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冬登廬山。老馬 <p class="ql-block">廬山北帎浩浩蕩蕩的長江,東偎煙波浩渺的鄱陽湖。高山與大江相擁,奇險與秀美相濟。宿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名,加之名家偉人的錦繡文章,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使它成為了一座集文化、教育、宗教、政治于一身的名山。2024年冬駕車前往廣州,途經(jīng)九江稍做休息,時隔40年后我們再次自駕前往。</p> <p class="ql-block">廬山腳下的東林寺,始建于384年,由東晉著名高僧慧遠所建,曾是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為全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來,東林寺迭廢迭修。在唐代,以藏經(jīng)多而聞名,宋代一度圮廢。明代重建。清代順治、康熙年間又兩次重修。咸豐時遭毀壞,1959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東林,親自指示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圣地之一,在歷史上有極大的影響,應(yīng)列為重點文物予以保護。1961年,政府復(fù)迎請高僧果一上人主持東林,寺院的發(fā)展迎來了轉(zhuǎn)折點。1965年,寺院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大略恢復(fù)了舊觀。其后遺留的少數(shù)建筑物在“文革”期間又遭破壞。東林寺現(xiàn)在的建筑,多系近年來重建,1983年,該寺被定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在大雄寶殿正前30米處中的軸線上,占地315平方米。斗拱、單檐,綠琉璃瓦。殿內(nèi)塑有四大天王高大座像,其正中處前為彌勒菩薩銅像,后為韋馱菩薩塑像。</p> <p class="ql-block">藏經(jīng)閣亦稱文殊閣,在十八高賢堂后,白居易《白氏長慶文集》、乾隆版《龍藏》及1985年日僧奉贈《大藏經(jīng)》等珍品藏于此?!耙馈哆h公文集》例,不借外客,不出寺門”。</p> <p class="ql-block">寺廟重建時出土的唐代護法力士,石雕形狀矮狀,肉緊筋粗。相傳在修蓋神運殿時,有個力大如牛的僧人,一個人要干幾個人的活,慧遠對他特別的賞識,稱其為“護法力士”,院僧為紀念這位護法力士,特為他雕鑿石像,供奉于寺側(cè)。此石像因戰(zhàn)亂已湮沒多年,1975年無意中被掘出。</p> <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大雄寶殿正在修繕,建筑圍檔阻礙了上山的路,周圍的“聰明泉”等殿宇都參觀止步。</p> <p class="ql-block">蓮池位于天王殿前,慧遠創(chuàng)建東林,即鑿池種蓮,并與高僧名士123人結(jié)白蓮社,共修凈業(yè)。因歷代屢遭兵燹,蓮池淹塞,古蓮絕種。1990年10月,日中友好凈士宗協(xié)會理事長、佛教大學教授騰堂恭俊專程送來原由鑒真東渡時從東林帶去的白蓮種,經(jīng)寺僧精心培育,現(xiàn)已在重建蓮池中再度扎根開花。</p> <p class="ql-block">歷代上廬山之路,都是從小徑攀登。民國時期,欲興建一條直達廬山牯嶺的登山公路,為避暑旅游的中外人士提供更大的便利。然而,自民國11年至36年(1922年至1947年)間,先后勘測7次,還請來德國設(shè)計師擬定修建登山公路的方案,后均因工程艱巨、資金缺乏等原因都未能付諸實施。我們這次是開車,沿北山公路24公里,盤旋四百多道S急彎上山的。</p> <p class="ql-block">北山公路是1951年10月,毛主席提議修建的一條廬山登山公路。因為這是一條從廬山北面登山的公路,所以又被稱為北山公路。又因為該路是毛主席提議修建的,廬山當?shù)鼐用裼志捶Q該路為“毛澤東路線”或“正確路線”。新中國建立后僅4年,就建成了國民黨統(tǒng)治中國30余年欲辦而未能實現(xiàn)的登山公路工程,充分顯示了新中國公路建設(shè)的光輝歷程。</p> <p class="ql-block">廬山大門旁的冰雪小鎮(zhèn)。</p> <p class="ql-block">1982年,廬山被國務(wù)院頒布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1996年12月6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2003年,廬山成為中華十大名山之一;2004年2月13日,入選首批世界地質(zhì)公園,2007年3月7日,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廬山的風景很多人吐槽,說它不如黃山的險峻,也比不上張家界的奇特。確實,從自然景觀廬山的風光沒有那么“炸”。但它的人文氣息和歷史文化,是其他地方比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29日,為赴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時年66歲的毛主席首次登臨廬山,并寫下了著名的《七律.登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關(guān)于詩中“四百旋”的由來,民間傳說以及各種文獻資料的記載都是,毛主席當年從廬山北山盤山公路上山時,每轉(zhuǎn)一道彎,就向車窗外丟一根火柴棍,上到山頂,四盒火柴還剩幾根。每盒火柴100根,四盒就是400根。于是,就有了廬山北山盤山公路“四百旋”之說。</p> <p class="ql-block">含鄱口,位于東南部含鄱嶺的一個山口,海拔1286米。此處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湖,三座山峰連在一起猶如一只張開的巨口,有欲飲鄱陽之水,而得名于含鄱口。</p> <p class="ql-block">這張偉人照就是在含鄱口所拍攝的。</p> <p class="ql-block">含鄱口也是中國九大觀日出地之一,最佳地為含鄱亭,登上含鄱亭,極目四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江西廬山,這座鑲嵌在中國第一大河長江中游南岸、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濱的璀璨明珠,自古便以“雄、奇、險、秀”聞名遐邇,被譽為“人文圣山”,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廬山不僅自然風光旖旎,而且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爭相題詠的對象。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更是將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傳頌千古。白居易的詩、蔣介石的別墅、新中國的重大會議遺址,這些都是廬山的獨特魅力。如果你只是想看山看水,可能會覺得廬山“不過如此”;但如果你花點時間去了解它的歷史和故事,你會發(fā)現(xiàn)這座名山有著獨特的韻味,是值得細細體會的。</p> <p class="ql-block">廬山會議舊址,位于牯嶺東谷擲筆峰下,依山傍水,綠樹掩映。它建于1937年,原稱“廬山大禮堂”,系民國時期廬山三大建筑之一。 它是一棟兩層的平頂大樓,正面寫著“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廬山會議舊址”。鮮紅的牌匾,墨黑的字跡,顯得熱烈而莊重。</p> <p class="ql-block">1959年7至8月,1961年8至9月,1970年8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有著重大影響的三次會議。1959—1961年,毛澤東寫了《登廬山》等兩首專為贊頌廬山的雄偉秀麗和歷史文化的壯麗詩篇。</p> <p class="ql-block">目睹此景,自然地想起我黨于1959年至1970年,曾先后在這里召開的三次重要會議。</p> <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夏,周恩來兩度上廬山,與蔣介石談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國共合作抗日,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戰(zhàn)場之一的中國戰(zhàn)場。</p> <p class="ql-block">廬山抗戰(zhàn)紀念館前身是廬山牯嶺圖書館,始建于1935年,是民國時期廬山的三大建筑之一。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曾在這里發(fā)表了著名的“廬山談話”:“如果戰(zhàn)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zhàn)之責任,皆應(yīng)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比窨箲?zhàn)由此拉開帷幕。</p> <p class="ql-block">廬山,不僅以秀麗的風景、宜人的氣候聞名中外,那遍布山巒千姿百態(tài)的別墅同樣令人賞心悅目,成為廬山獨特的人文景觀。由眾多別墅構(gòu)成的牯嶺山城作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夏都”長達20余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又在廬山召開過3次重要會議,使得牯嶺山城在中國現(xiàn)代史和當代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很多影響甚至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事件都曾在這里發(fā)生。</p> <p class="ql-block">廬山別墅始建于1895年,現(xiàn)存近千棟,這些別墅風格各異,分別代表英、美、德、法、俄、瑞典、芬蘭、丹麥等建筑的特點,被譽為“世界別墅建筑藝術(shù)博物館”,其中名人別墅有300余幢,文化積淀尤為豐厚。</p> <p class="ql-block">周恩來紀念館。周總理曾上廬山參加過三次廬山會議。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期間,他就住在這里。這棟別墅為美國傳教士于1905年所建,1945年末,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來華調(diào)停國共沖突及1946年八上廬山與蔣介石晤談均住在此。1948年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也在此住過。</p> <p class="ql-block">為紀念人民敬愛的周總理,1990年將此別墅辟為“周恩來同志在廬山活動紀念室”。陳列珍貴的實物和照片,介紹周總理在廬山的革命實踐和主要功績。</p> <p class="ql-block">由黃祖模所導(dǎo)演的1980年所拍攝上映的以該山為背景主題的電影《廬山戀》,是一部以廬山為背景的愛情、時尚、風光片,也是“文革”結(jié)束后中國首部以愛情為主的電影。</p> <p class="ql-block">為此在廬山上還專門修了一座電影院,名為廬山戀電影院,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電影院35年來一直堅持全年365天,天天24小時常年不斷重復(fù)放映該片,從未間斷,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稱其為在世界上“在同一個影院常年堅持重復(fù)放映次數(shù)最多的影片”?!稄]山戀》和廬山戀電影院也成為了廬山的一個新的象征和廬山的新地標性景觀。</p> <p class="ql-block">從廬山旅游的角度,美廬別墅肯定是繞不過去的存在,敗退臺灣之前,蔣介石有近13年的時間都是住在廬山的,他在廬山的住所就在美廬。美廬別墅建于1922年,最早的主人是英國西伊勛爵,第二任主人是英國女傳教士巴莉,1933年,巴莉?qū)⑺徒o了好友宋美齡。</p> <p class="ql-block">美廬一開始并不叫美廬,最初的門牌是13號,身為基督教徒的宋美齡將13號改成了“12B”,1948年,蔣介石在庭園中的一塊臥石上題刻了“美廬”兩字,其涵義可能是將別墅的美與宋美齡名字中的“美”結(jié)合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走進主樓一層,是一間裝飾典雅、氣派莊重的中西合璧會客廳。墻壁上掛有宋美齡不同時期的半身照,以及蔣介石夫婦在美廬生活的一部分照片,緊鄰的是宋的臥室,室內(nèi)陳設(shè)一如當年的原貌。二樓是蔣介石的辦公室、會客廳、臥室。辦公室的斜對面是陳布雷的辦公室兼臥室?,F(xiàn)在看來,算不了什么,無論是床、桌椅,都顯得簡陋陳舊,不過也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風格和水平。</p> <p class="ql-block">美廬的展品里的東西給我印象較深:一是宋美齡的幾幅水彩畫,簡潔秀麗中透著幾分靈氣;二是那臺特殊的用煤油為動力的菲賽爾冰箱和宋美齡用過的鋼琴,反映了當時主人身份和高貴。</p> <p class="ql-block">蔣、宋十分喜歡美廬,蔣介石在美廬謀劃剿共,在美廬與周恩來談判,還在美廬接待各界人士,1949年,蔣介石敗逃臺灣,此生再未有機會踏足廬山。解放后“美廬”被改建成中共中央的招待機關(guān)。毛澤東也很喜歡美廬,三次上廬山都住過美廬,美廬見證了共和國載入史冊的一些重大事件。雖然這一切都已時過境遷,但別墅依舊。所以說,“美廬”是一處特有的人文景觀,它向人們展示了中國現(xiàn)代歷史風云變幻的一個側(cè)面。</p> <p class="ql-block">如琴湖湖面平靜如鏡,四周峰巒擁抱,路傍花草簇擁,岸邊綠樹成蔭,湖心有個小島,有曲橋與岸相連。島上樹木翠綠,島西邊有座江南風格的水榭亭閣,藍頂白墻,雅致古樸。藍天白云,青山碧水,棧道曲橋,樓榭亭閣,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花徑公園石門的兩側(cè),鐫刻著一幅對聯(lián):“花開山寺,詠留詩人”。園內(nèi)有座白居易草堂,陳列著白居易的詩詞和被貶江州時的一些活動境況。草堂門前有一個花壇,右側(cè)立著一尊白居易的雕像,方巾長衫,左手拈須,雙目微注,若有所思。</p> <p class="ql-block">錦繡谷龍首崖。</p> <p class="ql-block">峰高壑深,峭壁連片的谷中,有一塊巨石,橫空伸向深澗,宛如一座懸空斷裂的石橋,此乃人稱“天橋”。</p> <p class="ql-block">錦繡谷斷崖、怪石、峭壁、險峰、艷花、勁松集于一谷,如一幅錦繡畫卷,令人陶醉。怪不得王安石會感慨:邂逅五湖乘興往,相邀錦繡谷中春。</p> <p class="ql-block">錦繡谷是由大林峰與天池山交匯而成。因四季紅紫匝地,花團錦簇,故名錦繡。錦繡谷是因第四紀冰川作用,經(jīng)過冰川的反復(fù)刻切,形成了一個平底陡壁的山谷。</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七絕詩:“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彼鑼懙木褪清\繡谷景色。</p> <p class="ql-block">好運石。</p> <p class="ql-block">廬山談判臺位于廬山錦繡谷景區(qū)內(nèi),靠近仙人洞,是一個石頭房子。從這里可以遠眺群山,近觀溪流,聆聽風聲鳥鳴,感受歷史的厚重與自然的寧靜。1946年7至9月,美國特使馬歇爾曾八上廬山,在此地與蔣介石進行調(diào)停談判,商討國共南北分治,以結(jié)束內(nèi)戰(zhàn)。這一歷史事件使得談判臺不僅是歷史的見證,當你坐在談判臺上,仿佛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p> <p class="ql-block">訪仙亭原為朱元璋派使者上廬山尋找周顛仙的遺跡,民國期間重修,是為蔣介石與馬歇爾會晤配套的休閑景觀。蔣介石、宋美齡、馬歇爾曾在亭中沏茶聊天,蔣介石在此觀廬山景色,曾連說三個“妙”字:見山下東林寺稱一妙,見風景秀麗稱二妙,見滿天晚霞稱三妙,故爾后命名為“觀妙亭”。</p> <p class="ql-block">廬山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遠離塵世,孤居深谷,青峰奇巖,清泉幽洞,每當洞外云霧繚繞時,洞內(nèi)香煙裊裊,再有兩位道教始祖加持,讓人覺得似真似幻,頗有仙氣。</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p> <p class="ql-block">“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錦繡谷中千巖競秀,萬壑回縈,斷崖天成,怪石壘壘,形象各異,任人想象。</p> <p class="ql-block">總的來說,廬山是個值得一去的地方。它的風景雖然沒有那么震撼,但清新涼爽的氣候、人文歷史的厚重感,還是讓人覺得不虛此行。</p> <p class="ql-block">“飛云攬縱”,山間巨石的縫隙處長出一枝古松,人稱“石松”。古松凌空展臂,枝葉繁茂,傲然挺立,迎風不倒,堪稱廬山一景。</p> <p class="ql-block">此行雖然五老峰、三疊泉兩個景點沒去,一是曾經(jīng)去過,二是時間倉促且需徒步路程太長,故爾放棄。年逾七旬的我們再次登臨廬山已屬不易,在即將告別2024年之際,登上廬山錦繡谷山頂,感覺不虛此行,而且再次領(lǐng)略了廬山的無限風光在險峰!</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8日編于廣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