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鏡頭里的埃及人曲銘的超薄狀態(tài) <p class="ql-block">“哈比比,薩拉姆?!边@是埃及導游教我們的埃及話,意思是:親愛的,你好!</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在埃及民眾看來還比較新鮮,盡管中國游客與日俱增。走向開羅雪花清真寺旁的路上,碰到一隊學生,他們火辣辣的眼神朝我們望,其中大膽的孩子向我們招呼,哈羅哈羅。我們興奮地回應。<br></p> 在一處類似我們高速公路服務區(qū)的一個休息場所,一群孩子,其中一個小丫頭大概只有三四歲,直勾勾地盯著我,把我看得不好意思起來。因為有大媽在她旁邊,我不敢貿(mào)然對這個模樣秀氣的小姑娘拍照。大廳內(nèi),一個當?shù)卮笫逵糜⒄Z對我說photo with me什么的,我們團會說中文的埃及導游正好在旁邊,解釋說他要和你一起合影。我當然OK,大叔示意我和他身邊的男孩站到一塊,原來如此。我用手搭在孩子的肩背,微笑看著大叔的手機。后來,我怪自己當時腦子不靈活,沒有讓導游用我的手機,和大叔及他的孩子留個影。我有些得意,我這個老男人的顏值竟然讓外人動心求留影。猜想,是1200度深的眼鏡的緣故吧,還戴著插片墨鏡。埃及人眼鏡男少見。 <p class="ql-block">在阿斯旺,我下游輪溜到到當?shù)厣顓^(qū)觀察,經(jīng)過一所學校,很多學生一群一群。我一路迎著他們向我投來的好奇目光,回應著他們向我發(fā)出的哈羅,還和其中一孩子相互擊拳招呼。也不盡然是友好的表示,有的少年發(fā)出恐嚇的叫聲,或許故意惡作劇吧。我有些忐忑,畢竟異國他鄉(xiāng),孤立無援,且難語言溝通。</p> <p class="ql-block">游客群里流傳埃及人習慣討小費。在游船碼頭,我們叫了一輛馬車兜風,他們稱馬車為“法拉利”。說好半小時,一個人5美金,我們四人?;卮a頭后我給了馬車夫20美金,大叔指著馬,還向我索討。我明白他借口大白馬烈日下辛苦,加了他20磅小費。他嫌不夠,我沒理睬。他們的策略是盡可能地索要。</p><p class="ql-block">尼羅河游輪上,我們前一天在客房臺子上放了20磅,給做清潔的服務員。第二天忘記放小費,等我們吃完早餐回客房嚇了一跳,房間里吊掛著一具用浴巾編結成的人形。第三天早上離開游輪時,我們放了50磅,彌補第二天的小費。</p> <p class="ql-block">街上,我示意為兩個路過的小學生拍照,用手機匆匆拍完后拔腳就溜,聽到他們咕噥了一句,肯定是要小費。</p> 還有一次,我對一個賣柑橘的孩子拍照,主動給了他10元埃及磅。不料他認為虧了,執(zhí)意要我買他的柑橘,跟著我直到我上了旅游巴士才無奈離去。景區(qū)內(nèi),最怕和游走的孩童小販糾纏,他們會一路跟著你,蘑菇著要你買。 那些“童工”長大后恐怕對生活對人情有著比同齡人更深刻的認識。他們從事的不簡單是買賣,更多的是心理戰(zhàn)的歷練,時間長了,不免狡猾狡猾的。 那天,參觀人流向康雯波神廟涌去,途中許多兜售旅游紀念品的孩子。一個模樣三四歲的女孩,暮色中,她的目光明亮,是極透澈才有的光輝。我必須跟上滾滾人流中我們的團隊,沒時間。她眼睛的光芒灼燒到我。后悔沒買她的東西,并拍一張,留存她的透明形象。 <p class="ql-block">為拍攝埃及人的日常生活,我獨自深入集市,就是“巴扎”,賣農(nóng)產(chǎn)品和各種便宜的日用品,家庭主婦出沒之處。集市里的當?shù)厝穗S意真實,景區(qū)看到的一團團各國游客,每每故作姿態(tài)地為打卡而拍照。我在一個紙莎草畫攤位前停下,青年店主從里面出來,我用英語和他砍價。先故意挑選其他品種,轉而問我看中的那幅。他說300磅,我要他打折,他說250,我還價200,他答應了。他說是他父親繪制的,畫面上有落款。我估計這些畫都是印制,不是手繪。這不重要,因為我喜歡那畫面色彩和材質(zhì)。拿了畫走了幾步回頭,我問能不能給你拍一張?這年輕人相貌像有文化。</p> <p class="ql-block">開羅汗哈利利集市,一個主要面對旅游者的集市里,穿梭著賣飲料和馕餅的少年。我好奇的是,有的人頭頂著一個大托盤,上面許多飲料杯,竟然不掉下來。走近了我發(fā)現(xiàn),他頭頂戴著一個圓環(huán),以此穩(wěn)定上面的托盤。</p> 有時看到婦女頭頂包裹類的東西,雙手垂著,沒有接托頭上東西,這是表演雜技嗎? 比起中國來,那里畢竟窮。叫賣的小販,以及攤主招徠顧客的口頭語是:one dollar,即一元美金。美金在埃及吃香。我們進一次廁所要付10磅。一美金可兌換48埃及磅,10磅若換成人民幣大約1.5元,用一趟廁所其實不貴。 <p class="ql-block">幾條小舢板靠近游輪,向高高在上的游輪甲板上的游客展示紗巾、臺布等埃及特色紡織品。40多度的高溫天啊,舢板上的人面孔黝黑。真不知道他們?nèi)绾瓮瓿山灰?,或許游輪船員會協(xié)助他們吧?以此收一定好處。</p> <p class="ql-block">埃及大部地處非洲,開羅據(jù)說有兩千萬人,整個埃及1.1億人口。南方人臉膛黧黑。大多埃及人面色褐赤。男人服飾以灰色、白色長袍為多,尤其在南方,這是防暴曬。男子漢的見面招呼禮左擁右抱貼面頰,很是熱烈,比起握手更富有感染力。我喜歡看到他們右手撫在左胸上的姿態(tài)。那應該是表示敬重,誠摯祝福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埃及婦女給我的印象多面。遵循教義,穿戴保守,全黑長袍,披頭巾只露出眼睛的以年長者居多。或者,從某些女性的性格出發(fā)偏愛這種神秘的裝扮。</p> <p class="ql-block">隨著社會進步,特別是旅游業(yè)的旺盛,埃及婦女的服飾多彩起來。愛美,讓他人主要是男人關注是女人的天性么。盡管款式不離長袍、頭巾,但顏色搭配不拘一格,中性的和高調(diào)亮色的不時可見,足下基本運動鞋。<br></p> 在年輕女性身上??梢钥吹剿齻兙摹办乓钡难b束。 埃及主要民族屬于阿拉伯,絕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如晨鐘暮鼓,他們一天內(nèi)要做禱告五次,到時間清真寺喇叭傳出禱告聲,外面的人,據(jù)說不論你再在干什么都要停下來,十五分鐘。但實際并沒那樣嚴謹,全靠個人覺悟。如果那時你確實停不下來,錯過了一次禱告時間,可以補做。關鍵是信仰是否夠忠誠。 他們是教徒,也要千方百計賺錢,也知道享樂,信教是一種恒久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習慣節(jié)制,形式并不重要,他們不刻板遵守傳統(tǒng)教規(guī),敬畏心似乎和他們上一輩差些。我們在清真寺看到禱告者都是男人,婦女的社會地位顯然低于男人。 <p class="ql-block">伊斯蘭教規(guī)禁煙酒。出國前,人們告誡埃及小偷多,注意安全。我覺得全民信奉教義,社會道德不會壞到哪里。起碼看不到因酒亂性的人。我朋友嗜酒,在賓館酒吧要了一杯威士忌,一盎司價格合人民幣幾百元,不再續(xù)杯了。</p> 感覺這幾年埃及的發(fā)展速度較快,開羅的樓房建設比比皆是,高樓大廈不少。埃及是去年吸收進來的大金磚國家之一。他們走在了奔富的路上,希望趕上世界發(fā)展的潮流,向往富裕生活的心態(tài)急切。急容易失衡,有些人氣急就會敗壞,干出坑蒙拐騙的勾當。先富起來的往往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人,古今中外如此。 “哈比比,薩拉姆?!痹改銈兊纳钤絹碓胶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