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讀報:小馬斯克被編輯當槍使陳振平 <p class="ql-block"> 2月13日西方一些報紙的頭版上刊登了這個四歲小孩的照片。這孩子是馬斯克的兒子。記者們從不同角度捕捉了不同畫面,報紙編輯們則各用各的。</p><p class="ql-block"> 這張新聞照片的文字說明是這樣的:星期二(2月12日),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里,特朗普總統(tǒng)在簽署一項行政命令時,埃隆·馬斯克站在他的兒子身后與記者們交談。</p><p class="ql-block"> 這一天,引起世界關(guān)注的一條新聞是 特朗普與普京通電話,二人商定將在沙特會談,討論結(jié)束烏克蘭戰(zhàn)爭,而歐洲被排除在外。</p><p class="ql-block"> 小馬斯克毫無鏡頭意識地站在總統(tǒng)旁邊,一會兒摳鼻子,一會兒向記者們“打槍”。敏感的記者們抓拍了這些瞬間,而版面編輯則借題發(fā)揮,把這孩子當槍使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先來看美國加州《薩克拉門托蜜蜂報》采用的這張照片:特朗普靠近鏡頭,處于畫面主體位置,與孩子對視,有人情味;孩子和馬斯克的視覺重力相對較輕,處于從屬地位,不搶總統(tǒng)的風頭。</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上面是特朗普與普京通電話的新聞,下面是馬斯克在總統(tǒng)的橢圓形辦公室里向記者們說要調(diào)查聯(lián)邦政府欺詐行為的報道??戳诉@樣的編排,老夫揣摩編輯的意圖,覺得不能把小馬斯克的照片僅僅當做一條孤立的趣聞看待。</p> <p class="ql-block"> 韓國《中央日報》也在頭版刊登了這張照片,但馬斯克被裁掉了,畫面上只有干坐著的特朗普和專心摳鼻子的小馬斯克。單看這張照片,似乎還是一條趣聞,但文字說明交待了一個背景:“小馬斯克在特朗普總統(tǒng)的辦公桌前擦鼻涕。這個自1880年以來歷任美國總統(tǒng)使用的辦公桌,被稱作‘做決定的桌子’”。</p><p class="ql-block"> 這段文字蘊含著什么意思?聯(lián)系當天的要聞,值得玩味:總統(tǒng)的決定就是這么做出來的嗎?</p> <p class="ql-block"> 美國弗吉尼亞《政治報》上這張照片,畫面里沒有小馬斯克。看來編輯舍棄了趣聞,似乎是蠻講“政治”的;其實不然。畫面是傾斜的,馬斯克站立著,正面,處于畫面主體位置;特朗普則坐在畫面邊緣處,側(cè)面,處于從屬位置。喧賓奪主的鏡頭語言在表達什么?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在影射馬斯克是個“影子總統(tǒng)”。</p> <p class="ql-block"> 法新社提供的這張照片,構(gòu)圖就更有問題了:馬斯克處于突出位置,有形體動作,而且深色的外衣加重了他的視覺重力;相比之下,特朗普被擠到畫面邊緣,靜靜地坐著,成了配角;在馬斯克和特朗普之間的畫面中央,竟然是一個正在摳鼻子的四歲小孩!英國的《每日電訊報》選用這張照片,想表達什么意思呢?橢圓形辦公室內(nèi)畸形的權(quán)利失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英國《獨立報》在照片上加了一段文字,像是畫外音:“歌星格里梅斯叫馬斯克別在橢圓形辦公室展示孩子”。這位歌星是馬斯克的前妻,小馬斯克的母親。而畫面中的馬斯克作了一個調(diào)皮的聳肩動作。總統(tǒng)的橢圓形辦公室成了馬斯克一家表演的場所,他反客為主,特朗普被晾在一邊。</p><p class="ql-block"> 而照片下面的大標題是“特朗普宣布立即與俄羅斯就結(jié)束烏克蘭戰(zhàn)爭談判”,副題中說“美國不能保證歐洲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照片與報道合成一體,編輯似乎不露痕跡地暗示:特朗普的決策和他辦公室里的景象一樣不靠譜。</p> <p class="ql-block"> 英國通俗小報《每日之星報》把這張照片裁剪成近景,在刻意強化特朗普和小馬斯克神態(tài)的同時,突出了背后的美國國旗,突出了總統(tǒng)辦公桌上的物件,與專心摳鼻子的小馬斯克形成呼應。編輯還為這張照片配了一個小報式的標題:“白宮里發(fā)現(xiàn)成年人”,我揣摩,意思是借小馬斯克調(diào)侃白宮的決策竟然是由這樣的“成年人”做出的。編輯還特地用箭頭指向摳鼻孔的小孩,說他給亂得像“一盒青蛙”的特朗普政府帶來一點“尊嚴和莊重”。這是以典型的小報風格宣泄對特朗普政府的不滿。</p> <p class="ql-block"> 德國《世界報》可不是小報,但同樣在利用這張照片說事。它不僅將這張照片與有關(guān)北約和俄羅斯的報道編排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還為照片配了一個小標題:“在工作中”。誰在工作?是向記者“打槍”的小馬斯克?是大馬斯克?是老特朗普?老夫認為,編輯利用這樣的版面編排是想暗示,美國政府的政策就是這樣做出來的: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工作”像“兒戲”,美國對歐洲的政策像“兒戲”。</p> <p class="ql-block">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的這個編排就更有意思了。照片與下面的報道組合在一起,報道的標題是“赫格塞斯(美國國防部長)說,歐洲安全應該靠自己”,而上面的照片也有一個小標題:“小孩掌權(quán)”。兩者合在一起,讀者也許能悟出什么來吧?</p><p class="ql-block"> 掌權(quán)的 “小孩”僅僅是小馬斯克嗎?是暗指埃隆·馬斯克嗎?是揶揄特朗普嗎?是調(diào)侃亂得像“一盒青蛙”的特朗普政府嗎?</p><p class="ql-block"> 揣摩一下歐洲人的心態(tài),也許能領悟這隱晦而又促狹的版面語言所表達的含義。特朗普重返白宮還不到一個月,就接連拿歐洲盟友“開涮”。俄烏戰(zhàn)爭三年了,歐洲緊跟美國制裁俄羅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現(xiàn)在美國卻突然翻盤翻臉,與俄羅斯會談竟要把歐洲晾在一邊,歐洲的安全也扔給歐洲自己,這口氣怎么咽得下?</p><p class="ql-block"> 在這些版面上,可以感受到報紙編輯的苦心:抓住機會拿一個小孩來當槍使,玩弄版面語言,表達一些不滿,發(fā)泄一下情緒。</p> <p class="ql-block"> 《時代》周刊的這個“鳩占鵲巢”的封面引發(fā)人們無限遐想,但這個畫面畢竟是虛擬的圖解。相比之下,小馬斯克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摳鼻子、“槍擊”記者的照片則是真實影像,具有新聞的特質(zhì)。</p><p class="ql-block"> 一百個人能讀出一百個莎士比亞,報紙有時也是這樣的。編輯表達這層意思,讀者卻讀出那層意思。于是編輯就會運用這種效應,聲東擊西,含蓄地表達“那層意思”,這是報紙的一種手段、一種魅力。而通過版面語言解讀“那層意思”,則是讀報的一種技巧,一種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