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一號”:咆哮吧,黃河山居亭主 <p class="ql-block"> “咆哮”一詞出自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咆哮者不必勇”,大意是說聲音洪亮不一定有勇氣,然而,詩仙太白先生一句豪吟,“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讓“咆哮”成勇猛勇敢,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的大河奔流的象征,並且?guī)缀醭闪它S河的專用詞語。我們從龍門出發(fā),沿晉陜大峽谷中的“黃河一號”公路穿行一百多里前往壺口,目的就是要一睹黃河在壺口咆哮的風(fēng)采。</p> <p class="ql-block"> 游壺口,許多初次來的游客會感到疑惑,這里兩岸山勢舒展,河道開闊平坦,沒有湍急的流水,風(fēng)光平平,景色一般,這樣的地方會有“咆哮”的大瀑布嗎?其實黃河大多數(shù)時候是和平寧靜的,她時常以從容淡定的姿態(tài),展示著包容天地,滋養(yǎng)萬物,呵護生靈的博大胸懷,即便在這晉陜大峽谷中,偶有起伏跌宕,也微瀾不驚。黃河也有怒吼的時候,比如壺口……</p> <p class="ql-block"> 在壺口岸邊是看不見大瀑布的。平展寬大的河道河床上架設(shè)有人工棧橋,看大瀑布,須走棧橋到河道的中央。壺口位于山陜大峽谷南端山西吉縣與陜西宜川之間,黃河流經(jīng)此處時,竟然在河道中間的石頭河床上沖蝕出一個寬約五十米、深二三十米、長達數(shù)公里的狹窄溝槽,水到溝槽口被束住,聚攏,涌積,然后以排山倒海之勢一起注入溝槽,這便形成了壺口大瀑布。</p> 觀賞瀑布,一般“遙看瀑布掛前川”,多是仰視,而壺口瀑布深陷溝槽之中,只能俯瞰。黃河水量大,溝槽口窄小無法完全容納,大水便向溝槽兩邊延展注下,壺口瀑布就形成了一個少見的“U”形瀑布,大水從東西北三面一起注入溝槽,在溝槽中擠壓碰撞,掀起驚濤駭浪,尤顯氣勢磅礴。溝槽東岸稍高,西岸稍低,從東岸山西一側(cè)觀瀑,場景更宏大,更具有視覺沖擊力。 <p class="ql-block"> “壺口”的名字,直觀地講就是溝槽口有些像一把大茶壺的壺嘴。這把“茶壺”怎么來的呢,這便演繹出一段傳奇。傳說,大禹治水時欲劈開孟門泄流黃河洪水,一條惡龍四處生亂阻止大禹開孟門,玉皇大帝知道后扔下一只紫金茶壺將惡龍罩住,這便有了壺口,壺口所在的溝槽被稱為“龍槽”。據(jù)說,徐霞客到訪壺口時龍槽也就幾百米,而今石槽已達數(shù)千米,足見黃河的偉力。</p> <p class="ql-block"> 壺口,“千里黃河一壺收”,然后將黃河巨大的能量瞬間釋放,驚天動地。且不說瀑布激起的滔天巨浪如何震撼人心,單就那咆哮的濤聲掀起的“狂風(fēng)驟雨”,已讓人感到振奮。八十多年前,一位叫光未然的文藝青年負著傷痛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路過壺口,目睹大瀑布的洶涌澎湃,聽到黃河的咆哮聲,熱血沸騰,心潮翻滾,哪里還顧及身體的創(chuàng)傷,奮筆寫下了長篇組詩《黃河吟》。</p> <p class="ql-block"> 曾經(jīng)創(chuàng)作著名抗戰(zhàn)歌曲《在太行山上》的音樂家冼星??吹健饵S河吟》,被組詩描繪的黃河壯麗畫面,塑造的抗戰(zhàn)英雄形象,弘揚的民族偉大精神深深感染,夜不能寐,一氣呵成,將組詩譜成了一部充滿革命英雄主義氣概的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其中《保衛(wèi)黃河》樂章激勵了無數(shù)熱血青年投身抗戰(zhàn)一線。周恩來題贊:“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p> <p class="ql-block"> 壺口地處黃土高原中部,氣候為大陸性暖溫帶季風(fēng)氣候類型,半干旱半濕潤,觀賞瀑布的最佳時間通常是春季“桃花汛”或秋冬之交的秋汛前后,此時河水不大不小,游人可達瀑布跟前,如果運氣好,西邊陜西一側(cè)還可下到二級平臺平視或仰視瀑布。夏汛期間尤要注意天氣,一防上游洪水突襲,二是河水淤滿大河,瀑布消失,只能看滔滔黃河天水奔流到海不復(fù)回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