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純陽宮紅色一小兵(hsyxb) <p class="ql-block"> 純陽宮位于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占地一萬余平米,原為供奉唐代呂洞賓的道觀,屬山西南中北三大道觀之中宮,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純陽宮本身是一座精美的古代建筑群,它吸收了南方古典園林建筑的特點,突破了北方官式建筑布局宏大莊重的風格,其整體布局緊湊,高低錯落,古柏蒼天,曲折回旋,組合巧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純陽宮始建年代不詳,相傳建于宋金時期,在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由明代宗親朱新場、朱慎口等人重修。清嘉慶十二年由道士高煉昌主持,又在后院窯洞頂上筑巍閣(玉皇閣)三層,形成現(xiàn)有規(guī)模。《山西通志》載:"最高處,名曰小天臺(即魏閣),登其巔,可覽太原全景,朔望日香火之盛,全省首屈一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純陽宮內(nèi)分為五進院落,主要建筑有四柱三樓式木牌坊、硬山頂式原宮門、呂祖殿、方形單間回廊亭、靈寶洞、潛真洞、玉皇閣等。四周建有配房及磚卷窯洞,宮內(nèi)總計殿堂七十余間。</p><p class="ql-block"><br></p> ? ? ? 宮內(nèi)一進院落有長達二十四開間的碑廊石刻文物展,是我館固定特色展覽,以漢、北魏、唐代碑刻造像為主,近五十件,多為國家一級文物,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涅槃變相碑]歷經(jīng)1300多年的風霜,經(jīng)歷幾次滅佛運動,奇跡般地完整保存了下來,如今靜靜地躺在山西古建筑博物館碑廊內(nèi)。它為我們再現(xiàn)了1300多年前武周時期的政治環(huán)境以及隋唐時期圓潤華麗的雕刻風格,全碑以涅槃故事為主,滿飾浮雕、題銘,構圖緊湊,雕工精美細致又不失飄逸。我們可以通過這通碑看到唐代人的服飾、棺材的樣式以及他們的喪葬習俗等。因為珍貴所以這通碑在2002年就被國家公布為第一批禁止出國(境)的文物。<br></br> [漢代石虎] ? ? ? 二進院宮門,上方刻異體字"道德之門"四個大字,宮門兩側(cè)對聯(lián)刻有"道合昊天天上仙班第一,祠開晉地地下洞宇無雙"。? ? ? ?二進院落,在宮門的背面有磚刻"蓬壺佳瑞"九疊篆文。院內(nèi)古樹參天,紫藤繞柏。與三進院落相連的建筑是過廳,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式頂。 ? ? ? ?三進院落,為純陽宮主體建筑呂祖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黃藍白三色琉璃布頂,吻獸齊備。檐下額枋、平板枋上皆蘇式彩畫。呂祖殿主要為道教文物陳列,進入?yún)巫娴?,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正中的呂洞賓造像,銅鑄,明代,兩邊為他的侍女侍男。 ? ? ? ?四進院落,為磚砌樓閣二層,八面均為磚券洞,俗稱"九窯十八洞"。此院是純陽宮最具價的院落。據(jù)說是按照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的方位建造。洞頂?shù)乃拿娼?,四角建九角攢尖亭,樓亭之間以圍廊相通,磚券窯洞的二層上有四樓、四亭與院中心的"方形三間兩層亭"組合成九星形式。其整體布局與天上九星、地下八卦壯觀形式密切相關。真可謂是"殿閣巍巍,按天上之九星而羅列,道院森森,照地下之八卦而排成。"<br></br> [常陽天尊像]塑造于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通高2.56米,像高2.2米,由石像、底座、基座三部分組成。石像以漢白玉雕造,底座和基座以青灰色石灰?guī)r制成。天尊頭戴蓮花形冠,面相豐頤,細目微瞇,長髯垂胸,神態(tài)安詳慈和,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風格。右手執(zhí)扇和拂塵,左手憑幾而放。身著寬大道袍,盤坐于長方形石座之上。底座正面刻天尊像銘并序計二十二行,兩側(cè)及背面線刻弟子道士像和供養(yǎng)人姓氏。四周線刻蓮花、忍冬、仙鶴等。<br></br>? ? ? ?在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fā)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常陽天尊石像以其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br></br> 九宮十八洞內(nèi)塑像(其一) 九宮十八洞內(nèi)塑像(其一)? ? ? 五進院落,潛真洞為三層樓閣式建筑,此院落巧妙的利用了九宮十八洞之靈寶洞的后墻,砌有石階,這是登上四、五兩院樓閣的唯一上下通道。這種設計不占用空間,也是這座建筑的獨到之處。拾階而上,眼前豁然開朗,回廊四通八達,仿佛步入又一重天。沿廊巡游,如夢如幻,仿佛置身于瓊樓仙閣,飄然于人間仙境 純陽宮宮門右側(cè)小山頂部的關公亭 關公騎馬像 北朝石羊 純陽宮東側(cè)五一廣場方向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YrNXCkOFdSBHwk1ASmmZA"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