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故里,集美學村——八閩潮汕行(15)懷子 <p class="ql-block">集美,廈門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地處廈門市幾何中心,與廈門本島隔海相望,擁有山海入懷、詩意浪漫的海濱風情,更有閩南文化與華僑文化交融、百年人文積淀的嘉庚故里、集美學村。</p> <p class="ql-block">陳嘉庚紀念館,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填海建造而成,是陳嘉庚文物資料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學術研究機構。</p> <p class="ql-block">紀念館為中西合璧的三層建筑,上臺階即為二、三層陳列廳,布展序廳和4個展廳,以350多幅圖片、310多件文物和實物為基礎,展陳陳嘉庚偉大光輝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廳“陳嘉庚生平”:陳嘉庚出生同安縣集美社(今集美區(qū)),為代父還債,16歲出洋新加坡謀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并迅速成長為著名的企業(yè)家。他眼光獨到,敢于開拓創(chuàng)新,建立起以橡膠業(yè)為主兼營航運、食品、銷售等跨行業(yè)、跨地域的企業(yè)王國,成為東南亞民族工業(yè)的先驅者。后因世界經濟危機、日本奸人縱火燒廠、壟斷資本兼并…企業(yè)被迫收盤。</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廳“傾資興學 情系鄉(xiāng)國”:陳嘉庚懷著“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的使命感,畢其一生,傾其所有,1912年開始回國創(chuàng)辦集美學校(幼兒園到大學)、廈門大學(后捐獻國家),與胞弟共定“誠毅”校訓、頒布校歌和教職員服務簡章等,為國家為民族培養(yǎng)大量人材;他在新加坡興學辦報,成為僑教的領袖和功臣;他回報桑梓,規(guī)劃、建設集美鄉(xiāng)社,使之成為著名的文教區(qū)。</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廳“紓難救國 民族之光”:在中國和新、馬遭受侵略、生死存亡之際,陳嘉庚挺身而出,領導南洋一千多萬華僑“共赴國難”,<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力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span>他“洞察是非、公忠<span style="font-size:18px;">誠毅”,</span>“回國參政”。陳嘉庚傾其所有、畢其一生的作為,超越政治分野、跨越國界,影響感召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無愧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毛澤東評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廳“在陳嘉庚身邊——嘉庚現(xiàn)象、誠毅同行”:專題展示與陳嘉庚關系密切、從多方面大力支持其事業(yè)且對社會貢獻卓著者;各個時期、在不同領域襄助其事業(yè)者;在嘉庚精神感召下,為居住國和祖籍國振興科學教育、匡扶桑梓社稷、造福社會大眾作出貢獻的海外華僑華人團體和校友代表。頌揚踐行嘉庚精神、與誠毅同行的嘉庚現(xiàn)象。嘉庚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紀念館東側濱海,站在海堤上,東北可望集美大橋,東望廈門本島,南望鰲園。</p> <p class="ql-block">沿堤壩南行,海在退潮,露出護堤石和淺灘,一路打望來到鰲園。鰲園原是集美東南角近海一島礁,島西側延伸出一片沙灘,狀如一只爬行的海龜,島上曾有一座媽祖廟,稱鰲頭宮,故島礁又名鰲頭礁。1950年陳嘉庚回國定居,選此小島興建紀念園,命名鰲園。如今已成緬懷先烈、傳承歷史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鰲園由連接陸地的西北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和陳嘉庚墓三部分組成。門廊,前亭后廊,長50米,廊兩壁鑲嵌58幅歷史人物故事的青石鏤雕,還有全國各界名人名流名家的書法楹聯(lián)題刻。是福建石雕藝術的魂寶。</p> <p class="ql-block">鰲園中央矗立著雄偉高聳的紀念碑。它由富有象征意義的四層碑座和28米高的碑身組成,碑身正面有毛澤東<span style="font-size:18px;">親自題寫的</span>“集美解放紀念碑”七個鎏金大字,背面有陳嘉庚先生親手撰寫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陳嘉庚墓,背靠紀念碑,面朝大海,由陳嘉庚自己生前規(guī)劃設計的墓地。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逝世后,他的靈柩運回廈門,安息在此。陳嘉庚墓由長方形殿堂式拜亭、馬蹄墓壙壽龜形墓冢、八字形屏風式石屏組成。</p> <p class="ql-block">墓冢,正南面白色花崗石墓碑上刻有鎏金隸書“陳嘉庚墓”及陳嘉庚一生中的4個主要職務;壽龜形墓蓋用十三塊六角形的青斗石鑲拼而成,光可鑒人。形似馬蹄的墓壙內外用青斗石浮雕鑲嵌,內測石雕陳列陳嘉庚先生前半生經歷。周邊的石雕紀錄先生傾資興學、赤誠報國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登上紀念碑基座東北西南眺望,海潮退得好快,東北邊露出大片黑色泥石灘,遠處的紀念館、北部灣惠龍萬達嘉華酒店、集美大橋盡收眼底;西南邊露出大片白色的沙灘,遠處的廈門大橋、集美學區(qū)歷歷在目。</p> <p class="ql-block">出鰲園,就是嘉庚公園。據介紹陳嘉庚生前計劃在鰲園外建一小公園,尚未動工仙逝北京。為完成先生遺愿、紀念先生,1994年建成嘉庚公園并開放,納鰲園、紀念館入公園。公園里的“命世亭”“鰲亭”與鰲園同時建成;增建水池、游客中心、“桃李芳菲”雕塑群、尊師重教榮譽碑、游廊…</p> <p class="ql-block">出嘉庚公園,踏上鰲園路東去,打卡鰲園路北側的集美寨遺址。</p> <p class="ql-block">集美寨遺址又稱延平故壘、潯尾寨,用花崗巖石建于臨海懸崖高處?,F(xiàn)遺存南寨門及兩側殘余之門墻,建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為</span>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軍事要塞,故名。門旁巖石保留著1931年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囑人題刻的“延平故壘”四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集美寨遺址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似香蕉的建筑,為陳</span>嘉庚早期所建游泳池的男、女更衣室——香蕉亭。遺址上為原集美小學校舍——延平樓,初建于1922年,為白灰色三層樓房,抗戰(zhàn)時被日軍飛機炸成廢墟。眼前紅墻綠瓦的四層樓房,為建國后陳嘉庚重建。</p> <p class="ql-block">南熏樓,集美中學校舍,高聳在懸崖高壘的制高點上,陳嘉庚主持興建,1959年建成,由一座15層的主樓和兩側4層和5層的附樓組成,呈V字形,形似雄鷹展翅,氣勢磅礴。屋頂采用中式方亭,全樓用細紋花崗巖建造,綠瓦飛檐中西合璧,為集美標志性建筑,是當時福建省最高大樓。</p> <p class="ql-block">集美大學水產試驗場。</p> <p class="ql-block">龍舟池,周長一千多米,面積約13萬平方米。原系1950年陳嘉庚圍筑南堤后形成外、中、內三池,這是外池俗稱“龍舟池”。池畔建有形態(tài)各異的7座休息亭。每年端午節(jié),龍舟池都會舉辦賽龍舟。池中龍舟臥波,水中道南樓、亭臺倒影在陽光下瀲滟生輝!</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沿鰲園路西去,打望路北側的尚南路、歸來園,龍舟池畔休息亭。</p> <p class="ql-block">道南樓,龍舟池北側,是集美中學的主教學樓。陳嘉庚主持修建,于1962年春竣工。用細?;◢弾r建造,色彩鮮艷,中西合璧“嘉庚式”建筑風格,樓名取自《宋史楊時傳》中的“吾道南矣”,寓意思想和精神在南方傳播。<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美中學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于1918年。</span></p> <p class="ql-block">集美中學校門面對著1950年陳嘉庚圍筑南堤后形成三池中的中池。中池西、北一大片建筑群是集美大學嘉庚校區(qū)(北區(qū))和集美小學所在處,各類學校薈萃。?</p> <p class="ql-block">仍沿鰲園路西去,佇立湖畔休息亭回望,集美中學道南樓、南熏樓美得驚艷。</p> <p class="ql-block">石鼓路地處中池的西畔,打望路口的集美僑校東南門帶著歲月的印記,集美僑校是陳嘉庚1953年創(chuàng)辦的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專收歸國僑生,進行補習教育。華僑大學華文學院一字排開在龍舟池畔,其前身就是集美華僑學生補習學校,如今是華僑大學對外漢語教學的單位,是中國教育部首批公布的有資格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單位之一,學生來自東南亞、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大氣的池畔休息亭。廈門大橋橋頭的引橋、匝道橋、引道盤旋交錯,構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美立交,找不到上橋的路,不能一睹大橋芳容。在橋下龍舟池西畔打卡,不再前去。東望池畔學村高樓艷麗多姿,為龍舟池添彩!</span></p> <p class="ql-block">回走鰲園路,直接來到集美中學道南樓東側的歸來園。歸來園是政府為紀念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集美學校70周年之際于1983年興建的。園與歸來堂連為一體,樹木蒼翠,環(huán)境優(yōu)雅。</p> <p class="ql-block">園的正中豎立一座陳嘉庚先生銅像,先生左手拿帽右手執(zhí)杖,風塵仆仆闊步而來,銅像后方立一堵白色花崗巖砌成的屏風,上刻“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八個金色大字,這是毛澤東主席對陳嘉庚先生一生的高度評價。</p> <p class="ql-block">歸來堂,白石墻綠瓦頂,閩南庭院特色,由前廳、拜堂、廳堂以及兩側的護厝組成。廳堂正中安放陳嘉庚石雕座像,廳側立著一座《歸來堂記》木質屏風,由陳嘉庚宗弟陳培錕撰文、福建著名書法家羅丹手書?!稓w來堂記》講述了陳嘉庚先生五十年代初就計劃建歸來堂,讓海外親人回來居住,但考慮“校舍未復”而未動工。1962年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集美學校委員會特撥出專款興建歸來堂,完成先生遺愿。</p> <p class="ql-block">西護厝辟為“嘉風嘉訓”的展廳,東廂房恢復供海外親人歸來食宿用的成套飲食起居設施。</p> <p class="ql-block">歸來堂后是陳嘉庚故居,一棟漂亮的白色小洋樓。1918年陳嘉庚胞弟陳敬賢負責興建集美學校期間建造,1938年被日本飛機炸毀,現(xiàn)故居是1980年按原樓格局修繕的。1918年到1937年間陳嘉庚和陳敬賢在創(chuàng)辦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期間均在此居住,五十年代末陳嘉庚也在此居住。集美師生與村民稱陳嘉庚兄弟為“校主”和“二校主”,故此樓又叫“校主厝”。樓前的龍眼樹據說為陳嘉庚手植。</p> <p class="ql-block">小洋樓已辟為展室,室內的布局和陳設按陳嘉庚先生晚年居住情況陳列,并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遺物。一樓重點展陳集美學校校史,按原樣陳設會計處、秘書處、建筑部、傳達室、總務處等職能部門。</p> <p class="ql-block">二樓為陳嘉庚先生工作室、會客室、臥室、餐室、會議室均按先生生前原樣陳設,二樓還辟有其胞弟陳敬賢先生生平事跡陳列室。</p> <p class="ql-block">陳敬賢先生生平事跡陳列室,圖文展陳陳敬賢先生:生于1889年,從小體弱多病。10歲喪母,11歲隨兄到新加坡。1910年,與兄參加中國同盟會。1912年陳嘉庚回集美始創(chuàng)集美小學,從此新加坡經營實業(yè),家鄉(xiāng)集美辦學,成為兩兄弟共同事業(yè),開始各奔兩地交替工作,成為陳嘉庚傾資興學的最熱情支持者和得力助手。他以其有限的生命,報效國家社會,是集美學校的“二校主”。1936年病逝浙江普陀寺。</p> <p class="ql-block">故居院子里,以展板的形式,介紹陳嘉庚與胞弟陳敬賢傾其所有,畢其一生回家鄉(xiāng)集美辦學的事跡:1913年1月,陳嘉庚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的鄉(xiāng)立集美兩等小學校開學。之后,他與胞弟陳敬賢輪換回家鄉(xiāng)興辦教育,先后創(chuàng)辦了集美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tǒng)稱集美學校)以及廈門大學。人們尊稱陳嘉庚為校主、陳敬賢為二校主。</p> <p class="ql-block">出陳嘉庚故居,踏上尚南路,一路打望。又沿集美大學財經學院圍墻邊的集岑路東去,鉆進集美大社街巷里。大社即大型村落,擁有十個角落。古時這里叫“潯尾”,是個小漁村,是陳氏宗親的聚集地,也是陳嘉庚先生的出生地。1913年,陳嘉庚開始回鄉(xiāng)置地興學,圍繞大社建起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幾十棟校園洋樓,小漁村逐漸蛻變?yōu)榧缹W村,也成為名符其實的城中村。</p> <p class="ql-block">大社中的里巷寬窄不一,長短不等,還蜿蜒曲折,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僅容行人和摩托車通行。平房、混凝土樓房、番仔樓雜亂無章的隨意搭建,參差不齊,挨挨擠擠。巷中墻上色彩艷麗的涂鴉很精彩,讓古老破舊的街巷韻染出浪漫的色彩。小店里的沙茶面、海蠣餅、咸炸棗、面線糊…是地道的漁家特色小吃,充滿閩南煙火氣。</p> <p class="ql-block">二房角祖祠,供奉閩王王審知的神像,被尊為“護國尊王”“船靈公”?。二房角是集美大社的一個角落,是陳氏鄉(xiāng)親的聚居地。二房角陳文瑞,陳氏第十世孫,明代進士,他是大社歷史上唯一一位進士,被尊為“進士祖”。每年元宵節(jié),在大社舉行的刈香巡游,抬著王審知的神像、陳文瑞神像沿街巡游,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此習俗在集美大社已沿襲了800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集美大祠堂,又稱陳氏祠堂,地處集美大社的中心,其前身是二世祖陳基搭建的一座草寮,1617年擴建為集美大祠堂,1950年陳嘉庚出資重修,后曾被砸毀,1984年重建。高翹的燕尾脊、艷麗的瓷雕極富閩南特色,堂內掛有祖先和本族名人的畫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族歷史、家規(guī)祖訓…如今成為社區(qū)文化活動的陣地、凝聚鄉(xiāng)情的平臺。</span></p> <p class="ql-block">集美大祠堂對面,就是大社戲臺,古時演“社戲”的舞臺。如今是社區(qū)聚會和慶祝活動的重要場所??。戲臺前的壩子在大辦婚慶,陳氏一族在此再次開枝散葉。據載集美陳氏始祖陳煜河南固始人被尊為一世祖,其歷史可追溯到五代時<span style="font-size:18px;">隨王緒軍隊入閩,后其子陳基定居“潯尾”,繁衍分支,各分支不斷壯大,分地蓋房,形成各角落。陳基被尊為二世祖,集美陳氏開基祖。</span></p> <p class="ql-block">離開大社,沿集岑路西去,集美圖書館,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于1918年,是廈門市最早建立的圖書館,開創(chuàng)了廈門地區(qū)圖書館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集美大學財經學院(西南門),前身是陳嘉庚于1920年8月創(chuàng)辦的集美商科。親民樓財經學院的行政辦公樓;壯觀典雅的古龍大禮堂,2009年由校友捐建;百年財經大操場,已改裝成塑膠跑道運動場。未能見到集美學校中保存最好的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精品——尚忠樓,很是遺憾(圖片來于學院簡介)。</p> <p class="ql-block">集美小學是陳嘉庚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學校,建成于1913年,集美學村緣此奠基,被譽為“學村第一?!薄<佬W還是廈門地區(qū)第一個共青團支部、第一批黨支部的誕生地。分不清哪是“三立樓”哪是“敬賢堂”,只有那靜靜矗立的鐘樓,代表著集美學村地標,見證著百年歲月滄桑。</p> <p class="ql-block">過石鼓路,鉆進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東門),前身是集美學校師范部藝術科,為陳嘉庚先生1925年創(chuàng)辦,已有百年歷史??茖W館,始建于1922年的建筑,是集美學校培養(yǎng)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重要基地,更是集美學校先進辦學理念和優(yōu)越辦學條件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踏上石鼓路,不覺已暮色沉沉,遺憾著學村里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稱為“嘉庚建筑”</span>的宏大的校舍都不能近身細瞻?!凹胃ㄖ辈粌H是學村中最迷人的景觀,更是集美最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在。愛國華僑陳嘉庚以一己之力創(chuàng)辦的集美學村,成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和信仰的交匯點,承載著民族精神的厚重,見證了中國教育的崛起和文化傳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