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行之五:金山寺錢哥 <p class="ql-block">2024.10.31.早上七點去徐州最大菜場購物就餐,七點半返程上高速,在鎮(zhèn)江出口下高速,在金山寺服務中心購票(全票65、半票32),景區(qū)小巧玲瓏,面積不大,寺名顯赫!進去游玩一個小時出景區(qū),繼續(xù)上高速返程,在服務區(qū)簡單就餐,于下午四點五十分安全到家。</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原名澤心寺,亦稱龍游寺,清康熙皇帝賜字“江天禪寺”。雖名稱多變,但自唐以來,人們通稱其為金山寺。金山寺是江蘇省鎮(zhèn)江市的晉代佛寺,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部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金山風景區(qū),距市中心3公里。金山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在清朝并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于2011年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金山寺水陸法會音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p><p class="ql-block">金山寺始建于晉明帝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金山寺在魏晉南朝時開創(chuàng)中國佛教舉行水陸法會之始,梁武帝親自在寺內(nèi)依儀修設水陸法會,寺由此馳名。唐宣宗在位時期將澤心寺赦名金山寺;南宋時期長江下游戰(zhàn)爭頻繁,龍游寺屢遭戰(zhàn)火,香火蕭條;清康熙帝御賜“江天禪寺”匾額;咸豐三年(1853年),江天寺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火;1948年4月6日金山寺再次起火,共燃毀300余間房屋、600本珍籍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后,慈舟法師重返金山寺,在政府扶持下全面修繕寺廟。</p> <p class="ql-block">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蟒洞,位于金山北側(cè),慈壽塔下。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78年重塑。此地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在金山時住的地方,宋朝張商英詩云:“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巖中留下老頭陀?!彼律畬⑦@首詩做成楹聯(lián),懸掛在洞門兩邊,橫額“古法海洞”,同時在洞中塑一尊法海像,以示紀念。</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此塔為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歷經(jīng)五年修復,適時金山寺住持隱儒多方募化,并得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募銀29600兩而重建。20世紀80年代,慈壽塔年久失修呈現(xiàn)傾斜狀態(tài),在慈舟法師主持下,遵照《國家文物法》規(guī)定,進行扶正修治。</p><p class="ql-block">慈壽塔為磚身木檐結(jié)構(gòu),8面7級,高約30米,矗立于數(shù)重樓臺殿宇之上。塔身每層四面有門,且八個檐角俱掛有塔鈴。上一層塔,需轉(zhuǎn)一圈回廊,隨木梯旋上,可登至塔頂。</p> <p class="ql-block">江天一覽亭又名留云亭、吞海亭,位于金山山峰。因亭高留云故名留云亭,始建于宋朝,后清康熙帝游金山時書“江天一覽”四字,勒石亭內(nèi)。成豐三年(1853年)亭毀于戰(zhàn)火。同治十年(1871年)復建,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帝題字復刻石置于亭內(nèi),改名為“江天一覽”亭。解放后曾多次整修,在“文化大革命”中碑被毀,1977年碑重新勒石亭內(nèi)。</p> <p class="ql-block">本行程自十月二十六日晚上八時至三十一日下午五時,五天行程四千余里,全由飛刀把方向馳騁,晝夜勞頓實是辛苦,游程項目豐富多彩,超越當初攻略設想,感謝飛刀組織實施圓滿完成行程!期盼再次相伴旅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