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刺史韓愈三國演義 <p class="ql-block">?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著有《昌黎文集》,謚號文公,也稱韓文公,唐朝中期政治家、詩人,文學家,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提倡破駢入散,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代表作有《師說》《進學解》《雜說》等。作為唐宋八大家的首位,韓愈的散文自成一體,對后世影響頗巨。而韓愈的詩文自然得體,描景敘志,比如初中課本收錄的韓詩,如今讀來耐人尋味,如《早春呈十八員外之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后兩句,“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有人喜歡長安灞柳,韓愈反而喜愛小草,仔細品頗有禪意。</p> <p class="ql-block">以前對于韓愈的政績,關注較少,近日神游潮汕,才知道韓愈在任潮州刺史的功績,有《韓侍郎紀念館》,對韓愈的功績讀來,也令人嘖嘖贊嘆。</p><p class="ql-block">特別是在潮州的政績,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憲宗大張旗鼓恭迎佛骨,引發(fā)了京師的佞佛狂潮。眾人皆醉我獨醒,滿朝文武只有五十一歲的刑部侍郎韓愈上了道措辭嚴厲的《論佛骨表》,對唐憲宗佞佛極力諫阻。由于逆揭“龍鱗”,幾乎招致死罪。幸虧眾臣求情,免其死罪,將他貶到離長安七千六百里外的潮州任刺史。</p><p class="ql-block">韓愈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記敘了遭貶潮州的感受,因為在唐代,廣東嶺南是荒蠻之地,官員遭貶大多客死他鄉(xiāng)。所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知道他的侄孫韓湘子來潮州,說是看望,倒不如是送終而來,韓愈已經做好了客死他鄉(xiāng)的準備。</p> <p class="ql-block">歷經三個多月行程,韓愈一到潮州,以改客死他鄉(xiāng)的悲觀,面對當時的環(huán)境,有所作為,一個月后發(fā)起驅鱷除害活動,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特別重視教育興官學,起到教化眾生的作用,韓愈的勸學效果,在牌坊街聳立的眾多潮州學子的功德牌坊中得以證明。七個月后,終于獲準回京,而韓愈在任潮州刺史短短七個月之間,因治水興農、祛除鱷害、重振州學的歷史功績,載入史冊,也讓潮州人民記住這位好官。</p> <p class="ql-block">從古城出發(fā),跨過廣濟橋,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筆架山,山上巖石層疊,蒼松翠柏,濃蔭蔽日,沿中峰石階直上山腰,莊嚴靜肅的韓文公祠便聳立在眼前,如今成為紀念韓愈的勝地。</p> <p class="ql-block">韓愈在作品《進學解》開篇就點題: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比缃褡x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凡是成大業(yè)者,都是勤奮好學之人,而所集大成者,莫不是善于獨自思考的開宗明義之師,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具有同樣深刻的人生哲理。</p> <p class="ql-block">為紀念韓愈在潮州的功績,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潮州通判陳堯佐于金山麓辟建“韓吏部祠”,及至元祜五年(公元1090年),知州王滌徙到州南七里,蘇軾題寫了著名的《潮州韓文公廟碑記》,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此評價遂成天下定論。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太守丁允元因“東山為韓公登臨之地,手植橡木尤存”,故將韓祠遷于今址,有允元亭為證。</p> <p class="ql-block">為紀念韓愈,當地將流經此地的河流“鱷溪”改名為韓江,將筆架山改名韓山,固有潮州山水俱姓韓之說。</p><p class="ql-block">而橫跨韓江的廣濟橋?(也稱湘子橋),則與另一位韓氏有關。傳說中,湘子橋是由八仙之一的韓愈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共同建造的。當時,韓愈決定建造一座橋梁,韓湘子施展仙法,從遠方搬運巨石;廣濟和尚則組織工匠施工。起初因江心水流喘急無論如何難以合攏,后在仙人的指點下,在江心放置了十八只梭船,用鐵索連接,形成了獨特的江心浮橋部分,終于完成了這座大橋。<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獨特之處在于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位列中國四大古橋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韓愈在潮州刺史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