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塊豆腐”有乾坤陳國章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毗鄰諸暨市的浦江,因上山古遺址的發(fā)掘,有“萬年浙江”之稱。</p><p class="ql-block">? “萬年上山,稻谷之源”,袁隆平先生的題詞,使得浦江有更硬核的標簽——“世界稻源”。傳承千年的龍德寺塔,因《黑神話:悟空》的拍攝地而走遍世界,成為浦江一張靚麗的名片。一種平常百姓餐桌上的普通食物—-豆腐,因茶壺窯村朱家老太太獨到的手藝,贏 得了“浦江一絕”的贊譽。</p> <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機會,浦江的一位好友朱先生,送來一盆豆腐,說是他八十多歲的奶奶做的,讓我品嘗一下。一看這豆腐就覺得與眾不同,品嘗起來,嫩滑Q彈,唇留豆香。</p><p class="ql-block">? 好東西,就該分享,便想到,在諸暨有一家久負盛名的“燕園”飯店,該店的蔡旭光先生,平時對食材的供應(yīng)非常講究,對豆腐也有一定的研究,曾親自赴日本,去考察專業(yè)做清水豆腐的豆腐宴,且飯店的顧客群體,嘴巴比較刁,用我們諸暨土話說,是一批“吃食戶”,具有一定的社會代表性。有如此獨特風味的豆腐,就得讓那里的人去品鑒一下。</p><p class="ql-block">? 沒過幾天,就接到蔡先生的電話,說這豆腐很好,是那里買來的,我告訴他,這豆腐買不到,但可以叫朋友再送你一盆。他哈哈大笑著說:送就不必了,想了解一下豆腐的來源地。自從上次吃了你送的豆腐后,圈內(nèi)的幾位朋友都覺得很好吃,想去學(xué)學(xué)這門手藝,不知可否?這一下,確實讓我有點犯難,心想這種獨門絕技,肯定是家傳的,不一定會對外傳授。</p><p class="ql-block">? 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我給朱先生打電話,表達了有人想去他奶奶那里,學(xué)學(xué)做豆腐的技能。朱先生很開明,說:自己也想把這手藝傳承下去,如能發(fā)揚光大更好。一個愿學(xué),一個愿教,一拍即合,這個牽線的“媒人”做得有點順。</p><p class="ql-block">? 拜師學(xué)藝,得選擇一個好日子,便與朱家老太太商議,選定一個吉日,一行五人專程從諸暨到浦江茶壺窖村。</p><p class="ql-block">? 進村后得知, 相傳在清朝道光年間,此地的人就建窯燒制砂罐茶壺,聞名遠近,茶壺窖村也因此得名。朱榮田夫婦就是隱于這個村的民間高人。朱老太爺不僅是一位德隆望重的武林高手,還是一位手工制作砂罐茶壺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朱家老太太更不用說,做的豆腐無與倫比,獨步天下。</p><p class="ql-block">? 一番客套之后,朱老太太切入正題:學(xué)做豆腐,一定得有吃苦的精神,俗話說,“世間活兒三行苦,撐船打鐵做豆腐?!比绻茏龅竭@一點,我就教你們。 我們連聲應(yīng)諾,表明誠意。</p><p class="ql-block">? 做豆腐,選好品質(zhì)上等的大豆是第一步,當天下午,遵朱家老太太的安排,大家圍成一圈,七手八腳的,從選好的大豆中,揀去一些雜質(zhì)、殘次的大豆,將挑揀后的大豆浸泡在清水中。檢驗的方法是,用手指能把大豆捏碎。浸泡到這個程度,大約需要十個小時。</p><p class="ql-block">? 老太太掐指一算,告訴我們,讓我們明天早晨五點鐘再去她家,指導(dǎo)具體的操作。</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同去的人當中,蔡旭光先生是最忠實的學(xué)徒,準時“打的”去了朱家,我們幾人隨后絡(luò)續(xù)到達。</p><p class="ql-block">? 朱家老太太便有條不紊地開始工作,飄洗浸泡好的大豆,把豆殼徹底撈盡。然后,進行打磨、打磨時,她提醒我們,要注意把握好摻水的比例和打磨時間。打磨后,大豆成了豆?jié){,把豆?jié){裝進一個布袋,開始榨汁,汁和渣分離。再把豆汁倒入鍋中,開始煮,掌握好火候,并用勺子不停攪拌,攪拌的手法很重要,輕重緩急,什么時候開始攪拌,什么時候停下來都很有講究。慢慢地到了一定程度,鍋面上會結(jié)出一層薄薄的膜,用竹筷輕輕挑起來,這就是豆腐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下來就要點鹵水了,這是做豆腐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鹵水點得是否到位,直接影響豆腐的品質(zhì)。俗話說得好“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可見鹵水與豆腐的關(guān)系很密切。</p><p class="ql-block">? 一般的傳統(tǒng)做法,就是直接用??水去點,而朱老太太則不同,她再三強調(diào),一定要先將鹵水與清水按比例摻兌,調(diào)勻以后再點,要有耐心,慢慢地點,一只手點鹵,一只手攪拌,輕重緩急,把握節(jié)奏。一鍋豆腐,點鹵得化半小時,并要根據(jù)鍋中結(jié)豆腐腦的老嫩程度,去把握鹵水的量和攪拌的時間。</p> <p class="ql-block"> 當豆?jié){漸漸凝固,變成了豆腐腦,到合適的程度,點鹵水結(jié)束。將豆腐布打濕,鋪在模具中,再把鍋中的豆腐腦一勺一勺舀在豆腐布上,包好,用重物壓,三十分鐘后就成形了。</p> <p class="ql-block"> 在上午十點左右,經(jīng)過大約五個小時的勞作,朱老太太打開模具,一股清香撲面而來,一淘潔白似玉,細膩如脂的豆腐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她帶著自信的笑容,對我們說:做豆腐的流程、手法、配比及一些注意事項都給大家講了,你們回去以后,還得不斷地去實踐,用心慢慢去體驗,否則,是不可能達到預(yù)期效果的。</p><p class="ql-block">? 朱家老太太真誠樸素的話里,其實藏著很大的智慧,深刻的道理。《道德經(jīng)》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币馑季褪钦f:能夠講出來的道理,都不是最精深的道理,能夠命名事物樣態(tài),都不是永恒的樣態(tài)。</p><p class="ql-block">? 朱家老太太做豆腐與歷史上“輪扁斫輪”的故事,其實有些相似之處。</p><p class="ql-block"> ? 春秋時期,有個稱為輪扁的工匠,十分擅長制作輪子,被征召到齊國的王宮里去制作輪子。</p><p class="ql-block">? 國王齊桓公在堂上看書,輪扁在堂下斫輪。他看到齊桓公興致勃勃地讀書,便問大王,讀的什么書?齊桓公告訴他,讀的圣賢書,書里是圣賢說的話。他又問,這些圣賢都還活著?桓公概嘆一聲:“可惜,他們早就不在世上啦”。輪扁聽后,若有所思,頓了一下便說:“既然這樣,您讀的書都是圣賢留下的糟粕罷了?!?lt;/p><p class="ql-block">? 桓公勃然大怒,-個斫輪的工匠竟敢妄議大王,并說圣賢的話是糟粕?今天如果你說不出個道理來,就殺了你。</p><p class="ql-block">? 輪扁鎮(zhèn)定自若,認真地對桓公說:這是自己從斫輪的親身體驗中獲得的,如:在削木斫輪時,你把勁兒用小了,做出來的輪子不牢固,你把勁兒用大了,做出來的輪子又會不合規(guī)。只有在勁兒不大不小、速度不緊不慢的情況下,才能做出最好的輪子。這其中是有很講究的,我無法把自己的體驗,明白告訴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不能從我那里得到做輪子的經(jīng)驗。天下有很多事情,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我七十多歲了,還是自己一個人出來做輪子,我也沒有辦法把自己的這份手藝傳授給別人。同樣,圣人自己領(lǐng)悟到的精妙的道理,是沒有辦法如實表達出來的,至于那些不可傳達的精髓,同他們的身體一樣已經(jīng)不存在了。所做的一切,都得靠自己在實踐中去領(lǐng)悟。</p><p class="ql-block">? 桓公聽后,覺得確實很有道理,也就沒有怪罪他。</p><p class="ql-block">? “輪扁斫輪”和“朱家老太太做豆腐“告訴我們:一些精奧的道理,一些精致的東西,只能來自人們長期的實踐,像輪扁那樣在幾十年做輪子中悟出來,像朱家老太太那樣在幾十年做豆腐的實踐中悟出來。傳授只是一種方法,領(lǐng)悟才是根本。</p>