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及崇圣寺三塔(副本)木土興國 <p class="ql-block">我們是2021.10.29.10.30.從麗江古城行駛160多公里于12.50.到達大理古城如家酒店南門店。午餐后步行10多分鐘(僅900米)去大理古城南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又名葉榆城、紫禁城、中和鎮(zhèn)。古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F(xiàn)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古城外有條護城河,古城四周有城墻,東、西、南、北各設(shè)一門,均有城樓,四角還有角樓。解放初,城墻均被拆毀。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由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shè),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街巷間一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戶外溪渠流水淙淙?!叭乙谎劬?,一戶幾盆花”的景象依然。</p> <p class="ql-block">大理為1982年2月8日國務(wù)院公布的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歷史間是云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內(nèi)分布了14處市級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承載著大理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區(qū)。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歷史間是云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古城內(nèi)文物古跡眾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重要遺址可辯,截至2013年,古城內(nèi)分布了14處市級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古南詔的“天下第一樓”——五華樓。五華樓是古代南詔王的國賓館,又叫五花樓。從南詔開始,五華樓多次燒毀,又多次得到重建,也越建越小。今天的五華樓一帶,已經(jīng)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書畫市場,經(jīng)營品種包括書法,國畫類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等,還有皮畫、油畫等交易十分活躍。目前由于疫情原因各類市場均已暫停營業(yè)。</p> <p class="ql-block">大理五華樓最早修建于唐代,是南詔宴請貴賓的地方。五華樓歷經(jīng)千年滄桑,多次被焚毀和重建。最后遺存的是明代初年的五華樓,后于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拆除。今日所見之五華樓建于1998年,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層建筑,第一層為臺座,上面三層為樓。</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的城區(qū)道路仍保持著明、清以來的棋盤式方格網(wǎng)結(jié)構(gòu),南北對峙的兩座城樓被修復一新。城內(nèi)由南到北,一條大街橫貫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東縱橫交錯,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鵝卵石堆砌的墻壁,顯示著大理的古樸、別致、優(yōu)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理古城文獻樓。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jié)構(gòu)的鏑樓,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它給立在磚石結(jié)構(gòu)門洞上面,雄偉壯麗,文獻樓樓上有兩對楹聯(lián),其中之一為近代大理文人周仁撰寫的長聯(lián):溯漢唐以還,張叔傳經(jīng),杜公講學,碩彥通儒代有人,莫讓文獻遺風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樓臺而望,鷲嶺夕陽,鶴橋小路,熙來攮往咸安業(yè)。但愿妙香古國常住于大世界中,這幅時聯(lián)簡單明了地介紹了大理古國風情。文獻樓橫跨在南面進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兩旁柳樹成蔭,拂面依依,頗有詩情畫意,是官府迎送達官貴人的門戶。文獻樓歷史上幾毀幾修,最近一次是1999 年投入巨資進行重建,陽光照耀下,更顯得金壁輝煌。</span></p> <p class="ql-block">文獻樓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樓額懸掛云南提督偏圖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所題的“文獻名邦”匾額,故名文獻樓。樓上楹聯(lián)還有佚名氏的“百二山河雙鶴拓;千秋文獻一樓存”。另有“文獻樓”、“南詔故都”等匾額。樓的東墻上還鑲嵌著一塊刻有“張叔盛覽故里”六字的石碑,傳說漢代大理人張叔盛覽負笈外出求學,是大理最早的漢文化傳播者。這些碑刻楹聯(lián)都是張揚大理人杰地靈的,使外來者未進城即感受到大理文化之風,建樓者頗具匠心。</p><p class="ql-block">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jié)構(gòu)的鏑樓,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它矗立在磚石結(jié)構(gòu)門洞上面,雄偉壯麗。</p><p class="ql-block">文獻樓歷史上幾毀幾修,文獻樓重建工作于1998年11月28日開工,1999年4月29日竣工。重建后的文獻樓東西寬60米、南北長30米,主樓高24米,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的大理古城是在明朝初年陽苴咩城的基礎(chǔ)上恢復的,城呈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wèi)城,更有南北三條溪水作為天然屏障,城墻外層是磚砌的;城內(nèi)由南到北橫貫著五條大街,自西向東縱穿了八條街巷,整個城市呈棋盤式布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 稱。</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城樓大紅燈籠高高掛</p> <p class="ql-block">登上大理古城城墻上看到的蒼山景色</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街景</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影視換裝體驗館</p> <p class="ql-block">跟一般江南古鎮(zhèn)狹窄擁擠,沿河而建彎彎曲曲的街巷不同,大理古城的街道看上去筆直寬敞,整個古城呈正方形,馬路橫平豎直,是所謂的“棋盤式”,有點像北京城。主要街巷交叉口都有一個小廣場,這也是古代南詔國在城區(qū)建設(shè)的超前意識和經(jīng)典手筆!</p> <p class="ql-block">大理洋人街原名“護國路”,意為民國初云南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起兵護國而得名。護國路東西走向,長1000米,寬7米,青石板鋪面,西起滇藏公路,交博愛、復興等主要街道。為了適應(yīng)開放旅游的需要,把大理古城定為開放旅游的主要景點,紅山茶賓館定為涉外賓館,紅山茶賓館在古城護國路西段,由此,護國路便成為外國游客在大理的集散地。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游客日漸增多,外賓云集,有休閑游覽的,有品嘗名食的,有打工、找女朋友的,各施所好,熱鬧祥和。目前由于疫情,大理古城游客銳減,更看不到外國游客。</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布局是明、清以來的棋盤式方格網(wǎng),有九街十八巷?!把笕私帧笔瞧渲泄P直貫穿東西的小街之一。白族傳統(tǒng)建筑在大理的其他地方正逐漸消失,但在“洋人街”卻被悉心保存下來,作了別有風情的茶樓食肆。</p> <p class="ql-block">旅游者到了大理“洋人街”,除了欣賞白族建筑的靈秀,體會白族金花的善解人意品嘗可口的西餐,同時也領(lǐng)略到白族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現(xiàn)代性的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復興路(南北向)是大理古城主干道和最繁華的街道,連接南城門和北城門,總長1500米,路面為麻塊石路面,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長的主干道。復興路兩邊商鋪保持了民清時期的建筑風格,是大理古城主要商業(yè)街道。由于疫情原因,來大理古城的外地團隊游客不多,街道顯得冷冷清清。</p> <p class="ql-block">大理十景之一“古城漫步”</p> <p class="ql-block">大理的文廟始建于明代初期,舊址在現(xiàn)大理一中校本部大門東,大理文廟的建筑幾經(jīng)變遷和拆毀,2014年12月11日,大理文廟恢復重建工程正式開工,經(jīng)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于2016年初竣工。景區(qū)免費對外開放。歷史上,大理曾經(jīng)是云南經(jīng)濟、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是聞名遐邇的文獻名邦,明清時期在大理地區(qū)文廟多達16座,大理市境內(nèi)曾有大理文廟、鳳儀文廟、太和文廟、下關(guān)文廟、挖色文廟。長期以來,以大理文廟為載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其獨特的豐厚內(nèi)涵,對大理社會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p><p class="ql-block">大理文廟是大理古代兼具府、縣雙重身份的先師廟,是大理古城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大理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獻名邦”的歷史見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shù)和建筑價值。</p> <p class="ql-block">龍泉坊位于大理古城南城門內(nèi),與點蒼山的龍泉峰遙相呼應(yīng)。一入龍泉坊牌坊,就能看到龍泉水涌出,清冽甘甜?,F(xiàn)今龍泉坊所處的位置就是當年大理國的尚宮坊,龍泉坊的整體格局就是參照古代皇宮庭院建造,古色古香?,F(xiàn)在的龍泉坊除了是皇室龍脈所在地,為了更接地氣,里面兼具特產(chǎn)美食、民俗工藝、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文化園區(qū),不僅能夠體驗民族工藝,也能感受到濃郁的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總統(tǒng)兵馬大元帥府,位于大理城內(nèi)復興路南段,占地21510平方米,原為云南提督府,始建于清康熙年間。</p><p class="ql-block">藍底金字的總統(tǒng)兵馬大元帥府牌匾在藍天和蒼山的襯托下格外地莊嚴。在這組建筑中,真實地記錄了一段云南西部人民在回族人杜文秀的領(lǐng)導下,英勇抗清的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p><p class="ql-block">清咸豐六年(1856年),由杜文秀領(lǐng)導的以回族為主體的滇西各族人民反清起義軍攻下大理,杜文秀被群眾推舉為總統(tǒng)兵馬大元帥,在大理城原云南提督府署內(nèi)建大元帥府,設(shè)官建制,大理政權(quán)由此建立。</p> <p class="ql-block">杜文秀元帥府。清咸豐六年(1856年),由杜文秀領(lǐng)導的以回族為主體的滇西各族人民反清起義軍攻下大理,9月17日建立政權(quán),9月25日在南校場筑壇,起義軍各首領(lǐng)推舉杜文秀為總統(tǒng)兵馬大元帥。改提督府為元帥府,建有前殿、后殿兩大院,設(shè)午門,筑天子臺,立丹墀,并建有偏殿、南北花廳。設(shè)置有議事廳、軍機處(白虎堂)、起居室、書房、侍衛(wèi)室、儲藏室等房舍,使其成為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落。杜文秀還撰寫了楹聯(lián)懸掛于大殿:“天生英雄扭轉(zhuǎn)中原世界;地出豪杰戳破胡兒乾坤?!睅浉闹苤懈邏?,設(shè)城垛,皆磚石砌就,建筑格式仿皇城,故俗稱“紫禁城”。</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義失敗后,帥府建筑大部分拆遷。到了光緒十年又進行修建,仍為云南提督府。民國時,先后作為騰(沖)大(理)師管區(qū)、楚(雄)大(理)師管區(qū)和滇西師管區(qū)司令部駐地。1987年,根據(jù)史料記載,按元帥府格局逐步修復了議事廳、白虎堂、紫禁門、大門、書房以及紫禁城南城墻,整個建筑布局嚴謹,錯落有致。</p><p class="ql-block">1987年在帥府內(nèi)設(shè)立大理市博物館,陳列廳面積1404平方米,現(xiàn)藏文物2800多件,主要有當?shù)爻鐾恋氖鳌⑻掌?、青銅器、瓷器、玉器以及各種石雕、玉雕、木雕、字畫等。</p><p class="ql-block">1990年,大理市博物館部分藏品在瑞士、日本展出時,受到國際文物界極高的贊譽。</p> <p class="ql-block">寬敞明亮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在高處俯瞰大理古城,藍天白云下遠方的蒼山歷歷在目。</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天主教堂坐落在大理古城人民路一靜謐的胡同里,建于1927年。</p><p class="ql-block">天主教正式傳入云南是在明末清初之際,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南明“永歷皇室”中入了教的皇太后、皇后、皇室隨員等;二是四川部分教友遷移到了云南東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昭通東北部鹽津縣等地,隨后有四川的神父從宜賓到云南進行牧靈訪問和傳教工作,由此展開了天主教在云南的進一步發(fā)展。當我們步入窄窄的古色古香又充滿白族建筑風格的小街時,就見一古樸中融合著我國傳統(tǒng)和白族建筑藝術(shù)風格的教堂——圣三堂,它矗立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明顯,當我們走近時完全被它迷住了。它的教堂建筑特色獨一無二,是融當?shù)匕鬃逦幕厣h族與西方建筑及其他民族特色相融合于一身的一件民族瑰寶,飛檐斗拱,彩繪娟秀。它以建筑結(jié)構(gòu)造型的獨特風格、雕刻藝術(shù)之精湛、中西建筑之交融而蜚聲海內(nèi)外。</p><p class="ql-block">據(jù)當?shù)氐睦辖掏浇榻B,教堂建于1927年,1983年在政府有關(guān)部門的支持下,進行了全面修繕,年底竣工開放,同年被大理文物部門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堂有九十多年的歷史了,高十六米左右,底層至鐘樓共有四層,東西長三十四米左右,寬十五米左右,教堂坐東向西,層層飛檐上裝飾著白族風格的雕刻和中國傳統(tǒng)的彩繪,飛檐超出地基達四米五。室內(nèi)面積600平方米,可容納500多人。教堂為白族廟宇式,堂內(nèi)的祭臺采用當?shù)厥a(chǎn)的大理石制成,教堂里里外外雕梁畫棟,具有濃厚的白族建筑風格。真想不到在云南邊遠的地區(qū)還有如此美麗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大理蒼山門是大理古城的西城門,古城西門正好面對蒼山,因此又叫蒼山門。</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城墻四面設(shè)有四道城門,即東門洱海門(又稱通海門),南門雙鶴門(又稱承恩門),西門蒼山門,北門三塔門(又稱安遠門)。我們只去了南門(即正門)和蒼山門(西門)。本來打算再去洱海門,沿著人民路由西往東走了20多分鐘,還沒有看到洱海門的影子!看天色已晚,就折返回酒店。大理古城南北有五條大街,東西有八條街巷,想全部走到家,沒有一整天時間是不夠的。</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城墻很厚重</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第七支隊指揮部舊址。大理州革命遺址。</p> <p class="ql-block">大理城城墻及南北城樓簡介</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街道干凈整潔。白族的很多節(jié)日和盛會多集中在每年的3至4月間,此時來游,會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風情。有歌唱到:"大理三月好風光",所以在春季,無論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蒼山、游洱海,都再適合不過了。而我們在深秋季節(jié)看到的大理古城卻顯得非常冷清,大街上游客寥寥。</p> <p class="ql-block">大理城隍廟大殿位于大理古城蒼屏街東段南側(cè),是為供奉大理城的守護 神-城隍而建。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城隍廟始建于明 初,明正統(tǒng)年間知府賈銓重修,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60年)李元陽主持重修。 清同治年間受損,光緒年間重修。民國年間,殿內(nèi)塑像被毀。城隍廟座西向東,原建筑有大門、兩廂房、大殿。解放后,大門、南廂房被拆除,僅存大殿及北 廂房。</p> <p class="ql-block">古城還有一個“博愛”門</p> <p class="ql-block">入夜以后的大理古城在燈光照映下顯得金碧輝煌!</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nèi)胱〉拇罄砉懦侨缂揖频昴祥T店</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天空中的彩虹??使我想起了昆明的“七彩云南”</p> <p class="ql-block">在入住的大理如家酒店南門店頂層曬臺眺望遠方的弘圣寺塔和蒼山</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如家酒店頂層曬臺上拍攝的大理古城古民居,盡頭遠方就是名聞遐邇的洱海。</p> <p class="ql-block">仔細看遠方的洱海上還有一艘白色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入住的大理古城如家酒店對面的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會,是白族盛大的節(jié)日和街期。有一首歌是這樣唱到“一年一回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來,各族人民齊歡唱,賽馬唱歌做買賣?!钡莱隽巳陆值氖r,會期是每年夏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規(guī)模的物資交流盛會,也是滇西風格獨具的民族體育和文化娛樂盛會。傳統(tǒng)三月街是物資交易以騾馬、山貨、藥材、茶葉為大宗。白族耍對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還要賽馬歡歌。背景是郁郁蔥蔥的蒼山。</p> <p class="ql-block">觀音古市,也叫大理三月會,今天又叫三月街民族節(jié),是白族盛大的節(jié)日和街期。三月街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民族傳統(tǒng)盛會,它既是云南西部最為古老而繁榮的貿(mào)易集市,也是大理州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間文藝體育大交流的盛大節(jié)日。1991年起,三月街被確定為大理州各族人民的法定節(jié)日,文體經(jīng)貿(mào)“同臺唱戲”,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開始在大理古城西門外舉行,會期七天至十天。</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只可惜來的不是時候,觀音古市(三月街)沒有游客非常冷清。</p> <p class="ql-block">在崇圣寺三塔廣場旁邊有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金翅鳥雕像。傳說,在古時候,大理的洱海龍患頻發(fā),害得民不聊生,就在人民生存維艱、苦不堪言的時候,有一只長著尖嘴、利爪和碩大金色翅膀的鳥由天而降,和惡龍展開了搏斗,最終惡龍被降服。洱?;貧w了平靜,從此人民過上了風調(diào)雨順的生活。于是,當?shù)厝嗣癜堰@只鳥稱為“大鵬金翅鳥”,當做了他們的保護神。</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來,大鵬金翅鳥已經(jīng)默默的滲入在大理當?shù)孛褡宓纳钪?,在大理,女孩通稱“金花”,男孩通稱“阿鵬”,也是跟大鵬金翅鳥有著俗成的關(guān)系。美麗和勇敢是大鵬金翅鳥賦予這個地方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大鵬金翅鳥在佛經(jīng)里梵名“迦樓羅”,為佛教護法神中的“天龍八部”之一,傳說能日食龍三千,能鎮(zhèn)水患。逾越千年,在大理古國信奉“佛政合一”的年代里,大鵬金翅鳥成為了一種和平安樂的精神依托。</p> <p class="ql-block">弘圣寺塔為磚砌密增式中空方塔,塔為16級,塔高43.87米。塔的下部之3米為石徹,3米以上為磚砌。底層塔身6米見方, 正西面有青石砌成的塔門門框,門框上方有大理石浮雕的菩薩,其它三方亦有淺佛龕。塔檐用磚六層疊澀砌成,出檐2尺。 塔身在各層塔檐上皮逐級收臺,層寬與高度逐級縮小,每層塔身向正中開券洞2孔,佛龕2孔,各層互相交錯,左右各有凸起的亭閣式塔一座。塔頂豎有剎軸、覆釜,上置仰蓮及七層相 輪,相輪上有圓形銅皮寶珠及剎蓋,其尖為葫蘆形火焰珠,整個塔剎寶項高3米多,壯觀無比。</p> <p class="ql-block">弘圣寺塔簡介</p> <p class="ql-block">大理崇圣寺三塔是國家5A級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獻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國務(wù)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該組建筑群距離下關(guān)14公里,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5公里蒼山應(yīng)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立之態(tài),遠遠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蒼洱勝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西傍巍峨蒼山,東臨秀麗洱海傲立千年大理壩子中部。因寺立塔,故塔以寺得名。</p><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建筑的一組頗具規(guī)模的佛教寺廟,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勢。崇圣寺初建于南詔豐佑年間(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現(xiàn)寺的壯觀廟宇在咸同年間已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也就是我國明代在旅行家徐霞客老先生在《滇游日記》中所寫的三塔寺和現(xiàn)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天龍八部》中所寫的的天龍寺,。崇圣寺的壯觀廟宇在咸同年間燒毀,只有在這三座塔完好地保留,至今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開元間(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磚塔,共13層。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zhèn)之?!比季殖啥ψ阒畡荩呗査{天,成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國南方最壯麗的塔群。1978年維修時出土618件珍貴文物,有佛、菩薩、天王、力士等造像及經(jīng)卷、塔模、金剛杵、曼陀羅(壇城)、銅鏡、銘文、題記等。</p> <p class="ql-block">據(jù)《南詔野史》 (胡本、王本)、《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當時崇圣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于南詔第十主豐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費工708000余,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p> <p class="ql-block">相傳古時修建三塔,采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xiàn)出來,故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xiàn)塔”之說。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余里。修塔時運力不足,還用山羊來馱磚,如今大理的銀橋村,古時稱為“塔橋村”。古藉記載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余金,歷時八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南詔國時期的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驃國(今緬甸)國王雍羌和王子舒難陀,在南詔王異牟尋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為東南亞、南亞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國時期,大理國第一代國王段思平酷愛佛教,《南詔野史》說段思平“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公元1056年,星邏(今泰國)國王耶多曾兩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國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贈。由于大力倡導,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當和尚,他們分別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壽輝、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龍八部》中段譽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嚴(也是《天龍八部》中段譽)、第十七代王段正興。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這些國王固然也酷愛佛教,但主要是在爭奪王位的斗爭失敗后的一種出路,因而史書上有“遜位為僧”、“避位為僧”的記載。明代傳抄的大理國時期的佛教經(jīng)典《大灌頂儀式卷》,就記載了國王舉行灌頂儀式的復雜場面,這么多國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獨有的奇特現(xiàn)象。因而,吸引了內(nèi)地香客和東南亞、南亞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東南亞、南亞推崇的“皇家國寺”。</p> <p class="ql-block">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記》中載:“是寺在(蒼山)第十峰下,唐開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對勢,極雄偉。樓中有鐘。極大,徑可丈余而厚及尺,為蒙氏(南詔)時鑄,其聲聞可八十里。其后為正殿,殿后羅列諸碑……其后為雨銅觀音,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歷級上,為凈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稱于世: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元代高僧圓護手書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蜚聲于南亞、東南亞。</p> <p class="ql-block">主塔又名千尋塔,始建于唐代,為密檐式方形空心磚塔,16級,高69 方形空心磚塔,16級,高69.13米,其塔基前有“永鎮(zhèn)山川”四個大字,筆力雄渾蒼勁,氣勢磅礴,為明代沐世階所書。南、北二小塔建于宋代,為密檐式的八角形空心磚塔,10級,均高43米。每層出檐,角往上翹,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輪廓線取得藝術(shù)效果。塔通體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東對洱海,西靠蒼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點蒼山麓,洱海之濱。歷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稱為“天龍寺”。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聞名于世,但崇圣寺與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毀于歷代的戰(zhàn)火及自然災(zāi)害。1990年代,重建崇圣寺被提上日程。2003年8月8日,重建工程動工。2005年4月22日,總投資1.82億元人民幣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其所屬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qū)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的在清咸豐年間燒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p><p class="ql-block">20世紀80年代以來連續(xù)進行了崇圣寺的恢復重復。1997年重修鐘樓,重鑄了“建極大鐘”。以后又修建了“聚影池”、重建了“雨銅觀音殿”等。</p><p class="ql-block">為了改變有塔無寺的狀況,大理文化局于2004年斥資1.82億元人民幣重建了崇圣寺,重建工程以保護三塔為核心,在保持已建成的鐘樓、雨銅觀音殿、前導區(qū)環(huán)境格局的基礎(chǔ)上,建筑群落按主次三軸線、八臺九進十一層布局,主要建筑有金翅鳥廣場、山門、護法殿、彌勒殿、十一面觀音殿、大雄寶殿、阿嵯耶觀音閣、望海樓、羅漢堂、祖師殿、千佛廊等;各殿堂佛像以《張勝溫畫卷》(又稱《大理國梵像卷》)及明代梨廣修所塑的筇竹寺“五百羅漢像”和三塔中發(fā)現(xiàn)的文物為藍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禪宗密宗兼容并蓄的特色布局澆鑄,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銅澆鑄而成,其中599尊(件)貼金彩繪。整個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畝,建筑面積20080平方米,屬于漢傳佛教寺院。2005年4月22日,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大雄寶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即正殿,也稱大殿。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1]。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zhèn)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并稱的西方三圣之一,據(jù)佛經(jīng)記載,菩薩在久遠劫以前早已成佛,佛號為正法明如來,只是為了救度眾生,倒駕慈航,于今在娑婆世界現(xiàn)菩薩身,拯救世人,觀世音菩薩在佛教界受到非常高的禮遇和崇拜。</p> <p class="ql-block">觀世音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經(jīng)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zāi)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以稱觀世音。</p> <p class="ql-block">觀世音菩薩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能化現(xiàn)三十三種身相,是一種對"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也是對大士慈航普度的偉大精神信仰和希翼?!扒幤砬笄帒?yīng),苦海常作渡人舟”,有感必應(yīng),所求如愿,一切順道。具有“息災(zāi)、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職能。</p><p class="ql-block">祈求:平等、平安吉祥、消災(zāi)解難、健康長壽、子孫興旺、財源廣進,有求必應(yīng)。</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雨銅觀音殿在三塔景區(qū),最初建于公元899年,有記載稱是崇圣寺一高僧,發(fā)誓終生募化鑄一銅觀音像來祈國泰民安,鑄時分三節(jié)為范,肩以下先鑄就而銅已完,忽天雨如銅珠,人們收集起這些銅珠便鑄完了觀音像,故名雨銅觀音。</p><p class="ql-block">現(xiàn)雨銅觀音殿在原先的舊址上于公元1999年擴大重建,高29.99米,占地面積8100平方米,建筑面積4384平方米。殿中部高2.2米的漢白玉須彌座上,有1.8米的貼金銅鑄蓮花座,蓮花座上站立著8.6米高銅鑄貼金的雨銅觀音。重鑄的雨銅觀音根據(jù)清末存照片精心復制,體現(xiàn)了南詔中晚期大理觀音由男性向女性的過渡。</p> <p class="ql-block">南詔建極大鐘鑄于公元871年,南詔建極十二年,故名南詔建極大鐘。據(jù)徐霞客《滇游日記》記載:“鐘極大,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與三塔同為鎮(zhèn)寺之寶,惜毀于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6年---1872年)的戰(zhàn)亂。重鑄的南詔建極大鐘為典型的佛鐘,由北京古鐘博物館據(jù)歷史資料設(shè)計,南京晨光機器廠鑄造。鐘體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飾六幅波羅密圖案,下層飾六幅天王像,鐘高3.86米,口徑2.138米,重16.295噸。重鑄的南詔建大鐘為中國鴉片戰(zhàn)爭以來我國所鑄的第四大鐘,云南省第一大鐘,生動的再現(xiàn)了大理著名的舊十六景之一“鐘震佛都”,以及“萬古云霄三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鐘”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彌勒菩薩</p> <p class="ql-block">羅漢堂</p> <p class="ql-block">高僧殿</p> <p class="ql-block">大理三塔倒影公園門樓飛檐翹角,看上去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三塔聚影池 映趣漾波亭。 三塔倒影公園,始建于80年代,崇圣寺三塔南一千米處,坐北朝南,背靠三塔,因園內(nèi)中心潭水能清晰地映出三塔風姿而得名。 不論是藍天白云下,還是如銀月光時,崇圣寺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園交相輝映,互與添彩,成為大理重要人文景觀的代表性形象。 橢圓形的水潭近10畝,特點是池水碧綠如玉,清澈見底,浪不驚,平如鏡。</p> <p class="ql-block">在三塔倒影公園聚影池里看到的三塔倒影像在鏡子里一樣清晰,確實名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西對蒼山應(yīng)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東靠滇藏公路(即214國道)。</p><p class="ql-block">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大塔又名千尋塔,當?shù)厝罕姺Q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級,建于唐代南詔國時期(833年-840年),為大理地區(qū)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7米,建造于大理國段正嚴、段正興時期(1108~1172年),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wèi)。</p><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集三種功能于一身,建塔藝術(shù)登峰造極,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建筑價值。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石鳴蛙”。崇圣寺三塔有一個神奇的石鳴蛙,當卵石撞擊大石頭的凹陷部分,其聲如蛙鳴,而且在三塔間回聲不斷。</p> <p class="ql-block">大理十景之一“崇圣禮佛”</p> <p class="ql-block">三塔非遺展覽館</p> <p class="ql-block">展覽館內(nèi)的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金阿嵯耶觀音像,整個面部栩栩如生,高發(fā)髻,頭戴化佛冠,身上纏有絲束,頸上帶著瓔珞,手臂上帶著臂釧、腕釧,男身女相,細腰顯足,整個造型線條流暢,細節(jié)精美,這個觀音像為大理地區(qū)特有的觀音,在大理還有一個別稱“福星觀音”。</p> <p class="ql-block">洱海公園是云南省大理市洱海南端的一座公園,是游覽蒼山洱海風景區(qū)的第一站。公園占地約864畝,水域面積1065畝,山上山下林木繁茂,亭、臺、樓、 榭相互呼應(yīng),已成為大理市內(nèi)規(guī)模最大、設(shè)施較完善的大型綜合公園。</p> <p class="ql-block">洱海公園內(nèi)有一座橢圓珙的小山,因山的形狀而被當?shù)厝私凶觥皥F山”,公園又稱“團山公園”。</p><p class="ql-block">洱海公園由團山和毗鄰洱海的灘涂組成,占地約864畝,水域面積1065畝,團山因唐時曾為南詔皇家之養(yǎng)鹿場而聞名。山上青松蒼翠,遍植頗負盛名的山茶花、桂鵑花、以及櫻桃、頃桂。山頂修建有亭臺樓閣、游廊、水榭、動物園、茶室、冷飲、飯館等。海濱有水上公園、苗圃溫室,游泳場等設(shè)施。</p> <p class="ql-block">從階梯攀登到山頂,望海樓上掛有我國著名家吳作人書寫的“玉洱銀蒼”的匾額。在亭上憑欄遠眺,浩瀚的洱海盡收眼底,湛藍的海面,漁帆點點,拖輪串串,十分壯觀。東看鳳山迤邐起伏,西望蒼山十九峰如屏聳立,大理古城及城南弘圣寺塔、城北崇圣寺三塔依稀可見。海邊漢白玉雕馬鹿山羊引人注目,沿岸楊柳依依、綠草茵茵。</p> <p class="ql-block">洱海還有一個類似青島的棧橋。</p> <p class="ql-block">洱海,位于云南大理郊區(qū),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長約42.5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9.0公里,湖面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達20米。洱海是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據(jù)說因形狀像一個耳朵而取名為“洱?!薄6K|(zhì)優(yōu)良,水產(chǎn)資源豐富,同時也是一個有著迤邐風光的風景區(qū)。洱海,雖然稱之為海,但其實是一個湖泊,據(jù)說是因為云南深居內(nèi)陸,白族人民為表示對海的向往,所以稱之為洱海。</p> <p class="ql-block">成群結(jié)隊的海鷗在洱海自由翱翔覓食小魚</p> <p class="ql-block">大理歷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據(jù)文獻記載,公元4世紀白族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許多氏族部落,史書中稱為“昆明之屬”,他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大理是國務(wù)院劃定的大西南旅游經(jīng)濟圈規(guī)劃區(qū)中熱點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云南省旅游重點城。1959年拍攝的電影《五朵金花》是幾代中國觀眾的共同記憶,成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亮麗的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拍攝于2021.10.29.~30.撰稿于2022.2.22.杜國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