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學習傳統文化孤老獨會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為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具體來說,傳統文化是指悠久古老的文化,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落后的農耕社會基礎上的文化,對于傳統文化,秉承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chuàng)造,為人所特有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如,佛家的“煩惱”、“差別”、“平等”、“世界”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民俗方面,則以傳統節(jié)日的形式體現出來。這些傳統節(jié)日包括(均按農歷):正月初一春節(jié)(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四月五日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前后的“寒食節(jié)”、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七月七日七夕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臘月的“臘八節(jié)”、臘月三十除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尚不能得出定論,除了多維視野的原因外,還有語言學角度的客觀歧義。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總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從時間角度上講,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從空間角度講,有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陸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從社會層面上講,有貴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邊緣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四,從社會功用上,分為名號文化、禮儀文化,制度文化,服飾文化,校園文化,企業(yè)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五,從文化的內在邏輯層次上,又可分為物態(tài)文化,心態(tài)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個層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傳統文化,必然有其獨有的文化特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拔摹奔戎肝淖?、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后來發(fā)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xù)?!盎笔恰敖袒薄ⅰ敖绦小钡囊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每個人存在于社會,必須于社會打交道,就要有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辨識稱謂,這便是姓名。姓名就要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制度和規(guī)律。如姓名,也作“名氏”,人的姓氏和名字。名字是人類為區(qū)分個體,給每個人特定的名稱符號,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區(qū)別人群個體差異的標志。由于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姓名是在語言產生以后才出現的。各個民族對確定人的姓名都有很多習慣。這種習慣受到歷史、社會、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制約,一個人的姓名通常都有一定的含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說姓名這個概念出現于《孫子·用間》:“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今吾間必索知之?!币灿小妒酚洝ら死镒痈拭袀鳌罚骸拔粼鴧⒅庂M,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备兴纬K軾 《送路都曹》詩引:“予幼時聞父老言,恨不問其姓名?!焙汀抖昴慷弥脂F狀》第一回:“這少年也未詳其為何省何府人氏,亦不詳其姓名?!钡鹊瘸鎏幹f,相對而言,我覺得明代的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管仲問其姓名?!毕鄬υ缫稽c,但也差之千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追溯姓的淵源,翻看歷史,中國人的姓名在文字創(chuàng)立之前的遠古時代就已誕生。那時的人名,僅是個人的語言代號。在倉頡造字之后,姓名便通過一個個方塊字鑄造起中國人的根與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姓,人所生也。”大意是“姓”是與“生”俱來,女子所生為姓。人生下來就有了“姓”?!靶铡边@個字是由兩部分構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姓”字的原始意義產生于遠古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它的創(chuàng)造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歷史特點,其作用是便于通婚與鑒別子孫后代的歸屬。所以一部分姓氏能夠反映或體現這種以生母為本位、以女性為核心的特點,如:姬姓、姜姓、嬴姓、姚姓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私有制和貴族宗族,對于姓氏的地位提高了很多,畢竟需要它們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到了夏朝,部落的氏逐漸消亡,而今大多中國人的姓,只能追溯到西周時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姓”來源大體上分為兩種。一類是根據所在地區(qū)的名稱而來,據春秋著作《國語》中“晉語”篇記載,黃帝的姬姓源于居住地附近的姬水,炎帝的姜姓則源于姜水。另一類是根據部落圖騰而來。如楊姓是羊變來的;范姓是水牛變來等等。另外學者還考證出熊、馬、牛、羊、烏、風、龍、梅、花、李、葉、林等姓都與上古氏族圖騰直接關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名字后,又產生了字、號等稱謂。這是為何?《顏氏家訓》:“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古人的字與名雖然不同,但有聯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釋或補充,跟進一步地說,名是由父母長輩所起,而字可以是自起。同時,古人的“字”具有階層性。劉邦的文臣武將蕭何、韓信、樊噲等都是有名無字,是因為他們身份地位不夠無取字資格。唯有張良有字為子房,因為張良出自戰(zhàn)國韓國貴族家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的名字是姓+名+字構成的,唐代孔穎達在為《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時曾說:“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大意是古人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并取“字”;朋友就不可以直呼其名了,要稱字,而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并取“字”。也就是說其實古代男女都有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對于不可直呼其名,《儀禮·士冠禮》也是有解釋的:“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卑凑展糯Q謂禮儀,自稱時稱“名”,稱別人時稱“字”,是基本的禮貌。在人際交往中,對平輩或尊輩只能稱字,不能稱名,提到對方或別人時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會被認為是一種不敬和冒犯的行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字”的產生,本身是出于避諱,也是為了尊敬,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社會必有傳統文化,有人類就有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必須學習了解傳統文化,才能遵從社會發(fā)展,遵從公序良俗,才能立足社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附部分必須知道的中國傳統文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