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印象關(guān)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國風光,千里綠裝。在東北春末夏初時節(jié),我們東北之旅從中國最北點北紅村出發(fā)南下,途經(jīng)茫茫林海、大興安嶺地區(qū)的加格達奇以及油城大慶市,千里奔襲前往心念已久的冰城哈爾濱。</span></p> 哈爾濱印象之駕途拾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國道111塔河服務(wù)站,很暖心的“塔河歡迎您”感動了我們,在行駛了許久都見不到人煙的林海公路,突然發(fā)現(xiàn)個服務(wù)站,有了“方便”之處,如釋重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往,在某些影視作品里見到北極熊的雕塑,它的地理位置在哪里都是不言而喻的。而今,我們也腳踏在這片土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河,祖國北部邊陲小城,西接漠河縣,南靠新林區(qū)、呼中區(qū),北以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為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雄居“天鵝之首,金雞之冠”,是中國最北的兩個縣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尊護林防火宣傳雕塑,是給南向北進入林區(qū)方向的游客看的,我們已經(jīng)找到北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加格達奇知青文化廣場。加格達奇是大興安嶺地區(qū)行政公署所在地。知青文化廣場是大興安嶺地區(qū)黨委、行署為紀念大興安嶺地區(qū)開發(fā)55周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50周年而建立的紀念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興安兒女》大型雕塑?!杜d安兒女》雕塑主體是十四位與真人同比例的知青塑像,所體現(xiàn)的內(nèi)容的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那鎏金歲月里,來自滬、浙、京、津及本省的五萬余名知識青年,用青春的激情和滿腔的熱血,在被視為“高寒禁區(qū)”的大興安嶺原始林中戰(zhàn)天斗地,艱苦創(chuàng)業(yè)、生活勞作、開發(fā)建設(shè)的歷史。雕塑以“見證歷史,昭示未來”為目的,是大興安嶺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和詮釋。即是當年“知青”這代興安兒女對第二故鄉(xiāng)大興安嶺的無限眷戀的情感體現(xiàn),更是大興安嶺的精神的象征。雕塑的設(shè)立,時刻激勵著一代代興安兒女熱愛家鄉(xiāng)的殷殷情懷和續(xù)寫更宏偉樂章的遠大志向。故《興安兒女》雕塑以此寓意而得名。肅穆莊嚴,雄偉壯觀的大型鑄銅雕塑《興安兒女》長8.8米,寬2.8米,高4.16米,重17噸。雕塑設(shè)計者滕亞林系原大興安嶺知青,回城后任教于上海大學美術(shù)學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青亭。認真閱讀,很受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紀念知識青年赴大興安嶺上山下鄉(xiāng)50周年,大興安嶺地委、行署、林管局決定,由加格達奇區(qū)委,區(qū)政府承建此亭,于2019年8月3日落成。知青亭總體設(shè)計遵循中國傳統(tǒng)的天圓地方建筑理論,體現(xiàn)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哲學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亭高:5.5m,標志大興安嶺開發(fā)建設(shè)55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亭座:50平方米,寓意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5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碑寬:1.969m,代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從1969年開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碑高:2.019m,意為2019年所立此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碑座:8.46平方米,以示大興安嶺行政面積8.46萬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鋼樁:8根,象征知識青年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鑲畫:14幅,展現(xiàn)往昔知青生活工作之場景。(該碑亭由原大興安嶺地區(qū)知青、上海大學美術(shù)學院滕亞林工作室設(shè)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油城大慶,是我們特別安排停留的,只有一項行程,就是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工業(yè)戰(zhàn)線上的一面旗幟,大慶精神的核心是鐵人精神。過去 鐵人精神鼓舞了中國工人的斗志,為甩掉落后帽子,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貢獻了無窮的精神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紀念館正面廣場中央是鐵人王進喜手握剎把的巨型雕塑,紀念館主體建筑外形由“工人”二字組合,鳥瞰呈“工”字形,側(cè)看為“人”字形,象征這是一座工人紀念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紀念館主體建筑側(cè)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進喜(1923——1970),甘肅玉門人,1950年參加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司鉆、鉆井隊長、指揮部副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wù)。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中共中央委員。“鐵人”是黨和人民給予他的榮譽稱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鐵人王進喜是大慶人的杰出代表,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范,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優(yōu)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為祖國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立下了不朽的功勛。20世紀50年代,他奮發(fā)思變,帶領(lǐng)井隊實現(xiàn)了“月上五千,年上雙萬”的目標,開創(chuàng)了鉆井生產(chǎn)的新局面;60年代初,大慶石油會戰(zhàn)中,他知難而進,帶領(lǐng)井隊義無反顧地“創(chuàng)造條件上”,帶動了整個會戰(zhàn)的迅猛發(fā)展,大慶油田進入全面開發(fā)建設(shè)以后,他求真務(wù)實,帶領(lǐng)一個大隊年年出色完成鉆井生產(chǎn)任務(wù),成為大慶發(fā)展前進的一面紅旗;“文革”期間,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忍辱負重,堅持為黨工作,舍生忘死捍衛(wèi)大慶紅旗,保衛(wèi)油田安全。鐵人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創(chuàng)造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用終生實踐為我們樹立了做人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廉潔的表率。不僅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zhì)財富,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此照片來源于紀念館展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紀念館主體建筑高47米,王進喜大型雕塑后拾級而上的臺階共有47級,寓意著鐵人王進喜47年短暫而不平凡的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紀念館入口大廳大型主體群雕,氣勢恢宏,迎面而來。鐵人精神是“愛國、創(chuàng)業(yè)、求實、奉獻”大慶精神的具體化和人格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具有極其豐厚的內(nèi)涵,主要包括:“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的艱告奮斗精神;“干工作要經(jīng)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愿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埋頭苦干的無私奉獻精神。鐵人王進喜的光輝業(yè)績和鐵人精神,得到歷屆中央領(lǐng)導(dǎo)的充分肯定,深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建國40周年之際,他與雷鋒、焦裕祿、史來賀、錢學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建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chǎn)黨員優(yōu)秀代表”。世紀之交,他同孫中山、魯迅、雷鋒、焦裕祿、李四光、毛澤東、鄧稼先、鄧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評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建國60周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建國70周年,被評為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lián)合評選的“最美奮斗者”。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納入黨中央批準的第一批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載入黨史和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雄鐵人是一面永遠的旗幟,鐵人精神是推動企業(yè)發(fā)展、鼓舞我們前進的不竭動力。艱苦歲月里,鐵人精神激勵老一輩創(chuàng)業(yè)者戰(zhàn)勝困難、奮勇拼搏,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嶄新征程中,鐵人精神必將鼓舞一代又—代建設(shè)者開拓進取,自主創(chuàng)新,為當好標桿旗幟、建設(shè)百年油田,維護國家能源戰(zhàn)略安全,為全面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而團結(jié)奮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冰城哈爾濱。先到這座全國第二大歐式風格火車站打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松花江畔的哈爾濱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由于其特殊的歷史進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這座具有異國情調(diào)的美麗城市,它不僅薈萃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素有“冰城”、“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美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春末夏初的冰城已經(jīng)雪化冰消,春意盎然,綠植吐芽,萬物復(fù)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雖然哈爾濱尚未正式入夏,但美麗的松花江已經(jīng)飛出歡樂的歌,旅游熱顛覆了季節(jié)。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電視片《哈爾濱的夏天》主題歌“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唱紅了長城內(nèi)外大江北,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冰城哈爾濱成了魂牽夢縈心心念念的地方。</span></p> 哈爾濱印象之太陽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夏里的天空多么晴朗明媚,美麗的太陽島多么令人神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松北大道拐進太陽大道,就感覺到前方傳來陣陣歡樂的歌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陽島公園是哈爾濱市和黑龍江省的第一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夏季是太陽島的旅游旺季,雖然氣候波動較大,但夏季的太陽島風景區(qū)呈現(xiàn)出碧水環(huán)抱、幽雅靜謐的景象,是一個理想的旅游勝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陽廣場、太陽島石碑及太陽門。?<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刻有“太陽島”三個大字的巨石置于太陽門前方,碑石上的大字由書法大師趙樸初題寫,是太陽島的標志性景點?。太陽石前,游人如織,大家都搶著在此打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設(shè)計獨特的太陽門,使其成為太陽島的迎賓門,游人從大門進入,仿佛是到了夢幻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陽島上主要景點有:坐龍廣場、棲鳳臺、冰雕藝術(shù)館、東北抗日聯(lián)軍紀念園、俄羅斯風情小鎮(zhèn)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陽島坐龍廣場?。位于太陽島風景區(qū)的入口附近,是一個以金代的“銅坐龍”為原型設(shè)計的大型立體五色草花壇。這座花壇高6米,占地60平方米,集四種動物特征于一體:龍頭、犬身、麒麟背、獅尾,象征著中華民族的龍圖騰?。坐龍廣場的“坐龍”原型是1956年在阿城被發(fā)現(xiàn)的金代“銅坐龍”。這尊銅坐龍現(xiàn)存于黑龍江省博物館,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東鐵路高級職員度假區(qū)。園區(qū)內(nèi)有圖文并茂的展陳,詳盡介紹中東鐵路的前世今生。該度假區(qū)由18座彰顯上世紀初淳樸、濃郁俄羅斯風情的別墅、民宅組成,這些建筑掩映這綠林花卉中,錯落有致,各具風格。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建筑景觀,是哈爾濱乃至整個中國近代建筑中中西交融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5 年 8月 14 日,中華民國和蘇聯(lián)簽訂條約,規(guī)定中東鐵路及南滿鐵路合并成為中國長春鐵路,應(yīng)歸中蘇兩國所有,并共同經(jīng)營。蘇聯(lián)如愿以償?shù)牡玫搅恕堆艩査f(xié)定》的全部條件。之后該路又改為“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鐵路”。1952年 9 月15 日,中蘇兩國發(fā)布公告,中長鐵路正式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長鐵路結(jié)束中蘇共管,完全由中國收回。移交儀式在哈爾濱舉行,時任國務(wù)院總理的周恩來親自出席了儀式。至此,由列強霸占并在中國國土建造的鐵路終于回歸祖國,雪恥了百年恥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東鐵路是“中國東部鐵路”的簡稱。中東鐵路是1896年沙皇俄國與清政府簽訂的《中俄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的產(chǎn)物。沙俄為了去中國化,而回避大清鐵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東鐵路哈爾濱松花江鐵路大橋枕木(原件),是當年修筑中東鐵路沒有用完剩余的枕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俄羅斯風情小鎮(zhèn)。該建筑群分為四個展覽區(qū)域展現(xiàn)哈爾濱的歷史和文化,分別為百年小鎮(zhèn)序言區(qū)、俄羅斯民俗文化展示區(qū)、俄羅斯文化藝術(shù)展覽區(qū)、異域風情商貿(mào)服務(wù)區(qū)。小鎮(zhèn)的建筑多種多樣,包括文藝復(fù)興、巴洛克、折中主義、新藝術(shù)運動等多種建筑風格。沿著小鎮(zhèn)細窄的石路,在充滿俄羅斯風情、淳樸的小巷里清風漫步,猶如穿梭時空,回到一百多年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雪雕藝術(shù)園內(nèi)一組雪雕作品。</span></p> 哈爾濱印象之中東鐵路公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哈爾濱中東鐵路公園位于美麗的松花江畔,從中央大街向北而行,走到松花江邊(防洪勝利紀念碑)向東轉(zhuǎn)走斯大林街,抬頭東看,就能看到橫跨松花江的鐵路大橋,這就是中東鐵路橋,也就是中東鐵路公園的主景點,哈爾濱旅游必游的網(wǎng)紅打卡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到了橋頭下,原來有兩座橋,東面的是新橋哈齊高鐵,新橋建成通車后,老橋就停止了運行,成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東鐵路松花江大橋還是哈爾濱道里道外兩個區(qū)的分界橋。就這么個很重要但不起眼的小小界碑,據(jù)說很多哈爾濱本地人都不知道它的具體位置。這是個三面碑,北面是“松北”,東面是“道外”,西面是“道里”,一碑定三個方位,實屬少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個界碑有點小,走過路過很容易錯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改造為鐵路公園加建的上橋人行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東鐵路公園分為南北兩個區(qū),南區(qū)以“鐵路與城市”為主題,北區(qū)以“中東鐵路文化展示”為主題。公園通過濱洲鐵路橋、碉堡、站亭、鐵軌、蒸汽機車等中東鐵路建筑及設(shè)施,以及景墻、標志、雕塑與展示空間,系統(tǒng)展示中東鐵路建設(shè)發(fā)展歷程與哈爾濱城市發(fā)展歷史。本篇介紹的是中東鐵路公園北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哈爾濱松花江鐵路大橋。是中東鐵路第一長橋,1898年測量設(shè)計,1900年5月17日開工,1901年10月2日建成通車。大橋設(shè)計者克爾別茲,施工負責人連鐸夫斯基工程師。大橋全長1027.20米,共19孔,20個墩臺,墩臺采用塊石和石膏石灰砂漿砌筑,花崗巖料石鑲面。橋臺結(jié)構(gòu)型式仿效中國古代石拱橋,獨具特色。8個大墩的上游迎水面均設(shè)有壯美的破冰棱。橋上鋪設(shè)的鋼軌是當時世界上最新型的鐵軌,每米32公斤。它是中國鐵路最早建成的超千米特大橋梁,堪稱近代中國橋梁史上的代表作之一。1962年和1971年大橋先后兩次大修更換鋼梁。哈齊高鐵松花江大橋建成后,該橋于2014年4月17日停止使用。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0月,哈爾濱市政府將其改建為中東鐵路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3年3月5號國務(wù)院公布中東鐵路松花江鐵路大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東鐵路松花江鐵路大橋橋頭堡,護衛(wèi)大橋,濱州之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東鐵路簡介:中東鐵路始建于1897年,1903年全線建成通車。干線西起滿州里,中經(jīng)哈爾濱,哈爾濱是其樞紐,東至綏芬河,支線從哈爾濱起向南經(jīng)長春、沈陽直抵旅順口。它的干線和支線呈現(xiàn)為“丁”字形,全長2489公里。中東鐵路從1896年簽訂《中俄密約》起,歷經(jīng)沙俄統(tǒng)治、中蘇合辦、中蘇合營中長鐵路等歷史時期,直到1952年末蘇聯(lián)才將其完全交還給中國。</span></p> 哈爾濱印象之中華巴洛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qū)是哈爾濱十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qū)之一,是哈爾濱近代發(fā)展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地區(qū),是哈爾濱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源地。街區(qū)內(nèi)的中華巴洛克建筑群,是中國國內(nèi)現(xiàn)存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巴洛克建筑是興起于17世紀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的一種建筑風格,是歐洲最偉大的建筑風格之一?!爸腥A巴洛克”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化的巴洛克建筑,它的主要特點是:建筑臨街的側(cè)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風格,而局部裝飾的圖案則取材于中國傳統(tǒng)的祈福文化元素,比如石榴、葡萄象征多子,蝙蝠、牡丹、如意、銅錢、卷草等則表達了福、祿、壽、吉祥之意,立面背后的空間是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平面布局和功能都是傳統(tǒng)民族的格局,這種“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就被稱作“中華巴洛克”,是一種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東三省總督后任民國大總統(tǒng)的徐世昌私宅也是典型的中華巴洛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華巴洛克名醫(yī)巷,老中醫(yī)正在給一游客號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各地名小吃云集,時近飯點很是熱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開了120年的包子鋪,對于現(xiàn)代文明下眾多的個體經(jīng)營者來說,是不是應(yīng)該悟出點什么,張包鋪靠什么秘訣使包子生意維持兩個甲子而不衰?</span></p> 哈爾濱印象之中央大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哈爾濱中央大街,是一條著名的商業(yè)步行街,有“亞洲第一街”、“中國第一商業(yè)步行街”之稱。它位于道里區(qū)中心地帶,南起經(jīng)緯街,北至松花江畔,也就是現(xiàn)在的地標“哈爾濱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中央大街由于其始建年代、形成至繁榮是沙俄殖民時期,建筑風格任由各業(yè)主自行決定,故包容了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各個時期的歐陸建筑風格。新中國以來,各時期均有對中央大街進行原風貌保護、修繕,使這一歷史遺產(chǎn)得以發(fā)揚光大,所以,中央大街又有“歐陸風格建筑藝術(shù)博物館”之美譽,一舉成為哈爾濱的城市名片,使其成為游客必游的網(wǎng)紅打卡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大街歷史悠久,是沙俄殖民的產(chǎn)物,始建于1898年,最初名叫“中國大街”,是因中東鐵路建成通車以后,大量外國商人及外貨涌入,因其地段靠近松花江的碼頭,成為貨物運輸?shù)闹匾ǖ?,很快就在通道兩?cè)形成買賣交易場所并駐扎大量中國勞工,而周邊居住的都是外國人,“中國大街”就是外國人叫出來的。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由俄國人主持向沿街業(yè)主籌款10萬余元,把一千多米長的中央大街全街鋪設(shè)了長18厘米、寬10厘米、形狀如長方形面包的花崗巖石,使營商環(huán)境上了一個臺階,這也是后人描繪中央大街的方石路世上僅有,一塊石頭一枚銀元的來歷,此時中央大街的繁榮已經(jīng)到了鼎盛時期。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后期,中國政府逐漸收回哈爾濱的控制權(quán)后,將“中國大街”改稱為中央大街,標志著這座城市正式回歸到中國人手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都說到了哈爾濱不逛中央大街等于沒來過哈爾濱,我們也不例外,來到了這條最大最長的亞洲第一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國大街改稱“中央大街”后很快就成為哈爾濱繁榮的商業(yè)街。因有眾多外商進駐,貿(mào)易空前繁榮,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刺激商人紛紛圈地蓋樓,大興土木?,F(xiàn)在中央大街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筑71棟,其中13棟匯集了文藝復(fù)興、巴洛克、折衷主義多種風格,是國內(nèi)罕見的一條建筑藝術(shù)長廊。一條只有一千多米長的街道,包含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響的四大建筑流派,囊括了歐洲最具魅力的近三百年建筑藝術(shù)發(fā)展,博大精深、多形多姿,世間少見。哈爾濱有一句俗語說:“哈爾濱是中國的小巴黎”,只有到中央大街你才能體會到這句話的含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矗立于中央大街北端松花江畔的哈爾濱市人民防洪勝利紀念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曾經(jīng)的哈爾濱地標,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幾部反特電影都在這里拍攝過外景。</span></p> 哈爾濱印象之索菲亞教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索菲亞教堂景區(qū)位于美麗的松花江南岸,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景區(qū)內(nèi)的標志性建筑索菲亞教堂始建于1907年,是中國近現(xiàn)代拜占庭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和建筑藝術(shù)觀賞價值。1986年被列為哈爾濱市一類保護建筑,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qū)內(nèi)集合了索菲亞教堂、磚廊、鋼廊、凱旋門等眾多歐式風格的景觀建筑,以其優(yōu)美的景觀環(huán)境,別致的建筑特色和濃郁的歐陸風情,成為迎接八方游客的“城市會客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莊重豪華的教堂內(nèi)設(sh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索菲亞教堂景區(qū)廣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鋼廊、鋼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水紅磚砌就的墻體磚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索菲亞教堂微縮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謝謝瀏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