示了巴金與上海文獻圖片展,以及魯少飛的《文壇茶話圖》和取自巴金先生藏書的插畫,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與文學大師“面對面”的場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