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的光影記憶——長春深度游之三愛琴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長春電影制片廠,這可是我和我的上一代共同的記憶,我小時候在老家的街尾露天看過的影片比如《董存瑞》、《白毛女》、《平原游擊隊》等等,都是長影攝制的。走進(jìn)長影舊址博物館,就翻開了那些塵封的久遠(yuǎn)的記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舊址博物館是在1937年原建筑基礎(chǔ)上“修舊如舊”后才開放的,主要參觀內(nèi)容三部分:長影電影藝術(shù)館、長影攝影棚展區(qū)、長影洗印車間展區(qū)。從毛主席雕塑后面的這棟樓進(jìn)去,就來到了電影藝術(shù)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為了配合光影效果,展館里面光線調(diào)得很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國電影的搖籃”,藝術(shù)館門口的這八個大字是長影最響亮的名號,來源于拍攝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七個“人民電影第一部”。在大學(xué)關(guān)于電影的選修課里我曾經(jīng)接觸過這些名字,但如此鮮活生動展示在眼前還是頭一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科教片《預(yù)防鼠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翻版片《普通一兵》,也是對口型翻譯的開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多集新聞紀(jì)錄片《民主東北》,拍攝時犧牲了3位年輕的戰(zhàn)地攝影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長故事片《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雖然這些影片今天看上去是如此的稚嫩、粗糙,可它們代表的都是一個電影時代的艱難起步,具有標(biāo)志性的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dāng)然,搖籃里還給中國各大電影廠輸送了很多技術(shù)和演藝人才,拍攝了很多經(jīng)典電影,比如開篇提到的《白毛女》、《董存瑞》以及《祖國的花朵》……“讓我們蕩起雙槳……”熟悉的旋律響起,我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時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些老電影院的場景也不陌生呀,雖然我小時候看得最多的是露天電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過這時空隧道般的長廊,經(jīng)過擺滿道具的樓梯間來到二樓,就來到了我的青年時代。那些熟悉的面孔:潘虹、劉曉慶、陳強(qiáng)……好年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劉三姐》、《五朵金花》、《創(chuàng)業(yè)》、《刑場上的婚禮》劇照。還有這字幕組的工作間,審稿辦公室,毛主席的批示,在我的眼睛里都那么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個擬音互動室里面能讓游客體驗(yàn)電影音效制作過程,幾個簡單的道具就可以制作出風(fēng)聲、雷聲、馬車聲、雪地腳步聲,太新奇太有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樓是一個很大的空間,里面陳列著電影分鏡頭、攝像機(jī)、放映機(jī)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攝影棚展區(qū)按影片類型展示各種各樣的道具,像一條胡同往前面延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一側(cè)則是一個譯制片的展室,顯示從1946年以來長影共譯制影片3037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來到洗印車間,我仿佛走進(jìn)了迷宮,窄窄的過道、小小的密集的房間,數(shù)不清的膠片、器材、設(shè)備,我簡直就是劉姥姥進(jìn)了大觀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是來這里一趟,我根本就不知道以前一部影片的生產(chǎn)還要經(jīng)過這么多道工序,有這么多幕后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長影舊址的這三個展區(qū)正好圍合成一個院落,院子里還零散展示著一些用作道具的老汽車。聽說到了晚上還有光影、字幕打在墻壁上,成為一景,我沒辦法等到那個時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實(shí)在馬路的另一側(cè)還有長影電影院、長影音樂廳,都是又營業(yè)又有觀賞價值的,我經(jīng)過的時候以為就是普通的影院,沒有進(jìn)去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從展館出來,感覺自己搭乘了一趟時光列車,跨越了歲月的長河,完整回眸了“新中國電影搖籃”的發(fā)軔、繁榮與變遷??烧麄€博物館的展示內(nèi)容到2000年左右就截止了,我很好奇,在數(shù)字技術(shù)與視覺特效迅猛發(fā)展的今日,長影這個老大哥是個什么狀態(tài)?能否跟上時代的腳步?我在網(wǎng)上查了一些資料,結(jié)果應(yīng)該是不錯的:長影近年主導(dǎo)或參與創(chuàng)作的《狙擊手》、《人世間》、《這個殺手不太冷》、《監(jiān)察風(fēng)云》、《滿江紅》、《流浪地球2》等影視作品不僅票房不錯,還分別獲得了“五個一工程獎”、“金雞獎”、“金鷹獎”、“白玉蘭獎”等二十余項大獎,電影之城依然無愧于這個充滿榮耀的稱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