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永遠的敦煌(2)—壁畫

青山綠水披霞光

出于保護文物的目的,敦煌石窟內嚴禁拍照?,F(xiàn)代數(shù)碼技術的發(fā)展,為這一古老和輝煌的藝術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舞臺。通過“數(shù)字敦煌”的網(wǎng)站,可以實實在在地享受到古代藝術的滋養(yǎng),同時對中國的歷史發(fā)展和各民族融和的歷史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以下分享的圖片大多來源于“數(shù)字敦煌”。這些圖片都是莫高窟中的各個朝代的壁畫,本文在展示壁畫的同時,對于畫的內容作了介紹。希望對即將要去敦煌的朋友在欣賞古代繪畫和雕塑時有所幫助。<br> 敦煌壁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和佛教的傳播,古代藝術家們在敦煌莫高窟開創(chuàng)了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據(jù)傳前秦時期 (366年),高僧樂智西游于此,在茫茫沙海之中,突見霞光萬道,千佛閃耀,隨心有所悟,于是在三危山下大泉合谷鑿出第一個石窟以拜奉佛祖。經(jīng)歷一千多年來后人的不斷開鑿,目前莫高窟已有700多個洞窟。洞窟內有彩塑和壁畫,多以宗教題材為主,包括佛教的教義,佛傳故事,道教,儒教等本土文化的元素。展示了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過程。這種融合不僅反映了歷史上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展現(xiàn)了文化的相互影響與借鑒,為理解中國古代各民族的關系奠定了基礎。敦煌壁畫不僅是宗教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壁畫采用了豐富的色彩和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融合了漢代,唐代及西域的藝術風格,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裝飾圖案和境界布局,不僅影響了后世的繪畫藝術,也為中國美術史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視角與靈感。 莫高窟 第23窟開鑿于盛唐(公元713年-766年)。主室北壁中央為佛說法圖,周圍及下部分別表現(xiàn)”法華經(jīng)變”各品情節(jié)。因部分畫面模糊,可明確讀識的有: “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授記品”,“從地涌出品”等。 藥草喻品 見寶塔品 莫高窟 第57窟 建于初唐(公元618年-712年)。 南壁中央畫說法圖,四周畫千佛,下部畫供養(yǎng)人(大部分已殘毀)。說法圖為彌勒說法圖,這鋪說法圖中佛,菩薩,弟子等形象達十五六身,除了主尊佛像和兩身大菩薩以及身材較小的天王外,其余的人都僅露出半身或露出頭部。中央的菩提寶蓋下,彌勒佛結跏趺坐獅子座上,揚掌作說法相。 菩薩 北壁中央畫說法圖 莫高窟第061窟 創(chuàng)建于五代。主室西壁上繪五臺山圖一鋪。五臺山圖長13米,高3.6米,畫面分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主要描繪各種菩薩赴會和日,月諸天,羅漢,天龍等各種各樣的靈異瑞現(xiàn)。中部描繪五臺山的五座臺頂及其間的幾十座寺院,佛塔等圣跡。下部詳細描繪了從山西太原到河北鎮(zhèn)州 (今河北正定縣) 方圓五百里地的山川道路及道路上參禮五臺山的人物等等。圖中共有榜題195條,其中有關靈異瑞現(xiàn)的46條,寺院(包括蘭若,庵等)85條,塔15條,有關地名的32條,送供人,游臺道人之類12條,其它的5條。 五臺山圖局部 五臺山圖局部 回鶻女奉養(yǎng)人畫像 曹廷祿回鶻夫人供養(yǎng)像 莫高窟 第112窟 建于中唐(公元762年-827年)。上圖為主龕彩塑。南壁西起畫金剛經(jīng)變,觀無量壽經(jīng)變各一鋪,下屏風畫模糊。<br> 第112窟反彈琵琶壁畫 第112窟主龕壁畫局部 第112窟主龕壁畫局部 第112窟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中部畫觀無量壽佛及觀音,大勢至等諸菩薩坐于中央七寶臺上,圣眾圍繞,臺下七寶池水蕩漾。前部舞樂,后部有殿堂樓閣。虛空億萬菩薩乘運而來,各種天樂不鼓自鳴。<br> 觀無量壽經(jīng)變局部 第112窟金剛經(jīng)變以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居中為主尊,諸菩薩,聲聞,天王等圍繞在身邊。經(jīng)變的上部繪出流云繚繞,悠遠浩渺的山水。左上角繪有說法供養(yǎng)及為人解說金剛經(jīng);右上角繪有說法供養(yǎng)及輕賤是福;下部繪有拜塔,歌利王故事。 金剛經(jīng)變局部 莫高窟 第217窟建于盛唐(公元713年-766年)。北壁通壁繪觀無量壽經(jīng)變一鋪,畫面大體分為三部分,中部的阿彌陀凈土,西側和下部的未生怨,東側十六觀。壁面中部為阿彌陀佛凈土,居中繪主尊阿彌陀佛,佛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上,左右各有脅侍菩薩兩身。兩側平臺上繪以觀音或大勢至為首的菩薩群像。阿彌陀佛的上部繪宏偉的大型建筑群,中間是前,后佛殿。 主尊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上,左右各有脅侍菩薩兩身。 主尊阿彌陀佛 第217窟南壁壁畫 第217窟唐朝軍隊訓練圖 第217窟“綠水青山”壁畫 莫高窟 第249窟建于西魏(公元535年-556年)。上圖為主龕彩塑。 第249窟北披居中繪的是乘龍車的東王公,現(xiàn)存下部東王公四龍車及前后待從方土等,龍車上部部分畫面已毀。 另有借用中國傳統(tǒng)神話題材表現(xiàn)的帝釋天,帝釋天妃說。 另外,還繪有烏獲,開明,羽人,禺強,飛廉等神怪。 北披的升仙圖下方還畫有狩獵圖,奔走的野牛,覓食的野豬,追逐黃羊的獵師等等,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流暢的線條和富有動感的人物造型,表現(xiàn)出畫家卓越的觀察力和非凡的繪畫技巧。 第249窟莫尼寶珠壁畫 莫高窟第254窟創(chuàng)建于北魏 (465-500)。上圖為主龕彩塑。 龕下東起畫“尸毗王本生”故事一鋪,故事講訴有鷹逐鴿,鴿逃至尸毗王處求保護,鷹向尸毗王索取說,若不還鴿,亦將餓死。尸毗王為了兩全齊生,乃割肉贖鴿。鷹求肉與鴿體同重。王身肉將盡,其重猶不如鴿,遂舉身坐秤盤內。畫面以端坐的尸毗王為中心,左右對稱分布主要情節(jié)和人物,在同一畫面中表現(xiàn)了“鷹飛逐鴿子”,“鴿子向王求救”,“王妃勸阻”,“割肉”,“舉身坐稱”,“天人贊嘆”,和“稱鴿”等主要情節(jié)。 第254窟主室南壁的西側,繪本生故事畫“薩埵舍身飼虎”。故事講國王大車的三個兒子入山狩獵,見一母虎領數(shù)幼虎,饑餓逼迫,將食其子。三太子摩柯薩埵愿舍身救濟,以干竹刺頸出血,投身崖下,以身飼虎。二兄以薩埵飼虎事還告父母,國王及王后趕至山谷,抱尸痛哭,收拾遺骸起塔供養(yǎng)。畫面采用“異時同圖”的布局形式,在一個畫面內表現(xiàn)出多個故事情節(jié),各情節(jié)間用山林圖案作為分隔點。 “薩埵舍身飼虎”局部圖 第254窟主室南壁的前部人字披下闕形龕內塑交腳菩薩一身。龕下畫“降魔變”一鋪。表現(xiàn)釋迦即將成道前,天魔波旬率領三個女兒及魔軍至佛所,誘以女色,又以武力進行威脅,企圖破壞釋迦成佛的決心,釋迦以法力戰(zhàn)勝魔王最終成佛的故事。此圖是敦煌石窟中最早的一幅降魔變。畫面中央,釋迦結跏趺坐于菩提樹下的寶座上,內著僧祗支,外著袒右肩紅色袈裟,左手持袈裟一角撫于胸前,右手置右膝,作“觸地印”。釋迦兩側是魔王波旬的軍隊,魔怪們手持武器正在圍攻釋迦。右側下部,表現(xiàn)魔王三個女兒誘惑釋迦的情節(jié)。三個魔女著龜茲裝,戴寶冠,披大巾,腰束長裙。釋迦以神通力,頃刻間將她們變成丑陋的老嫗,即左側所繪。 主室北壁龕下畫“難陀出家因緣變”一鋪。它講訴了:釋迦牟尼異母弟名難陀有妻孫陀利美艷無比。釋迦命剃師為難陀剃發(fā),強迫出家。難陀留戀妻子,心懷思念。一日偷跑回家被釋迦發(fā)現(xiàn),將他喚回,嚴加訓誡,又領他遍游天宮,觀諸天女,復游地獄,見湯鑊之刑。難陀悔悟,即一心從佛,成為羅漢。畫面以釋迦端坐說法為中心,左右對稱地表現(xiàn)相同的情節(jié),即“弟子深山坐禪”,“弟子聞法”和“難陀與妻子告別”幾個情節(jié)。圖中佛像右下的比丘即難陀,東西兩下角表現(xiàn)難陀與妻子分別時的依戀之情 。此故事畫在敦煌僅此一副。 莫高窟 第257窟建于北魏(公元368年-534年)。上圖為主龕彩塑。<br> 主室西壁畫“九色鹿王本生”,采用橫卷式連環(huán)畫,繪八個情節(jié),由左右兩端開始,中間結束。畫面為:1,溺人落水。2,九色鹿救起溺人調達。3,調達跪地謝恩。 4,王后要國王捉鹿。5,調達告密。6,國王率軍捉鹿。7,烏鴉叫醒九色鹿。 8,九色鹿向國王控訴調達。該鋪故事畫依據(jù) “佛說九色鹿經(jīng)” 繪制,表現(xiàn)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為菩薩時教化眾生,普行六度的種種事跡。壁畫生動表現(xiàn)了人物的神情和內心活動,突出了這一故事宣揚的因果報應的佛教主旨,對畫中馬的刻畫采用寫實與夸張相結合的手法,富于彈力。<br> 西壁北段根據(jù)三國時期支謙譯“須摩提女經(jīng)”故事畫的十四個情節(jié)中的前三個:1,須摩提女閉門臥床和焚香請佛。 “須摩提女經(jīng)”故事2,乾荼背鍋飛來。 “須摩提女經(jīng)”故事3,均頭沙彌乘五百花樹飛來。 莫高窟第285窟創(chuàng)建于西魏大統(tǒng)年間 (538年) ,是敦煌最早具有確切開鑿時間記載的洞窟。 上圖是主龕彩塑。 它的主室南壁壁畫中段通壁繪制“五百強盜成佛”因緣故事畫一鋪。描寫了官兵征剿,強盜被俘,國王審訊,挖眼逐放,山中受苦,眼睛復明,佛陀說法,出家為僧,深山修行等場面。體現(xiàn)了強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 強盜被俘,國王審訊 挖眼逐放,山中受苦,眼睛復明,佛陀說法 出家為僧,深山修行等場面。 第285窟“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結尾處繪釋迦多寶并坐說法圖一鋪。 第285窟東壁壁畫 第285窟莫尼寶珠壁畫 莫高窟 第320窟創(chuàng)建于盛唐(中唐,宋,元重修),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上圖是主龕彩塑。 南壁畫千佛中央釋迦說法圖一鋪。經(jīng)變的主要部分受到美國人華爾納盜劫行徑的嚴重破壞。但畫面上部,四身散花供養(yǎng)的飛天保存完好。飛天兩兩相對稱,在對稱中又富于生動的變化。前面的一身回頭,與后面的一身密切呼應。構圖上,巧妙地利用了畫面上沿狹窄的空白。這是莫高窟唐代飛天的代表作之一。 釋迦說法圖局部 第320窟壁畫“飛天” 第320窟壁畫“飛天” 第320窟壁畫“樂舞圖” 第320窟壁畫“大勢至菩薩” 第320窟壁畫“觀音菩薩“ 莫高窟 第323窟 開鑿于初唐(公元618年-712年)。上圖是主室北壁繪制的4幅壁畫和下方的奉養(yǎng)人畫像。 上圖是第323窟主室南壁繪制的3幅壁畫和下方的奉養(yǎng)人畫像。 第323窟主室北壁西側上部畫張騫出使西域圖,共由以下4組畫面組成。 1,在畫面的右上角有一殿堂,內有兩個站立的佛像,殿堂正面額匾上有“甘泉宮”三字,下方畫漢武帝和臣屬持香爐或笏拜謁。 2,漢武帝騎在馬上,左右臣屬八人,一人手持曲柄華蓋。張騫持笏跪拜辭別,后有從者持節(jié)牽馬。 3,張騫行進在西域途中。4,遠處有一城郭,二和尚立于門外,城內有佛塔。此幅出使圖中,張騫一行乘騎半藏山后,表現(xiàn)了山重水復的效果,體現(xiàn)出張騫等人的艱辛。 323窟北壁中上部偏西側畫佛陀洗衣池和曬衣石圣跡故事。1,釋迦摩尼右手提袈裟立于水邊。2,有天女從天空飄飄而降,準備替佛陀清洗袈裟。3,方石旁有一個不信佛教的外道婆羅門,赤裸上身,光著腳,跳踩和弄污方石。4,石上有烏云,云中雷神正擊鼓鳴雷。5,方石的右下角再畫婆羅門被雷電擊斃。6,方石的另一側有兩位天女正在洗石。 第323窟北壁東側上部畫康僧會故事。康僧會是三國時代的高僧,主要在江南弘揚佛法,在佛教南傳的歷史上有重要意義。故事由四組畫面表現(xiàn):1,畫康僧會坐鼓帆小舟,順風而行下江南來到東吳。 康僧會2,最下面畫吳王孫皓向僧人跪拜合十,下跪迎接穿袈裟的康僧會。3,中間畫一大帳,賬內蓮座上舍利放光芒,賬外孫皓與僧人作談論狀。表示吳人本不信佛教,吳王孫皓召康僧會問佛有何靈驗,康僧會遂以神力獲舍利,光明四射,吳王乃信,立建初寺。 康僧會4,畫一寺院,院外僧人觀看并有人運送木料,當為建初寺修造的情景。 第323窟南壁東側上部畫曇延法師祈雨的故事。由4個畫面組成:1,畫肩輿中坐一僧人,六名轎夫弓身抬行,榜題為“帝迎法師入朝時”。 曇延法師祈雨2,畫隋文帝向一僧人行禮,帝王后侍臣四人,其中一人持曲柄華蓋。 曇延法師祈雨3,上畫宮殿內一僧人坐高座上,殿前階下隋文帝率領臣屬五人跪拜施禮,天空烏云密布,大雨將至。 曇延法師祈雨4,上畫城內大帳中,一僧人坐高座上講說,隋文帝坐胡床上恭敬聆聽,五人侍立左右。又畫一舍利塔大放光芒,榜題為:“延法師于塔前與文帝說涅槃經(jīng)并造疏論訖感舍利塔三日放光”。 “曇延法師祈雨”局部圖 第323窟 主室南壁西側上部畫西晉石佛浮江故事。由西端開始:1,畫二佛立于水面上,僧俗數(shù)人在岸上作禮拜狀。2,下面畫道士揚幡設醮迎接。 西晉石佛浮江故事3.以東畫吳縣人朱膺和東林寺僧人雇船載石佛去通玄寺,江岸僧俗婦孺紛紛往迎,跪拜。 南壁中上部畫東晉揚都金像出渚故事。圖中左,中,右分別畫光芒四射的佛像,蓮座,佛光,畫面與故事中得金像,得趺座,得佛光的描述相吻合。位于得趺座的場面之下,蓮座下方一葉小舟,揚帆海上,舟中有比丘和船工數(shù)人,就近迎接佛像。畫面中迎佛的大船畫面已被華爾納劫走,現(xiàn)僅存兩名纖夫和迎佛的僧俗人眾。 第323窟北壁佛圖澄故事右下角畫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阿育王是公元三世紀中印度摩揭陀國國王,篤信佛教,大造佛塔。畫面畫一帝王率臣屬禮拜六塔,下跪者是阿育王,由于該塔是外道之塔,受不起信佛教的阿育王一拜而倒塌。 第323窟北壁中上部偏東側畫高僧佛圖澄的故事,以上中下三組畫面表現(xiàn)佛圖澄的神異事跡,上畫佛圖澄立于七層塔前,合十向人們解說塔檐的風鈴聲音有異,指出這是不詳之兆,預言石虎和石韜將要火并。中間畫隋煬帝,上有華蓋,坐在胡床上與臣屬觀看僧人施法,這個場面是佛圖澄為石虎說法時,幽州四城門起火,佛圖澄使神力用酒滅火的情景。 佛圖澄的神異事跡 第323窟北壁 “佛圖澄的神異事跡”左下畫一僧人赤裸上身,坐在水池邊,正在洗腸的情景,據(jù)”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記載,澄左乳旁有一孔,有時腸從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讀書,輒拔絮,則一室洞明,又齋日輒至水邊,“引腸洗之,還復內中”。 莫高窟 第329窟 開鑿于初唐(公元618年-712年)。上圖是主龕彩塑。西壁佛龕龕頂及窟頂藻井的“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壁畫,是莫高窟現(xiàn)存其佛傳故事畫最精美的。<br> 西壁龕頂北側壁畫 “乘象入胎” 講的是兩千多年前喜馬拉雅山腳下有一個十分富饒的國家迦毗羅衛(wèi),國王凈飯王和妻子摩耶夫人婚后一直膝下無子。佛經(jīng)上說釋迦牟尼在出生之前,是住在天國兜率宮的一位善慧菩薩。他決定投生人間成佛度化眾生,于是選擇了仁慈的凈飯王夫婦作為父母。有一天摩耶夫人做了一個夢,夢中她在菩提樹下乘涼,突然一朵潔白的云自遠方飄然而來,云端站著一頭大象,一菩薩騎在大象背上,頭戴寶冠,飾瓔珞。摩耶夫人看著菩薩心里一陣緊張,恍惚間,菩薩好像變成一個男孩鉆入她的右腋下,于是,摩耶夫人孕懷了太子悉達多。<br> 壁畫“乘象入胎”局部 西壁龕頂南側夜半逾城講的是太子悉達多長大以后,凈飯王請名師教太子習文學武,希望他將米繼承王位。但他在出游“四門”目睹了生老病死,感到“人生皆苦”,產(chǎn)生了超脫人世念頭。為了尋得一種徹底解脫人世苦難的辦法,他不聽的勸告,決意離家遠游,立誓求得“真諦”。盡管凈飯王早有防備,將城門緊閉,但是悉達多太子身邊忽然來了四個天人,將馬的四蹄輕輕托起,越過城池,離開皇宮,去到深山里潛心苦修。佛傳故事“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代表了釋迦牟尼一生從入世到出世而成道的經(jīng)歷。 壁畫“夜半逾城”局部 第329窟北壁壁畫 第329窟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