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蘭州市博物館聯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蘭州的周末下午,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我乘坐公交到市博物館一覽。該博物館為地方性綜合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為1979年設立的蘭州市文物管理處。館址地處市中心繁華地段城關區(qū)慶陽路240號,依明代白衣寺舊址而建,占地面積4578.6平方米,建筑總面積5997.22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3716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732.68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館正門西側館舍。</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館正門東側館舍。</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館正門內大殿展銷各類文創(chuàng)類產品。</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白衣寺全景模形。白衣寺院始建于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因寺內大殿繪有白衣大士像而得名。寺院坐北朝南,正面是大門,門內為白衣菩薩大殿,殿后為多子塔(又名白衣寺塔),塔后是二層樓的觀音閣(一樓)、文昌宮(二樓)。東側由南向北依次是伽藍祠、送子將軍祠、送子催生子孫三慈母宮。西側由南向北依次是土地祠、廁所,游檀神王廟、眼光痘疹廟三慈母宮。后經多次戰(zhàn)亂,致使僧去寺毀,只有白衣寺塔幸存至今。建國以后,甘肅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9月10日將白衣寺塔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政府部門撥出???,對白衣寺塔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加固維修工程。維修過程中,在塔頂內部發(fā)現了金銅佛像一尊,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若干,以及金簪、銀簪、玉簪等珍貴文物,還有大量的保存完好無缺的經書若干本。此塔現已成為蘭州市區(qū)的一大景觀。現址為蘭州市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白衣寺塔屬實心磚塔,高約三十米。塔基為錯牙正方形,長、寬各約七米,高約二點八米,四面鐫刻青磚花卉圖案。塔身下部呈覆缽狀,高約八米,最大直徑約六米。正面與塔基連結處開有一個佛龕。龕內原供佛像三尊,現已無存。龕外兩側嵌有磚雕對聯一副,對聯是:“玉柱玲瓏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圖”,橫額是:“聳瞻震旦”。塔身上部呈八角形錐體,高約十八點五米,共做密檐十二層,每層每面各開佛龕一個,內塑佛像一尊,共計九十六尊;每層每角懸掛風鈴一個,共計九十六個。塔剎高約一米,形若寶瓶,用外面鍍銅的金屬制作。按照慣例,佛塔的層數,從一層到十五層,多為奇數。而白衣寺塔的層數卻是偶數,這種情況在佛塔中比較少見。白衣寺塔建成后,經受了將近四百余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搖撼,特別是公元1939年東關火藥庫大爆炸的震動,至今仍孤標獨秀,玉立無傾,真可謂蘭州建筑史上的奇跡之一。</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館西側展館。</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博物館東側展館。</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正門大殿后有兩塊石碑,字跡已模糊不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代以前蘭州的主要城市功能是渡口、交通孔道和軍事重鎮(zhèn)。明朝初年,特別是肅王移藩蘭州后,蘭州的發(fā)展迎來了重要的發(fā)展時期,城池在宋、元蘭州城的基礎上擴建增筑,大興土木,修建王府,興建學宮,修橋架渠,修建廟宇寺觀、花園名勝。肅王府遷蘭,促進了蘭州城市面貌的巨大變化,促進了蘭州經濟的較快發(fā)展,促進了蘭州士人群體的形成和地域文化的興盛。并使蘭州特有的民情風俗開始形成和傳承。清代蘭州城市布局在規(guī)模上與明代同。清初陜甘分治,移治所于蘭州。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陜甘總督自西安遷駐蘭州,蘭州成為陜甘總督、甘肅布政使、甘肅學政、蘭州府、皋蘭縣駐地,蘭州由此成為大西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建設得到了重視和加強。陜甘總督左宗棠在蘭州期間,大力發(fā)展工業(yè),創(chuàng)建了機器制造局、織呢局,開創(chuàng)蘭州工業(yè)城先河??偠缴试谔m州推行“新政”,創(chuàng)辦學堂,造就人才;設立巡警總局,維護治安;發(fā)展農業(yè),開礦辦廠;引進歐美技術和材料修建黃河第一橋,使蘭州成為中國興起近代工業(yè)化的城市之一。清代蘭州文風興盛,先后設立了蘭山、求古、五泉、皋蘭四大書院及甘肅貢院等,文化氛圍異常濃厚。這一時期,天主教、基督教等也相繼傳至蘭州,與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諧共處于黃河之濱。</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左宗堂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肅王與蘭州】公元1368年,朱元璋初定天下,為了穩(wěn)定國內政局,鞏固其政權,守衛(wèi)邊防,從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開始,先后將自己的24個兒子和1個侄孫分封到全國各戰(zhàn)略要地,坐鎮(zhèn)一方。其第十四子朱模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被封為甫王,就藩甘州(今張掖)。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由于政治原因肅王遷駐蘭州,延襲9世11王。朱模移駐蘭州后,即在今城隍廟以東、會館巷以西、張掖路以北至南濱河路的廣大地段大興土木、修建王府。同時還在蘭州以今中央廣場為中心修筑周長為6里200步的內城和周長為18里120步的郭城,奠定了蘭州城的規(guī)模。另外,甫王還在蘭州城內外修建了許多廟宇寺觀、花園名勝:興建學宮、修橋架渠、為甘市、特別是蘭州的經濟、文化、城市發(fā)展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肅王朱模在位28.年,至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死于蘭州。以后相繼同位的有:康王瞻焰、簡王錄坤、恭王貢蹤、定王弼桄、昭王縉炯、安王弼柿、懿王縉憒、懷王紳堵、憲王紳堯以及末代肅王識鋐等。至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攻克蘭州,末代肅王被殺,結束了肅王在蘭州的統治。末代肅王朱識鋐,好詩文,精書畫,繼承父親遺愿,歷時七年,完成了翻刻《淳化閣帖》巨大工程。此帖因深得宋帖的神的,影響較大,被稱為肅府本《淳化閣帖),雖幾經戰(zhàn)亂仍保存完好,現珍藏于省博物館。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確認為國寶級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升允任陜甘總督,全面推行“新政”。在蘭州創(chuàng)辦甘肅省速成師范學堂,造就人才。改求古書院為存古書院,保存國粹。創(chuàng)設甘肅全省巡警總局,督辦全省警務。在蘭州城關設10個分局,維護治安,消防救災。同時,在蘭山書院創(chuàng)設甘肅省優(yōu)級師范學堂,為全省各地中學培養(yǎng)教員。創(chuàng)設甘肅農業(yè)試驗田,引進糧食、蔬菜優(yōu)良品種,予以推廣。主持興辦地方實業(yè),開辦勸工局廠,利用甘肅資源,引進西洋設備技術,開辦綢緞、織布、裁縫、玻璃四大廠及制革、銅、鐵器等小廠,制造輕工產品。與德國合作修建蘭州黃河鐵橋。開設官辦金銅廠,創(chuàng)辦礦物和農林兩學堂、督墾總局、農務總會、官報書局等機構,恢復甘肅織呢局,建立甘肅商品陳列所。派人勘察、測繪水利灌溉、銅礦開采工程等。升允的“維新新政”對甘肅近代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引來了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和民主思想,培養(yǎng)了新型人才及開明的風氣。推行實業(yè)后,在甘肅各地產生了一批近代意義上的機器工業(yè)及技術工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祖先堂1992年征集于蘭州市拱星墩,通高2.25米,桌長2.15米,寬1.17米,高0.85米。建筑制式為清代蘭州典型的“破五間”雙坡懸山頂出檐結構,額枋上座七踩“品”字科斗拱九攢,額枋間飾以“荷葉”隔架墩,柱間飾“雀替”。明間、次間安裝六扇門,稍間為“棋盤芯”檻窗。建筑座落在雕花須彌座上,做工精細,是研究地方民居不可多得的建筑標本。</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在《大河流韻》展廳有大量陶器等文物,由于沒有這方面知識,走馬觀花拍了幾個奇形怪狀的陶罐,正巧遇到媒體人在此拍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個展廳專門布展裕固族服飾和刺繡,我還納悶,甘肅有54個少數民族,怎么蘭州博物館只有裕固族的展品,沒有其他民族的,看到最后才發(fā)現這是肅南文體廣電和旅游局與蘭州市文旅局共同主辦的,心中悠然升起對肅南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的敬佩之情,做為一個肅南走出來的人甚感欣慰,他們?yōu)樾麄髟9套迕袼渍媸菤椌邞]抓住一切機會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聯社拍攝編輯制作于2025.3.9)</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