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山西文化之旅七日游(舊游新篇之八)

黃子萬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是我國的文物大省,境內不僅有有大量的古寺廟、壁畫、石窟等,還有平遙古城、皇城相府、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古建與民居,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博物館”。<br><div>  2013年5月與兩位老友隨北京夕陽紅旅行社參加山西文化之旅七日游,先后游覽了綿山、平遙古城、晉祠、王家大院、五臺山、懸空寺、應縣木塔、云岡石窟等景區(qū)、景點,飽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之精華,受益匪淺。<br></div><div> (圖片為山西五臺山大螺頂)</div> <h1><b>  第一天 2013.5.26(星期日)天氣陰,北京—太原</b></h1><div><b> </b>清早7點10分從北京西客站乘D2001次赴山西,3個小時后到達太原,今天的安排是游介休綿山。</div><div><br></div><h3> <b>介休綿山</b>,在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綿山起源于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屬太岳山脈,海拔2072米。這里山光水色,文物古跡,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于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3> <b>  景區(qū)大門</b>,很氣派、挺壯觀。 綿山風景區(qū)有14個大景點,人文景觀有大羅宮、玉峰寺等,自然景觀有水濤溝、棲賢谷、古藤谷等。我們僅游覽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h1><b>(一)大羅宮</b><br></h1><h3> 大羅宮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明四暗七仿古建筑,總面積達30000平方米,堪與布達拉宮媲美,為天下第一道宮。宮內300平方米全國百位名家題寫的《道德經(jīng)》木刻,以及300平方米的布畫都是全國一絕。</h3> 從半山腰處仰視大羅宮 大羅宮最高處局部景觀 <b>  三官殿</b>,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稱“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武則天就常拜“三官”。附近鄉(xiāng)民為感謝三官除去蛟怪,在這里修建了三官殿。 <b>靈霄殿</b>,殿內中央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當年唐玄宗為感謝玉皇大帝的點化、護佑之恩,命人在這里修建了靈霄殿以及九曜星君殿和六丁六甲殿。 登上大羅宮,環(huán)顧四周,頗為壯觀。 <br> <h1><b>(二)云峰寺</b></h1><h3>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巖而得名。始建于三國曹魏時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巖坐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余間殿宇、館舍于“腹”內,容兩千年歷史文明于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h3> 從大羅宮出來后我們來到云峰寺前,登寺需上120級臺階,佛家認為人的一生有108個煩惱,每登上一個臺階便可去掉一個煩惱;登上108個臺階煩惱就能全部去掉,從而進入無憂無慮的理想世界。其余的12個臺階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br> 遠觀抱腹巖與云峰寺<br> 登山棧道<br> 晚上住宿的景區(qū)內水桃仙谷賓館。 <h1><b>第二天 2013.5.27(星期一)天氣晴,太原—平遙</b></h1><h3> 上午游水濤溝后離開綿山乘車參觀有“中國民居藝術館”之稱的王家大院,下午到平遙古城,入住古城客棧。</h3> <h1><b>(一)水濤溝</b></h1><h3> 水濤溝是綿山最秀美的景點之一,古樹、怪石、山花與長年流淌不息的山水構成了秀比江南的自然風光。北方地區(qū)有這么塊地也不易,聽說水濤溝的水還是在循環(huán)使用。</h3> 古樹 怪石 長年流淌不息的山水 <b>  小牧童放牛</b>,水濤溝中的一個景點。 五龍瀑 綿山水濤溝留影 <h1><b>(二)王家大院</b></h1><h3> 王家大院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靜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所建,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遠超北京故宮?,F(xiàn)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h3> 王氏大太爺?shù)母? 進門后迎面而來的影壁,磚雕壁心”獅子滾繡球“ 漂亮的小院 精美的建筑與裝飾 王氏二太爺?shù)母?lt;br> <b>  瞻月亭</b>,專供觀景賞月之用。登上瞻月亭,能眺望到巍峨靛藍的綿山、清澈如碧的小水河。 連接紅門堡建筑群(橋左)與高家崖建筑群的石橋。 鳥瞰王家大院,建筑格局呈王字,古建筑群規(guī)模在山西首屈一指。<br> 王家大院門前精美的石獅子鎮(zhèn)守大院、迎來送往。<br> <h1><b>(三)平遙古城(1)</b></h1><h3>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晉中市平遙縣,始建于西周,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擴修城池,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整座城池宛如烏龜向南爬行,因此有“龜城”之稱。</h3><h3> 結束王家大院的游覽后,下午我們來到平遙古城。</h3> <b>  平遙縣署</b>,坐落在平遙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平遙縣署為中國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縣署。 <b>親民堂(大堂)</b>,縣衙中最宏偉的建筑,坐北朝南,是知縣舉行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和迎送上級官員的地方。大堂上有“親民堂”三個字,前面是辦公區(qū),后面則是官員的寢室。 親民堂內每天定時有幾場縣太爺升堂、斷案演出。 走出縣署,我們先后去了協(xié)同慶和市樓。 <b>  協(xié)同慶</b>,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票號業(yè)中一家獨具特色的票號,創(chuàng)辦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歇業(yè)于民國2年 (1913年)。協(xié)同慶票號經(jīng)營特色非常鮮明,具有現(xiàn)代成功企業(yè)的重要特征。 <b>市樓</b>,位于平遙古城的中心位置,是古城內唯一的樓閣式高層建筑,風格別具特色,是研究平遙城市發(fā)展史、建筑史的重要實物。 登上市樓眺望古城南北市容 <b>  九龍壁</b>,位于平遙城隍廟東南,文廟旁邊。始建于明初,原為太子寺山門照壁,該寺(已毀)奉祀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任迦毗羅衛(wèi)國凈梵王太子的塑像。 文廟南門(正門) 晚上在平遙古城住宿地 <h1><b>第三天 2013.5.28(星期二)天氣陰雨,平遙—太原</b><div><h3> 上午繼續(xù)參觀平遙古城后返回太原,午飯后參觀晉祠。</h3></div></h1><h3> (圖片為團隊全體成員在晉祠門前留影)</h3> <h1><b>(一)平遙古城(2)</b></h1><h3> 清早六點多醒來后,我一個人獨自走出旅店上街溜達,先后游覽了城隍廟和天主教堂。</h3> <b>  城隍廟</b>,平遙城隍廟屬于道教建筑,是古代官署建筑與寺廟建筑風格相融合的建筑群體 城隍廟內景 <b>天主教堂</b>,該堂創(chuàng)建于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其址舊為五道廟,原為歐洲古典建筑風格(羅馬后期建筑式樣)的磚木結構建筑。原建筑已毀于文革,今為1984年所重建,仍坐東向西,磚混結構,前檐墻兩層式,下為禮拜堂,上建鐘樓,北側有同時期增建的神職人員住房。 早餐后隨團隊來到古城南門(迎熏門) 平遙古城,共有6座城門城樓,形制大同小異。最值得一逛的,當屬南門城樓。 南門為平遙古城的正大門,城門及城門頂上的城樓,始建于明代,重筑于清康熙年間(1703年),寓“迎取祥和美好”之意,定名“迎熏門“ 老友在迎熏門城樓留影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車轍的痕跡,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b>  中國鏢局博物館</b>,是明末清初鏢局的舊址,主要介紹中國鏢局發(fā)展史,以及在明清時期,中國有名的十大鏢局、十大鏢師和走鏢過程中的軼事趣聞。 <h1><b>(二)晉祠</b><br></h1><h3> 晉祠公園位于太原市區(qū)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晉祠公園有三大國寶建筑、還有著名的晉祠三絕,另外會仙橋與金人臺也值得一看。</h3> <b>  獻殿(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b>,給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重修,一座融合明代修葺特色與早期建筑形制的古建筑,體現(xiàn)了《營造法式》中的小木作制度。 <b>  圣母殿(三大國寶建筑之一)</b>,是晉祠的主殿,坐西向東,位于中軸線終端。創(chuàng)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國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b>  魚沼飛梁(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b>,又稱“魚沼飛橋”,是中國最早的水陸立交橋。初建當在北魏之前,明、清兩朝及解放后有多次修繕。 <b>彩塑侍女像(晉祠三絕之一),</b>侍女泥塑為宋代塑像,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共有43尊之多,為圣母殿最著名的藝術品。邑姜居中而坐,神態(tài)莊嚴,鳳冠霞帔,雍容華貴,強烈地表現(xiàn)出皇后的儀容與風采。<br> 彩塑侍女像<br> <b>  周柏(晉祠三絕之一)</b>,它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分成兩枝成四十五度角向上長,眼看要壓住圣母殿,旁邊又長出另一顆周柏,將它支撐住。后人說這是兒子在攙扶父親。<br> <b>  難老泉 (晉祠三絕之一)</b>。難老泉水出自懸甕山斷巖層不知始于何時,&lt;&lt;山海經(jīng)&gt;&gt;就有“縣甕之山,晉水出焉”的記載。泉水清澈見底,長流不息。但近年來因為地陷的原因,真正難老泉出的“滄浪之水”已非常少了。難老泉亭內有光緒皇帝所題“難老”二字。<br> 難老泉泉眼<br> <b>會仙橋</b>,是古晉祠的露天劇場。 <b>  金人臺</b>,又稱蓮花臺,位于晉祠會仙橋正西,四角各立鐵人一尊,姿態(tài)英武。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tài)威武,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 晚上住宿的太原長泰賓館。 <h1><b>第四天 2013.5.29(星期三)天氣晴,太原—五臺山</b></h1><h3> 上午去五臺山途中參觀閻錫山故居,后乘車到五臺山安排入住并游五臺山。</h3> <h1><b>(一)閻錫山故居</b></h1><h3> 閻錫山故居,又稱閻家大院,是民國時期一度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閻錫山的一座莊園。大院由20多處大小院落、近千間房屋(現(xiàn)存27座院落,700余間房屋)組成。既有傳統(tǒng)形式也有西方形式的引入,多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h3> 閻錫山舊居的小樓和碉堡<br> 在這里才知道孫中山的“博愛”是寫給閻錫山的題字。<br> 閻錫山舊居及周邊風光<br> 顏家大院內精美豪華的建筑。 <h1><b>(二)五臺山(1)</b><br></h1><h3> 五臺山與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共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列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首。五臺山是中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有宗教活動場所86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金閣寺、萬佛閣、碧山寺等。2009年6月,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h3> 結束閻錫山故居后我們乘車中午來到五臺山游客服務中心。 <b>殊像寺</b>,是我們在五臺山參觀的第一座寺廟,這里是文殊菩薩所在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 殊像寺大文殊殿 殊像寺精美的大鐘<br> <b>  塔院寺</b>,是五臺山著名的五大禪處之一。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進入臺懷鎮(zhèn),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高大的塔院寺白塔,非常引人注目,常被人們看作是五臺山的標志。此塔通高七十五點三米,塔基為正方形,塔身狀如藻瓶,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yōu)美。<br> 塔下回廊的轉經(jīng)筒 <b>顯通寺</b>,是五臺山歷史最古、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全山寺院之首,與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寺廟之一。<br> 該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公元69年),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華嚴寺”。明初重建,太祖賜額“大顯通寺”。 顯通寺鐘樓旁準備就位的石獅<br> 顯通寺內金碧輝煌形式各異的銅塔 在顯通寺觀望塔院寺白塔<br> <h1><b>第五天 2013.5.30(星期四)天氣晴,五臺山—應縣</b></h1><h3> 上午繼續(xù)參觀五臺山寺廟,下午乘車去應縣木塔。</h3> <h1><b>(一)五臺山(2)</b></h1><h3> 早餐后首先來到五爺廟,游覽五爺廟后登黛螺頂。</h3><h3> <b> 五爺廟</b>,又稱五龍王殿、萬佛閣,由文殊殿、五爺?shù)?、萬佛閣、僧舍、戲臺組成,曾為塔院寺屬廟;清代重建,改為黃廟,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廟。</h3> <b>文殊菩薩殿</b>,是五爺廟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初建于明代萬歷四十四年(1616),供地藏王菩薩與文殊、普賢、觀音三大世士像,造型生動逼真。 <b>萬佛閣</b>,文殊殿里面有高度一模一樣的10000座佛像,所以被稱作萬佛閣。 <b>  五爺廟戲臺</b>,為五龍王唱戲而建。傳說五龍王特別愛看戲,所以每年六月大會,都要大開殿門,讓五爺居高觀賞,以取悅于五爺,請他及時賜雨保證歲歲給百姓喜降豐年。 <b>  黛螺頂,</b>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稱,寺廟建在山頂上,所以被稱為“黛螺頂”。 登黛螺頂起點處的小亭,里面立有趙樸初題字“大智路”碑, 遠望黛螺頂 登頂之路共有1080級臺階,拜佛心不誠上不去。 終于來到山頂 回首眺望山下 <b>大螺頂天王殿</b>,天王殿既是寺院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該寺的山門,故也稱山門殿,殿內正中供有彌勒佛。 <b>  旃檀殿,</b>是第二重大殿。該殿建筑很有特點,殿的基座為六角形,殿頂為六角重檐攢尖頂。這種樣式在五臺山寺院中別具一格。殿內的釋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壇之上,跟一般寺廟的佛陀有所不同,故此殿也叫站壇殿,但因原塑為旃檀木雕刻而成,名為旃檀殿。 <b>  大雄寶殿</b>,殿內供著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合稱橫三世佛。 三位老友在大螺頂合影留念 <h1><b>(二)應縣木塔</b></h1><h3> 應縣木塔即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朔州市應縣佛宮寺內,始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大、最古老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筑,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h3> <b>佛宮寺釋迦塔</b>高67.31米,底部直徑30.27米,總重量為7400多噸,主體使用材料為華北落葉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達上萬立方米。整個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兩層,下層為正方形,上層為八角形。塔身呈現(xiàn)八角形,外觀五層六檐,實為明五暗四九層塔 。 佛宮寺釋迦塔是現(xiàn)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較典型的實例,中國建筑發(fā)展上較有價值的坐標,抗震避雷等科學領域研究的知識寶庫,考證一個時代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一部“史典” 。 晚上住宿的應縣駐地華泰大酒店 <h1><b>第六天 2013.5.31(星期五)天氣晴,應縣—大同</b></h1><h3> 上午參觀恒山懸空寺,下午游覽云岡石窟。</h3> <h1><b>(一)懸空寺</b><br></h1><h3> 懸空寺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是中國古代建筑精華的體現(xiàn)。寺下巖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h3> 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br> <h3>  懸空寺早在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h3> 獨特而壯美的風光<br> 登懸空寺,一覽群山小。<br> 近看,殿閣攛掇大有凌空欲飛之勢,令人嘆為觀止。<br> 遠觀,懸空寺像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br> 團隊在恒山留下集體照 <h1><b>(二)云岡石窟</b><br></h1><h3> 大同云岡石窟,是中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h3> 云岡石窟始建于北魏時代,是當初為了供奉西來東往佛教創(chuàng)建的,依連接西域進京的絲綢之路而供奉,前后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由曇曜開鑿的五個窟,后來逐步開鑿了200多個窟,包括了官方和民間的。 <br> 進入景區(qū)迎面而來的是<b>曇曜廣場</b>,曇曜是北魏復興佛教的名僧,云岡石窟最初開鑿的推動、組織者。 <b>佛光大道 </b>,大道上兩列騎象四棱神柱 禮佛浮雕墻 <b>靈巖寺</b>(山堂水殿) <b>  云岡石窟門樓</b> <b>石佛寺</b>(第1-6窟) 我們去時,石佛寺許多石窟尚未開放 <b>  第6窟(釋迦佛洞)</b>,是云岡中期最富麗堂皇的,是孝文帝分別給他父親和馮太后建造的。該窟被譽為“云岡第一偉觀”,是世界雕刻藝術史上的奇跡。<div> (該圖片源于網(wǎng)絡)</div> <b>  立佛洞(第十六窟),</b>第16窟至20窟即著名的曇曜五窟,是云崗石窟中最早的一批,因其由曇曜大師主持修建而得名。曇曜五窟不僅洞窟規(guī)模大,而且其內部的主佛像也最為高大雄偉,這五窟的建造開鑿無不盡顯北魏皇室的皇家氣魄。 <b>  露天大佛,</b>第20窟(白佛爺洞):窟前立壁與窟頂早年崩塌,遼時建有木構窟檐,后毀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br> 主佛是云岡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云岡大佛,高13.7米,高肉髻,廣額豐頤,長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結禪定印,質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紋凸起,具有犍陀羅造像遺風。大佛挺拔健碩的身軀,氣勢雄渾的神情,突出表現(xiàn)了鮮卑游牧民族的強大,是云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與象征,也是中國早期佛教雕刻藝術的空前杰作。大佛兩側各一立佛與脅侍菩薩,西邊的佛像可惜已毀無存。 云岡石窟留念 晚上住宿的大同綠園商務酒店 <h1><b>第七天 2013.6.1(星期六)天氣晴,大同—北京</b></h1><h3> 清早7點多,大同火車站登上北去的列車,圓滿結束山西之行。</h3> 謝謝觀看!部分文字源于網(wǎng)絡,在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