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的美篇陽光 <p class="ql-block">《悠悠歲月》</p> <p class="ql-block">我在五七農場老三連(鹿場),結識了一對叔侄倆,老閆名叫閆立法,小閆叫閆光修。老閆年紀已四十多歲,小閆長我兩歲,他倆均來自山東沂水縣。老閆的工種是喂豬,小閆的工作是喂鹿,除了吃飯之外,他倆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馬號渡過。馬號里有一輔小炕總是燒得熱乎乎的,帶二層底的爐子不只給冬天帶來溫暖,還可以烤喂馬的豆餅,烤土豆更是一絕。</p> <p class="ql-block">我到農場的第一個冬天,就是跟馬爬犁干活。除了裝洋草卸爬犁就是牽馬飲馬,經常在馬號轉悠,冷了進屋暖和暖和,下班早了還可以侃一陣大山天南海北的。二閆的家鄉(xiāng)沂水縣屬沂蒙山區(qū),雖然當時也很貧窮,可在那里曾經發(fā)生的英雄事跡確讓人有口皆碑。尤其是電影《紅日》歌頌的紅嫂為了搶救八路軍傷病員,竟然用自己的奶水無私奉獻。孟良崮戰(zhàn)役陳粟兵團用簡陋的武器,全殲號稱美式裝備的七十四師,也是一個聞名世界的壯舉。每當講起這些小閆的臉上就紅光滿面,充滿了自豪感,好像有他一份功勞似的。</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入冬,我接替了馬秀民的保管員一職。這樣我同二閆的接觸更多了,喂豬的麩子需要出庫,喂鹿的燕麥也在倉庫里儲存,往來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有時宿舍里冷了,我便在馬號的火炕上享受一夜,他們還給我烤從北山地窖里拿來的土豆。那時候用二層底爐子烤的土豆即松軟又甘甜,簡直沒法形容的好吃。</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六年春天,場部要求三連搬遷,除了八名留守人員從事養(yǎng)殖業(yè)外,其它人員一律并入新三連。二閆仍留在豬場、鹿場,指導員代云海升為養(yǎng)殖場場長。一九七七年橋南成立農業(yè)第四隊,由三連原來的連長劉道愛擔任一把手。二閆和劉連長的關系一直很好,在抽調骨干的時候,閆光修首當其沖。后來小閆開上了拖拉機,在四隊分了房成了家,終于有了出頭之日。</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四年,我承包了三連的八號機車和一臺牽引式康拜因。由于康拜因的起動設備丟失(馬達、和電瓶等),這時我聽說閆光修承包的拖拉機帶脫谷輪,我冒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了小閆,當我說起借他的脫谷輪一事時,光修二話沒說借給了我,讓我感到昔日的情份仍然不負當年。干了一個秋天,麥收結束的時候,我同搭當趕著馬爬犁給他送脫谷輪的時候,買了兩瓶酒和小菜,在他家一醉方休。</p> <p class="ql-block">農場解體后小閆去了胡通河林場,老閆回了老家。在一次我陪朋友去林場辦事時,遇到了閆光修,這時的他已經四十開外了,在他家呆了一顆煙的功夫,我們便告別了。后來他在二號房子辦起了單板廠,發(fā)財后,榮錦還鄉(xiāng)了。再后來聽到了不幸的消息,但沒有確認,可也讓我的心頭感到一陣陣酸楚。正所謂:歲月悠悠不饒人,老天不曾放過誰?只有那優(yōu)美的沂蒙小調,一輩輩傳承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