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 插隊往事(七).知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知青歲月 插隊往事(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工分風波 ———</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實行的是人民公社管理體制,人民公社是一級政府,也就是現在的鄉(xiāng),公社下設大隊也就是現在的村,大隊設生產隊,它是人民公社中最基本的核算單位,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直接組織生產,組織收益的分配,社員以生產隊為勞動單位進行勞動并取得報酬。這就是‘以隊為基礎,三級所有的人民公社管理體制。老百姓都是公社的社員。受農業(yè)生產集體化管理,統(tǒng)一生產,統(tǒng)一分配,多勞多得。在那個年代的農村最讓人興奮、翹首期盼的,還屬年終決算分紅的事兒,人們勞作了一年究竟能分多少錢呢 ?這就看掙的工分是多少了,工分最有說服力,起決定性的作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60、70年代,農村經濟和各方面還比較落后,物質匱乏,社員分配各種口糧和其它物品,都要用工分去分得?!肮し?,工分,社員的命根”。社員們都把工分看的比命重,起早貪晚,確實不易。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掙來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那時候是集體所有制,土地是生產隊的,村民都是社員,只能憑勞動掙工分,憑工分分糧食、分錢。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收入門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工分:是中國歷史上農村人民公社計算社員工作量和勞動報酬的計量單位。工分值是勞動單位總產值除以人數后的平均值,再平攤到節(jié) 假日除外的工作日當中,所得出的記名工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工分評分一般用勞動日作為社員投入勞動的計量單位,一個勞動日表明一個中等勞動力一天完成的勞動量。一個好勞動力,一個勞動日滿分,計工分:10分。(當時,記得我所在的生產隊評工分是這樣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生產隊社員參加生產勞動被稱為“上工”或“出工”。工分就是那時生產隊計工員記錄社員每天出工應得報酬分數的簡稱。到年底,生產隊會計根據社員工分數總和計算出全年分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經七十年代,農村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工分、工分,社員的命根”。我下鄉(xiāng)插隊的村子也不例外,“工分風”盛行。不僅 社員追求工分,做為知青的我個人也希望多掙工分。因為工分乃是社員家庭的經濟來源和支柱,也是我們知青掙回囗糧的本錢,如果掙不回本錢,口糧及其它分配都沒指望。還將意味著“倒扣”,“倒找錢,交現錢”。嚴重時將要從城市的父母身上掏錢,會影響到家庭生活。所以我當時也很在意多出工多掙點兒工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說起了工分,那就回憶一下,我所在的生產隊評工分的一次經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早上出工(時間已近半個世紀,記不清年月了),隊長分派完農活,通知社員,晚上都到隊部來評工分。晚飯后本隊的社員都陸續(xù)來到生產隊部,參加評工分。男、女老少來的社員不少,屋子里擠滿了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第一生產隊的隊長名字王秉榮。長的魁梧、老實憨厚。是社員們公認的一等一的好勞力,是生產隊的頂梁柱和帶頭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年代,在農村參加生產隊勞動,男社員之間、女社員之間、男女社員之間,基本做不到同工同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清楚地記得那次評工分時,都是隊長根據社員個人情況與工作能量,先提出個人建議,比如說給某某社員多少工分,再讓大家伙發(fā)表意見。如果無異議就算通過。男勞動力最多的每人每天能掙到10分。有差距也就是差1分或0.5分,也不算多。最少的不太記得掙多少分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男社員的工分評的挺順利,下面就輪到為女社員評分了。還是隊長先提議:為王會蘭(生產隊婦女隊長)、王炳芝(村婦聯干部)、王炳艷、王素榮等幾名女社員評8.5分。大家異口同聲喊 “同意” 。當評到我們姐倆的工分時,也是隊長先提議:她們姐倆干的不錯給 7.5 分,大?伙同意不?當時我記得大伙也是異口同聲 “同意” 。之后,有一位女社員叫王淑敏,她說了一句話:“她們倆是外來的”。當時她的工分也被評為 7.5 分,和我們姐倆一樣多。那時我理解為她心里不平衡,不敢和別人比高低,認為我們姐倆是外來的好欺負,不應該與她一般多工分,應該比她少才對。那次評工分,都是隊長提議,大伙通過的,我們姐倆雖然參加了評工分的全過程,但誰也沒說什么,沒傷著誰。隊長提議,社員們通過的,給我們姐倆記 7.5 分,根據對地里的各種農活掌握程度和能力來權衡,被評定為 7.5 分,我當時是很認可的,相當于女社員中的中等勞動力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女社員王淑敏說我們姐妹倆是外來的,我很不能容忍。當時,我的鼻子倒是沒給氣歪,但,眼淚真的掉下來了。心里很生氣、很委屈。憑什么我們姐倆是知青,就不能和你一般多工分呢?我妹妹老實沒言聲。我氣的直掉眼淚,還是據理力爭。一個勁大聲嚷嚷:你嫌工分少,爭分也別和我們姐倆爭呀!未免太沒出息了吧?跟我們姐妹倆比只能劃等號,又沒啥可比性,嫌少你跟分多的比呀!沒準還可已多掙個 一 分半分的!我不怕爭工分,說我們倆是外來的這句話,讓我很委屈,忍無可忍。急眼了,也不要面子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淑敏,三個哥嫂全家和她母親,全都是我們第一生產隊的社員。她的大哥 王秉軍 是村大隊黨支部書記;二哥 王秉青 是我們生產隊的付隊長;三哥 王秉功 是我們生產隊的車把式。真可謂一家人,有靠山,再加上是本鄉(xiāng)本土的。而我們姐妹倆是外來的,從城市到農村,沒有親戚朋友,舉目無親。相比之下,明眼人一看心里都明白。社員們看我倆都在氣頭上,爭吵的挺熱鬧,都紛紛 勸解。當時,我也聽到她的哥嫂一直在說她。又一個勁的勸我,別跟她一般見識。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社員們勸我,是給我臺階下;我當時就不言聲了,也要給大伙面子不是。這點事也就過去了。雖然心里很別扭,但,也很清楚:回城遙遙無期,還得在村子里混,我們姐倆的命運在人家手心里攥著,不敢放肆,無可奈何,忍著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工分對每個家庭、每個社員來說,真的很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插隊的村子里各家情況不一樣。有的是純農民戶,有的是工農戶,還有的是“五保戶”,再有就是我們知青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純農民戶,就是靠在生產隊參加農業(yè)勞動掙工分吃飯。勞動力多的,扣除全家囗糧等生活費用,年底結算后,可分到紅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工農戶,家里有人在外做工,平?;沐X不愁。如果家里沒有勞動力,或人多勞力少,工分不足,就要向所在的生產隊繳納現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保戶”,一切生活必須品、護工都由村里包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有就是我們“知青”。當時每人每年的基本口糧毛重是 540斤。 其它物品分配和所在生產隊社員相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我們插隊的七、八年光景里,村子里每年分紅值都不高。記得我在的生產隊里,每年的分紅值為4角多 至 6角多。這樣,按最多6角多計算,一個好勞動力,每天10分才掙6角多錢。所以,工分真是對每一個社員都是很重要的。說它是社員的命根子,這話一點都不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在廣闊的天地里,在貧下中農社員朋友們的關懷幫助下,我們這些知青,學到了在農村生活的安身力命之本。從城里到農村,沒看過干莊稼活的,從不懂、不會干,到學會干農活,能夠掙工分養(yǎng)活自己,不在城里吃閑飯,為社會、家庭和父母減輕了壓力和負擔?,F在回想起來,那時確實是很艱苦、很累。下地回來還得自己忙乎著做飯。但,我校一起插隊的同學和其他知青朋友,都堅持了七、八年在農村和社員一起參加生產勞動,掙工分過日子。到落實“知青”政策,才陸續(xù)返城參加工作!結束了在農村插隊的艱苦、難忘的“知青歲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0px;">雖說下鄉(xiāng)插隊返城后多年,但,一直和村里的農民朋友有聯系。聽朋友們介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插隊的村子里,和全國各地農村一樣,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fā)揮了集體的優(yōu)越性和個人的積極性,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前農村以生產隊為基本生產經營單位,社員參加集體生產勞動,評工分、記工分,掙工分,年終分紅,這些都早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文是我在紀念日前所寫的第七篇小文拙作:知青歲月 插隊往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工分風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一篇:知青歲月 插隊往事(八)房東大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創(chuàng)作時間:2022年 6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修改定稿:2022年 8月 1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發(fā)布:2022年 9月 15日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 知音 · 趙淑琴. 2022年 9月 1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