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運河我的家(第190集)賈傳軍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十二月行大運</b></p><p class="ql-block"> 這個月沒有春天迷人的鳥語花香,沒有夏天壯觀的閃電雷鳴,沒有秋天誘人的豐碩果實,但在冬天各地仍然隨處可見大自然的美和人文之美。</p><p class="ql-block"> 我和往常一樣,多年堅持用鏡頭記錄身邊的人和事,記錄著每天不一樣故事。</p> <p class="ql-block"> 12月1日,浙江紹興大運河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館內(nèi)主展陳列以“通江達海、運濟天下-浙東運河文化陳列”為主題,展覽面積約9000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 浙東運河,作為春秋時期的山陰故水道,西起紹興,東至寧波,全長約239公里。浙東運河博物館立體演繹了浙東運河2500多年發(fā)展演變史和沿線人文歷史價值內(nèi)涵。 </p><p class="ql-block"> 集中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東運河的精彩蝶變,以及浙江省在浙東運河建設(shè)中的生動實踐和美好未來。</p> <p class="ql-block"> 12月2日,上海蘇州河,即吳淞江,是長江支流黃浦江的支流,全長125公里,流經(jīng)上海多個區(qū)域,是上海市與太湖流域間的重要內(nèi)河航道?。 蘇州河發(fā)源于太湖瓜涇口,由西向東,在上海市黃浦公園北側(cè)外白渡橋以東匯入黃浦江。總流域面積為855平方公里,兼具航運、灌溉、泄洪、排澇之利。 ? 蘇州河曾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水河道,鑄就了輝煌的歷史,被譽為上海的“祖母河”。 ? 蘇州河沿岸建筑風格多樣,有復古的倉庫和典雅的民居,是文化的搖籃,滋養(yǎng)出豐富的藝術(shù)靈感。</p> <p class="ql-block"> 12月3日,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發(fā)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jié)束標志著淞滬會戰(zhàn)的結(jié)束,參加這場保衛(wèi)戰(zhàn)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p><p class="ql-block"> 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zhàn)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的士氣,粉碎了侵華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言論。</p> <p class="ql-block"> 12月4日,朵云書院位于上海中心大廈52層,于2019年正式開業(yè),書院離地239米的空中,2000多平方米的空間內(nèi),朵云書院售賣16000多種、6萬多冊中外書籍。書店集閱讀、藝術(shù)展覽、品牌文創(chuàng)、社交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擁有獨特的空中視野和“抬頭看云、低頭看書”的閱讀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 12月5日,蘇州古運河。</p> <p class="ql-block"> 12月6日,蘇州太平天國忠王府前石獅下看手機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國忠王府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東北街,與拙政園相鄰,是清代農(nóng)民起義政權(quán)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當年太平天國留存下來的最完整的建筑物,也是中國歷史上遺存下來最完整的農(nóng)民起義軍王府,196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12月7日,蘇州平江路古運河邊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平江路是蘇州的一條歷史老街,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其河名為平江河。平江路歷史街區(qū)是蘇州古城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qū)域,堪稱古城縮影。對照南宋《平江圖》及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總圖》,平江路基本延續(xù)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并保持著活力。</p> <p class="ql-block"> 12月8日,蘇州古運河邊等待化裝、換古裝拍照的年輕人。</p> <p class="ql-block"> 12月9日,運河邊正在清洗地籠網(wǎng)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 12月10日,冬日里的江蘇省皂河三線船閘。</p> <p class="ql-block"> 12月11日,宿遷快樂的采藕人。</p> <p class="ql-block"> 12月12日,天氣陰,宿遷駱馬湖里的野釣愛好者!</p> <p class="ql-block"> 12月13日,廈門陳嘉庚故居留影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陳嘉庚先生(1874—1961年),字科次,著名的華僑實業(yè)家、教育家。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僑聯(lián)主席等職。陳嘉庚先生17歲隨父親到新加坡學習經(jīng)商,因其勤奮刻苦、經(jīng)營有方,僅用20余年的時間,即發(fā)展成南洋各埠聲名顯赫的大實業(yè)家。1893年陳嘉庚先生第一次回故鄉(xiāng),即出資2000元在集美開辦“惕齋學塾”,這是陳嘉庚先生捐資興學的開端。1910年陳嘉庚先生在新加坡參加同盟會,大力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11年滿清政府被推翻后,陳嘉庚先生懷抱“教育興國”、“興學報國”的信念,先后在故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集美小學、女子小學、師范、中學、幼稚園、水產(chǎn)航海、商業(yè)、農(nóng)林、女子師范、幼稚師范、鄉(xiāng)村師范、國學專門等校和福建省最早的綜合性大學——廈門大學,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陳嘉庚先生一生傾資興學、赤誠報國的義舉,深為海內(nèi)外人士所敬仰,曾被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p> <p class="ql-block"> 12月14日,金門島隨近游客游玩的帆船。</p> <p class="ql-block"> 12月15日,廈門海灘上拍婚紗照的年輕人。</p> <p class="ql-block"> 12月16日,廈門,滑板沖浪訓練歸來的年輕人!</p> <p class="ql-block"> 12月17日,廈門鼓浪嶼晚霞時刻和大海合影留念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12月18日,廈門大海里的“弄潮兒”!</p> <p class="ql-block"> 12月19日,榕樹下的水果攤。廈門漳州南靖云水謠古鎮(zhèn)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榕樹生長得極其茂密,是電影《云水謠》的取景地。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時空。</p> <p class="ql-block"> 12月20日,廈門漳州市南靖懷遠樓內(nèi)景。</p><p class="ql-block"> 懷遠樓,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梅林鎮(zhèn)坎下村,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樓主簡氏開基祖簡德潤從永定培豐鎮(zhèn)洪源村遷來。</p><p class="ql-block"> 懷遠樓占地1384.7平方米,建筑面積346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懷遠樓系圓形土樓,直徑38米,由外環(huán)樓和中心祖堂組成,高4層,每層 34開間,共136間,有4道樓梯。懷遠樓是南靖圓樓中保存較完好、較具文化內(nèi)涵的雙環(huán)形圓土樓。</p><p class="ql-block"> 墻面光滑無剝落,是福建土樓中內(nèi)通廊式圓樓的典型代表,也是“客家土樓營造技藝”杰出的代表作品。2001年1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懷遠樓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懷遠樓作為福建土樓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 12月21日,福建漳州南請土樓“和貴樓”里賣各種旅游紀念品的居民。</p> <p class="ql-block"> 12月22日,漳州南靖土樓旁正在涼曬木薯淀粉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 12月23日,廈門南普陀寺里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12月24日,中運河段邳州邳城鎮(zhèn)季林醬油廠。</p> <p class="ql-block"> 12月25日,邳州城區(qū)美麗的桃花島公園初冬一景。</p> <p class="ql-block"> 12月26日,中運河邳州段正在收大白菜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 12月27日,冬日駱馬湖。</p> <p class="ql-block"> 12月28日,運河邊調(diào)皮的孩子們!</p> <p class="ql-block"> 12月29日,運河邊的捕魚人。</p> <p class="ql-block"> 12月30日,年味!</p> <p class="ql-block"> 12月31日,運河里放鸕鶿捕魚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賈傳軍,江蘇省邳州市人,中國民俗攝影協(xié)會會士,江蘇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大運河文化帶建設(shè)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江蘇省學習強國平臺、中國江蘇網(wǎng)、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特約攝影師,徐州市徐國歷史研究會副會長,邳州市民俗攝影協(xié)會會長。出版了《我的運河》個人專集圖書并被浙江大學等圖書館收藏。作者生在運河邊、長在運河旁、工作在運河上,對這條古老文明的母親河有著深厚的感情,多年堅持拍攝運河的點點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運河及浙東運河(部分通航航段行走數(shù)次),行程萬里之多拍攝數(shù)萬幅運河題材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