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之旅Yehuina <p class="ql-block">福建佛教信仰普遍,寺院眾多,大大小小的寺院星羅棋布達(dá)4000多座。1983年國務(wù)院頒布全國漢族地區(qū)佛教重點寺院142座中,福建名剎就有14 座。</p> <p class="ql-block">廈門地區(qū)的寺廟始建于隋唐年間,也就是從梵天寺、梅山寺、天興寺、拱蓮古寺的前身開始,且寺廟普遍離市區(qū)不遠(yuǎn),坐落之地環(huán)境清幽,是參祥拜佛的絕佳之地,寺院建筑經(jīng)過仿古修葺,完整而不失歲月滄桑之美。</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虎溪禪寺—白鹿寺—慶福寺—碧山巖寺—華嚴(yán)寺—南普陀</p> <p class="ql-block">1號地鐵坐到中山公園站下,從4號門出來,往植物園方向走,或者87路車坐一站,在植物園下,不遠(yuǎn)處就到了甘露寺。</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p> <p class="ql-block">1929年比丘尼釋宏定募建,屬臨濟(jì)宗,為女眾修持凈土道場。寺后有泉一泓,清泌可口,可供全寺尼眾飲用,故名之為“甘露寺”。釋宏定投拜萬石巖會泉法師,在泉州開元寺受具足菩薩戒,為近代閩南地區(qū)落發(fā)為尼第一人,也是甘露寺開山第一代住持。</p> <p class="ql-block">寺宇坐東朝西,居高臨下;自山門至地藏殿前,連續(xù)五六十級臺階踏步。周圍古榕蔽日,果木成林,十分幽雅,乃典型的都市里的山寺。</p> <p class="ql-block">聽說寺院就要重新修建,所以趁還沒拆之前來看看。</p> <p class="ql-block">在甘露寺的對面是虎溪巖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神宗萬歷(1602—1620)后期,廈門名士池顯方在玉屏山上建“玉屏寺”,康熙40年(1700),福建水師提督吳英,捐俸謀建虎溪巖,延聘晉江籍的元飛和尚來寺主持重建,經(jīng)十余年經(jīng)營建成后,改玉屏寺為虎溪巖。 “虎溪夜月”為廈門八大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虎溪巖路鐵路公園邊的這家小店開了好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寺,位于福建省廈門市白鹿路,玉屏山南側(cè),與虎溪巖山相對應(yīng)。白鹿洞創(chuàng)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四年),開山祖師為葦老和尚。明萬歷年間,廈門名士林懋時開拓巖洞后,在洞側(cè)營建文昌殿,祀朱熹神像,并以朱熹在廬山建白鹿書院故事,稱「白鹿洞」。后人在洞內(nèi)雕造一只白鹿,并加以美化傳說,乃有「白鹿銜煙」之說,為廈門小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警備區(qū)幼兒園的旁邊有個鐵路公園入口處</p> <p class="ql-block">廈門鐵路文化公園?,位于廈門市思明區(qū),東起文屏路,西至和平碼頭,全長約4.5公里,是一條由廢棄鐵路改造而成的線性公園。</p> <p class="ql-block">公園的前身是鷹廈鐵路延伸線,始建于上世紀(jì)50年代,主要用于戰(zhàn)備物資運(yùn)輸。隨著時代發(fā)展,這條鐵路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最終于2011年正式停運(yùn)。廈門市政府選擇保留這條鐵路并將其改造為一座集休閑、健身、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城市公園,于2012年正式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我已經(jīng)有十多年沒來走了,以前下班時常約同事一起走路回家。</p> <p class="ql-block">公園內(nèi)有一段697米的鴻山隧道,隧道兩側(cè)有巨幅石雕畫和人防科普知識展示?。</p> <p class="ql-block">通過老照片、老物件等形式,講述鷹廈鐵路的歷史故事及其對廈門經(jīng)濟(jì)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公廁建筑是復(fù)古火車頭模型</p> <p class="ql-block">鐵路公園不僅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還是一個承載城市記憶的文化場所。</p> <p class="ql-block">鴻山寺是位于廈門市思明南路中段的寺廟,具體地址為廈門市思明區(qū)思明南路305號。</p> <p class="ql-block">鴻山寺是鴻山公園廣場處,即鴻山南麓,故名“鴻山寺”。寺建于明萬歷年間(另有一說建自南北朝),歷史悠久,據(jù)寺內(nèi)碑文記載:“自南朝崇奉觀音大士地藏王菩薩,剎古佛靈,護(hù)國佑民,禱雨祈晴,糜不立應(yīng)?!彼略邙櫳脚c虎山夾峙之間的山坡上,殿堂畢具,雄偉莊嚴(yán),是廈門本島第二座以寺見稱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鴻山海拔92.9米,與虎頭山對峙,下有古道徑穿古代隘口——鎮(zhèn)南關(guān)。峽峪南北勁風(fēng)交流,每當(dāng)雨季,橫風(fēng)穿雨,雨絲交織,乃有“鴻山織雨”奇觀,列為廈門八大景之一。只因近代拆除關(guān)隘,改建公路,地理環(huán)境改變了,“織雨”奇觀隨之消失??上?!也無奈!</p> <p class="ql-block">鴻山寺天啟二年(1622年)福建都督徐一鳴、趙頗攻剿“紅夷”的石刻碑文。</p> <p class="ql-block">延平郡王祠</p> <p class="ql-block">鐵路公園旁邊是破獄斗爭舊址</p> <p class="ql-block">廈門破獄斗爭舊址,時稱思明監(jiān)獄,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思明南路451號,占地面積約689平方米,是廈門破獄斗爭的發(fā)生地。</p> <p class="ql-block">廈門破獄斗爭舊址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民國十九年(1930年)5月25日,中共福建省委在這一天發(fā)動了破獄行動。用10分鐘,零傷亡,從監(jiān)獄成功營救出了被關(guān)押的40多名同志。</p> <p class="ql-block">廈門破獄斗爭舊址,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四周圍墻高3至4米?,F(xiàn)存當(dāng)時的牢房五座,監(jiān)獄刑訊室一座,獄卒辦公室一座。</p> <p class="ql-block">廈門破獄斗爭舊址是廈門破獄斗爭的歷史見證,成為學(xué)習(xí)革命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弘揚(yáng)和培育民族精神、培養(yǎng)廣大群眾的愛國情感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慶福寺</p> <p class="ql-block">舊稱慶福院,始建于清乾隆末(1790年)為虎溪巖住僧釋達(dá)中建為下院。光緒元年(1875)炮局火藥爆炸,夷為平地。民國14年(1925年)廈門陳氏望族陳昌修姑發(fā)心籌資復(fù)建,改稱慶福堂。派系臨濟(jì)宗,為閩南梵行女(菜姑)清修道場。1993年組織成立“佛光書畫社”,禮請妙湛老和尚為社長。</p> <p class="ql-block">慶福寺隔著一條成功大道就是巡司頂社區(qū)</p> <p class="ql-block">《廈門志》記載:</p><p class="ql-block">石潯司巡檢署</p><p class="ql-block">在城外廈門港保碧山巖前</p><p class="ql-block">康熙十九年由石潯移駐建</p><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廈、金兩島都屬同安管轄</p><p class="ql-block">巡檢司相當(dāng)于現(xiàn)今的海防派出所</p><p class="ql-block">是維護(hù)和管理地方治安的機(jī)構(gòu)</p><p class="ql-block">巡檢署及配套設(shè)施搬遷于此</p><p class="ql-block">帶動和加速了周邊地帶的開發(fā)</p><p class="ql-block">其背面靠碧山巖的緩坡上</p><p class="ql-block">很快就形成了一個新的街巷</p><p class="ql-block">這便是“巡司頂”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紅領(lǐng)巾路”公園,這里是朝紅小學(xué)的舊址,我小學(xué)1-3年級就是在這里渡過的。</p> <p class="ql-block">好熟悉的雙偉大排擋,我們同事經(jīng)常聚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海龍小區(qū)里藏著一座寺廟—碧山巖寺</p> <p class="ql-block">碧山巖寺的位置較為隱蔽,需穿過一片老舊街區(qū),一路上坡,在兩旁居民樓的縫隙中才能窺見石階上的寺廟山門?。這種隱秘的位置使得碧山巖寺更像是一個隱匿于市的禪意綠洲,適合那些希望遠(yuǎn)離喧囂、尋求心靈寧靜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碧山巖寺位于廈門市思明區(qū)巡司頂2號,坐落在鴻山南麓、鷺江左岸,地理位置得天獨厚。</p> <p class="ql-block">碧山巖寺,始建于明末。舊有泉水淙淙,為廈門名泉之一,道光九年(1829),藥酒釀造商“萬全堂”于巖后山石上題刻“碧泉”二字。至清末,巖宇兼祀藥王、吳真人、財神。光緒元年(1875),巖下炮局火藥庫爆炸,殿宇傾塌,藥途行業(yè)值年爐主鄭貽謨、福首胡浩然、洪向榮等主持重修。</p> <p class="ql-block">寺內(nèi)的明代石獅和摩崖石刻等歷史遺跡,展示了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yùn)。</p> <p class="ql-block">碧山巖寺現(xiàn)為地藏菩薩道場,寺內(nèi)建有大雄寶殿、地藏殿、 藏經(jīng)閣,地藏殿內(nèi)供奉有</p><p class="ql-block">3米高的天然石雕地藏菩薩圣像。</p> <p class="ql-block">碧山巖寺還擁有一塊傳奇的鎮(zhèn)寺之寶——風(fēng)動石,這塊巨石穩(wěn)穩(wěn)屹立千百年,大風(fēng)拂過時似乎有微微晃動之感,引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與碧山巖寺一墻之隔的就是我的母校和我工作的地方華橋中學(xué)。</p> <p class="ql-block">碧山巖寺后山</p> <p class="ql-block">碧山巖寺后山緊挨著華橋中學(xué)實驗樓</p> <p class="ql-block">對于住在附近的居民來說,碧山巖寺靜靜佇立于此,守護(hù)著舊時光的遺跡,也是寧靜充實的一方凈土。</p> <p class="ql-block">華嚴(yán)寺位于思明區(qū)南溪仔墘9號</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萬歷44年(1616),時有林氏清修女子在此結(jié)廬奉佛,日誦《華嚴(yán)經(jīng)》不輟,后即以“華嚴(yán)”為其室名。明天啟四年(1624),同安梵天寺僧釋了凡、釋普照駐錫于此,就室拓建殿堂,遂稱“華嚴(yán)寺”。</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p> <p class="ql-block">為國務(wù)院頒布的全國漢族地區(qū)佛教重點寺院,居于鷺島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臨碧澄海港。五代宋初,即有高僧依山結(jié)廬梵修。明末擴(kuò)建殿堂,規(guī)模初具,清初重修,始改今名。 1924 年,改地方寺院為十方叢林,第二年就寺創(chuàng)辦閩南佛學(xué)院,從此海內(nèi)高僧頻臨弘法,十方佛子競來求經(jīng),稱盛一時,馳名中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