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留下最樸實的家訓(值得珍藏)白菡 <p class="ql-block">父親走了近七個年頭,留在心底的痛依然不敢觸碰。因為怕痛,所以大腦會主動逃避去想,害怕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在一個人時襲來,觸發(fā)想念的淚水滂沱。只是偶爾給學生講到家訓,才不由得去回味父親生前經(jīng)常念叨的話,或者這些樸素的語言,就是值得我們珍藏的“王家家訓”吧!</p><p class="ql-block">其一,寧買不值,不買吃食。</p><p class="ql-block">其二,無不是的父母。</p> <h3>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的教誨。家訓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教養(yǎng)、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h3> <h3>哪一個人的身上都保留著深深的家庭烙印,作為一名老師,每天面臨著學生各式各樣的問題,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學生,其處世之道,思維方式,都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就不得不探究學生的家庭背景??梢姡芯恐档萌鞒械募矣柖嗝粗匾?。</h3> <p class="ql-block">這也讓我自然而然的反思:我們“王家家訓”又是什么呢?父親和三叔同時纏綿病榻,后35天相繼離世。三叔是我小學六年級的老師,他的偏愛讓我學習很好,也讓我這個農(nóng)民的女兒,可以靠學習來改變命運。他的字寫得很漂亮,尤其是毛筆字,小時候每年春節(jié)貼春聯(lián),都是三叔執(zhí)筆。</p> <h3>他走后,姐姐把他手書的處世銘言和家譜發(fā)到家庭群里,雖然這些座右銘非自創(chuàng)“王家家訓”,但也是訓示后代應謹遵的處世之道。值得我們珍藏謹記并傳承。他還手書了自“我”之前八代的家譜,據(jù)此,我也利用現(xiàn)代工具電腦思維導圖進行了家譜整理。雖然三叔的傳統(tǒng)思想里王家并沒有我們這些女兒們,但我們自己并沒把自己排除,因為我們生長在這個家庭,秉承了家訓,骨子里也傳承了王家的傳統(tǒng)。</h3> <p class="ql-block">父親只斷斷續(xù)續(xù)念過兩年私塾,九歲就過繼家族旁支(看了家譜才弄清楚家族各支關系),雖然自己還是孩子,但自那時起,就開始承擔起一個家庭養(yǎng)老育幼的責任。他種了一輩子地,自然也沒有留下文字的訓示。父親不愛言語,但總有他經(jīng)常教育我們的話,值得回味和謹記。</p> <h3>朱子家訓有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父親說不出這么有文化的話,但他經(jīng)常教導我們:“寧買不值,不買吃食”。父親從小挨餓受凍,沒有干不了的活,沒有吃不了的苦,省吃儉用養(yǎng)活了一大家子人。</h3> <h3>他一輩子不會花錢,總是說買的東西再不值,也比吃了好,吃了就沒了,要節(jié)省整家。這也就不難理解:他從來舍不得在玉米正嫩時掰了煮著吃,即使到后來家里已經(jīng)不缺那些玉米,他也會找一些借口阻攔:“玉米掰的茬茬巴巴容易丟”。其實我們很清楚:他不是怕因為掰過,就會招賊挨著掰,而是他舍不得。嫩玉米一個人能吃好幾根,如果成熟了磨成玉米面煮粥,一根就夠一大家子人吃一頓。節(jié)省根深蒂固的刻在骨子里,也教育和影響著后代子孫。</h3> <h3>中華傳統(tǒng)家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髓。古人早有家訓“百善孝為先”,“毋令長者疑,毋使父母怒”。俱談中國家庭和睦,注重父慈子孝,講究孝親敬長。這讓我又想起父親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無不是的父母”。意思是父母怎么做都是對的,做子女的不能頂嘴不孝。他自9歲過繼,孝敬奶奶五六十年,從來沒有紅過一次臉,奶奶活到98歲,無疾而終。雖然后來我感覺父親有些愚孝,理智的說,父母的話也不是全對。但有一點依然必須傳承:那就是“孝”。因此,父親病時住院,子女孫子天天問候,日日相守,爭著盡孝,搶著付錢,也是父親作為楷模,以身示范的結果。</h3> <p class="ql-block">父親走了,他留下的家訓尤在,那樸實的話語已深深的印在骨子里,還有他那份恪守的誠實和善良,已成為王家家風,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p> 家訓父親王家三叔家庭傳承家譜父母我們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