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院印象云 <p class="ql-block"> 重歸故地覓家園,</p><p class="ql-block"> 大院消失化塵煙;</p><p class="ql-block"> 棟棟高樓原處起,</p><p class="ql-block"> 猶存記憶在心間。</p><p class="ql-block"> 人至暮年,極易懷舊;斗轉(zhuǎn)星移,已過古稀。近日閑來無事,上網(wǎng)想查詢一下有關(guān)張家口市橋西區(qū)明德北街西大院的有關(guān)史料,無意中看到李曉寧老師拍攝的兩張西大院街景的照片。真是彌足珍貴,倍感親切,在此謹表謝意。</p><p class="ql-block"> 今天信手做了這個美篇獻給曾經(jīng)在此生活過、來過或聽說過的各位鄰友和兄弟姐妹們,以解相思之苦,了卻眷戀之情。</p><p class="ql-block"> 算起來,我離開西大院這個地方,已經(jīng)四十多個春秋。每每想起少年和青年時期曾在這里度過的日子,感覺猶如昨天那樣清晰、那樣親切。如今看到當年的院落早已不在、蹤跡全無時,心中的懷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往事歷歷在目,至今不能忘懷。</p><p class="ql-block"> 我自幼在張家口市橋西區(qū)長大,于1964年的夏天隨父母由花巷大街的韓面鋪巷搬遷到了西大院居住。</p><p class="ql-block"> 據(jù)查史料獲知,西大院是因清乾隆年間蒙古八旗官兵駐蒙古兵所建造大營而設立的地名。因在營房的西邊,故稱西大院。此名稱在全國各城市尚有多處,可謂歷史久遠。</p><p class="ql-block"> 西大院坐落于明德北街三角地北頭西側(cè),從大院出來穿過三角地便是明德北街。由此往北經(jīng)過朝陽洞、牌坊到達大境門。路東偏北是轆轤把巷,出口便到了營城子。往南不遠是明德北公交車站,旁邊即為張家口市朝陽中學。路東南側(cè)是華北地區(qū)中心實驗室(文革后搬遷后改為駐軍招待所),路東北側(cè)系張家口市公安局。</p><p class="ql-block"> 西大院門口北面路西為明德北回民飯館、街道辦事處大院和明德北浴池,南側(cè)即為南觀音堂街道。順著這條路南行,到市防疫站右拐就到了古宏廟街(現(xiàn)在稱古宏大街)。這是個丅字路口,往東南方向繞過三角地就到了蒙古營經(jīng)玉帶橋通向明德南街。向西沿著古宏廟街直達平門,直奔水母宮方向。</p><p class="ql-block"> 當年的西大院,是由21個大小院落組成。大院街道自東向西長度近300米。由于居民較多,平時路上人來車往,上下班時更顯熱鬧。</p><p class="ql-block"> 記憶中,當年西大院路面比一般小巷要寬一些,一輛解放牌卡車能夠慢行至大院終點并能在里面調(diào)頭。其中北側(cè)共有12個小院,南側(cè)為7個。大院盡頭則是12、13、14和15號院,其中12和15號院分別坐北坐南,而13和14號院均坐西朝東。</p><p class="ql-block"> 西大院的特點是院中套院,院中有巷。具有典型特點的就是6號院、14號院和18號院等都是院中套院,其中尤以后面兩院最具代表性。屬標準的兩進院落,布局合理,對稱有序,頗具明清和民國建筑風格。大院有兩條小巷向北延伸,一條經(jīng)2號院通往禮拜寺巷。另一條則進入9號和10號院內(nèi)。</p><p class="ql-block"> 該大院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各院大小參差不齊,差距較大。比如筆者所居住的15號院即是一個正方形大院,院里住了近20戶人家,院內(nèi)有男女廁所和自來水房,免去了到外面挑水之苦。據(jù)悉在以前曾經(jīng)是官方的一個招待所,這樣的居住環(huán)境在當時來講已屬相當不錯。而位于西大院中部南側(cè)的19和20號,則是鄰街的兩家住戶居住的兩間平房,也各算一個門牌院號。</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孩子們玩的比較單調(diào),每天放學后寫完作業(yè)就經(jīng)常三五成群找個地方活動。男孩子們常彈玻璃球,拍洋畫、摔老寶,女孩子們則是跳繩、踢毽子和跳方格等等。大院里的路邊常有孩子們在嬉戲玩耍。</p><p class="ql-block"> 由于文革的原因,我們在1966年小學畢業(yè)后一直賦閑在家。1968年2月根據(jù)市里安排,不經(jīng)考試統(tǒng)一就近升學到了市第三中學。按照當年的形勢要求,學生小組稱班,班級稱排,年級稱連,一切按部隊編制稱呼。我被分配到了五連二排,后又改為三連七排。</p><p class="ql-block"> 當年我們排同學中僅在西大院居住的同學就有22名,占全排總數(shù)的五分之二,這種居住密集的情況在歷屆學生中可謂空前絕后。</p><p class="ql-block"> 在那特殊的年代里,我們這屆同學課沒上多少,參加勞動卻十分頻繁。在校期間,學校組織我們參加了口外東窯子村大東溝的砸溝墊地,口里東窯子村旁的戰(zhàn)備公路興建,西太平山賜兒山上兩米多深國防電纜溝的挖掘,洗衣粉廠的土方勞動,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的基建施工等。</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我們這批所謂的中學生在進校一年十個月后就畢業(yè)分配了。幸運的是,我們沒有隨著老三屆的哥姐們上山下鄉(xiāng),全都安排在張宣工礦企業(yè)、商業(yè)等系統(tǒng)上班,部分同學繼續(xù)深造從事了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 以后,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和工作單位的福利分房暨老城區(qū)的拆遷,我們這些同學陸續(xù)離開了西大院這個令人難忘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下面這張照片拍攝的地點正在西大院6號院的外面東側(cè),小男孩坐的地方后面的紅磚平房和正對鏡頭的房子都是后期新蓋的以前沒有。</p> <p class="ql-block">陪客出院門,</p><p class="ql-block">送別凝車行;</p><p class="ql-block">天氣雖寒冷,</p><p class="ql-block">情深意更濃。</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系2004年11月份在8號院門前拍攝,女士面對的即是18號院,該院的高臺階在右側(cè)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少時常到西山行,</p><p class="ql-block">登頂必臨朝陽亭;</p><p class="ql-block">佇立山巔觀勝景,</p><p class="ql-block">細聽林海松濤聲。</p><p class="ql-block"> 位于張家口市西太平山上的朝陽亭,就在西大院北面的山上。從大院北行進禮拜寺巷北側(cè)的一個豁口順著山坡即可登頂。少時我和同伴們經(jīng)常到山上玩耍,每次必到亭里休息,遠晀塞外的大好河山。</p> <p class="ql-block">當年就讀三中,</p><p class="ql-block">后歸職教中心;</p><p class="ql-block">歲月滄桑巨變,</p><p class="ql-block">只留記憶尚存。</p><p class="ql-block"> 一中禮堂、二中走廊、三中風景、四中樓房……。當年的三中校園內(nèi)樹木茂盛,果樹頗多。林間水溝里潺潺流水,馬蓮花兒盛開。真是讓人賞心悅目,美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的察哈爾都統(tǒng)暑陳列館,位于昔日的西大院馬路東側(cè)。過去曾是張家口地區(qū)專署、市公安局和市委黨校的駐地。</p><p class="ql-block"> 記憶里, 60年代該大門的東側(cè)放著一張乒乓球臺,放學后我曾多次和同學在此處打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底前,</p><p class="ql-block"> 歡送戰(zhàn)友把軍參;</p><p class="ql-block"> 七排同學聚一起,</p><p class="ql-block"> 開心快樂笑開顏。</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5日傍晚,三連七排的同學們?yōu)闅g送康建軍、閆寶全和張金寶同學光榮入伍同工宣隊的兩位師傅在一起的合影留念,這是七排同學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聚會。</p> <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同學們在瑞特民族飯店聚會后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歷日經(jīng)年心依然,</p><p class="ql-block">聚慶同窗五十年;</p><p class="ql-block">大德酒店來相會,</p><p class="ql-block">同學情誼緊相連。</p><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24日,原張家口市第三中學三連七排的26名同學參加了該校69屆同學舉辦的聯(lián)誼活動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七排男同學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七排女同學聚會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7日,七排同學聚會盛況</p> <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6日,組織七排部分同學游覽張家口市水母宮。</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9日,七排23名同學聚會時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6日,七排18名同學參觀游覽大境門景區(qū)并在艷陽天飯店聚會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6日,七排16名同學參觀察哈爾都統(tǒng)署后在明德北艷陽天飯店聚會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當年在西大院居住的部分同學合影。</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夢,歲月蹉跎;轉(zhuǎn)瞬即逝,猶如浪波。</p><p class="ql-block"> 西大院,這個當年生活成長的地方早已成為了歷史。</p><p class="ql-block"> 西大院居住的同學,也都年過七旬進入暮年。有的同學已經(jīng)離開了我們,讓人心情沉重,唏噓不已。</p><p class="ql-block"> 兒時的事忘不了,現(xiàn)在的事記不住 。但西大院的往事我們將永遠銘刻在心,成為我們美好和難忘的回憶。</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開心快樂,忘卻憂愁。讓我們在夕陽路上珍惜當下,過好每天,享受生活。 </p><p class="ql-block"> 衷心的祝福各位身體健康,蛇年吉祥,萬事順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