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深深幾許,大師舊宅,故事無重數(shù)。無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客居蘇州已近六年,其間路過十全街旁邊的滾繡坊更是不計其數(shù),也早就聽說葉圣陶先生曾在這里住過,但就是找不到具體的位置。直到昨晚翻看一位文友的視頻,才知在滾繡坊的青石弄。于是第二天吃過早飯便去探訪。從鳳凰街進入滾繡坊東口,路過中華老字號同德興面館,行約200米左右在路北一個胡同口先找到滾繡坊29號,向里走十幾米往東一拐才看到青石弄的指示牌,然后再折向北,行約二三十米,在小巷的頂頭才終于找到了葉圣陶先生的故居,難怪這么多年一直尋覓不到它的身影,也太隱蔽了,外邊一點痕跡也沒有。</span></p> 葉圣陶先生坐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葉圣陶先生(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乘臣、圣陶,生于蘇州,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1949年以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作協(xié)顧問等職。著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短篇小說《隔膜》、《未厭集》,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他的故居在全國有四處,主要分布在蘇州、樂山和北京幾個地方。其中蘇州有兩處,一是蘇州的甪直古鎮(zhèn),這是他1917年至1921年間任教于吳縣第五高等小學(xué)時的居所,也是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重要起點和教育理念實踐之地。再者就是位于姑蘇老城的滾繡坊青石弄5號,是他20世紀(jì)30年代至50年代期間居住的地方。三是四川樂山,是其抗戰(zhàn)期間西遷時的臨時居所。雖然居住時間不長,但這段經(jīng)歷對他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四是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的東四八條71號,是他晚年居住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些故居不僅是葉圣陶先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研究他文學(xué)成就和教育思想的重要場所。每一處故居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吸引著眾多學(xué)者和游客前來參觀和拜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眼前的這座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風(fēng)格古樸典雅,院落布局精巧,充滿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故居內(nèi)保留了葉圣陶先生當(dāng)年生活和工作的一些陳設(shè),但大部是蘇州雜志社的辦公用房,沒有正式對外開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葉圣陶先生在青石弄5號居住期間,正值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和教育事業(yè)的高峰期。在這里,他除了在言子書院任教,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這里不僅是他的家,也是他與文化和教育界人士交流的重要場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言子書院,清末曾在此設(shè)立小學(xué)堂。解放后改為干將小學(xué),后拓寬道路時移居他處。</span></p> 葉圣陶在此任教時的手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7年,年輕的葉圣陶受好友邀請,來到甪直鎮(zhèn)吳縣第五高等小學(xué)任教。這座位于古鎮(zhèn)保圣寺旁邊的宅院便成了他的居所。在這里,他度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時光。白天,他站在講臺上,用滿腔熱情點燃學(xué)生心中的文學(xué)火種;夜晚伏案寫作,在昏黃的燈光下,用文字描繪著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社會的思考,創(chuàng)作了《倪煥之》、《稻草人》等膾炙人口的作品,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span></p> <p class="ql-block">葉圣陶先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葉老在世的時候從不把自己當(dāng)作是什么大人物、大作家,只承認(rèn)自己是個“寫寫文章的人”。曾鄭重囑托他的同鄉(xiāng)、時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的陸文夫要把在蘇州的這座宅邸交給他,要他設(shè)法修繕好,供各地的作家來蘇州旅游時居住。并關(guān)照:作家們多窮,住不起賓館。這里不要叫什么故居,可作為招待所。后由陸文夫把葉老捐贈房產(chǎn)的字據(jù)交給了蘇州市文聯(lián),由文聯(lián)來辦理此事。在修復(fù)葉老的故居時,特地請書法家瓦翁先生寫了“葉圣陶故居”五個大字刻在石庫門的上方,以昭千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蘇州雜志》社成立。于是這座占地七分,一半是庭院,一半是中西合璧式平房的院落就成了雜志社和文學(xué)愛好者的家。小院遠離鬧市喧囂,非常幽靜,如不介紹一般人很難找到這里。院中紫藤滿架,小徑逶迤。花石圍繞草坪,綠樹掩映長廊,猶如一座小型園林。優(yōu)雅的環(huán)境、靜謐的小院為編輯們營造了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一批批優(yōu)秀的作品也從這里進入讀者的視野、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刊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居胡同口附近是靜思書院和南林飯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蘇州》雜志目前是雙月刊,開辦的欄目有人與城、文化熱點、生命留痕、小巷深處等。既有江南風(fēng)味的小說、散文、詩歌;又有記錄作家心路歷程的訪談、對話;以及蘇州歷史變遷,山水、園林、文物、古跡的掌故。自創(chuàng)刊以來,以其豐富的內(nèi)容,融學(xué)術(shù)性與文學(xué)性為一體的特點,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更孕育出了不少優(yōu)秀作品和文學(xué)新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蘇州雜志》創(chuàng)辦至今依然被廣大讀者所喜愛,在當(dāng)前眾多紙質(zhì)媒體難以為繼的今天,這本地區(qū)性雜志能夠存活到現(xiàn)在,不能不提到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曾經(jīng)做過這本雜志主編的著名作家陸文夫先生。他在主持雜志社工作期間不僅創(chuàng)新了一批反映時代脈搏,體現(xiàn)蘇州地方特色的欄目,發(fā)表了許多優(yōu)秀文藝作品。他的不少小說、散文也通過蘇州雜志社的平臺,得以廣泛傳播,深受讀者喜愛。他的作品常常以蘇州為背景,描繪了蘇州的風(fēng)土人情和社會變遷。其中《獻身》、《小販?zhǔn)兰摇?、《圍墻》分獲第一、三、六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其代表作《美食家》獲第三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并改編為同名電影。</span></p> <p class="ql-block">與滾繡坊并行的小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陸文夫不僅是著名的作家和蘇州雜志社的組織者,也是蘇州文化推廣的積極參與者。他通過蘇州雜志社的平臺,積極組織各種文學(xué)和文化活動,促進和推動了蘇州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另外,他還對當(dāng)?shù)卣滟F的飲食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與研究,認(rèn)為有必要通過一個實體場所來傳承和弘揚這些文化,希望通過創(chuàng)辦茶酒樓,將文學(xué)中的美食文化帶入現(xiàn)實,讓更多的人體驗到蘇州的飲食魅力,同時也為雜志社的發(fā)展注入資金來源。1995年在十全街南園賓館的對過創(chuàng)辦了“老蘇州茶酒樓”。陸文夫親撰廣告,曰:“小店一爿,嘸啥花頭。無豪華裝修,有姑蘇風(fēng)情;無高級桌椅,有文化氛圍”。店名的招牌出自章太炎先生的關(guān)門弟子、書法家楊在侯之手。楹聯(lián)“一見如故酒當(dāng)茶,天涯來客茶當(dāng)酒”呼應(yīng)茶酒二字。樓前的十全街,書坊畫廊遍布,是蘇州著名的“文化街”;樓后的小巷深處,是葉圣陶的故居,樓下流水潺潺、古木參天,極有情調(diào)。</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對于吃,陸文夫很是講究,他認(rèn)為,對于一個有文化的食客來說,吃,應(yīng)求一種境界,或稱為環(huán)境、氣氛、心情、處境。他主張飯店一定要講究氣氛,只有環(huán)境幽雅,氣氛濃郁,食客吃起來才會有興致,吃得舒服,吃得開心。并戲稱要把這座茶酒樓辦成“可吃的蘇州雜志”。據(jù)一位記者介紹,他曾應(yīng)浙江省政協(xié)《聯(lián)誼報》之約,就其下海辦公司一事采訪了陸文夫,地點就在葉圣陶故居內(nèi)的《蘇州雜志》社。陸文夫說:“我下海辦公司,那也是出于無奈,因為我們辦了本《蘇州雜志》,經(jīng)費緊缺,辦公司、開酒店,是有解決一點經(jīng)費的想法。但是,辦公司的主要目的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搞文化”。還繪聲繪色地說,他所辦的酒店,外型要體現(xiàn)蘇州建筑風(fēng)格,內(nèi)部裝修和陳設(shè)要古色古香。至于老蘇州茶酒樓的菜肴,陸文夫的要求幾近苛刻。畢建民是蘇幫菜的特級廚師,1995年老蘇州茶酒樓開辦時,被陸文夫聘請為廚師長。陸文夫與畢師傅一見面,就向他提出要燒一本可以吃的“蘇州雜志”。接著,陸文夫與他就蘇幫菜和蘇式點心的制作以及如何上菜等一一仔細探討。提到那時的情景畢師傅一直記憶猶新,陸文夫?qū)χ谱鳌扒宄次r仁”,提出決不用冷凍的,蝦仁的殼一定要手工剝,在上漿時就要加足鹽,使這道菜的蝦仁不僅粒型好看,又咸淡適宜。果然這道菜后來成了老蘇州茶酒樓的招牌菜,被評為江蘇省著名菜肴,老蘇州茶酒樓一時間也成為餐飲名店。筆者前兩年曾光顧過一次,對此深有所感。</span></p> <p class="ql-block">茶酒樓十全街上的門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酒樓的裝飾和布局也充滿了蘇州傳統(tǒng)特色,古色古香的桌椅、精致的茶具、墻上的字畫,都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通過陸文夫的作品和茶酒樓的經(jīng)營,蘇州的飲食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吸引了眾多讀者和游客前來體驗,人們在滿足味蕾享受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濃濃的蘇州飲食文化。</span></p> 陸文夫撰寫的廣告詞 <p class="ql-block"> 如今葉老已去,陸文夫先生也已作古,但青石弄5號作為兩位先生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重要窗口,仍在昭示著文化的魅力。希望這塊兒深藏小巷中的寶貴文化遺存更好的發(fā)揮它傳播文化、緬懷大師的功能,盡快開放或半開放,以滿足廣大文學(xué)愛好者和游客懷古觀今的愿望,也希望凝聚著陸文夫先生心血和理想的茶酒樓賓客如云、日益興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