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雙璧,崖壁上的戰(zhàn)歌·甕城里的煙火依戀 依戀 (成都) 987637 <p class="ql-block"> 擁有2300多年歷史的合川,嘉陵江、渠江、涪江在這里交相輝映,孕育出大氣磅礴的山水奇境,滋養(yǎng)了堅韌不拔的人文風骨,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 在合川,有這樣一座小小的山城——釣魚城,一場蒙(元)宋之戰(zhàn),竟改變了亞歐戰(zhàn)場格局,讓萬里之外的埃及、非洲躲過了蒙古大軍的鐵蹄。</p><p class="ql-block"> 在合川,還有一座建于清同治元年的軍事防御性堡壘建筑——淶灘古鎮(zhèn),甕城是其入口,如今防御功能雖已消失,但古鎮(zhèn)里仍充滿了人間煙火。</p><p class="ql-block"> 合川,重慶市下轄區(qū),在游覽了合川文峰古街、陶行知紀念館后,便來到了釣魚城、淶灘古鎮(zhèn),去傾聽那崖壁上的戰(zhàn)歌、一嗅那甕城里的煙火。</p><p class="ql-block"> ——題記</p> 釣魚城 <p class="ql-block"> 公元1260年,蒙古大軍攻占西亞,劍鋒直指埃及、非洲,就在這一刻,突然兵退東返,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釣魚城蒙(元)宋的那一場戰(zhàn)爭。</p><p class="ql-block"> 公元1259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釣魚城時,命喪黃泉。蒙哥亡后,蒙古諸王紛爭遂起,征戰(zhàn)一線的鐵騎從亞歐戰(zhàn)場匆忙回撤草原,以爭奪大汗之位。</p><p class="ql-block"> 歷史就是這樣的神奇,一個小小的山城,一次小的戰(zhàn)爭,就這樣改變了亞歐戰(zhàn)場的格局,也延緩了南宋的滅亡,對世界歷史的走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 遠處的江水奔涌東流,與巍峨的釣魚山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p><p class="ql-block"> 沿著登山小徑前行,漸漸地看見了古老的城墻,它依山勢而建,城墻的旗幟隨風飄揚,仿佛在訴說著曾經(jīng)的榮耀。</p><p class="ql-block"> 城門漸入眼簾,一旁的石壁上鐫刻著“釣魚城”三字,它是歷史留下的印記,見證著歲月的變遷。</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護國門,是釣魚城八座城門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道雄關(guān),城門左臨懸崖,右倚石壁,連接城墻。頗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p><p class="ql-block"> 護國門,現(xiàn)存雙拱門洞,布局精巧,城臺上為重檐歇山頂式城樓,上懸“護國門”門匾。</p> <p class="ql-block"> 釣魚城,猶如一個天然堡壘,坐落在釣魚山上,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于此交匯,自古就是“巴蜀要津”。</p><p class="ql-block"> 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420年),蒙古大軍攻入四川,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重慶知府余玠主持四川防務(wù),1243年于釣魚山筑城,拉開了長達36年的守城序幕。</p><p class="ql-block"> 此后,憑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堅固的城防體系,南宋合川軍民在這彈丸之地,與蒙(元)軍鐵騎角逐,歷經(jīng)大小戰(zhàn)斗200多場,讓它成為南宋唯一一個未被蒙(元)軍攻克的城池。</p><p class="ql-block"> 明代楊慎一詞贊曰: </p><p class="ql-block"> 釣魚城下江水清,</p><p class="ql-block"> 荒煙古壘氣猶生。</p> <p class="ql-block"> 沿著城墻走去,只見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濃郁的歷史氣息樸面而來。</p><p class="ql-block"> ↓ 行至此處,城垣內(nèi)側(cè)立有一個“飛檐洞遺址”簡介牌,看后得知,這是一處極具歷史與軍事意義的遺址。</p><p class="ql-block"> 這里原本是山頂巖石上的一道天然縫隙,后在其上修筑城墻,形成了巨石夾峙的暗道,僅容一人通過,隱蔽性很強,在軍事上極具攻擊性。</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載,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都總帥、先鋒將汪德臣率精銳,乘雨夜偷襲釣魚城護國門,守將王堅派奇兵從飛檐洞而出,繞其敵后,對偷襲的蒙古軍實施兩面夾擊,取得了勝利。</p><p class="ql-block"> 如今,不少游客于這里穿梭其中,去一探飛檐洞的神秘和感受昔日歷史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來之前,對景區(qū)“釣魚”一名,就覺得很有點意思,不過,令我沒有想到得是,這里竟有一處馳名巴蜀的遠古遺跡——釣魚臺。</p><p class="ql-block"> 一塊巨石臥于可以俯瞰嘉陵江的山崖之上,顯得格外壯觀。</p><p class="ql-block"> 宋人祝穆《方輿勝覽》卷64《合州》記中云: “釣魚山,...山南大石砥平,有巨人跡,相傳異人坐其上投釣江中,山以是名?!?lt;/p><p class="ql-block"> 而民間傳說則更具色彩,相傳在遠古,三江洪水泛濫,成千上萬的災(zāi)民來到這座山上避難,饑餓難熬,就在瀕臨死亡之際,一位巨人天降在山巔巨石上,手持長竿從洪水中釣起鮮魚,拯救了災(zāi)民。</p><p class="ql-block"> 從那以后,巨人垂釣的巨石就被人們稱作了釣魚臺,這座山也由此得名釣魚山。</p> <p class="ql-block"> 在釣魚臺的一側(cè),是一片平敞的巖石,在這片巖石上遺留著舂碓、圓形石碾碾盤以及輪碾凹坑,這就是當年釣魚城軍民的糧食加工廠遺址。</p><p class="ql-block"> 在釣魚城上,與此類似的糧食加工場地,聽說在北城月亮石上還有一處。</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糧食加工廠遺址,彰顯了釣魚城軍民在長期抗戰(zhàn)中耕戰(zhàn)結(jié)合的生存策略,這是一處值得游人深情凝視、細細品味的寶貴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這里又是一處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地方——九口鍋遺址,它有著“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兵工廠遺址”之稱號。</p><p class="ql-block"> 九口巨大表面磨制光滑、圓心猶如柱礎(chǔ)的“鍋”,仿佛是“天人合一”的藝術(shù)品,錯落有致地鑲嵌在釣魚城中,每一口鍋都蘊含著無盡的故事與秘密。</p><p class="ql-block"> 這些“鍋”位于釣魚臺另一側(cè)的巖上,是宋蒙之戰(zhàn)時的兵工作坊,用以碾制火藥原料、制造鐵雷火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此時漫步在遺址間,望著那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遙想那峰火連天的年代,讓人不禁肅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摩崖題刻,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珍貴墨寶,風格各異,展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摩崖造像,雕刻精美、生動傳神,是釣魚城里一處極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石刻群。</p><p class="ql-block"> ↑ 千佛崖,石窟鑿造于唐代晚期,刻有37行,2775尊趺佛造像,造像生動形象,嚴謹?shù)臉?gòu)圖和殘存的局部畫面,至今仍具強烈藝術(shù)震撼力。</p><p class="ql-block"> ↓ 三圣巖,俗稱“三佛巖”,清道光年間,由護國、白塔兩寺住持及門徒捐資刻造,佛像表情恬淡、慈祥壯觀,堪為《中國清代石刻藝術(shù)精品》。</p> <p class="ql-block"> ↓ 一處內(nèi)凹崖壁之上,開鑿有晚唐時期的“懸空臥佛”,大佛懸空而臥,背倚山石,面臨絕壁。</p><p class="ql-block"> 臥佛身長11米,肩寬2.2米,身著雙領(lǐng)下垂袈裟,頭西腳東,坦胸露肌,端莊慈祥,展示了佛祖釋迦牟尼涅槃時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如今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 “一臥千古”題刻,位于懸空臥佛旁,為南宋著名學者王休手筆,筆力雄健,氣勢非凡,與臥佛交相輝映。</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這座紀功亭,安放著蒙(元)宋戰(zhàn)爭的功臣王堅的紀功碑。</p><p class="ql-block"> ↓ 入亭細觀王堅紀功碑,這是一塊巨石,平面四周鐫刻有放射狀花紋,中間是一尊“千手觀音”像,左側(cè)有3尊小佛,右側(cè)為2尊小佛。</p><p class="ql-block"> 緣何如此,好在在佛龕的兩側(cè),殘存著一些可讀的文字,這些文字頌揚了釣魚城主將王堅率軍民抗蒙并擊殺蒙哥可汗的功績。</p><p class="ql-block"> 原來,這是王堅的繼任者張玨為紀念王堅的戰(zhàn)功而刻下的,南宋滅亡后,守將為保百姓平安而降,降后,元軍遂令工匠開鑿“千手觀音”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 而開鑿的工匠,有感于王堅的忠勇與功績,有意殘留了一些可讀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在釣魚城護國門內(nèi)崖壁上,見到了多幅國民黨軍政要員的摩崖石刻,讓我很是詫異。</p><p class="ql-block"> 看了景區(qū)簡介牌才知,抗戰(zhàn)時期日本侵略者對合川多次轟炸,原住合川縣城的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訓練班遷到了釣魚城,值創(chuàng)辦十周年之際,兼任校長的蔣中正親筆為其題詞“堅苦卓絕”,并委派何應(yīng)欽、白崇禧和張治中等軍政要員前來釣魚城參加紀念活動,從而留下了這一片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這些石刻,最大的一幅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特別訓練班十周年紀念碑記》,其余石刻為軍政要員為訓練班的題詞,有“堅苦卓絕”、“十年教訓”、“忠勇堅貞”等。</p> <p class="ql-block"> 氣勢恢宏的石牌坊,位于護國寺山門外,其上“獨釣中原”四個大字,為明代近士李作舟所寫。</p><p class="ql-block"> 獨釣中原,意指當時的南宋王朝唯有釣魚城軍民在與蒙(元)軍隊孤軍作戰(zhàn),獨撐戰(zhàn)局,延續(xù)宋祚。</p><p class="ql-block"> 其后是護國寺,它位于釣魚山中央南端,為唐代名僧石頭和尚創(chuàng)建,南宋紹興年間達到鼎盛,馳名巴蜀,被稱為“石佛道場”。</p><p class="ql-block"> 寺院的建筑結(jié)構(gòu)精巧,殿宇宏敞,門柱楹聯(lián)以其畫龍點睛之筆寫出了: </p><p class="ql-block"> 城號釣魚,三江送水開巴塹; </p><p class="ql-block"> 寺名護國,孤障飛云控蜀疆。</p> <p class="ql-block"> 釣魚城有點大,已70的我,體力還是差了點,八座城門,只好放棄六座,選擇從奇勝門出城。</p><p class="ql-block"> 一路下行,沿途的石階步道蜿蜒曲折,兩旁的植物隨風搖曳,景色很是秀美。</p><p class="ql-block"> 來到奇勝門,一洞古城門映入眼簾,作為釣魚城門的八座城門之一,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p><p class="ql-block"> 一座釣魚城,如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抗擊蒙(元)36年,戰(zhàn)死蒙哥大汗,延緩南宋滅亡,緩解歐亞戰(zhàn)禍而聞名中外。</p><p class="ql-block"> 游后,歷史知識大漲,在腦海中深深地留下了這座城的印象。</p> 淶灘古鎮(zhèn) <p class="ql-block"> 在合川,還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就是淶灘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 淶灘古鎮(zhèn),1992年被公布為重慶“巴渝十景”之一,2003年被公布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13年5月國家郵政局發(fā)行《中國古鎮(zhèn)》郵票,淶灘作為“國家名片”入列第二位。</p><p class="ql-block"> 淶灘古鎮(zhèn),坐落于重慶合川城東約32公里處的渠江邊上,這是一座在戰(zhàn)火中保留下來的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 走進古鎮(zhèn),眺望古城門,城樓雖不算宏偉壯觀,但城墻厚重的質(zhì)感,讓人深感這座古鎮(zhèn)承載的歷史分量,不由生出敬佩之情。</p> <p class="ql-block"> 城門上方鐫刻著“眾志成城”四個大字,進入城門,令人贊嘆,厚重的條石合圍出一方小巧堅固的天地——甕城。</p><p class="ql-block"> 細細品讀甕城簡介,它修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當?shù)厝舜诱?、代延燦兄弟二人倡導集資,為防范當時太平軍入川和云南李、藍等農(nóng)民軍起義攻打淶灘,在原城墻外加修甕城,作為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 甕城呈半圓形,與原來的城堡連接形成整體,甕城里設(shè)八門,四明四暗,暗門用以藏兵,具有甕中捉鱉的御敵功效。</p><p class="ql-block"> 重慶的古鎮(zhèn)幾乎走遍,只見淶灘有古甕城,它成為了重慶地區(qū)唯一保存完好的軍事防御性堡壘建筑。</p> <p class="ql-block"> 淶灘古鎮(zhèn)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乾德年間,當時的渠江流經(jīng)此地形成了一片灘涂,人們稱之為“來灘”,后逐漸演變?yōu)椤皽Z灘”,并在其上建了淶灘場。</p><p class="ql-block"> 深受水患的影響,淶灘場逐漸移到鷲峰山上,淶灘民眾用條石砌墻修筑山寨,于是有了今天的淶灘古鎮(zhèn),人們將山上的古鎮(zhèn)稱為上淶灘,江邊的稱為下淶灘。</p><p class="ql-block"> 從甕城經(jīng)“西寨門”進入古鎮(zhèn),便是青石板老街,不遠處是一座名為“城中樓”食府的建筑,它將街道“人”字形分開,一邊是回龍街,另一邊是順城街。</p> <p class="ql-block"> 一座城墻圍出了一方天地,也圍出了淶灘人閑適安逸的煙火氣。</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來,城墻里的淶灘人在這一片獨特的空間里,營造出一種充滿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氛圍。</p><p class="ql-block"> 步入古鎮(zhèn),給人以山鄉(xiāng)小鎮(zhèn)之感,隨處可見地攤售賣的菜蔬、鍋里燉著的陰米土雞、灶頭前掛著的扁擔臘肉、還有那很有名氣的合川桃片....。</p><p class="ql-block"> 這種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讓人瞬間感受到古樸的寧靜與人間煙火氣的自然融合。</p> <p class="ql-block"> 明代石牌坊“大佛禪林”。</p> <p class="ql-block"> 走進二佛巷,過“大佛禪林”石牌坊,就是古鎮(zhèn)最有名氣的二佛寺,寺廟分為上殿和下殿兩部分。</p><p class="ql-block"> ↑ 二佛巷的左側(cè)為二佛寺上殿區(qū),它建在“鷲峰山”上,為寺廟建筑群,入內(nèi)草草一覽,便奔下殿而去。</p><p class="ql-block"> ↓ 二佛寺下殿在二佛巷的右側(cè),位于鷲峰山山腰處,為摩崖造像群,一尊高達12.5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像,依巖鐫鑿,被譽為“蜀中第二佛”。</p><p class="ql-block"> 這批摩崖造像鑿于唐宋時期,現(xiàn)存龕窟42個、石雕佛像1613尊,集中鐫刻在二佛寺下殿北、西、南三面巖石上。</p><p class="ql-block"> 門前一石碑上,刻有“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彰顯了它的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 遺憾的是,門前一公告,摩崖造像區(qū)排危施工,讓人有點掃興。</p> <p class="ql-block"> 東水門,淶灘古鎮(zhèn)的東寨門,地勢險要,是淶灘古鎮(zhèn)重要的歷史遺跡之一。</p><p class="ql-block"> 它與南面的小寨門、西面的西寨門(甕城)以及已毀的北門,共同構(gòu)成了淶灘古鎮(zhèn)的城門體系。</p><p class="ql-block"> 沿著古城墻行走,可以來到“淶園”,淶園是一處游人自在休閑的好去處,園內(nèi)林木蔥籠,古城墻憑險而圍。</p> <p class="ql-block"> 和其它古鎮(zhèn)一樣,淶灘也有一座文昌宮,它靜靜地鋪展在古鎮(zhèn)的懷抱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游人。</p><p class="ql-block"> 文昌宮始建于清代咸豐,同治年間重建,今僅存正殿、戲樓和東西兩廊。</p><p class="ql-block"> 步入文昌宮,一股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殿內(nèi)供奉著文昌帝君的神像,默默地佑護著這片土地上的學子和文人。</p><p class="ql-block"> 文昌宮戲樓很是引入注目,它又稱萬年臺,修建于清代,飛檐翹角,造型別致,戲臺外槽有木雕,題材為古代戲曲,人物雕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從文昌宮出來,沿順城街往下走,便是淶灘古鎮(zhèn)的另一個寨門,名小寨門。</p><p class="ql-block"> 小寨門位于淶灘南面,是古鎮(zhèn)三座寨門之一,寨墻和寨門由條石砌成,寨門設(shè)計簡潔但很堅固。</p><p class="ql-block"> 小寨門建于清咸豐年間,在清同治年間加固,以作為甕城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共同構(gòu)成“關(guān)門打狗、甕中捉鱉”的戰(zhàn)術(shù)布局。</p><p class="ql-block"> 小寨門外地勢險要,僅有一條石梯獨路,從下往寨門望去,還真是易守難攻,體現(xiàn)了“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軍事布局。</p><p class="ql-block"> 小寨門不僅是古鎮(zhèn)的一個景點,也是連接古鎮(zhèn)內(nèi)外的重要通道,若游覽時間充足,可沿著小寨門石階而下,到達渠江邊的下淶灘一游。</p> <p class="ql-block"> 依戀攝影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