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xì)游重慶之三:重慶網(wǎng)紅打卡地②Benxin <p class="ql-block"><b>重慶網(wǎng)紅打卡地②</b></p><p class="ql-block"><b> 20日這一天,老頑童一行繼續(xù)在重慶市區(qū)游覽。先后游覽了渣滓洞、白公館、磁器口古鎮(zhèn)、十八梯、山城步道、白象居等老景點和網(wǎng)紅打卡景點。這里面后面三個,是近些年建設(shè)發(fā)展起來的網(wǎng)紅打卡景點。而前面三個是早就聞名中外且經(jīng)久不衰的傳統(tǒng)老景點,是到重慶的必游之地,與所謂網(wǎng)紅景點毫不孫色,放在一起記敘也挺合適。因為景點性質(zhì)內(nèi)容的不同,渣滓洞和白公館這兩處紅色革命遺跡,放在最后簡要記敘。</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磁器口河街大碼頭 ↓十八梯風(fēng)貌區(q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磁器口古鎮(zhè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黃桷坪牌坊</b></p> <p class="ql-block"><b>磁器口古鎮(zhèn)是一個極具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磁器口初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年 - 1003年),最早因該地白巖山上有白色巨石崖壁而稱“白巖場”。</b></p> <p class="ql-block"><b>↑從黃桷坪牌坊進(jìn)古鎮(zhèn)便是磁器口正街</b></p><p class="ql-block"><b>↓景區(qū)外面看龍隱寺在磁器口的位置</b></p> <p class="ql-block"><b>據(jù)傳,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篡位后,削發(fā)為僧流落至巴渝,曾在白巖山上的寶輪寺隱匿多年,當(dāng)?shù)匕傩諏気喫赂麨辇堧[寺,白巖場則改稱為龍隱鎮(zhèn)。清朝初年,瓷器成為龍隱鎮(zhèn)的主要產(chǎn)業(yè),當(dāng)?shù)厣倘藢堧[鎮(zhèn)改名為“瓷器口”,后因為“瓷”字與“磁”相通,“瓷器口”又被改名為“磁器口”,一直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磁器口景區(qū)總面積32.5萬平方米,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鎮(zhèn)核心區(qū)14.3萬平方米。主要景點有寶輪寺、翰林院、寶善宮、黃桷坪牌坊等。因為游人多、時間緊等原因,大多時間沿著磁器口正街游覽。</b></p> <p class="ql-block"><b>磁器口古鎮(zhèn)是巴渝民俗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沙磁文化發(fā)源之地??箲?zhàn)時期郭沫若、徐悲鴻、豐子愷、傅抱石、巴金、冰心等一批文化名人在此工作生活。磁器口古鎮(zhèn)2006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qū),2010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b></p> <p class="ql-block"><b>磁器口正街游人如織</b></p> <p class="ql-block"><b>正街岔出的小街巷景觀也很好,而且游人也少,是拍照的好地方。</b></p> <p class="ql-block"><b>鐘家院:鐘家院是磁器口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其主人為磁器口土生土長的鐘云亭老先生。相傳他自幼聰穎,琴棋書畫無一不精,經(jīng)引薦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見,最終成為慈禧太后的外采辦,很受重用。后來獲準(zhǔn)告老還鄉(xiāng),修建了這座院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有些小巷里整得挺有情調(diào),還弄了一些“心靈雞湯”。</b></p> <p class="ql-block"><b>這個小巷里還有渣滓洞華子良故事的墻畫</b></p> <p class="ql-block"><b>這些照片都是在岔出去的小街巷拍的</b></p> <p class="ql-block"><b>河街大碼頭:磁器口古鎮(zhèn)靠近嘉陵江畔的一處開闊地帶。碼頭始于唐宋,興于明清,極盛于民國。因得嘉陵江水運之便,成為貨物集散地和中轉(zhuǎn)地,是磁器口古鎮(zhèn)繁榮的重要支撐。當(dāng)時有“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的繁盛景象,可見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繁榮程度。</b></p> <p class="ql-block"><b>河街大碼頭牌樓處也是一個打卡地</b></p> <p class="ql-block"><b>迎龍門位于磁器口古鎮(zhèn)靠嘉陵江邊的位置。迎龍門原名“隱龍門”,因磁器口原名龍隱鎮(zhèn),故有此名。后人為紀(jì)念建文帝,將此地改名。后來名稱逐漸演變?yōu)椤坝堥T”。</b></p> <p class="ql-block"><b>嘉陵江畔</b></p> <p class="ql-block"><b>大碼頭這里江面開闊,景色秀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八梯</b></p><p class="ql-block"><b>十八梯的全稱是“重慶十八梯傳統(tǒng)風(fēng)貌區(qū)”,位于渝中區(qū)中興路1號,坐落于長江江畔,占地約88畝,建筑面積約16.1萬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這條龍下面便是十八梯的入口處,是一座高層大廈的頂層,乘坐電梯、扶梯或步行下行,到想去的地方出口。因是自上而下,居高望遠(yuǎn),高樓大廈櫛次鱗比,山城特色凸顯,令人眼亮神怡,觀賞體驗到現(xiàn)代大都市的風(fēng)貌氣派。</b></p> <p class="ql-block"><b>十八梯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南宋時,重慶城內(nèi)修筑石梯官道連通上下,十八梯成為重要通道。明朝洪武年間,重慶再次擴城筑墻,建起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清末開埠時期,十八梯為重慶城內(nèi)連接上下半城的中心樞紐??箲?zhàn)時期,這里成為貧民、難民的居住地,之后一直是陳舊雜亂之地。</b></p> <p class="ql-block"><b>十八梯2017年開工改造建設(shè),2021年部分區(qū)域改造完成對外開放。改造建設(shè)后的十八梯的建筑,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重重疊疊,錯落有致。這里有古老的吊腳樓、捆綁房,也有現(xiàn)代的鋼筋水泥房,還可以看到明清與歐式風(fēng)格糅雜的特色建筑。</b></p> <p class="ql-block"><b>十八梯包括傳統(tǒng)文化體驗區(qū)、國潮文創(chuàng)體驗區(qū)、國際交流中心和生活方式中心四個功能區(qū)域。區(qū)內(nèi)有自然風(fēng)貌、藝術(shù)景觀、歷史展陳和特色運營四個小類共18個景點,如“花街鳥語”“黃葛掛月”自然風(fēng)貌景觀,“古井春風(fēng)”“較場攬勝”等藝術(shù)景觀,“于公揮毫”“大轟炸遺址”等歷史展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山城巷步道</b></p> <p class="ql-block"><b>從這個地方開始,向山上攀登游覽。</b></p> <p class="ql-block"><b>山城巷步道位于渝中半島的西南部,是環(huán)城墻步道的一條支線。步道依山面江,構(gòu)筑于崖壁之上,是典型的山地地形。步道改造建設(shè)于2018年11月開工,2021年9月完工。改造后的山城巷步道成為了重慶文化旅游的新名片。</b></p> <p class="ql-block"><b>山城巷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清時期,1900 年法國傳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桿點燈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天燈巷、天燈街,1972 年才更名為山城巷。</b></p> <p class="ql-block"><b>山城巷步道上下落差大,地勢起伏,具有重慶特有的山城韻味,沿途視野開闊,可隨時隨地欣賞長江美景和江邊的風(fēng)景。山城巷步道還保留了許多具有巴渝傳統(tǒng)風(fēng)貌的建筑,有清末的四合院、抗戰(zhàn)時期的吊腳樓等,是古老的巴渝民居的代表。</b></p> <p class="ql-block"><b>明城墻遺址</b></p><p class="ql-block"><b>?山城巷步道留存著重慶部分古城墻和其他歷史建筑,這些歷史遺跡見證了重慶的歷史變遷和城市發(fā)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法國仁愛堂遺址</b></p> <p class="ql-block"><b>1900年,法國人在山城巷開始修建仁愛堂,最初僅作為法國教友的宗教活動場所,后于194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44年,仁愛堂醫(yī)院改名為陪都中醫(yī)院,也就是重慶市第一中醫(yī)院的前身。1951年更名為西南衛(wèi)生部新渝醫(yī)院。2000年后,重慶政府將仁愛堂部分用房撥給重慶天主教會使用。</b></p> <p class="ql-block"><b>仁愛堂鐘樓:2022年10月,鐘樓遺址經(jīng)過重新打造,變成了一個荒野花園劇場,不時有戲劇上演。</b></p> <p class="ql-block"><b>↑法國領(lǐng)事館遺址↓</b></p><p class="ql-block"><b>?仁愛堂整個建筑為仿羅馬式磚木結(jié)構(gòu),中西融合,由教堂、修道院、鐘樓、醫(yī)院和學(xué)校組成,占地約22畝。</b></p> <p class="ql-block"><b>山城巷步道依山臨江而建,沿步道游覽,時而即可觀賞長江岸邊風(fēng)光。</b></p> <p class="ql-block"><b>山城巷步道,僅是重慶步道的一小部分。重慶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重慶人修建多種多樣步道,有街巷步道、濱江步道、山林步道等。2024 年,重慶計劃建設(shè)山城步道項目共 30 條、198.2 公里,其中大部分是在原有基礎(chǔ)上延長以及翻建。屆時將有更多更美的步道風(fēng)光,供游人光臨游覽。</b></p> <p class="ql-block"><b>游覽完山城巷步道,返回到原上山步道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象居</b></p><p class="ql-block"><b>白象居是渝中區(qū)的一處獨特住宅群,由6棟建筑組成,總建筑面積為64733平方米,樓層在11至22層不等,坐落于渝中區(qū)白象街,1993年建成。其東面靠近望龍門纜車道遺址,東南面與長江濱江路相鄰。</b></p> <p class="ql-block"><b>白象居樓群的通道坐著許多老人</b></p> <p class="ql-block"><b>白象居有幾個建筑特色:</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是高層無電梯。白象居是一個24層的住宅群,依山地而建,樓棟之間的最大高差可達(dá)38米,但沒有電梯。設(shè)計者對地形進(jìn)行了精妙運用,將入戶分為三個標(biāo)高,每六到九層對應(yīng)一個標(biāo)高,住在不同高度的住戶可以在附近進(jìn)出。</b></p> <p class="ql-block"><b>二是多出口通道:該建筑有3個出口通往3條不同的街道。第1層出口通往下望龍門車站,緊連長濱路;第10層出口通往白象街;第15層出口通往解放東路。這樣就讓不熟的人,自以為是在一樓,而實際是在12樓上。</b></p> <p class="ql-block"><b>三是空中通道層。只有一個空中通道層,與頂層入口相連,貫穿了整個6棟蝶形塔樓,并在兩組塔樓之間專門設(shè)計了一條純粹的空中走廊。各個樓層的居民們通過公共連廊和雙層樓梯上下出行。</b></p> <p class="ql-block"><b>出名原因:一是影視取景地:因電影《火鍋英雄》《少年的你》《隱秘的角落》《風(fēng)犬少年的天空》等多部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而受到廣泛關(guān)注,逐漸走紅,成為了“網(wǎng)紅景點”。二是建筑獨特性:其外形酷似大型魔方,建筑風(fēng)格和構(gòu)造在重慶乃至全國都較為罕見,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獨特的藝術(shù)價值。</b></p> <p class="ql-block"><b>隨著游客的增多,白象居內(nèi)的商業(yè)逐漸興起,形成了“居民樓經(jīng)濟圈”。連接六個單元的空中連廊有著豐富的業(yè)態(tài),是這棟樓“經(jīng)濟圈”的核心區(qū)域,有羊肉湯鍋店、快飲店、咖啡館、小賣店等,游客可以在此獲得各種消費體驗。</b></p> <p class="ql-block"><b>在樓道里看外面的風(fēng)光</b></p> <p class="ql-block"><b>白象居曾經(jīng)因游客過多,出現(xiàn)過“謝絕參觀”的情況,經(jīng)過社區(qū)等多方協(xié)調(diào),逐漸走出了一條居民與游客共治共享的道路。白象居是重慶山城建筑的獨特代表,既體現(xiàn)了重慶的地域特色和建筑智慧,也在現(xiàn)代社會中經(jīng)歷著從居民樓到網(wǎng)紅景點的轉(zhuǎn)變,成了重慶的一張?zhí)厣?lt;/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渣滓洞和白公館是重慶著名的紅色革命遺跡,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紀(jì)念價值。因為相關(guān)的歷史事實和故事人物等,已是廣為流傳,深入人心;而且這里游人太多,拍的照片很少,因此只做簡要記錄,以為紀(jì)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渣滓洞</b></p> <p class="ql-block"><b>渣滓洞沙坪壩歌樂山麓,原為人工開采的小煤窯,因出產(chǎn)的煤炭渣多煤少而得名。1943年軍統(tǒng)特務(wù)霸占渣滓洞煤窯,將此地改建為看守所。</b></p> <p class="ql-block"><b>渣滓洞看守所分內(nèi)外兩院。外院為刑訊室和特務(wù)辦公室;內(nèi)院有一放風(fēng)壩,一樓一底有16間房間為男牢,2間平房為女牢。內(nèi)院墻上寫有反動標(biāo)語??词厮獠咳姝h(huán)山,前有深溝,高墻外的制高點有六座崗?fù)?,一處機槍陣地,常有國民黨軍一個連在此駐守。</b></p> <p class="ql-block"><b>渣滓洞曾關(guān)押眾多革命者以及進(jìn)步人士,包括因六·一學(xué)潮、《挺進(jìn)報》事件、川東武裝起義以及小民革案被捕的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志士,如小說《紅巖》中的江姐原型人物江竹筠、許建業(yè)、何雪松、“小蘿卜頭”一家人等,最多時達(dá)三百余人。</b></p> <p class="ql-block"><b>1949年11月27日,重慶即將解放時,國民黨特務(wù)策劃了“11.27”大屠殺,300余位關(guān)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革命志士慘遭殺害,僅有15人脫險。重慶市解放后,重慶人民政府為紀(jì)念這段歷史,為革命烈士建立了“11·27”死難烈士墓。</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公館</b></p> <p class="ql-block"><b> 白公館位于重慶市沙坪壩歌樂山麓。原本是四川軍閥白駒的郊外別墅,因白駒自詡為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后代,便用詩人的字號“香山居士”前面二字,為別墅取名為“香山別墅”,后被軍統(tǒng)局用30兩黃金強行購買,改成秘密監(jiān)獄。</b></p> <p class="ql-block"><b>白公館系土磚木結(jié)構(gòu),總建筑面積1131平方米,建于20世紀(jì)30年代。白公館位于歌樂山腰,地勢險峻。原白公館大門終日關(guān)閉,從側(cè)面一小門進(jìn)出,原儲藏室改為地牢,原防空洞改為刑訊洞,院內(nèi)墻上寫有反動標(biāo)語。</b></p> <p class="ql-block"><b>白公館關(guān)押的均屬所謂“案情重要”的政治犯,如抗日愛國將領(lǐng)黃顯聲將軍、共產(chǎn)黨員宋綺云夫婦及幼子“小蘿卜頭”、同濟大學(xué)校長周均時、《紅巖》小說中“成崗”的生活原型陳然、“劉思揚”的生活原型劉國鋕等,關(guān)押人員最多時達(dá)100余人。</b></p><p class="ql-block"><b>↓烈士們自己制作的“特殊的國旗”</b></p> <p class="ql-block"><b>標(biāo)牌上的字:石榴樹-許曉軒被罰做苦工時從獄外帶回栽種的石榴樹,經(jīng)過幾十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現(xiàn)在根深葉茂,歲歲榴花如火。</b></p> <p class="ql-block"><b>1949年11月27日,軍統(tǒng)特務(wù)對關(guān)押在此的革命者進(jìn)行大屠殺,近30人遇難,19人在看守幫助下越獄脫險。重慶解放以后,西南軍政公安部接管了白公館并將其改為戰(zhàn)犯管理所。</b></p> <p class="ql-block"><b>白公館院里“小蘿卜頭”塑像</b></p> <p class="ql-block"><b>謝謝你的瀏覽欣賞和關(guān)注!</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1月1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