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吉祥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是體現(xiàn)和諧親情與和睦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平臺,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文化價值,是提升親情關(guān)系、增強社會凝聚力、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2006年,春節(jié)就第一批被收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lián)合國大會協(xié)商一致通過決議,把春節(jié)(農(nóng)歷新年)確定為聯(lián)合國假日。2024年12月4日,“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這振奮人心的消息,無疑讓國人的文化自信心得到大幅提升,人們不禁振臂高呼:厲害了,我的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春節(jié),永遠(yuǎn)是中國人民心中的牽掛和永恒的話題。從學(xué)齡兒童到耄耋老人,無不惦念著、期盼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小時候,我生活在北方農(nóng)村。十幾戶人家依偎在一處小山灣下,東邊是由于多年河水沖擊而形成的約五千多畝平坦肥沃的土地,養(yǎng)育著祖祖輩輩在這里勞作的人們。較周邊的村落,這里還算有些有利條件。盡管如此,那時候生活還是比較貧窮的。記得一次進城,父親為我花了一兩糧票九分錢買了一個混糖餅,那是我第一次品嘗到最美味的點心,至今讓我難以忘懷。每每想起,總是甜甜的回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生活的拮據(jù),物資的貧乏,是那個年代農(nóng)村人的真實寫照。但到過年,還是充滿了喜悅和幸福。進入臘月,也是農(nóng)閑時間,大家都開始忙著準(zhǔn)備過年。磨豆腐、漏粉條、搗軟米、蒸年糕,忙的不亦樂乎。這里過年有兩大特色:一是除夕夜,家家戶戶都要在院子里攏火。就是用碳壘成椎狀塔型,在除夕夜點燃,喻義紅紅火火?;鸲训拇笮〔灰?,一直可以燃燒到初一晚上,因為這里唯一不缺的是煤碳。二是除夕晚飯時,撈接年飯。滿滿的、尖尖的一大盆,頂上放一枚紅棗,喻義年年有余。撈飯是當(dāng)?shù)氐闹鞔蝻嬍?,可與大米飯相媲美。做撈飯的食材是糜米,糜米是糜子碾成的米。糜米和前面提到的軟米,分別由當(dāng)?shù)胤N植的兩種農(nóng)作物糜子和黍子加工而成的。即便是如今,吃一口糜米撈飯,仍是上了年紀(jì)的人們的最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后來,因為家庭的變故,我來到了草原。草原也是我少年時期夢中理想生活的地方。“在那百花盛開的草原上,肥壯的牛羊像彩云飄蕩……”這首蕩氣回腸的歌曲,曾讓我有過許多美好的憧憬。草原上的人們豁朗、熱忱、好客,更是給我留下了永遠(yuǎn)抹不掉的記憶。我們一個浩特(浩特相當(dāng)于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chǎn)小隊)才九戶人家,有一年春節(jié),從正月初二開始,各家輪流作東,宴請全浩特的人一起歡度新年。那個熱鬧的場面真的是讓人難以忘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草原上的人們過年,簡約而隆重。煮手把肉、炸果子、炸麻花。打酒(買酒)置辦年貨。大年初一,桌子上擺一“看盤”,就是在一個大盤子里擺上炸果子、奶豆腐、糕點和糖果。說是看盤,其實相當(dāng)于供盤,一直擺到正月十五以后。既然是看盤,還是很講究的。擺看盤相當(dāng)于插花,也是一門藝術(shù),十分考驗主婦們的藝術(shù)素養(yǎng)。另外放幾碟下酒小菜,靜待客人的到來。草原上人們拜年,也很有特色,就是不分長幼、不論輩分,大家都一一登門祝賀新年。每到一家,喝酒是必不少的,進門三杯酒。除了本浩特的人家,年輕人還要去隊里的其他浩特去拜年,有時一整天也走不完,這要是沒有一點酒量還真不行。過年還是孩子們歡樂的天堂,大年初一,是孩子們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光。過年不僅可以穿新衣服,品嘗各種美味,還可以在拜年時得一份不斐的“禮品”。大人們大多會在孩子新衣外面做個罩衣,罩衣前再縫一個大口袋,因為每到一家拜年,女主人都要給孩子們盛上一茶碗包括瓜子、花生和糖果等禮物,所以大口袋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幾家走下來,孩子們收獲滿滿,口袋小了還真不行。拜完年回到家中,再把得到的“禮物”分撿出來,整個正月,都吃不完。這也成為記憶中草原上濃濃的年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再后來,我們來到了小城鎮(zhèn)生活。生活的節(jié)奏快了,內(nèi)容豐富了。春節(jié)活動更加多樣化,年貨也更加豐盛。但最讓人牽掛的還是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吃了年夜飯,一家人便早早地守侯在電視機旁,一邊包著餃子,一邊等待著春晚的開始。當(dāng)年張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國心》唱出了多少游子的心聲,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永遠(yuǎn)抹不去的愛國之情。歌曲《?;丶铱纯础纷専o數(shù)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勾起那無可奈何的思念和無地自容的愧疚,也讓無數(shù)的留守兒童和孤巢老人翹首以盼的親人團聚,有了些許慰藉。解曉東的《今兒個真高興》唱出了改革開放后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的喜悅。那個時候相聲、小品在帶給人們陣陣歡聲笑語的同時,總能讓人若有所思。馬季老先生和他的弟子,本山大叔的鐵三角組合,都是那個年代滿滿的回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自古至今,春節(jié)在國人心中是無法取代的??v然在厚重的歷史積淀中,不同的地區(qū)形成了不同的年俗,其細(xì)節(jié)也千差萬別,但在春節(jié)的味道中總是濃濃的鄉(xiāng)情和暖暖的親情。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春節(jié)這個傳統(tǒng)佳節(jié)在成功申遺后,未來如何做好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zé)任與義務(w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寫到結(jié)尾賦詩一首,詩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上下五千年,人文一脈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桃符凝瑞氣,爆竹響云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圍席全家聚,聽鐘雙歲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世遺名入史,揮墨賦新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作者簡介: 王祥,退休教師。一個熱愛生活,喜歡寫作的50后。從生活中的點滴尋找素材,在創(chuàng)作中尋找生活的快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