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掠影梁柏 <p class="ql-block"> 霧都掠影 </p><p class="ql-block"> 川蜀盆地、古城重慶,是同時占有兩江橫穿而過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西南內(nèi)陸,嘉陵江途徑長江上游,兩江相遇,并列同行,穿越重慶。因其境內(nèi)嘉陵江古稱“渝水”,隋朝于此設(shè)“渝州”,重慶又簡稱“渝”。</p><p class="ql-block"> 華鎣山脈群山起伏、密林蔥蘢,江水常年淙淙奔騰,重慶得名: 霧都、山水之城;又因,古有“天生三橋”、今有“天塹變通途”無數(shù),重慶還被稱為“橋都”。</p><p class="ql-block"> 最近的稱謂,是民國在抗戰(zhàn)勝利后命名重慶為永久“陪都”,份量之重另國人敬畏;直到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中央政府將戰(zhàn)略大后方的中心重慶封為直轄市,成為了天之嬌子之一。每當(dāng)重慶人提起,自己是直轄市,表情立馬會變得凝重。</p><p class="ql-block"> 重慶,朝天門碼頭,嘉陵江水匯入長江。長江水濁、嘉陵江水清,一濁一清,涇渭分明、被戲稱為“鴛鴦鍋”。</p><p class="ql-block"> 重慶又有“火爐城市”之稱,在重慶不吃火鍋,肯定不行。麻辣鮮香火鍋之盛,是一道繞不過去的風(fēng)景;</p><p class="ql-block"> 層層疊疊洪崖洞、夢幻般建筑。在夜幕低垂時的萬家燈火點亮之時,宛若一片巨型火鍋,滾燙熱浪、麻辣鮮香飄滿整個山城;</p><p class="ql-block"> 有民謠說:“湖廣填四川”。早時,川渝地廣人稀,移民成為主題。重慶的“湖廣會館”便是主題之一。南方的建筑風(fēng)格、白墻黑瓦空靈清麗。盡顯明清時期南方建筑藝術(shù)的美學(xué),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四川美院羅中立的一幅油畫《父親》,感動了全國。一張布滿皺紋滄桑的臉龐,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蒼勁、蒼老,想到先民的古老臉龐…</p><p class="ql-block"> 重慶有一古鎮(zhèn)“磁器口”,一千多年前叫“白巖場”,因附近的白巖山而得名。山上有一“寶輪寺”,當(dāng)年,明建文皇帝朱允炆因其四叔朱棣起兵逃到寶輪寺隱居多年。后被人稱作龍隱寺,而崖下白巖場被稱為“龍隱鎮(zhèn)”。</p><p class="ql-block"> 清初,大量移民入川,帶來了瓷制器的技術(shù),龍隱鎮(zhèn)因此貿(mào)易而繁盛,得名磁器鎮(zhèn),鄉(xiāng)民呼之為“磁器口”。</p><p class="ql-block"> 如今,磁器口早已不生產(chǎn)瓷器,變成了游人如織的旅游小鎮(zhèn)。最有名的是“千年磁器口·古鎮(zhèn)陳麻花”,茶余飯后“脆”一下。游人繞街過巷在彎彎曲曲的石板路上,完成著“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的歷史記憶…</p><p class="ql-block"> 刻在千年記憶里,有一深藏于群山之間的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持續(xù)千余年的佛教造窟運動史詩中最后的榮光,經(jīng)時間長久的沖刷及歲月的打磨風(fēng)化,給這個古老而悲愴的民族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向世人訴說著一段段傳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令世人嘆為觀止的武隆“天生三橋”(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的奇景,在大自然的無數(shù)杰作中,當(dāng)之無愧堪稱“世界天生橋群之最”。</p><p class="ql-block"> “烏江畫廊”如詩般的燦爛;</p><p class="ql-block"> 仙女山儼然一個東方的小瑞士; </p><p class="ql-block"> 罕見天坑群、驚嘆大自然,專享喀斯特作用下的特權(quán);</p><p class="ql-block"> 天井峽地縫37公里綿長、最狹窄處居然只有十幾厘米寬、從下往上望去,一線天悠長夢幻;</p><p class="ql-block"> 傾聽山水之城中的故事、傾聽霧都橋都的過往:</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期間,山城里保護(hù)了一大批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精英。大師云集、訴說著一段段往事。</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時期,民國政府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做出了對(西南聯(lián)大)的保護(hù)決策。大師云集、薪火延續(xù),直至抗戰(zhàn)勝利。</p><p class="ql-block"> 《重慶談判》世紀(jì)之重筆書寫而成。臭名昭著的渣滓洞原是重慶郊外的一個小煤窯,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集中營(渣滓洞監(jiān)獄、渣滓洞看守所)簡稱“中美合作所”,是解放前國民黨關(guān)押共產(chǎn)黨人和進(jìn)步人士的兩座監(jiān)獄。</p><p class="ql-block"> 輪回的歷史、相似的故事,不知疲倦、輪番上演。華鎣山脈、沙坪壩碼頭、磁器口、小客棧,革命者接頭地點;小說《紅巖》電影《烈火中永生》里面的故事人物均在這千年古鎮(zhèn)里留下現(xiàn)代痕跡;紅色基因的在延續(xù): “繡紅旗”的歌聲想起:</p><p class="ql-block">“線兒長針兒密</p><p class="ql-block">含著熱淚繡紅旗繡呀繡紅旗</p><p class="ql-block">熱淚隨著針線走</p><p class="ql-block">與其說是悲不如說是喜</p><p class="ql-block">多少年多少代</p><p class="ql-block">今天終于盼到你 盼到你</p><p class="ql-block">千分情萬分愛</p><p class="ql-block">化作金星繡紅旗繡呀繡紅旗</p><p class="ql-block">平日刀叢不眨眼</p><p class="ql-block">今日里心跳分外急</p><p class="ql-block">一針針一線線</p><p class="ql-block">繡出一片新天地 新天地”…</p><p class="ql-block"> 今天,“山歌響起的地方”,刀郎的一曲“川江號子”吼醒了山城,“紅梅贊”、“繡紅旗” 紅色旋律喚起了紅色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霧都往事、往事悠悠。</p><p class="ql-block">文/ 攝影: 梁 柏/(部分文字.照片資料來源: 互聯(lián)網(wǎng))</p> <p class="ql-block">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的夜景,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紅色燈光的點綴下</span>格外耀眼奪目。</p> <p class="ql-block">重慶是一座山城,不僅山多,而且“長”得也很像山。</p> <p class="ql-block">重慶,依山傍江、還是全國唯一有兩條江(長江和嘉陵江)橫跨市區(qū)的超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如果把重慶地圖逆時針旋轉(zhuǎn)135度,就是一個巨大的“山”字,渝東南翼是中間的一豎,渝東北翼、1小時經(jīng)濟(jì)圈分居左右兩側(cè)。</p> <p class="ql-block">重慶版圖與“山”字結(jié)合,就誕生出了一座山城。</p> <p class="ql-block">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重慶,一座“依山就勢、<span style="font-size:18px;">巧傍兩江(長江.嘉陵江)、</span>朝上生長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重慶長江索道穿行于一個朝上生長的城市樓群。</p> <p class="ql-block">重慶輕軌穿樓而過。</p> <p class="ql-block">山城重慶市區(qū)里的樓群。</p> <p class="ql-block">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城重慶.盡顯都市融合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的夜景,在紅色燈光的點綴下格外耀眼奪目。</p> <p class="ql-block">上圖:重慶長江索道/下圖: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重慶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重慶江北國際機(jī)場T3航站樓國內(nèi)達(dá)到處外,被稱之為“黃色法拉利”的出租車長龍隊伍連綿不絕。</p> <p class="ql-block">重慶烏江百公里畫廊。</p> <p class="ql-block">武隆后坪“天坑群”?,位于重慶市武隆區(qū)后坪鄉(xiāng),由5個天坑組成,是世界唯一的地表水沖蝕成因的天坑群,總面積38平方千米。是南方喀斯特地質(zhì)地貌的經(jīng)典。</p> <p class="ql-block">奉節(jié)小寨“天坑?”,位于重慶市奉節(jié)縣興隆鎮(zhèn)小寨村,是世界最大的“天坑”,坑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奉節(jié)小寨天坑被譽(yù)為“天下第一坑”。</p> <p class="ql-block">重慶市武隆縣的三座橋(天生三橋: 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地處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與武隆縣之間。重慶天生三橋(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三座橋的高度、寬度、跨度分別在150、200、300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重慶天生三橋(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三橋呈縱向排列,平行橫跨在羊水河峽谷上,將兩岸山體連在一起,形成了“三橋夾兩坑”的奇特景觀。</p> <p class="ql-block">重慶天生三橋,奇、險、峻匯于一身,是當(dāng)之無愧的“世界天生橋群之最”。</p> <p class="ql-block">重慶武隆·仙女山·天生三橋 (即: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p> <p class="ql-block">“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有東方小瑞士之稱。</p> <p class="ql-block">重慶“洪崖洞”(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的濱江地帶,原是嘉陵江畔的陡峭山壁上一個天然形成的石洞,公元316年始演變成為了今天的洪崖洞民俗風(fēng)貌區(qū))。</p> <p class="ql-block">重慶“湖廣會館”建筑群,彰顯廣西、湖南、湖北以及江南一帶的建筑風(fēng)格,融匯重慶傳統(tǒng)建筑特色,是明清時期南方建筑藝術(shù)的代表,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重慶“湖廣會館”,“禹王宮”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由早期移民中的湖南、湖北富商、鄉(xiāng)紳捐資興建,修復(fù)后建筑面積2141平方米。禹王宮主體建筑大體依中軸線排列,巍峨古樸。與北方磚石結(jié)構(gòu)的建筑不同,禹王宮是南方廟宇常見的木結(jié)構(gòu)懸山式小山瓦頂。其正廳凈空高達(dá)10.65米,是湖廣會館建筑群最高的一處殿堂。</p> <p class="ql-block">(著名畫家吳冠中的繪畫作品)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江南系列繪畫作品中能反映出“湖廣會館”建筑群的美學(xué)影像,白墻黑瓦空靈清麗。</p> <p class="ql-block">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江南系列繪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水城、山城、山水之城:重慶。</p> <p class="ql-block">在“火爐城市”重慶,吃火鍋,是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p> <p class="ql-block">重慶.千年古鎮(zhèn): 磁器口</p> <p class="ql-block">重慶,千年古鎮(zhèn):磁器口,依“歌樂山”山勢而建的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重慶,千年古鎮(zhèn):磁器口。</p> <p class="ql-block">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p> <p class="ql-block">重慶,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依“歌樂山”山勢而建的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依歌樂山山勢而建的磁器口,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接童家橋,北靠石井坡,是一座傳承千年的古鎮(zhèn),宋代叫白巖(崖)鎮(zhèn)。</p> <p class="ql-block">沿街更有店鋪、茶館、酒樓、客棧上千家;古鎮(zhèn)白天熱鬧非凡、夜晚燈火宛如繁星點點。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來此地感慨于磁器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的繁華景象。</p> <p class="ql-block">重慶,千年古鎮(zhèn)磁器口的陳麻花(陳昌銀麻花俗稱陳麻花,味道酥軟,口味獨特,如今幾乎成為了重慶磁器口古鎮(zhèn)的代名詞)。</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鎮(zhèn),曾經(jīng)的磁器口曾被稱為“小重慶”。</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白巖山上的寶輪寺。當(dāng)年明建文帝朱允炆因燕王朱棣起兵逃難時隱居于此,后被人稱作龍隱寺,而崖下白巖場被稱為“龍隱鎮(zhèn)”。</p> <p class="ql-block">重慶,千年古鎮(zhèn)磁器口,保持完整的清代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重慶.四川美術(shù)學(xué)院“羅中立美術(shù)館”。</p> <p class="ql-block">重慶.四川美術(shù)學(xué)院“羅中立美術(shù)館”。</p> <p class="ql-block">重慶.四川美術(shù)學(xué)院“羅中立美術(shù)館”。</p> <p class="ql-block">《父親》是當(dāng)代畫家羅中立于1980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大幅布面油畫,該作品作品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杰出代表?,F(xiàn)收藏于中國美術(shù)館。</p> <p class="ql-block">重慶寶頂山修繕豪華,與北山的古樸對比強(qiáng)烈。經(jīng)過現(xiàn)代修建的大門、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chǎn)“重慶寶頂山大足石刻”就原生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寶頂山大足石刻”入口右側(cè)的“</span>萬歲樓”,建于明永樂十年(1412年)。當(dāng)時的蜀獻(xiàn)王朱椿(朱元璋的第11個兒子)來寶頂山進(jìn)香,大足縣為紀(jì)念他的朝香之行,建了萬歲樓,距今已有近600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hù)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已將“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一處文化或自然遺址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是對其獨特或普遍價值的確認(rèn)。為了全人類的利益需加以保護(hù)”。列入時間:1999年12月4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p> <p class="ql-block">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歷經(jīng)唐末、五代,盛極于兩宋,余緒延至明清,前后歷經(jīng)千年,是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瑰寶。石雕以精湛的技藝、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向世人訴說著一段段傳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地獄變相》第20號 1174=1252年,南家淳熙至淳祐。高:1268 、寬:1996、深:244厘米、刻像:133尊;上部正守刻地茂,其頂上并列坐十佛、左右并列坐十王兩司;下部份上下層刻刀山、截膝等十八地獄,為佛教藝術(shù)同類題材中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者。</p> <p class="ql-block">《十煉場景之五》:包括立雪、剜眼、煉心、舍臂、煉膝(從右至左);場景描繪極為生動,剜眼可見手上眼珠,煉心可見胸口火焰,舍臂可見臂上刀痕,練膝可見膝上火焰 十煉場景之五:包括煉指、煉踝、割耳、煉頂、煉陰(從左至右);下層為柳本尊的十七位文武仆從侍衛(wèi)圖 柳本尊行化事跡。</p> <p class="ql-block"> 《父母恩重經(jīng)變相》第15號 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龕高100、寬1450、深200厘水??滔?4尊。上部刻賢劫七佛半身像。下部中央刻“投佛祈求嗣息”圖,左右連環(huán)畫式地刻出父母含辛茹苦撫育子女的10組雕像,情節(jié)連貫、形象生動、感人肺腑,是佛教中國化后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觀無量壽佛經(jīng)變相》第18號 1174=120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龕高:800、寬:2160厘米,刻像169享。上部為西方凈土盛況,中為西方三圣像、下部及左右壁刻有“三品九生”、十六觀”等,其規(guī)模之大,堪稱中國石窟同類造像題材之最。</p> <p class="ql-block"> 《千手觀音》第8號 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龕高770、寬1250厘米。刻像72尊,各種器物126件。觀音像1007只手、眼,刻于88平方米的崖面上,形若孔雀開屏,斑爛奪目,譽(yù)為“天下奇觀”。千手觀音千手:手中皆有一眼,每只手造型都不相同,有些手持法器,法器亦不相同 孔雀明王經(jīng)變相: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唯一以慈悲相示人。</p> <p class="ql-block">《護(hù)法神龕》第2號 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龕高430、寬1260、深120厘米。分上下層刻像尊。上層中部并立護(hù)法神像9尊、左右刻六通神像、下層刻鬼卒7尊。護(hù)法神即護(hù)持佛法之神,其作用是護(hù)衛(wèi)道場、降服魔障。</p> <p class="ql-block">《六道輪回圖》:無常怒目獠齒死咬輪盤,長舒兩臂緊鉗輪盤,象征業(yè)力不可逆轉(zhuǎn);輪回圖有四圈,從內(nèi)到外依次為修行者、六道、十二因緣和前世今生;輪盤左貪右愛,輪回擺脫不得 父母恩重經(jīng)變相:從右到左依次為遠(yuǎn)行憶念恩(送行)、洗濯不盡恩(洗衣)、推干就濕恩(兒尿床母讓干處)。</p> <p class="ql-block">《牧牛圖》第30號 1174-1252年 南宋淳熙至淳祐 龕高570、寬2910厘米。此圖以牛喻心、以牧牛人喻修行者,闡述佛教調(diào)伏心意的修證過程。全圖長約30米,從“未牧”至“雙忘”共10組。造像以山巖自然取式,洋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p> <p class="ql-block">《華巖三圣》第8號 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龕高830、寬1550、深205厘米??滔?19尊。中為毗盧遮那佛,左為普賢、古為文珠。三像高達(dá)七米。文珠手托之寶塔、重近千斤,歷八百余年不墜,此乃巧妙運用袈裟支撐手臂之故。</p> <p class="ql-block">《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和蔣介石合影。</p> <p class="ql-block">《重慶談判》上個世紀(jì)之重筆書寫而成。</p> <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勝利之際,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fā)展前途、建設(shè)大計在重慶進(jìn)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希望重慶談判及達(dá)成的“雙十協(xié)定”能給中國人民帶來和平、民主、團(tuán)結(jié)的希望和曙光…</p> <p class="ql-block">《重慶談判》舊址。</p> <p class="ql-block"> “中美合作所”集中營舊址在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歌樂山麓。中美合作所全稱為中美特種技術(shù)合作所,1943年成立,起初為美國政府從國民黨當(dāng)局獲取對日作戰(zhàn)情報而秘密協(xié)定,共同建立的情報機(jī)關(guān)??箲?zhàn)勝利后,成為訓(xùn)練國民黨特務(wù)和關(guān)押、刑訊共產(chǎn)黨員、進(jìn)步人士的場所。此處山巒交錯,地形隱蔽,設(shè)有監(jiān)獄20余所。</p> <p class="ql-block">白公館、渣滓洞即為最大的兩所。新四軍軍長葉挺曾被囚禁于此,著名中共黨員羅世文、車耀先、江竹筠和愛國將領(lǐng)楊虎城、黃顯聲等均在此被害。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撤離大陸前夕,對囚禁于此的300多位革命志士,進(jìn)行了駭人聽聞的集體大屠殺。重慶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烈士墓和紀(jì)念碑,并設(shè)立陳列展覽館供人們參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p> <p class="ql-block">電影《烈火中永生》“繡紅旗”。</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1日筆者于四川美術(shù)學(xué)院.羅中立美術(shù)館。</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1日筆者于重慶“磁器口”/ (牌樓兩側(cè)是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題字):“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