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石文史】第1333輯‖我們村也有人來采風了——呂梁山上一村莊的見證汾州文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們村也有人來采風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呂梁山上一村莊的見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齊玉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村是個小村,是呂梁山南端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名字叫做均莊,因地處縣界,隨著行政區(qū)劃,幾易其主。解放前歸晉南的隰縣,1953年6月劃到榆次專區(qū)(1958年改置晉中專區(qū))的靈石縣,1971年隨同雙池、回龍兩個人民公社,又隸屬于新建的呂梁地區(qū)交口縣。不管怎么劃分,總歸是呂梁山上一村莊。就是這樣一個村莊,見證了歷史、見證了變遷、見證了變化、見證了發(fā)展、見證了老百姓的苦日子和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名叫“均莊”,何以故?沒人回答、沒人解釋、沒人追問、也沒人思考,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我小時候問過幾位長輩,他們一致的回答是:“與君治有關,因為均莊人君治”。當?shù)氐耐猎挕熬巍?,就是老實本分,這也是對“均莊人”名副其實地稱謂,我覺得很有道理。君治的寓意很深刻、很美好,聽起來音律優(yōu)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根據(jù)卜易居姓名網(wǎng)的解析,“君”字通常指君主,也象征品德高尚的人或作為對別人的尊稱;而“治”字則主要指管理、治理等。整體來看,“君治”這個名字寓意著持之以恒、一絲不茍、追求成就,同時也寓意著為人聰明睿智、富有創(chuàng)新力、能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并功成名就,這也是對“均莊人”的寫照。因為“君”與“均”同音,君字不常用,多用于皇上或君子等,一般人達不到也一般不用,“均”字就不一樣了,用得很多、很普遍,故以“均”代“君”,更有均勻、均等、均衡、均田制等“共同富裕”之意,故叫“均莊”更為貼切,也符合實際,一直沿用至今?,F(xiàn)在,有很多公司都以“君治”做名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村地域不大,方圓不足十平方千米,可耕土地830畝,都是山地,沿著村子的東西兩面都是陽坡地,宜種夏糧,老百姓有一句諺語,“天旱三年,不敢忘了陽坡面南”,因為日照時間長。村子對面的七大渠都是好地,主要種植秋季作物,雖處陰面,但不怕旱情,因為當?shù)匾彩恰笆昃藕怠?,每年的收成還是不錯的,在我的記憶中,沒有饑荒年,沒有餓死的,沒有外出乞討的,沒有大胖子,也沒有“三高”。是農(nóng)業(yè)學大寨時期的典型,全村百十口人,產(chǎn)糧8萬斤,口糧近4萬斤,種子飼料1萬多斤,每年上繳的公糧約2萬斤,是當?shù)亟还Z最多的村莊之一,我也跟著父親用扁擔挑百十多斤,到回龍糧站送過幾次公糧,往返30華里,盡是山路和河灘路,很不好走,很是辛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村地多坡少,基本沒有山林,畜牧業(yè)發(fā)展受到限制,雖有牛驢騾馬和羊,但沒有牧場,僅是為了耕種和施肥。我們放牛割草常到臨近村子里去,我暑假期的任務就是放牛割草,基本都是在臨近村子里,因為我們村的人勤懇,把地里的草鋤得非常干凈,很難找到牧草。村民們一年吃肉很少,只是逢年過節(jié)和婚喪大事,但其數(shù)量也是有限的,有的說僅有肉味而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村沒有考證,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建于明末,和周圍村子的村齡都差不多。起先是張趙兩姓,趙姓較強,因為人多,周圍上硤石、下硤石、羅泊山等村的人都姓趙,再從均莊趙家的宅院看,位置也好,大約在民國二三十年代,趙家勢衰,最好的樓院賣給了張家,趙家住長工院、住面西窯。在上世紀初增加了由直隸省阜平和平山兩縣逃荒而落戶的外姓人,我家就是其中之一的阜平人,親戚們互相幫襯,相互拉扯,后來竟然能占到了全村的一半人口,從而也平衡了張趙兩姓的矛盾。隨之而來的是人口數(shù)量也在增長,最多時有30多戶,200多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村的人人性很好,確實是“人之初,性本善”,不忘初心,善始善終,都是老實本分之人,外村姑娘也愿意嫁到我們村,四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男性都娶到了媳婦,姑娘留在本村的也不少,因為人勤勞、家節(jié)儉、多善良、能互助,而且起早貪黑,精耕細作,面朝黃土背朝天,人勤地不懶,一滴汗水一碗糧,完全靠糧食生活,也富富有余,吃穿不愁。有“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一說,這樣的條件還是有的?,F(xiàn)在就不行了,也是城里買房,出行買車,佩戴買“三金”,沒有個大幾十萬是不行的,是娶不到媳婦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村所種農(nóng)作物也比較豐富,因為氣候條件不錯,無霜期在150天以上,既有夏季作物,又有秋季作物。夏有冬小麥、豌豆和綠豆等;主要是秋季作物多:玉米、高粱、谷子、莜麥、蕎麥、黍子、黃豆、黑豆、紅豆、小豆、豇豆,還有油料作物,如蓖麻和麻子等,平均下來畝產(chǎn)100多斤,只有玉米在600斤左右,這在當時也是個了不起的產(chǎn)量。但離1957年中央提出的農(nóng)業(yè)“上綱要”的發(fā)展目標:即畝產(chǎn)“過黃河”——黃河以北地區(qū)畝產(chǎn)400斤,“跨長江”——長江以南地區(qū)畝產(chǎn)800斤的距離很大,所以一直在努力耕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村所種蔬菜的品種也不少,如土豆、紅薯、白蘿卜、黃胡蘿卜、紅胡蘿卜、長白菜、圓白菜、蔓菁、豆角、南瓜、金瓜、西葫蘆、黃瓜、茄子、西紅柿、韭菜、大蔥、香菜、辣椒等。有時候也種西瓜、甜瓜和芝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村也有一些果木樹,但不多,和附近的上硤石、下硤石、南莊比較,還是少的,主要是紅棗、牙(當?shù)厝俗xniá,公母的‘公’的意思)棗、酸棗、核桃、桃、杏、梨、玉果、桑樹、花椒等。有的人家還養(yǎng)蠶,我母親就養(yǎng)過蠶,我和大哥幫助割桑葉,均莊不夠就去南莊。我大哥等幾家還養(yǎng)過蜜蜂。有時還可以在山上挖到少量的藥材,如甘草、蒼耳子、蒲公英、酸棗仁等,我小時候就采過藥材,賣點錢交學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村的家畜有:牛、馬、騾子、毛驢、羊、豬、狗、雞、兔等。植被好時,山上有豹子、狼、狐貍、獾子、野豬、野兔、瞎壞(鼴鼠)、蛇、野雞、喜鵲、斑鳩、烏鴉、麻雀、黃鸝、燕子、布谷鳥、紅嘴雁、老鷹等。在“農(nóng)業(yè)學大寨”中,植被受到了破壞,加上經(jīng)常有“轟隆隆”的爆破聲,豹子、狼和野豬等猛獸基本就沒有了。小時候還有蟋蟀、螞蚱、蝴蝶、蝎子、臭蟲、蚊子、跳蚤、壁虱、虱子、蟣子,另外牛身上有牛蠅、狗身上有狗蠅、羊身上有羊虱等。這幾年衛(wèi)生條件好多了,虱子、蟣子基本看不到,甚至成為稀有昆蟲,有人還提出了“保護”的建議。均莊河不寬也不長,但常年有涓涓流水,夏天的深水池是我們耍水的好去處,水中有蝌蚪、青蛙跳躍,現(xiàn)在已不復存在,只見石頭和蒿草,不見氫二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村長期以來基本是封閉生活,吃穿用自產(chǎn)自給,除過咸鹽之外,醬油、醋也可以自己釀造,日常用品皆可,包括織布穿衣等。與外界也少有接觸,到二三十里地的集鎮(zhèn)去趕集,主要是回龍、雙池和康城等,就是外出,到百里地的縣城送公糧,就是到了大地方。日常的外出就是方圓十里八里地走親戚,婚喪大事是最熱鬧的時候,也是人員麇聚最多的場所,有時可達三百余眾。多少年來,走出去的人很少,我是我們村第一個高中生、第一個入伍提干升至團職軍官、第一個地方廳官、第一個出版著作的,也是第一個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此,并不是顯擺我的幾個“第一”有什么了不起,而是啟發(fā)和影響著人們,改變著觀念,有了走出去的想法,普遍感覺到走出去還是不一樣,能有出息,能鍛煉才干,能發(fā)展自我,還能有更好的生活方式。于是,也有不少年輕人邁開步子走了出去,走出村、走出山、走出溝,看看外面的世界,開闊一下視野,了解一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考入大學的逐年增多,還有少數(shù)北大、清華等985和211的,也有的留學美國等國外,甚至辦到了“綠卡”。不同程度地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第一,有種糧大戶、有運輸專業(yè)戶、有致富能手、有明星企業(yè)家,有專家、有教授、有工程師、有公務員等。這才是“均莊人”真正的第一,當年我的“第一”成了倒數(shù)第一。我為后起之秀高興,為后來居上喝彩,為后生可畏鼓勁?,F(xiàn)在交通發(fā)達,到太原和到鄉(xiāng)鎮(zhèn)一樣方便,打工者也有到北上廣的,還有的經(jīng)常國內(nèi)外旅游,人員流動較大。村子里現(xiàn)在能有20多口人,60歲就是最年輕的,也屬于長壽村,八九十歲的耄耋者不少,還有個別的期頤百歲,他們的秘訣就是順其自然。小學校多年來已蕩然無存,聽說今年連鎮(zhèn)上的中學也沒有了,鎮(zhèn)上小學是老師比同學還多。一是人口減少;二是到外地上學的多,特別是在榆次、太原等地進入私立學校的不少,都重視教育,實際上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缺少家長的監(jiān)管,頗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影響??磥?,鄉(xiāng)村振興要加強城鎮(zhèn)化建設,相對集中到城鎮(zhèn)居住,供電、供熱、取暖、快遞等都可保障,以車代步,回村種地也就是十幾分鐘,比過去從家里到地里還方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子里的居住都以磚窯洞為主,過去是人多沒有房子住,幾代人一個窯洞,沒辦法的就打土窯洞,我們家就打過三孔,由于是橫層土不是立層,所以不結(jié)實,坍塌過幾次,有一次連小孩子也壓在土里,多虧白天搶救及時,未有大礙。八十年代初期,家家批地基,戶戶蓋新房,還是窯洞,多以3、5、7、9孔窯洞為一個院子,我家是8孔,我大哥家是15孔,是村子里最大的院子。可惜現(xiàn)在是房多人少無人居住,院子里雜草叢生,我弟兄們出生的老院子,有30多年沒人居住,也無人維修,已部分坍塌,蒿草長的和院墻一樣高??春箢H有凄涼的感覺,只有小時候的回憶,但是沒有辦法,社會就是這樣發(fā)展的,一代人比一代人強;事物就是這樣變化的,你說好,不能好一輩子,也不能停留在“好的”地方原地不動,總有被淘汰時;你說需要,還有更適合的、更科學的、更先進的,走在前面,是更需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下導致農(nóng)村荒涼的原因,我覺得大致有六:一人口流失、二房屋廢棄、三土地荒蕪、四基礎設施落后、五社會活動減少、六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等,并有不少歌謠嘆其滄桑、荒涼,令人悲催。如網(wǎng)紅:“人生是張茶幾,上面放滿了杯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采風,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對民情風俗的采集;或特指對地方民歌民謠的搜集,起源于先秦時期。隋·王通《中說·問易》:“諸侯不貢詩,天子不采風,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嗚呼,斯則久矣,《詩》可以不續(xù)乎!”關于搜集民間歌謠,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nèi)規(guī)制紀略》:“世之君子,當不諱之朝,思采風之義,史失而求諸野,閑中一寓目焉,未必不興發(fā)其致君澤民之念也?!边€有清·王應奎《箬包船紀事》詩:“誰為采風者,聽我歌此詩?!?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采風這一概念起源于中國古代,最初與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收集有關,通常由官方組織,通過采集民間歌謠來了解民俗和政治得失,后來被編撰成集,如《詩經(jīng)》中的“國風”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采風的內(nèi)涵逐漸擴展,不僅限于民歌民謠的搜集,也包括了對民間風俗習慣、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等其它文化形式的采集和整理。在現(xiàn)代,采風一詞有時也被泛指為對某種文化現(xiàn)象或社會現(xiàn)象的調(diào)查和研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我們村的采風,就是屬于現(xiàn)代的采風概念,是一種調(diào)研性的,緣我而起,或是我惹的禍。我的村莊雖然現(xiàn)在屬于交口縣管轄,但過去一直是歸靈石縣,再加上靈石歷來是山西南北通衢的官道,早在民國時期就有鐵路、有公路,北上太原、石家莊、北京,南下晉南、河南、陜西,都很方便,往西的隰縣等地交通不怎么便利,所以當?shù)厝松蠈W、出遠門、采購東西和看病等,多往靈石方向。我的出生、生長、生活、求學,有20年時間在靈石。一些親戚朋友也在靈石,同學、戰(zhàn)友也在靈石。退休后靈石也常邀我回去看看,參加一些活動,特別是文學藝術、旅游等方面。因為我喜歡習作,認識和交往了一些文友,如靈石縣政協(xié)、文聯(lián)、作協(xié)等文化機構(gòu),多有會議、旅游、采風、雜志、公眾號等媒體交流,還有電話、書信、微信往來,雜志、著作饋贈等,范圍日益寬廣,人員也在增多。交口縣回龍鎮(zhèn)明子溝村的靈石第一個黨支部多在靈石展出,雙池鎮(zhèn)的西莊村,2012年公布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2018年確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21年2月核定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靈石作協(xié)常到的采風點,基本是最西的地方。人老年后就有點懷舊,我也如此,雖然11歲就離開村子外出求學,20歲離開家鄉(xiāng)參軍入伍服役,后轉(zhuǎn)業(yè)省城工作,但不管走到哪里,總有思不盡的故鄉(xiāng)情,割不斷的鄉(xiāng)土觀念,我們村的一山一水、我們村的一草一木、我們村的一地一名,更有我們村的長輩、同輩和發(fā)小,以及他們的長相、行動、言語和故事,從來沒有忘記過,至今仍記憶猶新,時間越久遠且越清晰,總有說不完的話,所以常寫點東西,寄托鄉(xiāng)情。如《花甲之年憶往昔》《我們村也有一條河》《我們村也用上了自來水》《我們村的廟也重修了》《老槐樹的故事》《難忘生產(chǎn)隊的日子》等幾篇文章,在山西和靈石的不少媒體發(fā)表,頗有反響。有好事者從而就記住了“均莊”這個歷來不被人重視和提起的村子,有的見面或微信交流時就提出想到我們村看看,讓我邀請并安排,我遲遲沒有行動。因為我覺得我們村和其它村一樣普通,既沒有名勝古跡,雖有古廟,也坍塌的不成樣子,又沒有名人故居;既沒有紅色印記,又沒有驚天故事,不值得去一趟,怕是高興而去,敗興而歸,后悔一輩子和一輩子后悔。大家說不會的,雖村子差不多,但各有特色,你就是你們村的特色,雖不驚天動地,但也很不容易,能走到今天,也值得點贊稱頌,還是去去的為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話從梁志友局長說起。7月13日,他有事去石口鎮(zhèn)上蒿城村,沿縣鄉(xiāng)公路途經(jīng)我們村,去時沒有留意,返回時看到村中間一座院落有高高飄揚的國旗,還有個大紅五角星鑲嵌在窯頂上,很是耀眼。于是就停下車問旁邊的村民,這叫什么村?那上面有紅旗的院子是誰家的?當村民告訴“這叫均莊村、那是齊玉生家的院子”時,他突然來了精神,又追問了一些有關我家的的情況,如新舊院落、弟兄們、人緣、墳塋地等,村民們都一一作了回答,反映很好,他很高興。因為均莊在他頭腦中已有深刻印象,只是沒有來過。于是拿起手機,開始拍照,有我家的院落,村對面的墳塋、整個村貌、新修的廟宇、周圍山勢和郁郁蔥蔥的樹木等,還留了個人影照,發(fā)在朋友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的說村景不錯;有的說靈石的村子大部分去過了,想看看劃歸交口后的變化;有的說是齊主任的家鄉(xiāng),我們應當去一趟;有的說齊書記也是我們靈石的名人;有的說還要看人家邀請不?我弟兄們得知情況后,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邀請,只是天氣太熱,稍后夏末秋初再成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月5日,天氣晴朗,涼熱適中,到我們村的采風活動付諸實施。靈石同行的有縣政協(xié)原主席藺計愛、山西天星集團副董事長張玉枝、縣政協(xié)原秘書長張茂堂、縣人大農(nóng)工委原主任梁志友、縣文聯(lián)原主席孟繁信,介休市原檢察長劉東升等,大家皆為文學愛好者,著書立說,有大量佳作問世,分別為省市縣作協(xié)會員,特別是孟老師,是全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文學界頗有名氣,聞可為文,著作等身,其中張玉枝、張茂堂為我靈中的同期同學。另外還有幾位名作家,因為臨時有事未能同行,承諾有時間再來。為了接待,我和四弟、五弟從太原、榆次趕回,大哥從雙池趕到,也精心準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弟和交口縣領導比較熟悉,告知此事后,縣里委托政協(xié)原主席周來有和回龍鎮(zhèn)政府安排好接待。鎮(zhèn)政府非常重視,開了專門會議,書記白福生、副書記白遇安、政務中心主任李霞等在家的領導全部參加,并明確分工。精心布置了會場,反復斟酌了會標,最后確定為:“歡迎各級領導蒞臨回龍鎮(zhèn)參觀指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九點鐘到政府大院時,鎮(zhèn)領導已等候多時,大家高興地一一握手。座談會由五弟主持,首先介紹與會人員,又是陣陣熱烈鼓掌;然后白福生書記介紹回龍鎮(zhèn)的基本情況,其他領導補充發(fā)言,大家聽得非常認真,還不時插話、互動,顯得格外親切活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龍鎮(zhèn)始建于1958年,當時叫回龍人民公社,屬于靈石縣管轄。1971年劃歸新建的呂梁地區(qū)交口縣,1984年改為回龍鄉(xiāng),2021年3月撤鄉(xiāng)設鎮(zhè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龍鎮(zhèn)地處交口縣東南部,距縣城43公里,東臨雙池鎮(zhèn),西與石口鎮(zhèn)、西南與康城鎮(zhèn)接壤,北毗鄰桃紅坡鎮(zhèn),東南與靈石縣的梁家墕鄉(xiāng)隔嶺相連。全鎮(zhèn)轄10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總面積110.85平方公里,地勢起伏較大,屬黃土丘陵區(qū),境內(nèi)平均海拔1050米。全鎮(zhèn)共有4716戶、13395人,常住人口2688戶、7128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龍鎮(zhèn)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8℃,無霜期130——155天,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境內(nèi)地形西部與東南山勢較高,中部為回龍河谷,下村川河(當?shù)亟袑殠r河、蘿卜山河)、唐院川河(當?shù)亟锌党呛?、田莊河)入境匯合,之后流經(jīng)雙池、段純到三灣口入汾河,河津入黃河,山東東營入渤海,與世界接軌,融入“一帶一路”。境內(nèi)礦產(chǎn)資源豐富,有煤、硫鐵礦、鋁土礦、高鋁黏土、鐵礬石、石膏、白云巖、石灰?guī)r、高嶺土、石英、砂巖等。全鎮(zhèn)經(jīng)濟社會高質(zhì)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形勢很好,前景廣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聽完介紹后,大家爭先發(fā)言,談感受,說體會,一致肯定鎮(zhèn)政府的工作成效和特色農(nóng)業(yè),我弟兄們及五弟媳也都表了態(tài),感謝鎮(zhèn)政府熱情接待,表示要為家鄉(xiāng)建設做貢獻。張茂堂秘書長事后編微信說:“龍年回龍鎮(zhèn),必有龍馬精神,必然龍騰虎躍?!?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點多座談會結(jié)束,李霞主任陪同到我們村采風,因為她是包村干部。大家先看了我家的新院子,八孔窯洞,看了朝向,看了位置,看了建筑,一致反映好,遺憾的是好院子無人居住,荒草叢生。站在大門口,朝對面看了我家的墳塋地,覺得左青龍右白虎,龍高虎低,靠山厚,面前寬闊,出路好,還有河水環(huán)抱,不愧為有眼力的陰陽先生所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看了我家的舊窯洞,多年無人居住,已有部分坍塌,院子里蒿草一人多高,那是我弟兄五人的出生地,多有兒時的記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村子上邊,也叫楞上,看了一顆大槐樹,那是我們村的村樹。樹齡和村齡差不多,也在300年左右,腰圍在3庹以上。庹,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一種大致計算長度的單位,其計算標準為成年人兩臂左右伸直的長度,約為5市尺。遮陰面積百余平米,是全村的天安門廣場、是孩子們的游樂場、是大人們的演出劇場,無場不能。同行人員無不驚訝,這樣的大齡樹,不枯心、不干枝、不褪色,且生長茂盛,枝繁葉茂,勃勃生機,越顯年輕,少有?;笔悄局兄?,可能有神靈祜佑,長生不老。但比起靈石西許村3000年的周槐,就有點小巫見大巫了,不敢比。我的大哥已是80有6的高齡,猶如大槐樹一樣,耳不聾眼不花,精神矍鑠,雖不健步如飛,但跟上大家是沒有問題的。在大槐樹下,他更來了興趣,滔滔不絕地講起小時候的故事,在槐樹上蕩秋千、在槐樹道捉迷藏、在槐樹周圍比飯菜并相互夾著吃、過大年在槐樹下比新衣服、生產(chǎn)隊時期在槐樹下開會、隊長在槐樹上掛鏵子敲響后分配農(nóng)活、閑暇時間雜耍打花棍、還有槐樹的祭祀活動等,至今仍掛著不少紅布,有的還寫有吉祥語。大家饒有興趣,聽到津津有味,不斷予以掌聲。好像大槐樹也是有靈性的,也在靜靜地聽著,不斷地用枝葉的搖動,表示點頭贊同。同時它也在想,要說小時候,那我小時候的故事比你們還多,一生的故事那就更多了,什么明朝、什么清朝、什么民國、什么皇上、什么總統(tǒng)、什么日本鬼子、什么軍閥混戰(zhàn)、什么解放戰(zhàn)爭、什么抗美援朝、什么土匪搶劫、什么打土豪分田地、什么天災人禍、什么蔣介石和閻錫山,還有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改革開放、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等,我都聽說過,也知道不少,有的還見過和經(jīng)歷過,只是不會說話而無法告訴你們,但有我的年輪在記載,有我的樹皮在訴說,有我的高度在昭示。同行的人員紛紛在大槐樹下拍照,說是要沾點槐樹的靈氣,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和大哥一起拍照,學點大哥的精氣神,做耄耋長壽的翁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后,有的進院落,有的訪村民,有的登高望遠,有的摘核桃,有的摘棗,有的吃桃子,還有的跳起了舞蹈。大家不是單照就是集體照,或自由組合照,照人、照景、照樹、照村子、照天照地照綠色,走哪照哪,反正是照了不少。人人放松,個個愉悅,快樂無比,確實是不亦樂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午,返回鎮(zhèn)政府,以當?shù)靥赜械耐撂禺a(chǎn)飯菜,進行了熱情款待,大家吃著、說著、喝著、笑著,可以說是歡聲笑語,其樂無窮。飯后,大哥和侄兒還為每位采風者準備了一份家鄉(xiāng)月餅,提前祝中秋節(jié)快樂,大家高興地看著、聽著、拿著、囑咐著、掃微信留著聯(lián)系方式,一一握手告別,希望有機會再相聚,靈石朋友也希望交口的同志們到靈石去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幾天后,大家談起到我們村的采風,還是余興未竟,話語連連,傳遞著照片。有的以微信記之,有的做抖音,有的做美篇,有的寫詩填詞,有的散文敘述。都覺得不勝感激,熱情款待,不虛此行,頗有收獲,不得不再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責任編輯:梁志友,韓 雅,王良健,藺計愛,張玉枝,劉東升,孟繁信,張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