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做你的懷民可好?陳亮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是一場體驗的游戲</p><p class="ql-block">——讀書記·意公子《人生得遇蘇東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東坡是我最喜歡的詞人。讀了很多版本關(guān)于蘇軾的文字,最后還是喜歡意公子的講解,真實、實在、深刻、有感情、接地氣,這次收到意公子簽名版的書,需要好好讀一讀。今天有事,匆忙之中,只看了個自序和前言,如故友重逢,很是歡喜。</p><p class="ql-block">意公子給蘇東坡很高的評價,最后這句最好,她說,“他就是他自己,也是在人生中行走的我們?!泵總€人其實都可以從蘇軾的文字里得到共鳴、看到自己、找到方向,獲得力量……意公子留下的簽名是,“人生是一場體驗的游戲?!奔仁怯螒颍f明人不能太執(zhí)著、太認(rèn)真;又強調(diào)“體驗”二字,可見,人生苦短,要好好活,活得認(rèn)真,活出滋味兒……</p><p class="ql-block">總之,人生得遇蘇東坡,方知可以這樣活。</p><p class="ql-block">202502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軾21歲從眉山來到京城參加科舉,雖然那年歐陽修的學(xué)生39歲的曾鞏獲得榜首,蘇軾位列第二,但實際上他才是真正的狀元。撕開封條,看到“眉山蘇軾”四個字,主考官歐陽修懊悔而興奮,贊嘆“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dāng)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后又告誡自己孩子,說:“汝記吾言,三十年后,沒有人記得你的父親,但他們都會記得蘇軾?!碧K軾的名聲從此宣揚開來,二十出頭,一戰(zhàn)封神。25歲,蘇軾參加制舉考試,成績第一,才華橫溢,了不起,可謂人生開局就是巔峰。</p><p class="ql-block">但回顧蘇軾的一生,人生的高光時刻,或許也是命運坎坷的開始。由于蘇軾或許隨性,談吐過于直接,結(jié)果吃了很多苦——職場受挫、烏臺詩案、流放黃州……不得不說,烏臺詩案是蘇東坡人生絕對的轉(zhuǎn)折點,他的人生也因為這場災(zāi)難被分成了兩個階段。在44歲以前,他是萬人仰慕的北宋新星;在44歲以后,他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是“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lt;/p><p class="ql-block">蘇軾剛?cè)肼殨r,他的上司,陜西鳳翔知府陳希亮對他管教嚴(yán)苛,甚至是刁難,讓蘇軾受了不少挫折,現(xiàn)在想想,是個好事。人一生愛聽順耳的好話居多,聽進去別人批評的話少之又少,遇到一個對自己嚴(yán)格要求,品格高的領(lǐng)導(dǎo),是一種幸運。</p><p class="ql-block">命運其實沒有偶然,我們走的每一步,早就已經(jīng)寫在了我們未曾覺察的潛意識里。所以,有才要練,要穩(wěn)住自己的心性,才能厚積薄發(fā)。所以,所有的境遇,其實都是一種成長。</p><p class="ql-block">2025020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烏臺詩案,流放黃州,無錢無友無親人,蘇軾猶如一只驚弓之鳥,百無聊賴的人生,天荒地老的孤獨,最后,蘇軾還是熬過來了。當(dāng)我們行走于人生的途中,生命對我們而言,就是一個無法拉動的進度條,此刻,熬,是穿越苦難的必修課。人只有置于死地,才能夠重生。一個人的成長的關(guān)鍵,就是看他在價值體系崩塌之后,在人生滿地殘渣的時候,有沒有能力重新構(gòu)建起來。事實上,蘇軾做到了這一點。</p><p class="ql-block">其實,蘇東坡做的最好的一點,就是讓自己沉下來。當(dāng)我們的心進入安靜狀態(tài)的時候,似乎世間好多原本被我們忽略的聲音,都進來了。他說,“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边@句話說的多好?。∫郧跋硎苤用駧淼臉s耀,現(xiàn)在反而很高興自己漸漸不被人認(rèn)識。當(dāng)你回到人群中,別人不認(rèn)識你,你也不認(rèn)識別人,做一個淹沒在塵埃中的普通人,豈不是很好嗎?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了不起的,我們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所以,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p><p class="ql-block">2025020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讀到蘇軾寫的這句“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xiāng)。醉笑陪公三萬場”,讓人眼角濕潤。對于蘇軾來說,1057年進士及第后,他和弟弟還有父親一起走出眉山,從此在他們的人生里,梅山就變成了故鄉(xiāng)。盡管蘇軾再也沒有回去過,但蘇軾從來沒有忘掉眉山,眉山這個地方,一直都活在他的詩文里,352首詩詞,眉山就像一個夢……</p><p class="ql-block">人到底什么時候,才會真正開始懷念故鄉(xiāng)呢?年少時,我們總夢想要走遍全世界,但隨著見過的風(fēng)景越多,或許只有在短暫回憶故鄉(xiāng)的美好里,才會覺得自己并不孤單。</p><p class="ql-block">世界再大,其實我們都走不出一個故鄉(xiāng)。蘇軾如此,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2025020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讀蘇氏家風(fēng),感受蘇家這幾代人,收獲了太多的尊敬、善意、友好、歡樂,這是比財富、田地、功名更珍貴的東西,是擁有它們都換不來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我想,這就是"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的緣故。</p><p class="ql-block">對于蘇軾,他的快樂,是開放的,是活泛的。</p><p class="ql-block">我想,這才是他們家的家族信念,是根植在他們內(nèi)心、發(fā)散到他們行為里的東西。</p><p class="ql-block">所以說,家風(fēng)可能真的不是某一種行動,或者束之高閣、寫在墻上的口號,而是一種底層的價值觀,這樣它才能成為一個家族代代傳承的立身之本。而隨著我們的后代不斷地去踐行它,慢慢地,它會成為這個家族的魂,成為這個家族的血統(tǒng),成為這個家族的精神圖騰。</p><p class="ql-block">同時,我覺得,正是因為相信這個世界是無限的、開放的,正是因為這個底層的信念,才讓蘇家人如此沒有匱乏感。多余的錢財,散出去;能幫助這個世界的能力,用出來。</p><p class="ql-block">2025020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軾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十六歲嫁給蘇軾,二十七歲去世,陪伴蘇軾度過了最青春年少、最意氣風(fēng)發(fā)的時光。讀到她去世十年后,蘇軾在密州寒冬深夜里寫下的那首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讀到寫蘇軾與王弗初見的“喚魚聯(lián)姻”的佳話,讀到兩人一起讀書的青蔥歲月……讓人感動。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最銘記在心的往往不一定是感天動地的故事,給最感動人的更多的是平淡之中的相伴、是相知相守的青春、是失去的遺憾……</p><p class="ql-block">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p><p class="ql-block">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p><p class="ql-block">這首詞是絕唱。最動人的是那句“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夢境與現(xiàn)實映襯,無聲與有聲對照,語言想表達又表達不了的境界,不說卻都說出來了。這應(yīng)該是最樸素的真情,甚是動人。</p><p class="ql-block">2025020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弗的堂妹王閏之,同為青神人,她陪伴蘇東坡25年,從家鄉(xiāng)到京城,再到外放的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陪他走了大半個中國也陪他度過了那一段最慘最難的黃昏歲月,然后又陪他東山再起……可以說蘇軾人生最重要的幾個階段,都有王閏之。可惜蘇軾卻沒有為王閏之寫過太多的詩句,青神也沒有留下太多關(guān)于他倆的佳話,或許是因為王閏之只是一個操持家務(wù)的農(nóng)家女人吧。但沒有文人的風(fēng)花雪月又該如何呢?王潤之雖然不一定能理解蘇軾作為文人的那種生命思考,但她一定懂得他在生活里需要什么樣的溫馨和潤澤,所以,沒有王閏之就沒有從人生低谷站起來了蘇軾。</p><p class="ql-block">王閏之對蘇東坡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我覺得也許可以用一個比喻:糧食。她是蘇東坡的糧食,很普通,但是不可或缺。我們可以離開大魚大肉,離開有滋有味的菜肴,但我們無法離開糧食。</p><p class="ql-block">人吃飽了才會有詩歌。</p><p class="ql-block">沒有生活的茍且,哪有詩和遠(yuǎn)方的田野呢?世俗中的我們,都喜歡往上看,希望追求的是烈火,是頌歌,是濃烈的酒,是華麗的冒險??墒俏覀兩镆欢〞羞@樣一個人,你以為他對你來說很平凡,你甚至?xí)岩赡銓λ膼凼遣皇亲銐蛏羁?,但是我們都知道,我們一定無法失去他。</p><p class="ql-block">青神不見王閏之,青神皆是王閏之。</p><p class="ql-block">20250210</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讀到蘇軾感慨“唯有朝云能識我”,很是感慨。王朝云比蘇軾小27歲,但作為侍女,王朝云既是紅顏,又是知己,在蘇軾發(fā)配密州,最艱難的時候,王閏之去世,很多人都離蘇軾而去,是王朝云相伴左右,陪他度過了最凄苦的時光;王朝云是蘇軾為其寫詩寫詞最多的人,也是所有人當(dāng)中最懂蘇軾,是蘇軾精神的共修者。</p><p class="ql-block">作為一個無名無姓、無家可歸、無依無靠的女孩子,能得到蘇軾收留和善待,朝云算是幸運的,而作為一生顛沛流離,受盡委屈和離別之苦的蘇軾,能有懂他的朝云相伴余生,更是蘇軾的幸運。真正的知己,莫過于能與他悲喜共通,莫過于既尊重他的獨立,也不疏忽自己的成長。朝云懂得蘇軾的心,在他故作豁達的背后,是被困住的深情,這種深情活在在人世情感的沉溺和超脫之間……</p><p class="ql-block">蘇軾和王朝云的愛情,除了沒有越過生死,幾乎超越了所有。情感的共鳴,思想的通達,這一段相知相惜的愛情,著實令人艷羨。朝云去世,蘇軾為其寫了一副楹聯(lián),</p><p class="ql-block">“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lt;/p><p class="ql-block">最深的情,是有人愿意相伴陪你走最難的路……</p><p class="ql-block">2025021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讀到蘇軾與歐陽修亦師亦友的故事,很讓人感懷。相識16年,神交59年,這種情誼,只有歐陽修和蘇軾可以做到。作為老師,當(dāng)學(xué)歐陽修,不拘一格,惜賢用仁,作為學(xué)生,當(dāng)學(xué)蘇東坡,任風(fēng)吹雨打一生,初心不改,本質(zhì)不變。</p><p class="ql-block">對中國文化史而言,我們有幸得遇蘇東坡。對蘇東坡個人而言,他有幸得遇歐陽修。</p><p class="ql-block">人生中能遇見一個懂你的人,太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他不僅懂你,還愿意領(lǐng)你進門,不遺余力地提攜你、幫助你。</p><p class="ql-block">其實,人生中有這樣一個你可以叫他"師父"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就好像多了一個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父親,是心靈上的朋友。</p><p class="ql-block">二人情誼純粹,惺惺相惜,互愛互重。當(dāng)年,歐陽修寫出《醉翁亭記》后,轟動文壇,三十余年后,蘇軾作《醉翁操·瑯然》,為《醉翁吟》填詞,緬懷之情,發(fā)至肺腑,令人動容:</p><p class="ql-block">“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fēng)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p><p class="ql-block">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巔,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p><p class="ql-block">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知己相交,甘之如飴……</p><p class="ql-block">2025021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讀到蘇軾與黃庭堅的那段往事,才讓人覺得世間有幾個興趣相投、心意相通,又能彼此相惜的知己,該是多么讓人羨慕??!人世間最高級的友誼,一定是平淡如水的吧!</p><p class="ql-block">想想,蘇軾比黃庭堅大9歲,年齡差距并沒有影響彼此對對方的欣賞,第一次讀黃庭堅的文字,蘇軾感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那年蘇軾35歲,名滿京都,黃庭堅24歲,只是別人家的女婿;第一次互相通信,是六年后,黃庭堅已在文壇聲名鵲起,給蘇軾的信里依然是無盡的崇敬和傾慕,蘇軾回信,表達的更是歡喜和愛慕;烏臺詩案,蘇軾眾親離去,而黃庭堅始終支持蘇軾,甚至被降職為縣令,但依然不改彼此的交流與欣賞……</p><p class="ql-block">東坡去世4年后,黃庭堅也走了。讀到黃庭堅去世的那段,“那天下著雨,黃庭堅喝了點酒,微醺,坐在胡床上,從欄桿之間伸出腳去淋雨。雨水拍打在他的腳上,他回頭對身邊的朋友說,‘信中啊,我這輩子都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快意啊!’說完就去世了?!弊x著這清清淺淺的文字,那種平淡如水的感覺,讓人悵然,讓人心痛,讓人甚覺孤單,讓人會想到,有一天自己老去的時候……</p><p class="ql-block">有些人,一生可能都沒見過幾次面,卻能夠亦師亦友亦知己。這是不是人生最美好的境遇呢?“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诓荒苎?,心下快活自省。”黃庭堅的這句話,或許是君子之交最好的解釋吧……</p><p class="ql-block">2025021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日讀書,看蘇軾與佛印的情誼,才真正懂得,人要與有智慧的人同行,才能獲得成長。佛印可以說非常聰慧,除了又才華之外,精通佛法,心胸豁達,境界高遠(yuǎn),蘇軾一生有佛印為友,甚是幸運,正是有這樣品格的人影響,有如此聰慧的人開導(dǎo),蘇軾的心才更通透、更明亮、更純凈,所以才能寫出那么好的文字。</p><p class="ql-block">蘇軾晚年被貶惠州,佛印千里傳信,情深義重,其中幾句說,“子瞻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到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身聰明,要做甚么?”讀之,很受開解。</p><p class="ql-block">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說的道理,蘇軾悟到了,也做到了。</p><p class="ql-block">想對蘇軾說一句感謝……</p><p class="ql-block">2025021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沒有馬夢得,沒有馬夢得在蘇軾被貶謫黃州時向太守為蘇軾申請的一塊地,蘇軾一家老小的日子都過不下去,也就沒有后來的“東坡居士”了。晨讀,看蘇軾與馬夢得的交情,深覺快意!</p><p class="ql-block">蘇軾拜訪馬夢得,見其不在,便在墻上題寫杜甫詩《秋雨嘆》一首,馬夢得讀后便辭官而去,永不復(fù)出,令人感嘆。不是馬夢得偏激,而是這首詩說出了馬夢得的心聲。身為太學(xué)正的馬夢得,卻窮困潦倒,“白首窮餓,守節(jié)如故”,頭發(fā)都白了,但依然有氣節(jié)的窮著,活成了一個又辛苦又倔強的老頭。</p><p class="ql-block">蘇軾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平生親友,無一字見之”,只有馬夢得,不遠(yuǎn)千里而來,陪蘇軾共度,和他一起種地。“可憐馬生癡,至今夸我賢”我看好你,一輩子都看好你,無論貧富貴賤,交友貴在相知。這就是真正挺你的朋友?。『髞?,蘇軾復(fù)出,到朝堂為官,馬夢得卻翩然而去,從此便沒有記載。</p><p class="ql-block">馬夢得,一個平凡的連百度詞條都沒有多少介紹的人,他只活在蘇東坡的詩詞里,活在朋友的心里,活在自己的氣節(jié)里……與蘇東坡相知相隨34年,朋友落魄時,第一時間出來相挺;朋友富貴時,默默隱退身后。這該是一個怎樣的朋友啊!諸葛亮曾用一句話來形容世間最高的友情,“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人生有這么一個朋友多么幸福啊!</p><p class="ql-block">不用客客氣氣的做什么表面工作,也無需用力地維護友誼,反而更多是的是那種調(diào)侃、擠兌,甚至是惡作劇。并且,最重要的是彼此有著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志趣,雖然走的是不一樣的人生軌跡,卻也有心心相印的珍惜。</p><p class="ql-block">快哉,人生得遇馬夢得!如果有可能,我也渴望做個馬夢得,緣來時,我會坦然相對、不辜負(fù)深情;緣盡時,我會是那個悄然走丟的人,天涯一方,你走你的,我還是我……</p><p class="ql-block">2025021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無比燦爛的開局,郁郁寡歡的外放,急轉(zhuǎn)直下的挫折,廢墟重建的人生,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這些經(jīng)歷的磨練,原生家庭的家風(fēng)的影響,家人的關(guān)愛與陪伴,朋友的支持與幫助,這些讓蘇軾在后半生獲得重生。蘇軾活過來了,活得更自由、更通透、更豁達,也更優(yōu)雅和真實……</p><p class="ql-block">“與誰同坐,明月清風(fēng)我”,如此艱苦的條件,蘇軾自然擁有一份平淡如水的心境,即便無人作陪,我不會孤單寂寥,因為有清風(fēng)明月伴我左右;“別乘一來,有唱應(yīng)須和。還知么。自從添個,風(fēng)月平分破”好友袁轂來了,與其唱和和共鳴,風(fēng)月平分,甚覺清歡。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清閑自在,兩個人有兩個人的其樂無窮。原來,能給予的最大治愈,最終還是自己。內(nèi)心的充實與豐盛,勝過天地之大美,可抵世間萬千之落寞。</p><p class="ql-block">“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讀到蘇軾對恩師歐陽修的應(yīng)和,這種萬事皆空,人生如夢的感慨,讓人曠然。但蘇軾并不消極,即使最落寞的時候,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即使當(dāng)生命的巨浪來襲,蘇軾依然希望自己如這漁翁,能在浪尖上行走,心境何其曠達!“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痹谄截浦谢畛鲩_闊,在低谷中活出灑脫,即使一身污泥也要活出坦蕩,即使有滔天巨浪也要利于天地之間,蘇軾,人生快哉,大丈夫!</p><p class="ql-block">當(dāng)然,蘇軾有一種幸運就是有人懂,可傾訴。我覺得,這已經(jīng)勝過萬千幸福!想一想,當(dāng)你夜不能寐,想找人傾訴的時候,你敲響你想見的那個人的門扉,而他剛好等你,那該是多么浪漫的美好??!所以,讀到蘇軾寫的那句“懷民亦未寢”,突然覺得,閉上眼睛都可以看到蘇軾心里的溫暖,所有的文字都被軟化了……</p><p class="ql-block">2025021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軾的一詞兩賦,讀完之后,覺得心痛,不想說話,甚至連文字都不想寫了。</p><p class="ql-block">人生如夢。</p><p class="ql-block">“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是夢,“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也是夢,“適有孤鶴,橫江東來,嘎然長鳴,掠舟而去”還是夢,而羽衣蹁躚,輯予而言的道士,更是夢……人生如夢境,而身如不系之舟,我們有多少可以左右的呢?</p><p class="ql-block">生命的底色是蒼涼的,生命注定是一場孤獨的旅程。</p><p class="ql-block">夢的盡頭,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是虛妄,還是生命的真相?不想知道……</p><p class="ql-block">2025021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復(fù)品味蘇東坡的人生經(jīng)歷,我覺得真的太苦了,可如此凄苦的日子,卻活得如此通透豁達,如此坦然淡然,蘇軾了不起!</p><p class="ql-block">“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蓖砟?,好友李公麟為蘇軾畫了一張像,蘇軾看著畫中的自己,提筆寫下了這首詩,算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每次讀這首詩,都覺得好有意趣,也好有哲理?!耙鸦抑尽币埠?,“不系之舟”也好,都是出自《莊子》里的典故,細(xì)細(xì)品味,人生其實沒有什么絕對的好壞,只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罷了!“已灰之木”看似很“喪”,沒有靈動,其實是道家“無我”的最高境界;“不系之舟”看似飄搖,沒有依靠,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是自由,也是無限;貶謫最偏遠(yuǎn)最艱苦的黃州惠州儋州,應(yīng)該是蘇軾人生的三個低谷,其實最終成就了一個更好的蘇軾。</p><p class="ql-block">那么,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也許根本就沒有什么終極意義。也許,活著本身就是意義吧。黃州,惠州,儋州這些不可取代的生命體驗,塑造了蘇軾,也完整了東坡,如果說意義,這些經(jīng)歷就是活著最好的價值。</p><p class="ql-block">蘇軾的一生,受了太多的傷害。但面對傷害,他到最后都一一選擇了原諒,多好??!放過他人,其實就是放過自己。 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和解的過程。據(jù)說,蘇軾去世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著力即差”,意思是說,你執(zhí)著于那個目標(biāo),便落了下乘。</p><p class="ql-block">人生,是一場體驗的游戲,所有的過往,其實都只是生命的片刻經(jīng)歷而已。何必太執(zhí)著甚至為其所傷呢。</p><p class="ql-block">著力即差。別趕路,去感受路……</p><p class="ql-block">2025021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讀蘇東坡,人生都在詩詞里。初讀不識東坡意,在再讀已是意中人……</p><p class="ql-block">“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lt;/p><p class="ql-block">“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lt;/p><p class="ql-block">“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lt;/p><p class="ql-block">“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p><p class="ql-block">“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lt;/p><p class="ql-block">2025021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讀完這本書,感覺仿佛是陪一個人走了很久,很久,也聊了很久,很久。分開的那一刻,沒有道別,特別恍惚。</p><p class="ql-block">每次讀到蘇軾,讀他的每一首詩,每一句詞,每一段文字,每一個故事,都會特別喜歡,特別傾慕,甚至特別心疼。每次我都會問自己,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會像我一樣喜歡蘇軾吧?我們讀蘇軾,看的究竟是他的人生,還是我們自己的人生呢?</p><p class="ql-block">蘇軾一生大起大落,他感受過青云直上,經(jīng)歷過起伏跌宕,在廟堂之高,是高處不勝寒,在田園阡陌,卻回歸了生命的恬淡。蘇軾的一生,經(jīng)歷的苦難太多了,但就像蔣勛老師說的,花落到泥土間,才不矯情,才能活出其他文人所沒有的大氣度。蘇東坡對我們生活的借鑒意義就在于,他在困境中的磋磨。生活把他壓成了一灘爛泥,他卻可以在泥濘中開出花來。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快樂的人,只有想得開的人。他其實和我們一樣,生命里有很多微小的灰塵,但也有很多人性的光芒。他不偉大,但無比真實。</p><p class="ql-block">可是真實,何嘗不是另一種偉大呢?</p><p class="ql-block">人生,沒有答案,沒有好壞,也沒有對錯,只有選擇……</p><p class="ql-block">2025022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見,先生。</p><p class="ql-block">下次,讓我做你的懷民。</p><p class="ql-block">你來找我,我剛好在等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