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皮山海風(fēng) <p class="ql-block">昔日的荒涼山坡,今日已蛻變?yōu)閺B門商業(yè)區(qū)內(nèi)的一處“世外桃源”。石頭皮山公園以其美麗整潔的面貌,成為了網(wǎng)紅打卡地,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探訪。</p> <p class="ql-block">山體由渾然一體的巨大花崗巖構(gòu)成,山脊線條流暢,巖石起伏和緩。裸露的巖石表面如同一片“石頭皮”,賦予了這座山獨特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大塊渾然景物奇,孤山突兀石頭皮。</p> <p class="ql-block">尚余神跡證傳說,更立廟碑增補遺。</p> <p class="ql-block">故壘已荒當(dāng)世事,高臺新起古賢祠。</p> <p class="ql-block">登臨放眼知興廢,草木葳蕤有所思。</p> <p class="ql-block">沿著石階攀爬至半山腰,眼前豁然開朗。成片的草坪與草丘綿延不絕,腳下的路也變得平緩起來,仿佛步入了一幅寧靜的山水畫卷。</p> <p class="ql-block">石頭皮山曾是塘邊農(nóng)民晾曬稻谷、番薯干的絕佳之地。山石平坦之處分為頂部、中部、下石部,當(dāng)年集體化時期,塘邊各生產(chǎn)隊在此劃分使用。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湖里大道延伸至嘉禾路,山的北麓被開挖出數(shù)百米長、十?dāng)?shù)米深的路段,將馬垅、后浦二社與石頭皮山分割開來,形成了北側(cè)的一字懸崖。</p> <p class="ql-block">因歷史原因,該區(qū)域長期存在村民擅自占用土地建房、出租的現(xiàn)象,導(dǎo)致違章建筑眾多,環(huán)境衛(wèi)生狀況堪憂,生態(tài)植被遭到嚴重破壞。2021年4月,湖里區(qū)委、區(qū)政府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契機,啟動了石頭皮山的整治改造提升項目,致力于恢復(fù)其綠水青山的本色,為市民打造一個美好的家園。此次改造以“頑石新生”為主題,注重自然生態(tài)特色,旨在修復(fù)綠地,打造景觀獨特、功能多樣的綜合山地公園。</p> <p class="ql-block">公園依托自然山林,深入挖掘并復(fù)原山體景觀特色,著重展現(xiàn)其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底蘊,形成獨具特色的綠色休閑娛樂場所,集登山攬勝、宗祠文化、仙神信仰與民間傳說于一體,讓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返璞歸真的樂趣。</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幅細膩勾勒的自然畫卷,輕輕鋪展在喧囂城市的邊緣。陽光溫柔地穿透樹冠,斑駁光影在翠綠的葉隙間跳躍,如同時間的碎片,靜靜地講述著歲月靜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頭皮山的人文印跡豐富多樣,可概括為“上堡下洞,東庵西祠”?!吧媳ぁ敝傅氖巧巾?shù)娜齻€軍事碉堡。作為廈門島北部的制高點之一,解放前夕,國民黨軍在此修筑了三座水泥碉堡,企圖負隅頑抗。然而,1949年10月16日清晨,當(dāng)解放軍登陸部隊逼近山腳時,據(jù)守碉堡的國民黨士兵卻望風(fēng)而逃,只留下這些建筑作為歷史的見證。1980年軍隊撤離后,這三座碉堡成為珍貴的歷史遺跡,至今仍保存完好,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60年代末,面對國際形勢的變化,全國掀起了“深挖洞、廣積糧”的運動。石頭皮山底部因此開鑿出巨大的山洞,貫穿東西。這項工程始于1969年3月,代號“六九三”,屬于戰(zhàn)備工程,采取保密施工的方式。如今,這一宏偉的地下工程仍然保留著,成為了國家的糧食儲備倉庫,暫不對市民開放。這便是“下洞”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園內(nèi)精心保留了長勢良好的植物群落,并栽種了鳳凰木、小葉榕、臺灣欒樹、小葉紫薇等多種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營造出綠意盎然、四季花影婆娑的園林景觀,令人賞心悅目。</p> <p class="ql-block">春花爛漫,夏葉蔥郁,秋草金黃,每一步都是一幅美景,從不同的花卉中可以感受到季節(jié)的更迭與變換。</p> <p class="ql-block">小徑旁,野花以它們獨有的姿態(tài)綻放,色彩斑斕,宛如點點繁星散落人間,不爭不搶,卻足以點亮每一個行人的眼眸。微風(fēng)拂過,花香與草木的清新交織,編織成一首無言的詩,輕輕拂過心田~</p> <p class="ql-block">除了常見的植物外,園內(nèi)還有一片獨特的“沙漠植物”區(qū),為游客帶來了別樣的視覺體驗。</p> <p class="ql-block">我來了</p> <p class="ql-block">石頭皮山不僅擁有濃厚的人文色彩,還流傳著塘邊居民口耳相傳的美麗傳說。據(jù)說,山上有一艘石船,專門負責(zé)為塘邊人運送米糧。每當(dāng)有家庭缺糧時,只需在米缸上輕敲三下,深夜時分,石船便會悄然出現(xiàn),將米缸填滿。某日,石船在大風(fēng)中出航送米,途中船帆被吹走,最終化為石頭皮山西南角的風(fēng)動石,而石船則再未歸來,僅留下一道深深的溝槽。這一傳說凝聚了塘邊人的歸屬感,公園改造時特別保留了“石船景觀”,并采用現(xiàn)代設(shè)計手法重新打造,傳承人們對石頭皮山的美好記憶。</p> <p class="ql-block">站在觀景臺上,我仿佛與這個世界達成了一種奇妙的和諧。微風(fēng)拂過,樹葉沙沙作響,那是大自然最動聽的樂章。在這里,我放下了所有的煩惱和壓力,只剩下內(nèi)心的平靜與喜悅。每一次呼吸都充滿了清新與自由,仿佛整個世界都在為我歡呼~</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碉堡、地洞是歷史在石頭皮山留下的痕跡,那么庵廟、宗祠則為其增添了濃郁的文化色彩。云岫庵,又稱觀音亭,始建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原址位于福廈公路東側(cè)的大唐世家路口。1959年,云岫庵因特大臺風(fēng)而損毀,1987年得以重建,1994年因擴建公路再次遷至石頭皮山中部。庵內(nèi)保存有光緒壬寅年(1902年)重修云岫庵碑和宣統(tǒng)庚戌年(1910年)“云岫庵后界”碑,以及清代金門進士許厚仁題寫的“正心修身”匾額,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滄桑變遷。</p> <p class="ql-block">石頭皮山距離高崎國際機場不遠,站在此處,不僅可以俯瞰城市風(fēng)光,還能遠眺飛機起降,令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這里的日落景色如電影般美麗,還能捕捉到飛機滑過屋頂降落的瞬間,甚至可以拍到落日與飛機同框的畫面,讓人流連忘返??磥?,我還需要再來一次,才能充分領(lǐng)略這里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2009年,原本位于后院埔、供奉廈門島最早開發(fā)者之一陳僖的“南陳上柱國祠”,因修建仙岳路而遷建至石頭皮山西側(cè)。該祠堂規(guī)整堂皇,不僅是臺灣南院陳氏族人回鄉(xiāng)尋根謁祖的重要場所,也是廈門市“南陳北薛”中“南陳”文化的代表。2012年,“開廈上柱國祠陳氏祭祖習(xí)俗”被列入廈門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一座石頭皮山,匯聚了一庵一祠,堪稱風(fēng)水寶地。</p> <p class="ql-block">石頭皮山公園不僅保存著豐富的人文印跡,承載著深厚的宗族文化,還流傳著美麗的民間故事,加之自然天成的奇特地貌和日益美化的園林風(fēng)光,正逐漸成為廈門市區(qū)內(nèi)的人氣公園。</p> <p class="ql-block">不遠處的火炬公園則是一個環(huán)湖徒步健身的主題公園,與石頭皮山公園相映成趣,共同構(gòu)成了這片區(qū)域的綠色生態(tài)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