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鄉(xiāng)土散文一春節(jié)往事

建成

<p class="ql-block">  不知從何時起,漸漸失去了年少時那種祈盼過年的心情和激情,因為小時候是掐著指頭數、掰著指頭算,盼了臘八盼過年。誰知一眨眼,就是幾十年。</p><p class="ql-block">記得一進臘月,隱隱約約的炮仗聲像開場的鑼鼓,斷斷續(xù)續(xù)敲響了“年”這首既神秘又帶有期盼的音樂序曲。盡管當時出行基本靠腿,但趕集的、上店的、互送年貨的、外地歸來的人比比皆是。他們朝著不同的方向、帶著不同的物品、穿著不同的服裝,你來我往,匆匆穿梭,但目的只有一個:準備過年,忙著過年,回家過年。</p><p class="ql-block">準備過年是臘月的第一要務,男人趕集上店,女人推碾子磨面,一切都圍繞這個中心轉。</p><p class="ql-block">白天,家庭主婦除了準備一日三餐,更多的精力則是看看細糧還有多少,粗糧還有什么,哪天推碾子磨面,哪天做豆腐攤煎餅等等,計劃好了就開始走東家、跑西家,預約石磨、碾子和鏊子,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工作。</p><p class="ql-block">居家過日子,不是誰家都有石磨、碾子和鏊子,你有我用,我有你用,互補短板,彰顯了鄰里關系和睦融洽不一般。而人口少的則會選擇“互幫互助”,就是誰家干活過來幫一把,做豆腐、攤煎餅給她捎帶著做一點。</p><p class="ql-block">忙年、忙年,忙著過年,大人小孩不得閑。掃房子、做衣服、祭灶王、磨豆腐、蒸年糕、包包子、攤煎餅、買鞭炮、買對聯、買年畫、備酒備菜等,一切都要有條不紊,考慮周全。忙也就算了,關鍵是累!男人推磨累彎了腰,女人攤煎餅累的直不起腰是常事。</p><p class="ql-block">掃房子是過年的規(guī)定動作。再舊、再破的房子也要在臘月二十以后選一個晴和的天,把屋里的被子、箱子、柜子;堂屋的油瓶子、鹽罐子、飯櫥子等,除了搬不動的以外,都要挪挪窩放到院子里。然后大人戴著葦笠或草帽子,穿上一件破舊衣服,手持綁在木棍上的笤帚,把屋里的灰塵打掃的一干二凈,為的是除舊迎新。勤快或講究的,還把屋里用紙糊一遍,除夕那天貼上年畫,顯得格外新鮮。年畫不過幾毛錢,成幅的也就一、二元,有看頭,有寓意,還有很多教育意義。如果不貼在墻上保存到現在,當時的“家徒四壁”,說不定是今天的“家產萬貫”。</p><p class="ql-block">掃完房子,壇壇罐罐擦把一遍,再一樣一樣搬回去,整體看上去煥然一新,實際上還是那些不值錢的舊東西。這時你再看看,所有的家當又重新站好了位置,像列隊的禮兵原地待命,等著年這個重要“賓客”到來。</p><p class="ql-block">除了規(guī)定動作,還有過小年、祭灶王(也叫辭灶)這項固定動作。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將新的灶王爺畫像(也叫灶馬)貼在灶臺左上方進行祭灶,包括燃香、擺放供品等,祈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保佑家庭平安和生活幸福。</p><p class="ql-block">過了小年,春節(jié)的大幕就慢慢拉開了,家家戶戶開始演奏鍋碗瓢盆交響曲、石磨碾子進行曲。遠處眺望,村村炊煙繚繞;近處聆聽,庭院磨坊叮鈴當啷,一幅現實版的“春節(jié)上河圖”......</p><p class="ql-block">做豆腐、蒸年糕、蒸餑餑、蒸棗山,哪家都忙得不亦樂乎。新做的豆腐青白如玉,方方正正切成塊,大部分裝進有水的小甕里放到屋外冷藏,小部分送左鄰右舍,剩個一塊兩塊的趁熱沾著蒜泥吃,味道純正鮮美,想起來就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其實,不光豆腐放在甕里,就是蒸的餑餑、包子、攤的煎餅也是放在甕里或盆里。那時冬天冰凍三尺,寒風刺骨, 三九天是最好的天然“冰柜”,基本上滿足了過年冷藏和冷凍的需要。蔬菜好說,隨便挖個地窖就可以保鮮,品種不多,但信手拈來,吃著方便。</p><p class="ql-block">蒸年糕雖然麻煩,由于冷卻后切成塊形狀像“金磚”,意思是“黃金滿屋”,所以過年時都多少會做一點。其實,別說滿屋,就是有個一、二兩也謝天謝地了,說明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滲透到方方面面。然而,更多的是為了追求一種生活樂趣,如把面團做成魚狀,意味著“年年有余”。正因為有樂趣,所以小時候總盼望著逢年過節(jié),滿足口福是一方面,關鍵是有花樣和新鮮感。</p><p class="ql-block">大餑餑、大棗山好看好吃又筋道。因為面粉是頭遍的(那時用石磨磨面,分頭遍、二遍和三遍,頭遍相當于現在的麥芯粉),老面引子是保存完好的,和的面是硬的,出鍋后是不能開裂的。做大餑餑和大棗山既要有體力、有耐心,還要有經驗,對每個家庭婦女來說都是一種“年終大考”。不過,她們在出嫁前就領到了“畢業(yè)證”。如果那時春節(jié)在鄉(xiāng)村來一次面食比賽,別看沒有自來水、天然氣、壓面機、發(fā)酵粉,肯定是花樣繁多,目不暇接,關鍵是沒有科技狠活。</p><p class="ql-block">大餑餑好說,圓圓的、白白的,不開裂就可以了,做棗山就要下一番功夫了,四周鑲上大紅棗,形狀像座山,一大鍋也蒸不了幾個,費時、費力、費柴火。后來才知道“大棗山”大有寓意:是為了糧食堆成山、早福、早富。這雖然是寓意,說明人們對理想的追求不光在夢里,還在飲食里。</p><p class="ql-block">過年不但活多,人們議論的話題也多:某人從外地回來穿的什么衣服、抽的什么煙、帶的什么東西、怎么說的話,是坐著“碗”還是坐著“盤”回來的;閨女和女婿給娘家送了幾斤肉、幾條魚;在外地不回來的給家里郵了多少錢;誰家殺了個豬、誰家蒸了幾個大棗山等,都成了全村的“新聞聯播”,有的事還會“跟蹤報道”,然后“隨時播報”。</p><p class="ql-block">要說最大的“新聞”,當屬除夕的擁軍優(yōu)屬活動。這天,軍烈屬的家里如同趕大集,你來我往,一派祥和歡樂的景象。大清早一群小學生就來掃院子,搞衛(wèi)生,里里外外連墻角旮旯都不放過。小學生剛走,挑水的小伙子又進了門,把水缸裝的滿滿的(因為那個時候沒有自來水)。隨后來的是大隊干部,他們送來的是面粉、豬肉或幾元現金,面粉和豬肉盡管只有幾斤,但在村里屬于最高待遇。夜幕剛落,一群女青年就開始到軍烈屬家看看餃子包完了沒有,家務活干完了沒有,如果有需要她們干的,在說笑之中一會就干完了。在這樣的氛圍中過年,盡管物質貧乏了點,文化生活單調了點,但能深刻體會到“一人當兵,全家光榮”,能領略到一個村就和一家人一樣,能深刻感覺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p><p class="ql-block">而過年的議程也非常細致和神秘。到了這一天,什么時辰干什么活、說什么話都要心中有數,有的還要嘮叨好幾遍,就怕缺項和漏項,一切安排就緒后,太陽也快下山了。在夕陽余輝的映襯下,紅紅的對聯格外鮮艷,大幅字、小福子熠熠生輝,窗花上的花鳥魚蟲活靈活現,使冬日蕭條的土房院落充滿了節(jié)日色彩。這時就要去祖墳上“請”先輩回家過年,請回后在大門口放一根“攔門棍”,意在把那些妖魔鬼怪攔在門外,再把桃枝放在門后,意味著可以辟邪,相當于二次“攔截”,以確保過年的順利。因為除夕這晚上大門是開放的,迎的是財神,不是鬼神。</p><p class="ql-block">除夕夜,堂屋掛的是家堂軸子,供桌上擺的是雞鴨魚肉,大餑餑,大棗山,還有搖錢樹什么的,香火繚繞在供桌上方,在蠟燭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神秘,年齡小的都不敢說話、不敢多看。而這樣的年俗在破舊立新的風潮時,人們也會偷偷摸摸地走走程序。看似尊祖敬宗,實則傳承孝悌之道。</p><p class="ql-block">至夜間十二時,是真正的“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家家戶戶開始放鞭炮,吃餃子,迎接新年到來。這時候話是不能亂說的,干什么都要小心翼翼。吃完了,不能說沒有了,東西壞了,不能說完了完了等不吉利的話,什么都是有、有、有,好、好、好,就怕“一語成讖”!</p><p class="ql-block">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新年的餃子里要包上幾個1分或2分的鋼镚子,吃到它預示有財運、有錢花,也是正月初一炫耀的資本。今天你如果再說那時為了吃到鋼镚子如何如何,恐怕年輕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實際上各村有各村的風俗,各家有各家的禮儀,各人有各人的做法,畢竟一年只有這么一次,誰都想許個愿圖個吉利。</p><p class="ql-block">天剛放亮,大伙便自覺地去給家族中輩分大、威望高的人拜年,然后是鄰居互拜。更多的時間則是看踩高蹺、耍旱船等民間免費的表演活動。</p><p class="ql-block">說來也怪,那時人口不及現在的一半,但各村都有高蹺隊、戲班子等。自導自演的戲曲樂器單一,放下鐵锨就是演員的農民服飾樸素,也沒有舞臺背景和什么道具,但大家看的津津有味。踩高蹺、耍旱船,看似蹦蹦跳跳,走來走去,但有很多樂趣。扮演老太太的,用兩個小紅辣椒做耳墜,一走晃來晃去的,扮演八戒的用小木板當耳朵,一走忽閃忽閃的,其他扮演者形象各異、惟妙惟肖,不時做出許多搞笑動作,讓辛勞了一年的人們喜笑顏開,忘記了疲勞、忘記了貧窮、忘記了憂愁,如同生活在一個歡樂的海洋里、童話般的世界里。</p><p class="ql-block">別看是土里土氣的演出,附近的村莊還互相交換節(jié)目呢,你方唱罷我登場,是地地道道的鄉(xiāng)村文化和視覺盛宴。</p><p class="ql-block">初三早上一掛 “送年”的鞭炮(有的地方是初二),過年的“開幕式”就算結束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是走親訪友的時間。走親訪友是很有講究的,首先是先到誰家后到誰家有講究,到誰家?guī)裁炊Y物有講究。再就是喝酒要矜持一點,如果像現在流行的“三兩四兩不算酒,七兩八兩漱漱口”可就苦了主人家了。</p><p class="ql-block">那時誰家都有七大姑、八大姨,都會利用春節(jié)的機會互相走動。親戚多的,分個三五批來還可以,就怕今天來一個、明天來一個。菜少了,人家說慢待,菜多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關鍵客人“引以自豪”的是吃了幾大盤、幾大碗。聰明的媳婦一般會變換花樣,或者一菜多做,更聰明的酒過三巡就會問客人:“上飯吧”?有悟性的客人知道其中的含義,碰上二愣子或酒量大的會說不著急、不著急。是啊,你不著急,主人和做飯的開始著急了。</p><p class="ql-block">過年的風俗多,只要不出正月今天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有說法;做事要這樣、要那樣,每天都有規(guī)矩,像緊箍咒束縛著你?,F在想來有的不無道理,人的思想和做法如果沒有一定的束縛,必然會把仁義禮智信拋到九霄云外,有的事情盡管有迷信的成分,但能約束人們的思維和行動。更明白長輩們過年之所以循規(guī)蹈矩,為的是負起責任,這種責任不單是做樣子看,是為了年俗、家俗、家風一代一代往下傳。盡管他們文化淺薄甚至沒有文化,有的也讀不了“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樣的詩句,但對家風的延續(xù),年俗的傳承,禮儀的內涵獨具慧心。</p><p class="ql-block">“父母為先立榜樣,子女隨后爭自強?!鼻叭嗽撟叩淖吡?,這是亙古以來無法改變的自然規(guī)律,他們怎知后人過年是個什么樣子呢?</p><p class="ql-block">時代在變,環(huán)境在變,過年的各種習俗也在變。尤其是高鐵民航的發(fā)展、電視手機的普及、經濟生活的改變,外賣和預制菜的興起,給人的感覺是“年味”越來越淡。上了年紀的人覺得過年沒有習俗吧,如同一塊臘肉,不經過煙熏火燎就沒有味道,再說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不會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吧,年輕人對那些有民族文化底蘊的又不認真去傳承。“糟粕”是沒有了,但“精華”也很少見了。老年人和年輕人的代溝就這樣一年一年的越拉越深,年俗距離越拉越遠。但只要經歷過,春節(jié)的往事就會記在心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