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巴山夜語》之《陪都不屈》-淘游心飛李樺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戰(zhàn)時首都”成為大后方的中心,“繼續(xù)抗戰(zhàn),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之目的?!敝腥A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重慶”析出四川省,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直轄市),是“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后的第六個;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正式確定為“陪都”,從此開啟一段“抗戰(zhàn)”的傳奇歷史。<br>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富商‘黃云階’在‘長江’南岸山區(qū)一峰買地,“黃山”由此而來。多年營建已是清幽之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政府購得。大轟炸期間,“蔣委員長”和空軍顧問‘陳納德’在“望江亭”目睹慘狀,促成了“飛虎隊”的組建。<br> 隨著“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蓮青樓”成為“美國軍事援華代表團”駐所,‘蔣介石’私人顧問‘端納’、參謀長‘史迪威’、團長‘巴大維’、特使‘馬歇爾’、大使‘司徒雷登’等官員都住過。 峰頂“云岫樓”約400余平方米,則為“蔣委員長”官邸。 東側山脊“松廳”,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起,成為“蔣氏”夫婦居所,‘宋美齡’使用為主。歷史機緣,“陪都重慶”為世界矚目,許多精英與資源薈萃,它永不退卻,譽為“不屈之城”。 ‘中山四路’是“陪都”機關、要員聚集之地,有國民政府辦公大樓(已拆),以及國民政府行政院(現(xiàn)為重慶紀委)辦公樓。 “周公館”更熟悉名字是“曾家?guī)r50號”,位于路的東端盡頭,那時還是狹窄石板小路。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周恩來’以個人名義租賃,作為“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市區(qū)的辦公地點。 西側“戴笠公館”,國民政府“軍統(tǒng)局”副局長(主持人)。 有人說:“生為國家,死為國家,平生具俠義風,功罪蓋棺猶未定;名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評。” 再往西是“桂園”,一座獨立的小院。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由分管軍事的‘張治中’(委員長侍從室一處主任)租下。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10月,‘毛澤東’與‘周恩來’在此談判、會客,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雙十協(xié)定)。 ‘鮮英’的“特園”(上清寺),竣工于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民主政團同盟”誕生地,‘毛澤東’三訪此處高談闊論。 沒有想到的是,當年熱情交流,共商國是的領袖已然巨變?!胺从摇钡哪ルy與“文革”的大火,讓這座“民主之家”蕩然無存。<br> “兩路口新村”的這棟小樓本是‘楊能琛’私宅,后“外交部”租為招待所。在‘宋子文’幫助下,‘宋慶齡’這里住了近4年,從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至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重建了“保衛(wèi)中國同盟”,“援華”的物資以資助“中共”武裝為主。<br>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隨著政府內遷,“美、蘇、英、法、加、新、澳”(反法西斯同盟)30余國,在“渝”設使館。<br> 還有一個特殊流亡政府,也是境內唯一的,它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宗旨是堅持 “反日”,爭取獨立,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成立于“上?!?;又從“鎮(zhèn)江”遷至‘沱灣鎮(zhèn)’(綦江縣)以及‘屏都鎮(zhèn)’(巴縣);因工作不便,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移到“七星崗”現(xiàn)址;同年11月經(jīng)“滬”回國?!鹁拧n國國父)在《致中華民國朝野人士告別書》寫道:“八年來,敝國臨時政府隨國府遷渝,舉凡借撥政舍,供應軍備,以及維持僑民生活,慨為河潤。”‘文在寅’(總統(tǒng))稱,“臨時政府”是“韓國”根基,是它的法統(tǒng)。<br> “李子壩抗戰(zhàn)遺址公園”背靠“浮圖關”,面向‘嘉陵江’。 這里有多組建筑,集中展示“抗戰(zhàn)”(重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等各方面的歷史風貌?!案吖^”原在“上清寺”,屬于遷址。它是“四川省立教育學院”(西南大學)首任院長‘高顯鑒’的住所。“中國科學社”曾在此辦公,有‘竺可楨’、‘胡適’、‘茅以升’等精英。<br> “劉湘公館”原位于“李子壩”,因危房移往園內復建。‘劉湘’(陸軍一級上將、四川省主席)是有很大貢獻的,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川軍”易幟;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創(chuàng)辦‘重慶大學’,為首任校長;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率軍出“川”,出任“第七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病逝于“漢口”,立下誓言“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xiāng)!”<br> “李根固舊居”為原地修復,他是‘劉湘’老部下,是“抗日”將領,曾任“重慶警備司令”。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二野”第12軍的‘王近山’(兵團副司令員兼軍長)率軍部住在這里。 公園對面是“史迪威舊居”,早期為‘宋子文’行館。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來到‘中國’,擔任“戰(zhàn)區(qū)參謀長”等職。 征戰(zhàn)“印緬”有功有過,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晉升四星上將,同年回國。‘蔣介石’把“中印”公路以他名字命名。 “紅巖村”(紅巖嘴)是‘饒國模’女士的“大有農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因為轟炸,“南方局”機關和“八路軍”(十八集團軍)駐“重慶辦事處”從市區(qū)遷來,自己建了這座樓房。 “重慶談判”43天,‘毛澤東’住這41天,還有2天呢? 住在“林園”(歌樂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官邸。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車禍辭世后,‘蔣介石’遷來住1號樓。 兩年后的8月29日清晨,兩人散步不期而遇,石桌邊交談,據(jù)說,“蔣”的對白大意是,別打了,未來以經(jīng)濟成就來競爭吧。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18日,至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23日期間,“日軍”飛機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zhàn)略大轟炸。人員傷亡約3萬人,財產(chǎn)損失已經(jīng)無法估計。 尤其是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6月5日傍晚至午夜,在長達5個多小時的疲勞轟炸中,釀成了震驚中外的“大隧道慘案”?!拜^場口防空隧道”設計于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途分叉又形成‘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廳’(現(xiàn)磁器街)三段,隧道內沒有通風等設備,并且隧道門很低,由于驚慌擁擠,導致窒息和踩踏而死亡有數(shù)千人,以致有人絕戶,這是當時‘磁器街’的出口遺址。<br> “重慶”依然堅毅,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31日,‘蔣介石’在‘渝中區(qū)’設立“精神堡壘”,昭示“抗戰(zhàn)”之決心。<br> “抗戰(zhàn)”時期,“川軍”參戰(zhàn)人數(shù)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浴血奮戰(zhàn)的300多萬“川渝”籍將士,有60多萬人傷亡?!钭谌省锌骸按ㄜ妼⑹恳怨褦潮?,只有戰(zhàn)死的忠烈沒有投降的懦夫?!敝腥A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政府還都“南京”,其后制憲“國大”規(guī)定“重慶”為中華民國的永久“陪都”。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為紀念它的重要地位,在“精神堡壘”舊址竣工了“抗戰(zhàn)勝利紀功碑”。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軍政委員會改為“人民解放紀念碑”(解放碑)。它是“抗戰(zhàn)”勝利的精神象征,是“重慶”對“抗戰(zhàn)”貢獻的歷史見證,已成為它的地標和城市象征,沒有之一!<br><br><br> 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20點42分<br> 修改于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23點38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