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難忘的尋找烽火臺活動夢游客 <p class="ql-block">2012年6月,在海城王石鎮(zhèn)大坎村費(fèi)了很大的勁,找到了一座烽火臺遺址,但是該烽火臺在此打住,不知奔向何方?問了當(dāng)?shù)卦S多人都說不知道,我分析可能是上了南邊的歪桃山。我來到山腳下,發(fā)現(xiàn)山上林子很密,看不著路。當(dāng)?shù)乩习傩照f此時路都被林子封上了。因?qū)υ撋角闆r不了解,沒敢貿(mào)然行動,于是準(zhǔn)備秋季葉落草枯之時再來。</p> <p class="ql-block">王石鎮(zhèn)大坎村烽火臺遺址</p> <p class="ql-block">四個月過去了,2012年10月11日六點(diǎn)多鐘我從家出來,坐鞍海大客到海城,再由海城坐車到羅相下車,徑直向北來到村中,翻上一座山嶺。</p> <p class="ql-block">從山上往南看,農(nóng)民秋收收割的莊稼,倒伏在地上一片片,隨著山勢擺放得齊刷刷,整整齊齊的,形成了特殊的景觀。</p> <p class="ql-block">特別是有一些晚熟的秋果還沒有采摘,掛在樹上十分好看。</p> <p class="ql-block">在聞石村我先后打聽了四位上了年紀(jì)的老人,都說沒有看到過烽火臺。我只好打消在此地尋找烽火臺的念頭。離開聞石,沿著盤山路走到山頂后,我向北看山連山,如波濤起伏。不見下山的路。我只好硬著頭皮,沿著盤山路走下去,不曾想這盤山路是向東走的,沒有向北邊走的路,無奈只能沿著一連串山峰的半山腰行走,大約走了10多個山峰,差不多走了20里路,遠(yuǎn)遠(yuǎn)看到了主峰歪桃峰。</p> <p class="ql-block">自己是10點(diǎn)多鐘上山,一直在半山腰處盤旋,我看看時間,已經(jīng)12點(diǎn)多了。我有些著急了,前不著村后不著店,走到何時是盡頭,我想先到山頂上看一看方向和自己所處的位置,在一條上山的毛道往上走,快到山頂時,驀然抬頭,出乎意料的是大土丘映入眼簾,我的第一感覺這一定是座烽火臺,這座土丘直徑有5、5米,高約2、5米,上邊直徑約3米。</p> <p class="ql-block">看著這座土堆,我認(rèn)為這一定是烽火臺,絕不是墳?zāi)?,誰家的墳?zāi)鼓芙ㄔ谶@高達(dá)300多米的山上,祭祀不方便,另外普通人家的墓不至于建這么高大,根據(jù)我對烽火臺的考證認(rèn)識,這無疑就是自己要找的烽火臺,它正處在大坎村向大新村的過渡地帶。但是這只是自己的推斷,還需要進(jìn)步的確認(rèn)。</p><p class="ql-block">自己正在找上歪桃峰的路時,突然一個人頭從樹叢中鉆出,進(jìn)入找的視野,距離我只有20多米。荒山之上,從我上到半山腰,就沒有看到一個人,突然出現(xiàn)一個人,讓我感到一絲的惶恐,好在他只有一個人,我就放心了,一方面需要確定此地烽火臺,另一方面我也需要爭取主動,在氣勢上壓倒他,因為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我做好了應(yīng)急準(zhǔn)備,手中的棍子既是拐杖,又是防護(hù)的武器。于是我迎過去,大聲喊了一聲“老弟”,突如其來的喊聲倒把他嚇了一跳。</p><p class="ql-block">這是一位身著迷彩服的54歲的壯年,家住山下,是當(dāng)?shù)厝诵疹?。他說沒事到山上蹓跶,聽說我的來意,告訴我這土丘就是烽火臺,當(dāng)?shù)厝私兴_子。我一聽立即來了精神,有三臺子,附近就應(yīng)該還有二臺子,頭臺子。</p><p class="ql-block">他說還有二臺子和頭臺子。我大喜過望,順著他用手給我向南指引的兩處山包,這時我再仔細(xì)看了看,確實像,先前看到?jīng)]敢確認(rèn)。他指著遠(yuǎn)處被苞米地圍著的小山包說,那就是頭臺子。然后又指著近處的小山包說,那是二臺子。山下就是海城響堂通往馬風(fēng)的公路。我意識到這三座烽火臺都是用于監(jiān)控山下通道的,并向營城子古城傳遞和交換信息的。</p> <p class="ql-block">從山頂上瞭望二臺子和頭臺子</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我懷著按捺不住的興奮心情下了山,又翻上一座山崗,來到二臺子腳下。二臺子和三臺子形態(tài)差不多,比三臺子略小些,上邊長了幾棵小樹。二臺子距離三臺子一里多遠(yuǎn),站在二臺子烽火臺上,向北向南瞭望,因有霧霾,朦朦朧朧的看不太清楚。倒是腳下有些看點(diǎn)。</p> <p class="ql-block">在二臺子西側(cè),我看到一大片大腦袋萊,就象專門種的,如同韮菜一般,長得又長又壯,倒伏在果樹盤內(nèi)。</p> <p class="ql-block">山上除了有野山萊,還有野菇娘,一串串的,紅彤彤的,惹人喜歡。我想這里主要是遠(yuǎn)離市區(qū),地處偏僻,又在山上,沒有外人來,所以山上野菜和野果不少,如山里紅,另外還有沒摘凈的蘋果。更讓人感到有趣的是發(fā)現(xiàn)三只野雞,撲楞楞地在你身邊飛起,嚇人倒怪。這時我才注意到這山是如此的美。此時的山景雖然沒有春天那種翠綠,但是秋色十足,給人一種秋天的美。 </p> <p class="ql-block">頭臺子</p> <p class="ql-block">頭臺子位于二臺子南端,相距二里遠(yuǎn),地勢較低。周圍是還沒有收割的苞米地。站在高處向下看,可以看到頭臺子,鉆進(jìn)苞米地就看不清了,我就象一只沒頭蒼蠅沿著梯田的田梗走,梯田田梗有1米5左右高,上去挺費(fèi)勁,自已什么也顧不上了。只有一個念頭沖上去,一睹頭臺子的風(fēng)采。在頭臺子轉(zhuǎn)了一圈,照了幾張不太滿意的像,因為靠近無法拍烽火臺的全貌,遠(yuǎn)了又看不見,完成了任務(wù)準(zhǔn)備下山,此時已經(jīng)下午3點(diǎn)半,自己就沿著這條長滿蒿草的路,興高彩烈地一步步地走下山去。</p><p class="ql-block">在山腳下,看到當(dāng)?shù)剞r(nóng)民正在收割莊稼,向他們打聽此村叫什么名,附近還有沒有烽火臺。他們告訴我附近沒有烽火臺了,有個東陵。這個村叫倉官屯。倉官在西,孟官和沈官在東和東南。倉官、孟官和沈官是當(dāng)年的護(hù)陵官住地。這里離東陵一里多路,還告訴我平南王尚可喜的東陵原有石人、石馬、石碑,現(xiàn)在都沒有了,你去也什么都看不見了。這就斷了我去東陵的念頭,而且此時已經(jīng)下午四點(diǎn)多鐘了,需要趕緊回到海城,折返鞍山。</p> <p class="ql-block">這三座烽火臺與南臺山城子為同一條烽火臺聯(lián)線,應(yīng)是同時期的產(chǎn)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城南臺山城子,經(jīng)我考證為烽火臺。該臺為四方形,邊長40m,障墻為土筑,內(nèi)高外低。偽滿康德四年《海城縣志》記載,魏晉時期高句麗曾筑土城子。清順治年間移民時,因此地有山城遺址得名。這</span>三座烽火臺相對明代烽火臺低矮,艱固程度不是很高,距離較近。這是鞍海地區(qū)平原與山區(qū)過渡地帶烽火臺的基本特點(diǎn)。</p> <p class="ql-block">這些烽火臺雖然形象不高大威猛,但是在秋色的點(diǎn)染下仍不失一種自然美。它們雖然沒有列入縣志,也沒有列入地名辭典,默默無聞,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身份,但是它們就象一位位歷史的老人,佇立在山上,靜靜地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滄桑。它們也許曾經(jīng)聽到過隋煬帝親率大軍征東時戰(zhàn)馬嘶鳴的聲音,也許曾經(jīng)看到過唐太宗征東時指揮千軍萬馬的英姿。這座山的南坡歸屬馬風(fēng)鎮(zhèn),緊鄰海城通往馬風(fēng)鎮(zhèn)的公路。馬風(fēng)鎮(zhèn)就有唐王征東在此牧馬的傳說。歷史悠悠,風(fēng)云變幻。它們已經(jīng)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它們的存在,讓我們感受到了那段既將消失的歷史與文化。</p> <p class="ql-block">海城南臺草場溝的烽火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