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被几个领导玩弄一晚上

第二次參觀考古博物館(1)

無霜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參觀考古博物館回來后,想想還有博物館三樓、四樓的文物精品沒看到,欲罷不能,時隔一周,我們第二次又來到了考古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因為是第二次參觀考古博物館,入館后,我們就輕車熟路直奔三樓展廳。</p> <p class="ql-block">三樓展出的是《中國歷史研究院文物文獻(xiàn)精品展》的 第二個專題:“宅茲中國”。這也是我們這些喜愛觀看青銅、玉器觀眾大開眼界的一個展廳。</p> <p class="ql-block">“宅茲中國” 四個字,出自于西周國寶級青銅器何尊銘文,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繼承周武王的遺志,遷都被稱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當(dāng)今河南洛陽這一重要史實,銘文中的“中國”一詞,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文字來源。</p> <p class="ql-block">“宅茲中國”專題展,薈萃了夏商周三代的文物精品,以實物說話,呈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和旺盛活力。</p> <p class="ql-block">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奴隸社會形成發(fā)展并走向鼎盛的歷史時期,也是中華民族風(fēng)格,價值取向和文化格局的形成時期。 </p> <p class="ql-block">夏商周文明的輝煌強(qiáng)盛,離不開中原地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文化成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融匯和輻射到</span>周邊眾多邦國,中原又能夠博采周圍各個區(qū)域的文化成就而加以融合發(fā)展,從而形成中心之中的核心文化。</p> <p class="ql-block">新巖遺址是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劉寨鎮(zhèn)新寨(原名新巖)村。</p> <p class="ql-block">新巖遺址年代,晚于河南龍山文化又早于洛陽二里頭文化,以“最早發(fā)現(xiàn)刻在陶片上的龍紋”遺存而著稱。</p> <p class="ql-block">這個展柜里,上層就是新巖遺址出土的公元前2050年至公元前1750年的陶器,下層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我們現(xiàn)在看起來,這些器物似乎不大起眼,但看標(biāo)簽,它代表的是中國3800至3500年前漫長的燒造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國是世界上陶器起源最早的國家,這件出土于安徽蒙城新石器時代尉遲寺遺址的大口陶罐, 我若不看標(biāo)簽,真不知道它是大約4800年前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是中國古代文明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年代距離今有3800年~3500年。</p> <p class="ql-block">考古學(xué)家在這個遺址上,挖掘出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包括宮殿的建筑基址、平民的手工業(yè)作坊、住址、墓葬和窖穴。</p> <p class="ql-block">這個陶盉,就是二里頭遺址手工作坊出土的。</p> <p class="ql-block">除了陶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還有這種銅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喝酒用的銅酒杯。</p> <p class="ql-block">盛酒的容器。</p> <p class="ql-block">二里頭文化遺址是進(jìn)入青銅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就是出土了這些青銅冶煉制造的戈、刀、斧等工具和武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這里,不但看到了出土于二里頭遺址的史料、模型和圖片,還看到了綠松石龍行器原件,作為“超級國寶”,被放置在大廳中央的獨(dú)立展柜中。</p> <p class="ql-block">綠松石龍行器原件,由兩千多片小綠松石粘嵌而成, 龍的腰部還系有一個銅鈴,能對應(yīng)《詩經(jīng)》中“龍旂陽陽,和鈴央央”的記載,在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被譽(yù)為“中華第一龍”!</p> <p class="ql-block">這些文物,都是出土自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玉禮器。</p> <p class="ql-block">三孔玉刀。</p> <p class="ql-block">玉環(huán)、玉鉞、玉柄等</p> <p class="ql-block">禮器中的樂器。</p> <p class="ql-block">王朝實證:二里頭遺址揭露出一個規(guī)劃有序、布局嚴(yán)謹(jǐn)、功能齊備、等級分明、禮樂初成的華夏王都,標(biāo)志著東亞地區(qū)夏王朝國家的誕生。</p> <p class="ql-block">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在同時期的各文化區(qū)中開始居于優(yōu)勢地位,向周圍地區(qū)施以強(qiáng)大的輻射,在多元一體格局中逐漸成為核心,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的多元一體格局開始形成。</p> <p class="ql-block">這是展墻前,獨(dú)立展柜里陳列的“玉璋”。玉璋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玉制禮器,是天子諸侯權(quán)力與地位的象征,也有祭祀與宗教寓意,玉璋常用于祭祀活動,象征著與神靈的溝通和對自然神祇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殷墟:在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洹河兩岸,有一處面積約達(dá)30平方千米并載入史冊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span style="font-size:18px;">殷墟為商王朝晚期都城。</span>這是展廳中模擬"殷墟"的沙盤模型。</p> <p class="ql-block">1928年中國學(xué)術(shù)機(jī)構(gòu)首次對殷墟進(jìn)行發(fā)掘,被譽(yù)為中國考古學(xué)的開端。從那時起直到今天,對殷墟的發(fā)掘從未間斷,堪稱我國持續(xù)時間最長的考古發(fā)掘。數(shù)十年的發(fā)掘和研究表明,殷墟歷經(jīng)商王盤庚至帝辛八代十二王(公元前14世紀(jì)末~公元前11世紀(jì)中葉),或武丁至帝辛七代九王(公元前13世紀(jì)中葉~公元前11世紀(jì)中葉),是一處以小屯宮殿宗廟區(qū)為中心、周圍分布著密集居民點(diǎn)的特大型都邑。在殷墟發(fā)現(xiàn)的遺存極為豐富,有宮殿、宗廟、居址、王陵、中高級貴族墓、大型墓地、車馬坑、甲骨坑、手工業(yè)作坊等,還有大批甲骨、青鋼器、玉器、骨器、石器和馬車等。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殷墟的發(fā)現(xiàn)始于甲骨文。清朝末年,金石學(xué)家王懿榮最早在中藥“龍骨”上,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古老文字。之后,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等學(xué)者收集研究,確認(rèn)這就是商代甲骨文,羅振玉還查訪到這些甲骨文源自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p> <p class="ql-block">1928年至1937年,以董作賓、李濟(jì)等主持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對安陽殷墟進(jìn)行了多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p> <p class="ql-block">商朝以甲骨文著稱于世,"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fā)現(xiàn)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這塊“刻辭卜甲”是商代(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在河南安陽花園莊東地3號甲骨坑出土的</p><p class="ql-block">甲骨文。</p><p class="ql-block">這塊卜甲的刻辭內(nèi)容為:</p><p class="ql-block">(1)辛酉卜:丁先狩,乃又伐?</p><p class="ql-block"> (2)辛酉卜:丁其先又伐,乃出狩?</p><p class="ql-block"> 大意是卜問先狩獵還是先舉行伐祭。</p> <p class="ql-block">這塊商代“刻辭卜骨”是在河南安陽小屯西地出土的,(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骨正反兩面有鉆、鑿、灼的印記,刻辭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御員日丙豕,又毀丁妣。又妣戊家。又父乙豚。</p><p class="ql-block">妣是指女性祖先,豕即豬,豚即小豬。這片甲骨占卜用豕祭祀(妣)丙、妣丁、妣戊,用小豬祭祀父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這塊商代“刻辭卜骨”(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刻辭內(nèi)容有三組:</p><p class="ql-block">(1)祖庚豚,父乙豚,子豚。</p><p class="ql-block"> (2)御鷹丙鼎犬,丁豚。</p><p class="ql-block"> (3)御臣,父乙豚,子豚,母壬豚。</p> <p class="ql-block">商朝是我國古代青銅時代的巔峰, 這個展區(qū)的展品,主要來自殷墟“婦好墓”。</p> <p class="ql-block"> 墓主人婦好,是商朝時期武丁王的配偶,大名鼎鼎的女將軍,她不但能幫助武丁王處理朝政,還有領(lǐng)兵打仗的軍事才能,為殷商王朝立下赫赫戰(zhàn)功。武丁王不僅賜封他,而且還讓她主持大型的祭祀活動,婦好是及王后、女將軍,封地首領(lǐng)和祭司于一身的傳奇女性。</p> <p class="ql-block">婦好于武丁中期長辭人世,悲痛的武丁王,沒有將妻子葬在王陵區(qū),而是葬在了宮殿區(qū)內(nèi)、池苑之畔,墓上建起享殿,供武丁與后代追思祭拜婦好。這體現(xiàn)了武丁既不忍夫妻陰陽相隔的悲情,又依仗女戰(zhàn)神守護(hù)社稷的期許。</p><p class="ql-block">這就是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銅方鼎,口沿下有一周夔龍紋飾。銘文“司母辛”鑄于口下內(nèi)壁,意思是:婦好的子女為祭祀亡母辛而鑄此鼎,“辛”是婦好去世后在宗廟被供奉的廟號。這尊“司母辛”銅方鼎重達(dá)117.5公斤,是不多見的商代大型重器,也是考古博物館的鎮(zhèn)館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婦好墓是唯一一座沒有被盜掘過的商代王室墓葬??脊叛芯克?976年對婦好墓進(jìn)行了考古發(fā)掘,墓中出土銅器、玉石器、骨器、象牙器陶器等1928件。</p> <p class="ql-block">其中青銅容器468件,玉器755件,寶石制品47件,骨器564件,另有海貝6800余枚。青銅禮器210件,有婦好銘文的多達(dá)109件。</p> <p class="ql-block">丁酉卜,賓貞:婦好有受生?王占曰:吉,其有受生</p><p class="ql-block">這片甲骨,記載了卜卦人問婦好,是否懷孕?武丁占卜的兆相是,婦好已懷孕。武丁為婦好生育之事占卜甚勤,目前所見卜辭多達(dá)30余條。占卜內(nèi)容非常詳細(xì),包括是否懷孕、是否為保胎舉行祭祀、懷孕是否有生命危險、推算預(yù)產(chǎn)期、推測生男生女等。</p> <p class="ql-block">婦好墓出土的玉鸮,呈站立狀,尾與足之間有槽,頭頂后有一上下對穿的小孔,可插嵌亦可佩戴。</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婦好墓出土的兩個銅鉞之一,呈長方斧形弧刃,兩側(cè)邊外侈,并鑄有" T "字形凹槽。肩下有兩對稱長方形穿,其下以云雷紋為地紋,上飾有兩條側(cè)身龍紋。其中一側(cè)獸鼻上鑄銘文"婦好"二字。(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在夏朝,銅鉞是軍事征伐、刑殺之權(quán)的象征, 這是在婦好墓出土的銅<span style="font-size:18px;">鉞, 可見婦好這位女將軍手中的軍權(quán)之大。</span></p> <p class="ql-block"> 這個獨(dú)立展柜里,展示的就是婦好墓出土的嵌綠松石象牙杯。此杯制作精美,采用了浮雕和透雕的技法,使得象牙的質(zhì)地和綠松石的色澤相得益彰,杯身上飾有獸面紋、云雷紋等圖案,充滿了神秘和莊重感,這也是考古博物館的鎮(zhèn)館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 這兩把是婦好墓出土的長柄酒勺——挹酒器, 長30cm,寬7cm 看這酒勺這么長,可以想象。盛酒的器皿有多大!</p> <p class="ql-block">酒尊制作得也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婦好墓出土的銅圓鼎和圈足銅觥。觥是一種盛酒器,這種工藝水平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反映了商代時期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觀念。</p> <p class="ql-block">婦好墓出土的扁圓銅酒壺、</p> <p class="ql-block">銅方尊。</p> <p class="ql-block">銅方壺、</p> <p class="ql-block">這些盛酒器,壺身都飾有獸面紋和云雷紋,這些紋飾精美且富有神秘感,展現(xiàn)了商代青銅器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玉柄型器和環(huán)形玉龍。</p> <p class="ql-block">綠松石貝、龜型刻刀、玉鳥刻刀。</p> <p class="ql-block">玉鐲型器、玉環(huán)和玉璧。</p> <p class="ql-block">玉手環(huán),玉刀、玉匕。</p> <p class="ql-block">玉刀、玉匕首形器、蟬紋玉匕、帶齒獸面紋玉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銅鏟、玉韘、玉扳指等玉器。</p> <p class="ql-block">玉琮是一種內(nèi)圓外方筒形玉器,是古代人們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p> <p class="ql-block">玉鳥、玉獸面、玉人、玉虎、玉熊玉羊、玉象、玉鱉等玉器。</p> <p class="ql-block">玉鸚鵡、高冠玉人、玉鹿、玉魚、玉兔、玉狗、玉熊、玉馬等玉器。</p> <p class="ql-block">玉矛、玉戈。</p> <p class="ql-block">銅刀和鑲嵌綠松石的銅戈。</p> <p class="ql-block">在殷墟發(fā)現(xiàn)之前,商朝只是一個存在于歷史文獻(xiàn)中的王朝,自從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遺跡和遺物,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商代的社會資料。</p> <p class="ql-block">這些文物,也證明了商朝是一個確鑿無疑存在,且文明高度發(fā)達(dá)的王朝。</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遺址是位于四川省戶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是一個由眾多古文:化遺存分布點(diǎn)組成的大型遺址群。自1927年發(fā)現(xiàn)以來,共計開展了30余次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宮殿建筑、祭祀坑等重要遺跡,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金器、玉石器、陶器、象牙等文物,展示了古蜀先民的建筑技術(shù)水平和宗教祭祀活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6、2020年發(fā)掘的8座祭祀坑,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年代約為公元前1200~前1000年,相當(dāng)于商代晚期,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實證。</p> <p class="ql-block">這是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古蜀人青銅面具。</p> <p class="ql-block">片裝跪坐銅人(公元前1000~公元前1046年)保存完好 ,正脆身姿,闊口,大眼,粗眉,大耳,粗頸,方顧,頭戴冠,冠后上卷成角,身穿對襟長袖衣,腰間系帶雙手,手心向下,正置于腹雙腿分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這里每一件展品,都有它的故事和歷史淵源,展品太多,不能在此詳細(xì)表述。</p> <p class="ql-block">“文明起源”的第三個專題“大國一統(tǒng)”的第一部分“禮樂大成”:</p><p class="ql-block">大約公元前12世紀(jì)末,或公元前11世紀(jì)初,活動于關(guān)中一帶的周人遷至岐山腳下,在陜西扶風(fēng)與岐山兩縣北部的周原興建都邑,形成了自成一體的文化和社會,此時期稱為"先周"。公元前1046年周人揮師東進(jìn),滅商后建立西周王朝,以豐鎬為都,推行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為核心的一系列社會、政治和文化制度。</p> <p class="ql-block">張家坡西周墓地,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灃河西岸馬王鎮(zhèn)西的張家坡村,坐落在豐京遺址的范圍之內(nèi),鉆探結(jié)果表明該墓地有1500多座西周墓葬。1983年-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在張家坡西周墓地,共發(fā)掘各類西周墓葬390座,包括雙墓道大型墓1座、單墓道大型墓3座、豎穴土坑墓340座、洞室墓21座、車馬坑3座和馬坑22座。墓地分為南北兩區(qū),北區(qū)以4座帶墓道大墓為中心,大墓中出土多件含"井叔"銘文的青銅禮器,顯示墓主是西周時期世襲貴族家族的幾代族長﹣﹣井叔及其夫人。</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陜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組</span>玉佩,是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的文物,由3件玉瑛、4件五管和148件瑪瑙珠等組成的串飾。</p> <p class="ql-block">玉戈、玉環(huán)和瑪瑙串飾。</p> <p class="ql-block">這是陜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玉璜(左),玉龍(右)都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的文物,玉龍</span>作蟠龍狀,鼻向上翹,張口,"臣"字形眼,頭頂有角,腹下有爪,卷尾,背上有狀凸棱,身上刻鱗形紋。在背部和腹部各有一個穿孔。</p> <p class="ql-block">東周王城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澗河兩岸,是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至周為秦所滅(公元前256年)期間的周代都城。1954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5月前屬中國科學(xué)院)洛陽工作隊對其進(jìn)行了長期鉆探和發(fā)掘。</p> <p class="ql-block">河南洛陽東周城遺址出土的“石編罄”是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這種石編罄由多個石片組成,通過敲擊這些石片發(fā)出清脆的聲音,用于宗教儀式、慶典活動或?qū)m廷音樂演奏中。</p> <p class="ql-block">這些都是西周時期出土的青銅鉞和馬車零件,有銅軸飾、銅軏等。</p> <p class="ql-block">河南洛陽東周城遺址作為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還出土了眾多其他珍貴的文物,如青銅器、陶器、玉器等。</p> <p class="ql-block">這些文物共同構(gòu)成了東周時期豐富多樣的文化面貌,見證了古代中國的輝煌歷史。</p> <p class="ql-block">此玉琮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周的文物(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出土于陜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地。</span></p><p class="ql-block">這個玉琮是透閃石軟玉,褐色。外方內(nèi)圓,器作方筒形,中為圓孔,兩端有射。器四壁雕刻有相同的鳥紋,玉琮與玉戈同出土于該墓東南隅的棺槨之間。這種四壁刻花紋的球在西周玉琮中極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問鼎中原</p><p class="ql-block">鼎是炊器、盛食器,用以烹煮肉類,多為圓形三足兩耳,也有長方形四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結(jié)合文獻(xiàn)記載與考古發(fā)現(xiàn)可知,鼎在周代逐漸形成完備的'使用制度,具體而言可分為四類:正鼎、鎂鼎、陪鼎、鍘鼎。</p> <p class="ql-block">鼎是商周青銅器中數(shù)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p> <p class="ql-block">鼎作為炊器、盛食器,是商周時期貴族的日常生活器具,也是貴族進(jìn)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的禮器。</p> <p class="ql-block">所謂"間鼎中原",反映了銅鼎作為商周禮器群的核心器類,并在特定場合下可以視作王權(quán)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是中國古代五大銅礦之一,被譽(yù)為“江南聚寶盆”。遺址占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中國南方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銅礦遺址。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p> <p class="ql-block">  這些是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出土西周時期的銅人面飾。</p> <p class="ql-block">與銅人面飾一同出土的銅頭盔。</p> <p class="ql-block">這些文物共同構(gòu)成了東周時期豐富多樣的文化面貌,見證了古代中國的輝煌歷史。這些文物共同構(gòu)成了東周時期豐富多樣的文化面貌,見證了古代中國的輝煌歷史。</p> <p class="ql-block">文字溯源 賡續(xù)文脈</p><p class="ql-block">雙墩遺址</p><p class="ql-block">雙墩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雙吸墩村,年代跨度在公元前5300﹣前5100年。</p> <p class="ql-block">在這發(fā)現(xiàn)較多的刻畫符號??坍嫹柗譃閱尉€、雙線和多童線三種類型。據(jù)形狀可分為象形和幾何形兩大類,象形符號有魚形、酯形、鹿形、整形、葉脈形、花瓣形等、幾何形有三角形、方框形、十"字形、同形、國國形、建筑形等。</p> <p class="ql-block">雙墩刻畫符號時代早、數(shù)量大、種肉多、內(nèi)容豐富、構(gòu)成了雙墩造存文字起源的重要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銅犧尊是盛酒器,外形</span>為一站立狀怪獸,身上附著四只動物,蓋把是只鳳鳥,頂有柱狀雙角,獸鼻隆起,耳細(xì)長而豎起。腿短而粗壯,短尾獸腹兩側(cè)各有一鳥形豎扉,是公元前1046~公元前770年的國寶級文物,在陜西長安化旗出土。展訊資料的封面就是它,考古博物館門口的石雕就是以它為原型。</p> <p class="ql-block">  考古博物館三層的展品最多,內(nèi)容是最豐富的, 信息量非常大,暫為朋友們介紹到此。</p> <p class="ql-block">展廳三層出口,有個編鐘互動體驗區(qū),放著一組復(fù)制的古編鐘。</p> <p class="ql-block">游客用木錘輕敲編鐘的鼓邊,就可以聽到編鐘發(fā)出清脆的音聲。</p><p class="ql-block">至此,博物館三樓我們走馬觀花參觀完畢,四樓的參觀內(nèi)容,放在下篇,對考古感興趣的朋友,敬請關(guān)注我的下篇游記《第二次參觀考古博物館(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