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之無錫宜興張公洞泰山 <p class="ql-block"> 【張公洞景區(qū)】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的石灰?guī)r溶洞,位于宜興城西南約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其東北的無錫市60多公里。張公洞具有大小洞穴72個(gè),各洞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nèi)奇觀"之稱。相傳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稱張公洞。</p> <p class="ql-block"> 【歷史悠久】1919年,宜興紳士儲(chǔ)南強(qiáng)在張公洞內(nèi)設(shè)立了張公洞小學(xué),并整修張公洞。1934年作為旅游景點(diǎn)對(duì)外開放。新中國成立后,儲(chǔ)南強(qiáng)先生將張公洞捐獻(xiàn)給宜興縣人民政府。1966年,洞內(nèi)改善照明,摒棄了火把。20世紀(jì)70年代,設(shè)立了導(dǎo)游講解,80年代,設(shè)置彩色燈光,改善游覽條件。1994年,宜興市園林處重建洞靈觀,八個(gè)道教殿,設(shè)有三十六尊神像,重現(xiàn)張公洞昔日風(fēng)采。1995年4月,張公洞對(duì)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張公洞石刻】自唐代以來,許多名賢勝士曾游分于此,留下大量詩文石刻,成為張公洞的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重要資料】張公洞內(nèi)石刻密布,隨處可見大小摩崖石刻。其中一些石刻記錄了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和八仙之一"張果老"在此修道和隱居的歷史故事,成為研究古代文化和藝術(shù)的重要資料。</p> <p class="ql-block"> 【張果老倒騎驢】小池塘里倒驢的老者雕像,就是傳說中"上洞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名不虛傳的"張公福地"。</p> <p class="ql-block"> 【道教圣地】張公洞邊建有"洞靈觀",供奉道教真人"亢倉子"。</p> <p class="ql-block"> 【洞靈觀】依山而建,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為1995年重建。觀內(nèi)有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三清祖師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兩記亭】</p> <p class="ql-block"> 【溶洞游程】1000余米,入下洞開始游覽,拾級(jí)而上,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瑯滿目。</p> <p class="ql-block"> 【徐悲鴻題寫】洞口處的十六字碑刻:"稀奇古怪,說也不信;真正絕妙,到者方知"。</p> <p class="ql-block"> 【海王廳】進(jìn)入洞口,拾階而上便是海王廳(又稱天篷大場),高達(dá)40米,廳的左上方有一直徑4米的圓形天窗,直通地表。大廳中間有高約5米、面積達(dá)70平方米的圓形海石花、石鐘乳等,形似皤灘、瑤臺(tái)仙境。海王天為張公洞之精華所在,周圍還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盤洞、一線曙光洞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擎天玉柱】右面洞口有一高約3米、寬約2米的石幔屏風(fēng),前后兩廳。</p> <p class="ql-block"> 【道教八卦爐】</p> <p class="ql-block"> 【三大特點(diǎn)】游覽張公洞的三大特點(diǎn):一是先低后高,二是先涼后熱,三是先黑暗后光明。炎夏游洞,能明顯感到洞內(nèi)氣溫有春夏朲冬四季變化,正所謂"山外方一日,洞內(nèi)己論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