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 柳州螺螄粉荷塘月色 <p class="ql-block">螺螄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一,那獨特的風(fēng)味,像是一場舌尖上的狂歡,辣、爽、鮮、酸、燙,每一口都充滿驚喜。這碗熱氣騰騰的螺螄粉,上面鋪滿了各種食材,仿佛在訴說著柳州的故事。它是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承載著柳州人的記憶與情感。</p> <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20日,“柳州螺螄粉”獲得了國家地理標(biāo)志商標(biāo),這不僅是對柳州螺螄粉品質(zhì)的認(rèn)可,更是對其文化傳承的肯定。早在2008年,柳州螺螄粉手工制作技藝就入選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20年更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單。這一碗小小的螺螄粉,背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螺螄粉的美味,離不開那獨特的湯料。湯料由螺螄、山奈、八角、肉桂、丁香、多種辣椒等天然香料和味素精心配制而成。辣椒在明末從美洲傳入中國,起初只是作為觀賞作物和藥物,進入中國菜譜的時間并不長。但辣椒強勢進入中國后,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飲食革命。柳州人將辣椒融入螺螄粉并加以發(fā)揮,才有了現(xiàn)在的螺螄粉。很多人吃過螺螄粉后會質(zhì)疑,為什么螺螄粉里一顆螺螄也沒有。其實,螺螄粉的螺湯是由螺肉、豬骨、藥材、天然香料等民間秘方熬制而成的,熬過湯后的螺肉精華都濃縮入湯里了,所以就不再保留螺肉了。那大紅湯底的螺螄粉,裝在一個不銹鋼的大鍋里,紅色濃稠的湯汁里漂浮著各種配料,旁邊放著木勺子和小網(wǎng)篩,仿佛能聞到那股獨特的酸辣味兒。</p> <p class="ql-block">螺螄粉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jì)70年代末,雖然歷史較短,但嗍螺和米粉在柳州傳承悠久。從一個小的方面來說,柳州的歷史文化發(fā)展軌跡就是一段采集食用螺螄的歷史。嗍螺和米粉在柳州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們的結(jié)合,誕生了螺螄粉。螺螄粉的出現(xiàn),就像是柳州歷史文化的延續(xù),帶著柳州人的記憶與情感。</p> <p class="ql-block">酸筍、酸菜、豬脊骨、生菜、炸花生米、蘿卜干、黑木耳、草果、小茴香、香葉、蔥花等輔料可以在螺螄粉做好之后加入。這些輔料就像一個個小精靈,為螺螄粉增添了更多的風(fēng)味。當(dāng)這些輔料被放入螺螄粉中時,仿佛一場盛大的聚會,每一種輔料都在其中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讓螺螄粉變得更加美味。</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螺螄粉的真正起源,可謂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1980年代中,解放南路有家兼營干切粉的雜貨店,其店員早上常拿一把干切粉,到隔壁阿婆的螺螄攤?cè)ブ?,后來又有人買來青菜調(diào)配。賣螺螄的王記阿婆覺得此粉味道甚佳,于是就賣起了螺螄粉。還有一種說法是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谷埠街菜市成為柳州市內(nèi)生螺批發(fā)的最大集散地,附近工人電影院的觀眾散場后,喜歡在附近逛,形成谷埠街夜市。柳州人素來嗜吃螺螄和米粉,有些夜市老板同時經(jīng)營煮螺和米粉。一些食客喜歡在米粉中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螄湯,就此形成了螺螄粉的雛形。又有一種說法是19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幾位外地人來柳州,到了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攤點,因骨頭湯已沒有,只剩一鍋煮螺余下的螺螄湯,攤主就把米粉放到螺螄湯里煮,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幾個外地人吃后大呼好吃。攤主后來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做成了螺螄粉。不管螺螄粉的起源是哪一種說法,它都已經(jīng)成為了柳州的一張美食名片,吸引著無數(shù)食客前來品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