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識南通天寧寺竹風月影 <p class="ql-block"> 《緣識南通天寧寺》 </p><p class="ql-block"> 南京 石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刊登于2011年8月2日《南通日報》</span> </p><p class="ql-block"> 正值桂子飄香的仲秋時節(jié),我陪母親來到南通,與眾親友一道,在南通天寧寺為故去十七年的外婆葛政仁女士舉辦佛事,紀念她的百年冥壽。 </p><p class="ql-block"> 廟宇,一般都在城市的邊緣或僻靜之處,沒想到天寧寺就位于南通市的核心地段,與南通中學并立于中學堂街。這是一條石板鋪就的舊時街巷,保留著百年以上的民居平房。清晨,并不高大的天寧寺山門敞開著,幾位僧人邊灑掃門庭邊與街坊們打著招呼,一切都顯得祥和而安寧,沒有一點千年古剎的森嚴和張揚。抬眼一望,山門上方高懸著紅底金字匾額,“天寧禪寺”四個大字熠熠生輝,細看落款,竟是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題。兩邊楹聯(lián)是范曾先生峻峭凌厲的行書:“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門內檐下高懸的是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傳印法師的手書:“回頭是岸”。踏進小小山門,就感受到了天寧寺厚重的歷史文化承載。 </p><p class="ql-block"> 寺內主要有三重大殿: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院落清凈整潔,大雄殿前有兩棵壯碩的古銀杏,沖天的樹冠上綴滿金色的傘形葉片,在秋風中搖曳閃爍。</p><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婆祖籍如皋城,一生充滿慈善仁愛之心,二十年代曾就讀于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化專業(yè)。幼年的我曾生活在外婆身邊,感情深厚。我將自己寫的一篇祭文默誦給外婆,之后,一位法師接過祭文一邊看一邊點頭。經過攀談,得知他就是天寧寺的住持,法名德妙。德妙法師今年才40出頭,親切隨和,法相端莊,一雙大于常人的耳垂尤其飽滿。他曾在南京棲霞寺佛學院深造,聽說我從南京來,便熱心地介紹起天寧寺來。</p><p class="ql-block"> 南通天寧禪寺,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先后有兩代皇帝為天寧寺敕賜御書。德妙法師伸手指向大殿門上的盤龍金匾,上有“大雄之殿”四個大字,乃是宋徽宗趙佶的御筆。觀之,比以往所見宋徽宗的“瘦金體”更為遒勁滋潤。國內寺廟中,由皇帝欽題殿名的唯此一處。但是,一般寺廟都稱"大雄寶殿",這里為何是“大雄之殿”呢?原來當年宋徽宗題寫到“寶”字時,一點已經落筆,突然覺得天下寶物應盡為御用才是,不由吝嗇起來,隨機改為“之”字。我想,這位詩書詞畫無一不精,史上最具藝術才華的皇帝,在筆走龍蛇之時,一定沒有料到他會最終落得家破國亡,羈拘塞北,在窮途末路中哀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劇結局。否則,絕不會連一個墨“寶”也舍不得下筆。</p><p class="ql-block"> 德妙法師又領我看了一塊御碑,碑高約2米多,碑額云龍纏繞,刻有“敕賜天寧寺碑”幾個篆字,碑身光滑可鑒,碑文已模糊難辨。這是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鎮(zhèn)的準奏御碑,準許該寺去其原“報恩光孝”之名,正式命名為“天寧寺”。為此,天寧寺建起萬壽殿供人前來朝拜御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令其它寺廟“難以儷其榮耀”。</p><p class="ql-block"> 我們又來到后院,這里古木參天,花香四溢。在藏經樓的西北角,矗立著一座精巧而壯美的寶塔——光孝塔,塔高五層,磚木結構,唐朝佛塔風格。此塔建于公元864年,它可是南通城的老祖宗,歷來有“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說。即先有了塔,再圍繞著塔慢慢聚集發(fā)展起來了一座城市。光孝塔就象一位閱盡滄桑的高僧大德,靜穆地屹立在這里已有1146年了,它見證了這座城市從無到有及至繁華的巨變,它是南通的一座鎮(zhèn)城之寶! </p><p class="ql-block"> 寶塔西面,一墻之隔,就是當代書畫大師范曾的故居。德妙法師介紹,范家院里有一口水井,范曾大師曾笑言:“我坐在家中看去,孝光塔就象一支如椽巨筆,院中水井如同用之不盡的神硯。所以自幼便擅長舞文弄墨,真有如神助也?!蹦贤ǎ私艿仂`的福地?。?lt;/p><p class="ql-block"> 寶塔北面栽種著一排桂花樹,樹下橫豎躺著七、八塊明、清年間的石碑,德妙法師拎起一把竹掃帚,掃去碑上厚厚的桂花米,彎下腰給我指認古碑上斑駁的文字,上面記載著天寧寺的重大事件和有趣的故事。在濃郁的桂花香芬中,在輕飏的寶塔角鈴聲中,聆聽前朝舊事,似有似無的雨絲隨風拂面,不由想起韓愈《山石》中的詩句:“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钡旅罘◣煂μ鞂幩碌墓磐駚砣鐢导艺?,鐘愛之情溢于言表。他是天寧古寺一千多年來無數代僧人中的一位,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就是這樣代代傳承,直至永遠。 </p><p class="ql-block"> </p> 正值桂子飄香的仲秋時節(jié),我陪母親來到南通,與眾親友一道,在南通天寧寺為故去十七年的外婆葛政仁女士舉辦佛事,紀念她的百年冥壽。 廟宇,一般都在城市的邊緣或僻靜之處,沒想到天寧寺就位于南通市的核心地段,與南通中學并立于中學堂街。這是一條石板鋪就的舊時街巷,保留著百年以上的民居平房。 清晨,并不高大的天寧寺山門敞開著,幾位僧人邊灑掃門庭邊與街坊們打著招呼,一切都顯得祥和而安寧,沒有一點千年古剎的森嚴和張揚。抬眼一望,山門上方高懸著紅底金字匾額,“天寧禪寺”四個大字熠熠生輝,細看落款,竟是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題。兩邊楹聯(lián)是范曾先生峻峭凌厲的行書:“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門內檐下高懸的是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傳印法師的手書:“回頭是岸”。踏進小小山門,就感受到了天寧寺厚重的歷史文化承載。 寺內主要有三重大殿: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院落清凈整潔,大雄殿前有兩棵壯碩的古銀杏,沖天的樹冠上綴滿金色的傘形葉片,在秋風中搖曳閃爍。 <p class="ql-block"> 我的外婆祖籍如皋城,一生充滿慈善仁愛之心,二十年代曾就讀于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化專業(yè)。幼年的我曾生活在外婆身邊,感情深厚。我將自己寫的一篇祭文默誦給外婆,之后,一位法師接過祭文一邊看一邊點頭。經過攀談,得知他就是天寧寺的住持,法名德妙。他曾在南京棲霞寺佛學院深造,聽說我從南京來,便熱心地介紹起天寧寺來。</p> 南通天寧禪寺,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先后有兩代皇帝為天寧寺敕賜御書。德妙法師伸手指向大殿門上的盤龍金匾,上有“大雄之殿”四個大字,乃是宋徽宗趙佶的御筆。觀之,比以往所見宋徽宗的“瘦金體”更為遒勁滋潤。國內寺廟中,由皇帝欽題殿名的唯此一處。但是,一般寺廟都稱"大雄寶殿",這里為何是“大雄之殿”呢?原來當年宋徽宗題寫到“寶”字時,一點已經落筆,突然覺得天下寶物應盡為御用才是,不由吝嗇起來,隨機改為“之”字。我想,這位詩書詞畫無一不精,史上最具藝術才華的皇帝,在筆走龍蛇之時,一定沒有料到他會最終落得家破國亡,羈拘塞北,在窮途末路中哀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劇結局。否則,絕不會連一個墨“寶”也舍不得下筆。<div><br></div> 德妙法師又領我看了一塊御碑,碑高約2米多,碑額云龍纏繞,刻有“敕賜天寧寺碑”幾個篆字,碑身光滑可鑒,碑文已模糊難辨。這是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鎮(zhèn)的準奏御碑,準許該寺去其原“報恩光孝”之名,正式命名為“天寧寺”。為此,天寧寺建起萬壽殿供人前來朝拜御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令其它寺廟“難以儷其榮耀”。 我們又來到后院,這里古木參天,花香四溢。在藏經樓的西北角,矗立著一座精巧而壯美的寶塔——光孝塔,塔高五層,磚木結構,唐朝佛塔風格。此塔建于公元864年,它可是南通城的老祖宗,歷來有“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說。即先有了塔,再圍繞著塔慢慢聚集發(fā)展起來了一座城市。光孝塔就象一位閱盡滄桑的高僧大德,靜穆地屹立在這里已有1146年了,它見證了這座城市從無到有及至繁華的巨變,它是南通的一座鎮(zhèn)城之寶! 寶塔西面,一墻之隔,就是當代書畫大師范曾的故居。德妙法師介紹,范家院里有一口水井,范曾大師曾笑言:“我坐在家中看去,孝光塔就象一支如椽巨筆,院中水井如同用之不盡的神硯。所以自幼便擅長舞文弄墨,真有如神助也。”南通,人杰地靈的福地??! 寶塔北面栽種著一排桂花樹,樹下橫豎躺著七、八塊明、清年間的石碑,德妙法師拎起一把竹掃帚,掃去碑上厚厚的桂花米,彎下腰給我指認古碑上斑駁的文字,上面記載著天寧寺的重大事件和有趣的故事。在濃郁的桂花香芬中,在輕飏的寶塔角鈴聲中,聆聽前朝舊事,似有似無的雨絲隨風拂面,不由想起韓愈《山石》中的詩句:“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钡旅罘◣煂μ鞂幩碌墓磐駚砣鐢导艺?,鐘愛之情溢于言表。他是天寧古寺一千多年來無數代僧人中的一位,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就是這樣代代傳承,直至永遠。 時近中午,佛事圓滿結束,親友們將各色紙錢寶物堆滿一只兩米長的紙船中,抬上香鼎,在眾法師朗朗的頌經聲中,帶著家人的祝福,化為一片火光,隨裊裊青煙升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