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與碧山亭爪哇咖啡 葛新 <p class="ql-block">廣惠肇碧山亭</p> <p class="ql-block"> 提起碧山,人們自然就會聯(lián)想到那是一個有著超高房價組屋的市鎮(zhèn)。的確,碧山位于新加坡中部,其設(shè)施非常齊全,包括碧山地鐵站、碧山巴士轉(zhuǎn)換站、碧山民眾聯(lián)絡(luò)所、碧山-宏茂橋公園、還有很多名校包括公教中學(xué)、愛同小學(xué)、國專長老會學(xué)校、光洋小學(xué)、來福士學(xué)院等等。職工總會的平價超市(FairPrice)、巨人超市(Giant)、以及眾多的食閣與小販中心。碧山的中心商場是碧山第八站(Junction 8) 。新加坡最大的漢傳佛寺光明山普覺禪寺也位于碧山區(qū)。</p><p class="ql-block">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或者淡忘了這樣一個事實,在這高樓林立的市鎮(zhèn)下面曾經(jīng)是一片墳地。要了解這段歷史,就得從碧山亭講起。</p> <p class="ql-block">碧山亭</p> <p class="ql-block"> 碧山亭的全稱是廣惠肇碧山亭。成立于1870年,是現(xiàn)今本地僅存的最大墳山管理組織。到1970年代政府決定征用土地時,碧山亭擁有土地約324英畝,相等于現(xiàn)在市鎮(zhèn)的三分之二面積。這里總共埋葬了大約10萬個墳?zāi)?,主要埋的是廣東人和客家人。碧山亭在政府的指令下于1973年停止土葬,1983年以后開始逐步改造成骨灰安置所。</p> <p class="ql-block">辦公樓大廳</p> <p class="ql-block"> 早期廣東人和客家人并沒有自己專屬的墳山。在19世紀初,他們與嘉應(yīng)五屬,以及豐順、永定、大浦合作建立的墳山義冢如“青山亭”和“綠野亭”。在青山亭、綠野亭原址被政府征用后,廣東人和客家人終于有了自己專屬的“碧山亭”。</p><p class="ql-block"> 隨著人口增加,墳場占地逐步擴大。碧山亭墳山以“亭”為界,劃分為第一亭到第十亭,以及新五亭和新七亭,共十二個亭。每個“亭”都有個路亭,為掃墓者提供歇腳之處,方位辨識。第八、九和十亭是二戰(zhàn)后添置的。</p> <p class="ql-block">風(fēng)情攬勝</p> <p class="ql-block"> 第三亭在現(xiàn)在的碧山第八站一帶。這里埋著一個華族名人曹亞志。曹是一名木匠,從檳城跟隨萊佛士來到新加坡。傳說由他帶著一小隊印度兵率先登陸新加坡。曹亞志登陸有功,獲得了萊佛士土地獎賞,于是他分別設(shè)立了曹家館和寧陽會館。曹亞志死后先葬在青山亭,后遷至碧山亭。</p> <p class="ql-block">創(chuàng)業(yè)史略</p> <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原有的墳?zāi)怪鸩奖煌诰虺鰜?,骸骨被火化。在當屆碧山亭理事會的積極努力下,政府同意保留8英畝土地作為碧山亭重新發(fā)展。為了保留粵語社區(qū)的特色文化傳統(tǒng),當時的碧山亭管理層決定在回租的8英畝土地重建一座安置先人骨灰的現(xiàn)代化靈塔以及周邊的附屬設(shè)施。每年的清明和重陽(即春秋二祭),成千上萬的家庭扶老攜幼,來到碧山亭,為祖先上香,拜祭,以感恩的心,緬懷他們的功績,藉此訓(xùn)導(dǎo)子孫慎終追遠,發(fā)揚華人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珍惜現(xiàn)在,努力學(xué)習(xí),自覺為國家、大眾、族群做出貢獻。</p> <p class="ql-block">福祿壽</p> <p class="ql-block"> 這幅是1957年繪制的廣惠肇碧山亭分區(qū)地圖。</p> <p class="ql-block">墳山地圖</p> <p class="ql-block"> 網(wǎng)站“從夜幕到黎明”(從夜暮到黎明 From dusk to dawn)分享了現(xiàn)代地圖與舊時墳山的對比圖。</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地圖</p> <p class="ql-block"> 帶著這些好奇,我們走訪了廣惠肇碧山亭。接待我們的是廣惠肇碧山亭文物館主任庾濰誠博士。</p> <p class="ql-block">參觀文物館</p> <p class="ql-block"> 在廣惠肇碧山亭,除一座能容納10萬骨灰埕的靈塔之外,還有著名的碧山廟、福德祠、地藏王殿、廣惠肇碧山亭先賢紀念碑、一座辦公大樓,以及一座保留著許多碧山亭歷來資料的文物館。</p><p class="ql-block"> 廣惠肇碧山亭文物館占地面積約550平方米,有著270平方米的室內(nèi)展覽館,耗資超過60萬元打造而成。這里原本計劃興建安老院,但碧山亭理事會一致認為碧山的變遷就是一部本地華社的發(fā)展史,記錄和保留歷史,親身接觸文物,了解本族200年來的歷史是一項更加緊迫的任務(wù)。</p> <p class="ql-block">碧山亭文物館</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文物館開幕,同時舉辦一個介紹廣東社群祖先南來的歷史背景及碧山亭的變化的展覽。</p><p class="ql-block"> 2021年庾濰誠博士于上任文物館副館長后,在前任的基礎(chǔ)上再接再勵,開展研究,收納更多文物。</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文物展覽館,除了增加了更多的文物。在庾濰誠博士發(fā)掘和收集下,有了三大鎮(zhèn)館寶物。</p> <p class="ql-block">文物館簡介</p> <p class="ql-block">一、孫中山百年肖像</p><p class="ql-block"> 一進展覽,我們的目光就落在一幅肖像畫上。這是一幅將近100年的孫中山肖像畫。尺寸很大,有大半個人高。孫中山肖像畫底下是“總理遺囑”,左右兩旁的對聯(lián)上書:“建國精神垂五憲,成行致力表三民”。畫是用炭筆畫成的,畫技極高,造型準確、筆觸細膩,不仔細看以為是一張照片。這些都不是重點。庾濰誠在收藏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歷史大秘密。畫里帶著一個小小落款:“星洲微笑畫社”和紅印蓋章。</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肖像畫</p> <p class="ql-block"> 這個微笑畫社不簡單,因為它的創(chuàng)辦人——關(guān)愚先是跟隨孫中山的追隨者。關(guān)愚先日常以作畫當掩護,暗地里從事革命活動。因此,又被稱作 “革命畫師”?!堵?lián)合早報》記者區(qū)如柏在1989年寫過一篇報道《微笑畫社的滄?!?,詳細記述了關(guān)愚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微笑畫社簽名</p> <p class="ql-block">二、袁世凱題字匾額</p><p class="ql-block"> 2023 年廣惠肇碧山亭文物館又入藏了一批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由粵籍名人梅啟康烈士(1896-1942)的后人所捐獻,當中包括袁世凱(1859-1916)題字的“會豐商店”百年匾額,字跡俊雅清秀,古韻氣華。</p> <p class="ql-block">會豐商店</p> <p class="ql-block"> 中國近現(xiàn)代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xué)家張伯駒卻說:“世謂項城為武夫,不通翰墨,不盡然?!?lt;/p> <p class="ql-block">袁世凱落款</p> <p class="ql-block">三、道光丙午年廟石</p><p class="ql-block"> 庾濰誠博士于2023年在整理幫組織廣幫組織廣惠肇碧山亭的庫房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了一塊清朝道光年間的 “廟石”稀有文物。這塊廟石的特點。它體態(tài)完整,狀似大元寶,上有長狹形凹槽。 出于好奇,庾濰誠博士用電子稱量了它的重量,竟達41.4公斤之重!此廟石左刻“梅興遠敬奉”,中間刻“壽”字紋飾,右刻“道光丙午”。</p> <p class="ql-block">廟石</p> <p class="ql-block"> 根據(jù)史料記載,舊“廣福古廟”是新加坡廣(州)肇(慶) 籍華人的古寺廟,始建于清朝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前, 原址在梧槽區(qū)加冷河旁。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廣肇籍華人鑒于該廟年久失修,且地勢低洼,遂倡議遷往“火城”十字路口重建,光緒六年(公元 1880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廣福古廟匾額</p> <p class="ql-block"> 廣福古廟所在地“火城” (建于1862年的加冷煤氣廠, 閩南話huay sia音譯)十字路 口,舊時代工廠林立,據(jù)說滿是火鋸廠、鐵廠、機器廠,附近居民也多是勞工。舊“廣福古廟” 于1980年左右由于馬路擴建拆除后,搬移到廣惠肇碧山亭立廟繼續(xù)奉祀。</p> <p class="ql-block">廣福古廟鑄鐘</p> <p class="ql-block"> 排除了香爐、油燈臺、供果臺、石敢當?shù)雀鞣N用途假說,綜合考慮舊廣福古廟周圍居住的勞動階層人士、廟內(nèi)奉祀的“華佗”醫(yī)靈,以及信眾當中許多從事中藥業(yè)者的情況。再加上這塊廟石左刻“梅興遠敬奉”,很顯然是出自信眾捐獻給廟宇之物。庾濰誠博士猜測這塊道光丙午廟石很可能是舊時中藥業(yè)者使用的“藥碾子”,又稱藥捻子(學(xué)名恵夷槽),是中醫(yī)碾藥用的工具,由碾槽和像車輪的碾盤組成,它造型中間寬敞,兩頭收緊。“藥碾子”是每一個懸壺之人必須修煉的禪道。古時候沒有現(xiàn)在的高科技,因此中醫(yī)就要借助工具碾碎草藥喂服病人。古廟當時供奉華佗醫(yī)神,因此信眾也捐贈這個“藥碾子”,以便古廟碾藥祭神或施藥予信眾。</p> <p class="ql-block">供桌</p> <p class="ql-block"> 文物館雖小,館藏文物卻很多,甚至有一種展覽館面積太小的感覺。庾濰誠博士親自導(dǎo)覽,對每件文物如數(shù)家珍,相關(guān)的故事娓娓道來,聽得大家如癡如醉,不知不覺中度過了一個長知識的愉快下午。</p> <p class="ql-block">娘惹嫁妝</p> <p class="ql-block">展館一角</p> <p class="ql-block"> 依依不舍告別庾濰誠博士,各種文物縈繞在眼前,揮之不去。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等待有緣人來識別和保藏,使之延續(xù)生命,給后人從中吸取文化營養(yǎng),并傳承和發(fā)揚。</p> <p class="ql-block">展館一角</p> <p class="ql-block">展館一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