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的頤和園知足常樂 <p class="ql-block"> 每年春秋季我都有去頤和園逛一逛的沖動,也記不清去多少次了。她的魅力在于有山、有水、有故事、有歷史。今天天氣晴好,我?guī)虾眯那?,從如意門再次走進頤和園。雖然已是初冬時節(jié),但是金秋十月的色彩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沿西堤一路向前,六座橋(由南向北依次為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風橋、界湖橋)各具特色各顯風采,景明樓依舊引人注目,湖中戲水的鴛鴦以及黑天鵝,更是吸引游人駐足。</p> <p class="ql-block">▼柳橋</p> <p class="ql-block">▼練橋</p> <p class="ql-block">▼鏡橋</p> <p class="ql-block">▼玉帶橋</p> <p class="ql-block">▼豳風橋</p> <p class="ql-block">▼界湖橋</p> <p class="ql-block">▼景明樓位于柳橋與練橋之間,始建于1750年,由主樓和兩座配樓組成,是頤和園主要建筑之一。乾隆皇帝曾在此舉辦生日宴。</p> <p class="ql-block"> 漫步西堤之上,既能遠觀玉泉山,又可以近望十七孔橋和佛香閣,真可謂一站觀三景,一種唯美的享受啊!</p> <p class="ql-block"> 邊走邊拍來到了后湖,蘇州街全部在整修中,此時已錯過了最佳觀賞期。</p> <p class="ql-block">▼蘇州街之前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 從萬壽山的后山,翻越到前山,途徑須彌靈境建筑群,到達山頂,壽桃形狀的昆明湖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石舫</p> <p class="ql-block">▼長廊</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橋,是頤和園主要風景之一,也是園林建筑的藝術杰作,游人必打卡勝地。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全長150米,寬6.56米,高7米,是一座聯(lián)拱石橋,正中一孔最大,兩側依次漸小。橋的石欄桿上,有540多只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子,惟妙惟肖不可錯過呦!</p> <p class="ql-block"> 每年冬至前后,夕陽射下橋洞金光閃閃,形成一道美麗的光影,被稱之為“金光穿洞”。</p> <p class="ql-block"> 在頤和園有一處很有名氣的園子——諧趣園。</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蘇省無錫市寄暢園所建,由臨水的13座亭臺、樓、榭和上百間游廊組成。諧趣園小巧玲瓏,在頤和園內是一個獨立成區(qū)、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p> <p class="ql-block">▼諧趣園別具一格的側門</p> <p class="ql-block"> 在頤和園東北角,諧趣園的北側,有個比較隱蔽一般人不太熟知的地方,那就是霽清軒。</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筑群南高北低,中心有天然石峽——清琴峽,后溪河水東流入園,主體建筑霽清軒建于峽南高處,軒東有一亭,隨山勢而下有游廊,其各幾何形狀的玻璃窗,巧妙地形成回音效果,被稱為頤和園的“回音壁”。本人很喜歡這里的幽靜。</p> <p class="ql-block">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來到了下午時分,我用一雙給力的腿腳,走遍了幾乎頤和園的各個景點,同時也用一雙渴望的眼睛,收獲了幾乎頤和園的所有美景,收工!</p><p class="ql-block"> 頤和園再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1.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